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企業如何參與國際競爭
一、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
1、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2、品牌與形象競爭力差。
3、市場營銷體系競爭力弱。
4、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5、資產規模小,競爭能力弱。
6、管理水平差距大。
二、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措施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以公司企業為主要形式,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
首先,企業應明確權責劃分和內部關系,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組織結構體制;
其次,企業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再次,企業應加強內部制度建設。
(二)盡快形成全面創新的機制
經營理念的創新:海爾的海外經營
科學技術的創新:格力電器、諾基亞、通用電氣等
管理方式的創新:聯想的「大船結構」管理模式(集中指揮,分工協作)、沃爾瑪(最先進的電腦管理系統、衛星地位系統和電視調度系統等)
(三)實施品牌戰略
品牌國際競爭力的具體量化形式是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即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我國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要借鑒國外企業成功的品牌成長和品牌運作經驗,提高國內品牌自己的設計開發能力,使產品在競爭中獲得高度的「差異化」,使品牌成為企業個性化和企業形象的標志。
(四)組建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規模化經營是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加深專業化程度和提高產品質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貳』 談談我國應怎麼提高外貿出口國際競爭力
提升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是從宏觀角度來說,提高外貿企業的競爭力,要從國家層面來回答,例如國內要有好的制度環境,鼓勵國內優質的企業走出去,資金還要技術都要跟上走出去的步伐;另外要爭取好的完善的外部環境,例如國家要敢於運用國際貿易的相關法規來維護自身的利益,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高好的靠山,讓外貿企業走出去沒有這方面的擔憂等等。
從微觀來說,也就是從我們企業自身來說,除了要提高創新能力,加大對產品的投入,還要提高產品的性價比等等,另外,外貿企業還應該是結合傳統的外貿業務和電子商務來一起來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具體方法如下:
傳統開展外貿業務來提升競爭力,可以從下邊幾方面來開展:
第一,你要做好自己的產品,建立自己的品牌。
第二,你可以定時參加展會,比如廣交會之類的,要做好布展工作,要有好的產品來吸引外商。
第三,要定時給老客戶發郵件,介紹新的產品,讓外商對你的產品有好的印象。
第四,可以到國外去找經銷商或者分銷商,定時對經銷商分銷商讓利,提高其積極性。
傳統的外貿方法成本比較大,針對的客戶群無法方方面面都俱到,但是建立的客戶關系比較穩定,可靠,效果也比較好。
其次,電子商務的方法來開展外貿業務,可以這樣:
第一,要選擇一個好的電子商務平台來推廣產品,例如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國製造網,環球采購網之類的,來發布自己好的產品。
第二,利用好外貿輔助工具,例如阿里外貿推廣寶軟體之類來推廣。
第三,要有好的外貿團隊,從詢盤,成交,到下單,跟單,再到交易,到報關,都要熟悉。
電子商務的方法主要就是針對客戶群范圍比較大,主要是針對新的未知領域來拓展業務。
所以,提高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沒捷徑的,要結合傳統的方法還有電子商務的方法來提升,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叄』 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1、完善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宏觀基礎
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體制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基本任務,它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宏觀基礎。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其中有5個內容比較緊迫。
(1)編制國家經濟法典。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經濟法規的完善和普及是法治經濟的重要基礎。編制國家經濟法典,是完善和普及經濟法規的重要措施。建立系統的經濟法典分類體系,清理1980年以來的經濟法規,編制國家經濟法典,並每年修訂一次;建立經濟法規公示制度和簡報制度,建立經濟法規和經濟政策評估制度,使經濟法典修訂制度化。
(2)制定國家經濟信息透明法(經濟陽光法)。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經濟信息的透明和可獲取是公平競爭的重要條件。經濟信息資源的封鎖、割裂和不平等獲取,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經濟的運行成本和企業決策的機會成本,降低了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建議盡快制定經濟信息透明法(經濟陽光法),規定所有由國家經費支持產生的經濟信息、資源環境信息和科技信息等,除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外,都應及時公布和免費提供。
(3)成立國家經濟政策評估中心。國民經濟是由一系列經濟部門和地方經濟組成的,部門經濟和地方經濟利益都左右著經濟政策的走向,大的產業集團對經濟政策有很大影響力。如果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政策研究機構對各種經濟政策進行中立的評估,是難以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去判斷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建議組建國家經濟政策評估中心,按照國立科研機構的模式獨立運作和管理,具體負責組織編制國家經濟法典和經濟政策評估。
(4)成立國家小企業服務局。在國民經濟中,小企業是多數,大中企業是少數。小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國家稅收。但是在市場競爭中,小企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它們既沒有大中企業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也沒有大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般而言,小企業比較靈活,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但信息不靈通、管理水平低、市場融資比較困難、新產品開發能力比較差、產品推銷能力有限等。如何幫助小企業,提高小企業競爭力,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議成立國家小企業服務局,為小企業提供管理培訓、技術和信息、融資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幫助。
(5)成立國家能源部。能源是工業經濟的血液。隨著中國工業化的推進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能源將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瓶頸。而且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單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競爭力都是有限的。即使在能源工業十分強大的美國,聯邦政府的能源部也是一個大部。在條件成熟時,組建國家能源部,統籌中國能源的國際競爭,無疑有戰略意義。
2、培育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微觀基礎
國際經濟競爭,既發生在國家層面,也發生在企業層面,而且更多發生在企業層面。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微觀基礎。眾所周知,目前中國企業的業務素質和競爭力都是有限的。僅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尚不足以與國際大企業抗衡。培育國際經濟競爭的微觀基礎,是中國政府不能推卸的責任。有三方面的工作可以予以考慮。
(1)培育企業國際競爭力。選擇和扶持有能力和意願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特別是對中國經濟現代化運河戰略的十大產業的優秀企業,要重點扶持。
(2)提高企業家國際競爭力。要象培養國家公務員那樣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建議建立企業家培訓基金,每年培訓20萬左右的企業家,5年培訓100萬左右的企業家。
(3)加強國際經濟競爭的理論研究。國家有關的科研基金管理機構和國家科研單位,應加大國際經濟競爭的理論研究的支持力度,並快速傳播科研成果,使中國企業盡快了解國際經濟競爭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方法。
3、改善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環境
目前,中國企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國際經濟競爭環境的改善,既與中國企業的國際行為有關,更與中國政府的國際作為有關。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可以主動配合,積極爭取創造一個有利於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環境。中國可以加強與歐洲、美洲和亞洲鄰國的經濟合作,也應該加強與非洲和大洋洲的經濟合作。中國政府要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堅強後盾。
『肆』 如何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一、如何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培育競爭優勢,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企業必須回答的一個迫切問題
企業國際競爭力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又十分緊迫的問題。大家知道,我國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現在正在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努力奮斗。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企業之間開展競爭,通過競爭提高經濟效益,通過競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可以說,競爭是搞市場經濟題中應有之義。競爭是十分殘酷的,優勝劣汰,毫不含糊。為了能夠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企業就必須努力提高競爭力。而如果說過去還可以把競爭區分為國內競爭和國際競爭的話,現在就很難這樣來區分了。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外經濟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是競爭無國界,任何產業都不再是在一個穩定的國內競爭市場中運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所有企業都面對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對國內市場來講,即使我們的產品不出去,外國的產品也會進來,國內市場的競爭實際上也是國際競爭。雖然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是維護產業安全的有效手段,但這一保護手段是有限的,從長遠看,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即使受到保護,也不可能長久。因此,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所有企業都將直接或間接參與全球競爭。這樣,我國企業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如何培育競爭優勢,提升自己國際競爭力,尋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國家的強盛歸根到底依靠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不僅是企業自身的事情,而且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綜合實力。二十一世紀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就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而企業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國家的強盛歸根到底要依靠企業的發展壯大,依靠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現在,經濟學界正在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有的人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工廠」,有的則反對。在這個問題上之所以存在較大的分歧,是因為對世界工廠的含義理解不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我們說的世界工廠,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時的內涵顯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的關鍵在於國際競爭力的不同。英國當時作為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僅工業產品行銷世界,而且在技術上也領導世界,因此財源滾滾而來。而我國現在的情況顯然不能同當年的英國相比。有人概括了我國製造業的幾個特點:製造能力較強而技術能力卻相當弱,產業規模較大而附加值卻相當低,硬體規模較大而軟體規模卻很小,單機生產能力較強而系統集成能力卻很弱。這四個方面的反差和不對稱,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自己的名牌。所以我們與其說是世界工廠,毋寧說是在給世界打工。當然這對我們有好處,可以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可以學習世界的先進經驗,可以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
三、增強國際競爭力,關鍵是要將現有的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創新優勢
今天我們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主要的還是集中在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上,是擁有人力資源優勢。因為人多,勞動力供給充分,工資成本就低,而勞動力素質並不很低,而且勤勞敬業。特別是高素質的勞動力尤其低廉,聘請一個博士學歷的人員,在美國起薪需要每月5萬美元,而在中國找到一個月薪幾千元人民幣的崗位,就認為不錯了,國內外工資可以相差上百倍。同樣因為人多,市場空間就大,潛力無窮。雖然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但已經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盡管百分比不高,但絕對量很大,購買力不低。中國13億人口,5%就是六七千萬,可以頂上一個中等國家的總人口。所以外國資本紛紛來到中國。但是我國的這種人力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技術創新優勢。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話,那是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製造業工廠,我們絕大部分工業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我們的產品主要佔領的還是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鏈高端和中端的市場掌握在別人手裡。他們靠賣標准賺錢,賣技術賺錢,賣品牌賺錢,獲取絕大部分的利潤。而我們出人力、物力,只能得個零頭。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在世界的電腦、IT產業的產品中所佔的市場份額很大,但是賺的錢很少,就是這個原因。這種情況表明我們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也正因為這樣,我國企業競爭力的國際排名遠低於國家競爭力的排名,並且拖了國家競爭力的後腿。我們要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有利時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應當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詳細信息您瀏覽此網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576718.htm
『伍』 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途徑
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途徑有很多方式,現在企業大多以產品為前題,例如:手機、計算機、音響、mp5…等等3C產品。但這些企業真正能夠在國際眾多競爭企業中屹立不搖,佔有一席之地,而能繼續永續經營,都是企業本身的企業文化及企業精神實現最佳提升企業競爭力。以下範文提供參考:企業的優勢來源於企業培育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特徵是難於模仿性、異質性和價值性。而企業文化可以滿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這些基本特徵。本文通過對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關聯性的分析,提出創建優秀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以人為本」思想為基礎、以企業精神為核心、以企業文化形象為外觀表現、以實現最佳經營管理為目標的企業管理新理念。這一理念的功能在於,運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來管理企業,並推動企業向前發展。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外企業文化的信息不斷從多種渠道傳入我國,如何才能使企業在瞬夕萬變的世界經濟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每個企業現階段必須面對和考慮的問題。事實證明,自覺有意識地培育、建設企業文化,已成為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特別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是競爭的必然結果 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徵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規章制度、行為准則、文化環境、產品品牌和經營戰略等的綜合,是一種特殊的組織文化或亞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對企業現代管理理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企業文化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於1980年代初在總結日本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當時,日本在汽車、家電、信息、光學、鋼鐵、造船等許多領域開始超越美國。美國管理學界通過到80多家日本企業「探秘」並連續推出了《戰略家的頭腦——日本企業的經營藝術》(理查德德•;帳斯卡爾和安東尼•;阿爾索)、《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威廉•;大內)、《企業藝術》、《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和《企業文化》(泰倫斯•;狄爾和愛倫•;肯尼迪)等探討日本經營管理藝術的專著,把日本成功奧秘不僅歸結為一門管理科學、而且是一種文化,提出了「傑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的論斷,標志著企業文化理論的誕生。隨後,在美國興起的以「軟」化管理為特徵的管理革命——即企業文化革命標志著美國企業運用企業文化管理理論來創新管理和提升競爭力的新時代的到來。 企業管理理論有三座里程碑式的理論:科學管理、行為管理和現代管理科學。企業文化理論是企業管理理論的第四座里程碑,它標志著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最高層次。企業文化理論的產生是人們自覺地研究企業文化現象和企業文化管理方式的本質、特徵以及運行規律的結果,它所實現的由自發到自覺、由實踐到理論的飛躍,是美國學者迫於日本管理的挑戰,在比較日美管理風格、總結日本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的。企業文化由自發的現象到自覺的實踐再到理論,標志著管理上的一場革命。以研究企業文化的產生、發展規律為對象的企業文化理論不僅是企業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也是企業管理理論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標志著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最高層次。企業文化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業管理的主體地位上,強調文化認同和群體意識的作用,反對單純的強調管理,注重在汲取傳統文化界精華和先進管理思想的基礎上,為企業建立明確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以此實現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有機結合,實現企業內部物質、精神、制度的最佳結合和動態平衡。 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發展的歷程,企業競爭呈現出三個階段性特點: 產品競爭。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於商品短缺時代,在這個階段中,企業只要能夠生產出適銷對路、為消費者所歡迎的產品,企業就具備了競爭力。 服務競爭。在經過若干年的發展以後,不少企業意識到,只靠產品,難以在市場上得到消費者的承認,於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從產品競爭發展到服務競爭。即哪一個企業的服務更到位,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它就具有更高的競爭力。 文化競爭。進入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又從服務競爭上升到文化競爭。如何在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上,從「做得到」發展到「做得好」,這就要考驗企業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內涵。而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實踐證明,文化在企業競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優秀企業,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優秀企業文化。在這些企業的長期發展中,企業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企業文化具有異質性和難以模仿性,具體表現在: (一)企業文化是在發展中形成的 存在決定意識,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在企業圖生存、求發展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大慶的為國分憂、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面臨國外封鎖、國內經濟困難、石油生產具有的分散性及一定危險性等環境下形成的。 (二)企業文化發端於少數人的倡導與示範 文化總是只有少數人提出反映客觀需要的文化主張,倡導改變舊的觀念及行為方式,成為企業文化的先驅者。少數領袖人物和先進分子的示範,啟發和帶動了企業的其它人,形成了企業新的文化模式。 (三)企業文化是堅持規范管理的結果 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個以新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的過程,因此,新的思想觀念必須經過廣泛宣傳、反復灌輸才能逐步被員工所接受。例如日本經過幾十年的宣傳灌輸,形成了企業員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競爭的精神。因此,不同企業由於其面臨的經營環境、所處行業、發展歷史等因素的差異,其企業文化必然不同。 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和精神力量,企業文化是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消長的長期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要素,是企業管理的一面鏡子。核心競爭力是在獨特的企業文化基礎之上形成和累積起來的,人才、文化和過程是其載體。通過長期學習培育積累企業文化才會與產品、品牌、專利等一起逐漸形成,並演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有機構成部分。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缺乏優良文化的企業不會鑄造出持久的一流的核心競爭能力,反過來,企業一流競爭力的擁有和維系往往根植於優秀的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文化成功的最高、最集中體現。同時,建立在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發揮作用為企業文化的培養和弘揚提供扎實而充沛的物質保證。 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提煉企業精神 優秀的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體系的核心,企業只有根據自己的特點,提煉出本企業的優秀理念,然後才能從核心上體現出企業的個性。因此要培育和創造一種符合企業實際、催人向上、開拓創新、勇爭一流的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指的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生長培育起來的,並成為全體職工的一種群體意識。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統一員工的要求,激發員工的創業熱情,形成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精神,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並以一種無形的方式沉澱下來形成企業的一種行為規范。 (二)構建制度文化 企業文化的建設一定要有制度保證,而在這種制度保證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創新,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理念,不斷推出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的管理制度,例如人本管理的模式、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和流程再造等等,用優秀的制度來保證文化建設的實施。美國學者C.K.Prahalad和G……Hamel在最早提出核心競爭力時就特別強調要以知識和技術的擁有、協調和結合為前提獲取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意義和作用。 (三)倡導行為文化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企業家要積極倡導優秀的行為文化,並且身體力行。行為文化的倡導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企業家要有全新的管理行為,在自己的管理行為中處處體現出本企業的文化特點,體現出企業的文化品位;而員工要有全新的工作行為,要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的行為,來具體實踐企業的文化,使社會公眾通過企業員工的行為,更好地認識該企業的文化內涵。 企業的物質形態,往往也反映出一個企業的文化特點。這種物質形態表現在整潔的廠容廠貌、現代化的工作設施和環境、具有先進理念的辦公環境和優質的產品等等,在企業的「硬體」中反映出企業的文化追求,使員工處於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 (四)堅持以人為本 企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組織,人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一個企業的命運最終肯定是由作為生產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來決定。作為企業主體的廣大職工群眾,不僅僅是企業物質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企業精神的創造者,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作用,直接關繫到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敗。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滿足員工要求,發揮每個員工的積極因素,以求得企業和個人的共同發展。要使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保持一致性。員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證,是員工主體利益能否得以實現的重要標志。市場經濟是人才的經濟,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實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實踐證明,誰擁有足夠的優秀人才,誰就擁有競爭的決定性優勢。「以人為本」重在提高人的素質、重在尊重人,要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勞動,要滿足人的生存慾望,滿足人的發展慾望。 (五)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 一方面要通過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戰略管理模式建立包括識別、規劃、培育、部署和維護在內的企業形象管理維護體系,便於員工公眾對企業形象、獨特文化了解和認同,如「IBM就是服務」、三星的「一切都要變」等均是這些知名企業獨特而明顯的文化特質表現。另一方面要考慮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注重用企業的良好行為來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倫理的建設,促進社會健康、平衡的發展。企業要注重自己的社會形象,實際上是一種企業和社會雙贏的行為,是企業運用自己的優秀文化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最後要注重品牌效應。 對一個企業來說,對企業形象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是企業的產品信譽。也就是說,名譽卓著、質量上乘的產品是企業形象的最好代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以優質的品牌產品贏得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