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遭遇的不利形勢是什麼
金融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逆全球化」傾向,國際社會對全球化進程逆轉的憂慮不斷增加。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所表現出來的反全球化態勢,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反映了全球化的負面效應正在凸顯和外溢,也意味著全球化的發展已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壓力,並且面臨著新的深化與轉型。理性認識當前全球化出現的形勢與風險,有利於我們對未來全球化走向作出正確判斷。
一、當前經濟全球化出現新的形勢與特點
在本輪始於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主導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引領的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國際貿易萎靡不振,國際投資不斷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的趨勢日益顯著,導致了當前經濟全球化出現新的形勢與特點。
(一)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格局出現變化
此輪全球化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銷笑國作為全球化的推動者,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並主導著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在整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美國形成了以其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推動全球生產體系的興起,促進全球貿易、投資與生產的擴張,也帶動了諸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財政與金融的擴張。據統計,1980—2011年,全球貿易年均增速約為7%,是全球經濟增速的1倍左右;1970—2015年,全球FDI總額高達2.1萬億美元。但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化和發展,世界經濟規模持續膨脹,歐盟、東盟等區域不斷壯大,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美國主導全球化的核心地位受到削弱。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放緩了全球化進程,國際貿易萎靡不振,國際投資日益下滑,而全球商品、服務和金融的跨境流動在2011年達到峰值後也呈現不斷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速度呈現放緩趨勢,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支持開放型經濟的力量在逐漸減弱。除了反傾銷、反補貼、關稅壁壘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外,非關稅壁壘、知識產權保護等形式的貿易保護手段更加頻繁,出口鼓勵政策、政府補貼以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貿易保護手段和措施層出不窮。據WTO數據統計,2008年至2016年5月,二十國集團成員(G20)共實施了1583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其中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採取了600多項,約佔G20成員貿易限制措施的40%。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進一步強化了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勢頭,未來碧沖美國政府將從推動貿易自由化轉向更加關注貿易執法。
(二)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遭遇內部利益主體的博弈
在此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歐盟、東盟等區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並得到壯大與發展。但隨著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全球化步伐放緩,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呈現停滯不前跡象。歐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曾被視為最深入和廣泛的區域一體化形式。但由於歐盟國家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內部成員國分化顯著,民眾對歐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並未隨著一體化發展而強化,在歐盟內部可以觀察到三個明顯的「逆全球化」現象。
一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盡管近幾年來歐盟積極推動與他國的自貿區談判,但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既有談判對象國的因素,也有在全球投資貿易中遭受不利的歐盟國家和地區尋求升級貿易防護體系等因素。這些歐盟國家和地區希望通過設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保護民眾的利益。二是英國「脫歐」參與全球化進程逆轉。英國脫歐最主要因素之一是要限制移民人數,反對歐盟內部人員自由遷徙政策。在脫歐公投中,選擇脫歐的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經濟狀況不穩定的人群,他們感覺自己被排斥在歐洲一體化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之外,發泄對政治精英、上層階級以及移民者的不滿,並且這些人也是英國右翼民粹政黨的支持者。三是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興起。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盟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各成員國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狀況惡化,激發了眾多民眾的排外情緒。而歐債危機及歐洲難民危機的爆發更是助長了民眾的不滿和仇恨,右翼民粹勢力也藉此得以擴張和壯大,一些歐洲國家的政局甚至呈現右轉趨勢。
(三)經濟全球化正在向多元主導的方向轉變
盡管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格局加速調整,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經濟全球化因此正在向多元主導的方向過渡。一方面,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西降東升」的格局。雖然經濟全球化的原悔斗殲主導者美國對全球化短期走向仍具有較大影響力,但由於其在經濟社會政策、產業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方面的國際競爭優勢不斷降低,導致了在全球經濟霸主地位的不斷弱化。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集體崛起,占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比重大幅上升,成為了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機制等滯後於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全球治理缺乏了絕對的主導力量。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出現相應變化,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和規范體系受到威脅。取而代之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投票權和話語權不斷提高,如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區域合作機制快速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隱患與風險
全球化在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了較大的隱患。全球發展失衡加劇、貧富差距和分配不公增大、國家沖突風險上升、國家治理危機和風險全球化加重等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加大了全球化停滯、向碎片化方向發展以及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風險。
(一)全球化進程受阻加大停滯風險
當前全球化發展受阻並非內部動力全面消退引起,而是主要由於外部阻力增大所致,但隨著阻力因素的持續增大,內部動力也將變得更加乏力。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加重致使全球貿易增長態勢長期低迷。金融危機之前,全球貿易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標志,以兩倍於全球GDP的增速持續十幾年的擴張。但金融危機至今,全球貿易未能從根本上改變疲弱態勢,出現了持續性低迷態勢。全球貿易額增速連續五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全球貿易量在2012年到2014年間勉強趕上經濟增速,而2015年、2016年又分別低於經濟增速0.3個和1個百分點。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發展下去,全球化發展前景將會變得更加黯淡。另一方面,全球范圍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風潮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全球化的步伐,使全球化前行阻力與日俱增。「逆全球化」風潮如果進一步加劇,將給全球化發展帶來更大沖擊。盡管從當前形勢看,全球化進程倒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全球化發展進一步放緩或被扭曲的風險正在日趨上升,將加大全球化進程停滯的風險。endprint
(二)全球化擴張放緩加大向碎片化方向發展的風險
盡管本輪全球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到深入發展,但各國從全球化中獲得的紅利相差甚遠,部分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遇到了社會分配不公平與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越來越多國家對目前基於多邊協議和自由貿易的全球化道路產生動搖,由發達國家主導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多邊貿易平台也面臨著「邊緣化」,這也引發了圍繞經濟全球化出現新的博弈:一是以美國特朗普為代表的利己性貿易保護和雙邊協議;二是以日本為代表的有選擇性的新的多邊自貿協議(TPP);三是以英國為代表力求自保的單邊主義;四是以中國和眾多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堅持多邊協議和自由貿易協定。從當前新的全球化路徑博弈可以看出,全球化向碎片化方向發展的風險正在不斷加大。未來,如果「逆全球化」趨勢不能被逐步扭轉,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將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形成各種排他性的區域集團。
(三)全球化發展失衡加劇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各國頻繁而深入的全球互動,既可能增加相互利益的匯合點,也會誘發甚至提高彼此沖突的潛在風險。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大國之間在利益上存在一系列結構性矛盾,較長時期內難以消解。如果彼此在發展利益方面的矛盾不減反增,將進一步加劇部分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情況下,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與地緣政治呈現的矛盾交織並存,世界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沖突風險將會持續增加並復雜化。近年來,全球性挑戰與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國家風險的不斷全球化造成的。顯然,隨著全球化的縱深發展,國家間的沖突敲響了全球化的警鍾,而全球化潛在風險的不可預知性,也大大增加了全球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
三、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走勢分析
(一)經濟全球化趨勢不變,但推進方式正在發生轉變
從全球化發展進程看,全球化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歷史形態,而不同時期產生的特定形態的全球化進程既有可逆性,也有通過變革持續發展的潛質。由於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此輪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形態已發生重大轉變。高新信息化科技企業取代傳統製造企業成為主導性的跨國企業,沖擊著世界各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引發了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兩種正反力量的較量。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前世界正處在新舊全球化轉換階段,與其說全球化在全面退潮,不如說新一輪全球化正在興起。其中,以中國為引領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而且,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等「逆全球化」思潮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其給全球化帶來阻力的同時,也可以被轉化成全球化轉型發展的動力,推動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對此,我們認為,未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變,但推進方式正在發生轉變。
(二)發展中國家作用增強,但短期內難以引領全球化發展
金融危機的爆發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化發展大勢,這主要得益於新興經濟體的強大推動力。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深入參與全球化,由西方國家主導推動的全球化進程被逐步打破,新興經濟體崛起和區域自由貿易安排,開始取代西方發達國家和全球自由貿易成為推進全球化發展的新動力。但也要看到,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化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其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新興經濟體主要以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等參與全球化,這決定了其在所參與的全球生產鏈中只能扮演代工角色,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較低。這也說明了新興經濟體還不能真正扮演經濟全球化所賦予的主導生產與供給的角色,短期內難以引領全球化發展。
(三)發達國家全球化傾向短期強化,但中長期或將弱化
美國以及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上的回縮,會給新一輪全球化帶來諸多復雜的挑戰。短期內,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將會採取與全球化相悖的發展路徑。而在「特朗普效應」的助推下,歐盟內的「逆全球化」思潮可能得到強化,歐洲右翼民粹勢力將進一步獲得動能,歐盟內部要求加強貿易保護措施的呼聲也會進一步增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歐盟內部依然存在著主張延續全球化進程的力量。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017年德國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任期表示,G20有責任共同通過深化國際合作,而不是通過設隔離牆或回歸民族主義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另外,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全球化逆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歐、亞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仍有意願支持全球化進程。在歐洲,歐盟與日本、韓國、加拿大、越南等均已完成雙邊貿易協定談判,與東盟等的貿易協定談判也在推進中。在亞洲,多數國家仍堅持推進全球貿易治理向前發展,RCEP等自貿協定談判進展順利,而中國也具備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經驗和能力。顯然,發達國家全球化傾向短期強化,但中長期或將弱化。
『貳』 如何認識當前國際經濟形勢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叄』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是什麼
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國、西歐和日本三足鼎立為主導並向多極化的趨勢發展.但是,多極化並不意味著各個極的地位和力量是大體相當的.它們的經濟力量不僅有著差別,而且有的差別還很大,因此是很不平衡的,從而它們在世掘棚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當今的世界經濟新格局中,西方發達國家仍然處於主導地位.在現階段及其以後的一段時期,世界經濟多極化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一超多強,即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其經濟實力要高出其他各極,與此同時,其他許多經濟上的大國和強國與之並存,而且它們在一些經濟領域里已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優勢和強項,足以同美國相抗衡.因此,美國盡管在世界經濟中仍具有最大的影響力,但卻又無法像過去那樣統帥整個世界經濟.從現在的發展趨勢看,這種多極化下一超多強的局面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下,總體上可以講,國際經濟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日益取代軍事對峙、政治結盟和意識形態分歧,不同力量、不同地區在統一的世界市場上既進行競爭,又進行合作,力圖在競爭與合作中求得增長和發展.世界經濟新格局下的國際競爭日益表現為以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為主要內容的氏顫綜合國力的競爭,國家間的關系日益反映為經濟實力的對比,經濟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另一方面,競爭中的合作,又構成當今世界經濟新格局的另一主要特點.經濟上的互補與互利則是這一合作的現實基礎.無論是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還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或者是發展中國家判核則之間的經濟合作,無不是為了謀求各自或共同的經濟利益.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各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也努力尋求某種程度的合作與協調,政府之間的談判、對話與接觸日益增多,但合作的目的依然是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當今世界經濟的合作集中體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與發展上.
『肆』 "十三五"期間經濟將呈現什麼樣的趨勢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第一,世界經濟增長格局變化趨勢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經濟持續低速增長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開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世界經濟呈現「東升西降」的態勢。國際金融危機以後這一態勢更加明顯,發展中國家佔全球經濟的纖備比重由世紀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但是2013年以來這種狀況出現了新的變化,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有所加快。2013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2%,2014年達到2.4%,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和2016年,美國經濟增長將高於3%。不過整體來看,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日本和歐盟復甦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部分新興經濟體受到毀拍毀資金外流、商品/能源價格下跌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等影響,經濟增長放緩。未來美聯儲加息等將會進一步收緊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空間,增加其系統性危機爆發的可能。這些都意味著全球增長格局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此外,近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基本金屬價格等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各種工業製成品、生活日用品等價格相應疲軟。第二,全球生產組織方式正發生劇烈變化,價值鏈中製造環節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價值鏈,但是主要從事低端環節。「十三五」我國製造業如何實現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高端攀升,這對作為全球製造大國的中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提出新的挑戰。第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低成本國家工業化使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雙重擠壓的形勢更加嚴峻。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製造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發達國家經歷了「去工業化」過程,勞動力迅速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製造業占本國GDP的比重和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持續降低,製造業向新興工業賀中化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製造業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推出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內容的「再工業化」政策,吸引高端製造業迴流,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形成新的挑戰。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憑借低成本的初始稟賦條件,以代工方式與國際經濟接軌,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並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源動力之一。「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全球新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將面臨發達國家和低成本國家雙重競爭壓力。第四,全球投資和貿易的規則醞釀新變化,全球化進程面臨新的挑戰。隨著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化一體化的推進,全球投資和貿易規則正發生新變化。第五,大宗商品價格將可能維持低位徘徊,增大了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也給我國帶來了收入的相對增加。能源領域,主要是頁岩氣、頁岩油的開發推動了美國的能源自立,其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依賴進一步下降,使得一部分中東的油氣資源走向歐洲市場,擠壓了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也導致了原油價格的暴跌。原油價格由2014年初的近100美元/桶回落至年末的50美元/桶。資源領域,礦石、大豆、金屬、橡膠等重要大宗商品受我國需求減弱影響,以及傳統資源大國希望通過資源出口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一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也希望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影響,價格下跌明顯。自2014年以來,礦石、大豆、金屬、橡膠等重要大宗商品價格平均跌幅超過15%。這種趨勢有可能繼續保持一段時期,將增大「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同時為我國帶來了成本節約的紅利效應,提高我國的相對收入。「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環境第一,我國將處於由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階段。我國在2000年左右,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邁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2010左右實現了由從中低收入國家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接近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標准。不過,無論是按照匯率法還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標准,我國人均GNI在世界銀行所列舉的200多個國家中仍然排80多位(2012年數據),仍處於欠發達國家的地位沒有改變。與此同時,隨著高收入社會的到來,人民群眾的需求將更高、更加多樣化,特別是對政府服務、對生態環境將更加關注。如何滿足這些日益增長多樣化的更高需求,將是我國「十三」時期乃至以後相當長時期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第二,我國經濟處於增速的換擋期,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速接近10%。部分年份經濟更是以高於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特別是供給約束強化及房地產等長期需求峰值的到來,我國經濟正步入增速換檔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4.2%,其後逐漸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別增長7.7%和7.4%。「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不僅難以實現兩位數增長,就是實現較高的個位數增長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增長速度的下滑將有可能加劇財政金融的風險,短期內還會加大結構性的就業壓力。
『伍』 當前國際關系的格局是什麼我國應採取什麼樣的國際戰略
國際關系新格局下的中國經濟對策
[ 2005-8-19 ]
進入21世紀,紐約發生了」9·11」事件,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兩大事件
使冷戰後的國際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悄然形成」一強多元世界」新格局。與此同時
,國際經濟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即:經濟全球化受阻,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加快,
中國因素上升,日、歐因素相對下降。世界因中國的繁榮而受益,但中國的和平崛起
因打破美日歐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和平衡,遭受到日益增強的質疑和責難。
在這種格局下,如何繼續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保證充分就業、物價穩定
和國際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標的實現,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目前,世界的G
DP為30多萬億美元。我國GDP雖已達到1.4萬億美元,但只佔世界GDP的
4%。要真正富強起來,還需要爭取長時期的和平,作長時期的努力,實行靈活務實
的經濟政策。
第一,把擴大內需作為今後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抓手。為應對經濟增長高度依賴
出口的危險,擴展我們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的迴旋餘地,必須採取果斷措施來提
振國內消費,開拓國內市場。事實上,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由溫
飽向小康、進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我們有必要
也有條件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基礎上。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根
本性的方針。堅持這個方針,也是主動適應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
第二,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指針。長期以來,我們主要依靠
大規模投資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所需要的技術也主要是依靠從國外引進。隨著美日歐
等發達國家對知識產權的控制,對我們習慣的技術徵收高昂專利使用費,對新的技術
要麼不賣,要麼要價奇高,中國拿來主義的技術引進政策已經非常困難了。
為此,我們的產業政策要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今後一段時間制定產業政策的重要指針。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產
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在政策、資金上對具有自主創新潛力的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物
技術等戰略產業和節能降耗產業予以大力支持。
第三,把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社會公平作為財稅政策的基本目標。有必要及時推
行以公共財政取向和稅收公平為原則的穩健的財政政型肆策。如,積極推進增值稅改革力
磨圓度,加快向生產型和消費型轉型;通過內外資兩稅並軌,改變中國外貿長期以來的結
構性扭曲狀況。
第四,獨立自主地把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推向深處。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
布了一條讓全球震動的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
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重要決策。這次匯
率政策調整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政策的務實性和靈活性。這次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一個
很好的開端,為了減少匯率調整過程中的沖擊,需要推進其他配套政策的改革,加快
外匯市場的發展,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供更多的外匯避險工具,減少企業和
金融機構因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第五,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促進對外經貿良性發展。當前,我國對外經貿總體發展
態勢良好,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如貿易順差大幅增加、高耗能和資源
性產品出口增勢較猛、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升溫等等。特別是在企業的海外拓展方卜游轎面
,開始遭遇國外政治勢力的阻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這就是面對外國的
政治干預,中國政府在促進對外經貿良性發展方面應該有更大的作為。
目前來看,政府除了進一步加快制定和完善對外經濟合作的總體規劃,借鑒國際
通行做法,制定和完善對外經濟合作在金融、保險、外匯、海關、檢驗檢疫等方面的
便利化政策和措施以外,還應該積極通過政治、外交方面的努力,為中國企業大規模
走出去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此外,在中國企業海外拓展遇到重大損失時,政府還應
該積極斡旋,據理力爭,為企業爭取盡可能多的合法權益。
『陸』 當今國際局勢有哪些深刻變化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於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於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於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於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恆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於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謂國際經濟格局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系和支配別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權力配置情況,具體包括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三個方面的力量對比關系。從地緣角度劃分,世界總體上可分為六大經濟區域:即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台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漏段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飢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推出了所謂「鑽石十一國」概念(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
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輪搜空,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二戰後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盡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幅度變小,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的總趨勢已成定局,不會出現逆轉。在經濟全球化作用下,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迅速慢延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拖累和影響,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然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表現依然好於發達國家臘瞎。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GDP約增長2.1%,與發達國家超過負3%的經濟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其發展前景仍具有持續性。2010年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將以5.1%的速度增長,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為1.3%),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的引領下,預計2020年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的50%。
四、經濟實力是經濟權力分配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正如法國《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機就像一場風暴或者龍卷風,所到之處景象改變。而當危機結束時,我們將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變」。事實表明,美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美國第一經濟強國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美元特權地位受到挑戰,等等。
新興經濟體的崛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以來,世界格局大體經歷了英國獨領風騷,英法德群起稱雄,美國充當救世主,稱霸世界。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走向「中心」。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印兩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復歸」,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對重振亞洲雄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興大國的崛起不能再沿襲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走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亦即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南北差距雖然趨於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不發達狀態,中印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要想做到既受國際社會重視,又受國際社會尊敬,仍任重而道遠。
國際關系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這可能是過去400年來國際關系最大的變化。盡管這個轉移的過程還遠遠沒有結束,然而2009年已標志著亞太地區正在成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個關鍵地區。這可非同小可,因為過去幾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歐美,亞太地區長期是被邊緣化的。今天情況逐漸出現了變化,亞太地區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亞太地區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東亞經濟一體化勢頭在增長。
新舊格局交替,總會有一些國家的地位相對下降。歐洲曾經與美國一道是世界的中心,過去幾個世紀大體上是西方主導的世紀,歐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隨著國際關系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歐洲的重要性顯然相對下降。這也是今天的歐洲人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歐盟由27國組成,歐洲人自己也承認他們沒有共同的外交政策,也沒有共同的防務政策,因此歐盟很難在國際關系中作為一個統一的行為體發揮作用。歐盟本身也意識到這個弱點,在里斯本條約生效之後,他們選舉了赫爾曼•范龍佩為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俗稱「歐盟總統」)、凱瑟琳•阿什頓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俗稱「歐盟外長」)。但這兩位都不是歐洲的重量級人物,他們究竟能夠發揮多少作用,尚待觀察。當然,必須看到,歐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08年在全球61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中,歐盟就佔了18萬億。歐盟仍然是國際關系當中的重要力量,它的重要性下降只是相對而言而已。
去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各國普遍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目前已初見成效,但世界經濟形勢好轉的基礎並不牢靠,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同時,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已遠遠超出經濟金融領域,正在對國際力量對比、國際格局演變和大國關系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新興大國崛起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新興大國的崛起。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新興大國雖然也受到明顯沖擊,但總體上仍能保持較快經濟增長,表現好於發達國家。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一升一降之勢進一步加強。全球投資、貿易格局和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向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雙向平衡的格局轉變。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相對均衡、有利於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二是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取得突破,國際經濟體系步入轉型期。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諸多弊端,引發國際體系深刻變革,並率先在經濟金融領域取得突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危機中應運而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匹茲堡峰會決定將G20峰會機制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的治理結構改革邁出重要步伐,為進一步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是各大國加緊調整內外政策,牽動大國關系發展演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各大國深刻反思。各方普遍調整各自的發展戰略、對外政策,搶抓危機後的戰略制高點。美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對內振興經濟,對外倡導「巧實力」外交,主張建立「多夥伴世界」,加強與大國的協調與合作。俄羅斯對內積極消弭危機影響,調整經濟結構,整頓經濟秩序,對外致力於加強和改善與各方關系。歐盟內部推動完成《里斯本條約》批約進程,對外積極參與國際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日本民主黨首次上台執政,倡導「友愛外交」,倡建「東亞共同體」。新興大國努力保持經濟增長,聯合自強勢頭加強。總體上看,大國間合作、協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四是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相關多邊外交日益活躍。氣候變化問題不斷升溫,低碳經濟和綠色發展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一項核心內容。核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核不擴散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焦點。恐怖主義、能源、糧食和公共衛生安全等問題的緊迫性、聯動性增強。朝核、伊朗核等熱點問題曲折發展。圍繞各類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開展了空前密集的溝通、協調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