1. 《國際歌》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為什麼一直經久不衰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1871年5月28日,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的最後一個堡壘--貝爾-拉雪茲神甫公墓,導致革命失敗。全城開始了大屠殺,無數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對著這一片白色恐怖,第二天法國工人詩人鮑狄埃(1816-1888),懷著滿腔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了本曲那氣壯山河的歌詞。這首詩歌原名為《國際工人聯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鮑狄埃的詩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歐仁�6�1鮑狄埃逝世後的第二年,法國工人作曲家彼爾·狄蓋特以滿腔的激情為《國際》譜寫了曲子。從此,它便成了世界無產者最喜愛的歌,從法國越過千山萬水,傳遍全球,1890年出現了西班牙譯文的《國際歌》,1899年被譯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現了德文、英文、義大利文的《國際歌》,1906年正式傳入了俄國,為了便於傳唱,翻譯這首歌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柯茨只選擇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來,《國際歌》被譯成多種文字,傳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響徹寰宇。它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上世紀20年代,蘇聯以《國際歌》為國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國歌後,則把《國際歌》作為聯共(布)黨(1952年改名蘇聯共產黨)黨歌。1923年瞿秋白將它從俄文翻譯成了中文,因此我國所唱的《國際歌》也只有三段。
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詞。這里選用的是管樂改編版。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即F大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雄壯而嘹亮的氣氛中結束。
《國際歌》是一首無產階級的不朽戰歌。1920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漢文的《國際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歌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1962年譯文重新加以修訂。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後一句,這是全曲的主題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譯文都完全按照音譯的一句:「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2. 國際歌里有一句:起來,英雄奈爾一定會實現,是什麼意思啊
應該是「卜茄梁起來,英特納雄耐爾一定會實現」
《國際歌》里所說的英特納雄耐爾,即international,源於法語的型運internationale,其意為「國際主義」。在《國際歌》中,英特納雄耐爾指國際共產主納數義的理想,即解放全世界受壓迫的人。
3. 國際歌創作背景是什麼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
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3)國際歌有什麼梗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國際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轉譯自俄文版並於1923年6月15日發表,此版本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國際的精神)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原來是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一國際)的簡稱,有時表示國際共產主義。
早在20世紀之初,中國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現過未曾署名的《國際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應該是鄭振鐸與其好友耿濟之在1920年10月翻譯發表留下來的。但是以詩的形式出現, 沒有附曲,不適合唱頌。
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到中國,將《國際歌》重譯。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紀念時,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印行《國際歌》傳單,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詞中先音譯為「英特爾拉雄納爾」,再音譯為「英特爾納雄納爾」。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即中央蘇區)成立時,決定以《國際歌》作為國歌。
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加以修訂。
《國際歌》還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奏歌曲。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4. 國際歌與聯合國有關系嗎
國際歌跟聯合國沒關系但是跟共產黨有關系全世界共產黨人的歌曲是《國際歌》,中國共產黨召開會議唱的也是磨虛《國際歌》。
我理桐游御解,《國際歌》就是共產黨人局岩的黨歌。
5. 吳孟超靈堂放的是「國際歌」,這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吳孟超院士是我國的肝膽外科之父,在醫學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他去世後,很多人都去悼念,據說他最大的一個學生,都已經有86歲的高齡。不過在追悼會上,有一個奇怪的事情,當時並沒有放哀歌,而是響起了《國際歌》。
雖然打破了傳統,但是這首歌確實符合吳孟超院士的身份。《國際歌》一共分為六段,每一段都表達了不同的意思,表達了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主歌部分可以說慷慨激昂,副歌部分深沉悲壯,用於一些大事件或者偉人去世,是非常合適的。
3、吳孟超院士吳孟超院士,可謂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醫學行業。據說在去世前不久,吳老還站在手術室給別人做手術。
同事:“這么大瘤子,別人都不敢做,你做啊,萬一出了事,這可是要毀名譽的。”
吳老:“名譽算什麼,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
面對一些疑難雜症,吳老絲毫不顧自己的聲譽,把治病救人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在追悼會上放《國際歌》,也代表著吳老希望年輕一輩的醫生甚至其他職業,都能夠勇往直前。
6. 國際歌里有一句:起來,英雄奈爾一定會實現,是什麼意思啊
應該是:英特納雄耐爾。
英特拍鏈納雄耐爾,即英文international ,源於法語的internationale,國際的意思;「國際」(襲物孫「國際工人協會」的簡稱)的音譯螞神,瞿秋白譯作「英特納雄耐爾」。
在《國際歌》中指國際共產主義的理想。
7. 今天重溫國際歌,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國際歌版本的音樂響起來,仍然可以使人熱血沸騰。這是藝術的魅力,受眾的感化其實來源於藝術所表達的思想的深度和美感。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唱國際歌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有點兒與時代有點不相融。如果站在這種認識高度看待問題,不能與時俱進的將國際主義的精神與中國國情結合,與現在進行的法制民主建設有機結合,是不妥的。
現在社會同樣是十分復雜的,與幾十年前的舊民主革命時期的社會復雜程度是一樣的。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師生關系等等一系列的關系,都需要國際歌所表達的這種精神來解決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教化民眾的思想,是一種針對平民百姓的一種從善的誘導。
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封建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和思想在今天這個社會仍然是有巨大的借鑒意義,但是應該從本質上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如果是依靠愚化教育來教育人民的做法,只會讓社會忽視更加大面積的人們的利益,只會激化各階層的社會矛盾。
而國際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就是要讓人們自覺起來,去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解放和與不平等的社會做頑強的抵抗。現在對於中國人、美國人、或者全人類的不平等現象的社會現實是普遍的。只有每個人拿起法律武器和道德武器、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權力。
(7)國際歌有什麼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8. 吳孟超院士靈堂沒有放哀樂,放的是國際歌,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放國際歌是因為吳孟超院士在國際上都非常出名。袁隆平國士的葬禮剛舉辦完,就又迎來了吳孟超院士的葬禮。
陰雨之下,“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的追悼會在上海舉行,多位市民自發冒雨前來弔唁。追悼會上,吳孟超院士的靈堂響起的是《國際歌》。5月鍵高22日13時02分,福州籍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代醫學傳奇、“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在上海病逝,享年99歲。曾經,別人不敢做的手術他做,有人說萬一失敗了對名譽不好。90多歲的吳院士說“我名譽算什麼?我不過是一個吳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2019年9月11日,吳孟超院士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反復表示,無論是自己從醫還是考察培養學生,無外乎三顆“心”:細心、熱心和愛心。
葬禮現場需要播放哀樂,來表達對於逝者的追思,吳孟超院士的葬禮上播放的哀樂居然是國際歌,你聽過這首歌嗎?
三.在葬禮上播放哀樂,不管是播放國際歌,還是非常普遍的哀樂,這都是對吳孟超先生的一種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