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州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哪裡
華南國際小商品批發城。這里經營的商品多、集中,低、中、高檔的商品都有,檔次比一德路那邊要高,全國各地的和好多外國的商人也來這里進貨。
自2000年秋橫空出世,悄然興起以來,很快便以其小商品種類齊全、商場規模宏大、設施功能完善以及毗鄰火車站、省市長途汽車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位置,而倍受中外名廠名商的青睞。來自國內、香港、台灣、南韓等各路廠商都以小商品城作為其產品分銷國內的窗口,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小商品城亦因此而品牌薈萃、聲譽鵲起。
(1)橋頭堡國際商貿城有什麼商機擴展閱讀
城內一至四層商場有1800多個商鋪,近800多個商戶已全面開業經營,專業經營首飾頭飾、帽子、圍巾、手機飾物、工藝品、精品、家居擺設、化妝品包裝用品等十多個品種,全國飾品業的知名品牌:新光、紅蘋果、威妮華、雅怡、迪芬妮、藝麗寶、茗華、金鷺、怡美、晶晶、潮流。
廣州華南國際小商品城是一座全國性的廠家一級批發市場,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小商品城一級批發市場,由廣州盛世聯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經營。城內設有4層交易區,面積逾3.5萬平方米,擁有1600多個商鋪,寫字樓、倉庫、中央空調、客貨電梯、消防系統、停車場及貨場運轉站硬體設施齊備。
『貳』 介紹臨沂蘭山區
蘭 山 區 基 本 情 況
(2006年8月)
臨沂市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處聯結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新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樞紐位置,轄7鎮4街道,377個村53個社區,一處省級工業園和一個縣級商城管委會。面積660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流動人口30萬人。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省級文明區、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全省雙擁模範區、全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省外經外貿工作困早先進單位、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區、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區、全省教育工作示範區、全省基礎教育工作先進區。2005年度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數在全省121個縣(市、區)排名第10位、指數增幅居第3位,成為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歷史文化悠久。蘭山區是省級重點歷史文化名城,駐地臨沂城,始建於魯哀公3年(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49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孫子兵法》漢墓竹簡博物館、書聖王羲之故居、「至孝」王祥故里等多處文化古跡,素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譽。
區位優勢獨特。蘭山區東瀕黃海,西通中原,南鄰蘇皖,北依泰岱;區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高速公路、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日東高速公路、兗石鐵路橫跨東西,327、205、206國道和數條省際幹道縱橫交織。臨沂飛機場已開通國內20多個城市的航線。
人居環境優越。蘭山區城水相依,具有最適宜的人居環境。全年平均氣溫14.1℃,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沂河、祊河、涑河等多條河流穿境而過,擁有水面36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茶山、孝河和羲之園風景區別具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商貿物流凳戚發達。蘭山區是聞名全國的商貿批發城。擁有各類大型專業批發市場68處,市場經營戶4萬多家,從業人員逾10萬人,日客流量20萬人次,年交易額425億元。近汪粗雀年來積極運用現代物流理念改造提升批發市場,大力發展現代經營業態,電子商務、期貨貿易、會展經濟、網上交易日趨活躍,一座現代化的中國商貿城正在崛起。
產業特色鮮明。蘭山區民營經濟在山東省領先。有板材、食品、有色金屬、機械等八大優勢特色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板材生產基地,電解銅生產加工能力國內名列前茅。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的95%,位居山東省第一。有3個鎮街道進入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有4家企業(金鑼集團、金升有色集團、翔龍集團、大陸集團)進入中國民企500強,3家企業(金鑼集團、山松生物、億利達集團)在境外上市。有金鑼、金升等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8件,「金鑼及圖」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經濟發展迅速。蘭山區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建設「中國物流名區、山東經濟強區、人居環境佳區」,積極實施「依城興區、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活區」戰略,抓重點,育亮點,攻難點,全區經濟社會實現又快又好發展。2005年完成GDP215億元,增長26%;財政總收入1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7億元,分別增長36%和5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62:34。今年上半年完成GDP117億元,同比增長22%;1—7月份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4億元,增長50.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72.43億元,增長3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04億元,增長15.62%,批發市場成交額267.83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99.58億元,增長51.9%。
目前,蘭山區正以「爭先進位創百強」為目標,牢牢把握「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力求新突破」這個主題,進一步強化措施,努力在發展現代物流、集約發展工業、擴大招商引資、提升城市功能、建設新型農村、搞好文化旅遊產業、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力爭用2—3年時間躋身全國百強縣區。努力把蘭山區建設成為開放富裕文明美麗的「大臨沂、新臨沂」標志區,聚集輻射能力強大的區域經濟發展核心區,城鄉統籌、工商共榮、區強民富的科學發展示範區。
蘭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沂源猿人」的發現,可以把沂、沭河流域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198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臨沂城東鳳凰嶺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時,驚喜地發現了細石器。這表明,在距今1~2萬年前,遠古人民便在沂河兩岸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主要為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4000多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1979年,臨沂城南盛庄街道王家三崗遺址,出土了石斧、石鐮、石箭頭、骨器和大量陶器。陶器中有橙色三鑿形實足陶:夾砂灰陶背壺、黑陶鏤孔豆、高柄鏤孔黑陶杯等,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實物;1980年在蘭山區朱保村內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18件,其中有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5件;1973年夏,臨沂城東相公鎮大范庄遺址60餘座墓葬中,出土石鏟、石鏃、陶器等文物1000多件。在725件陶器中,有夾砂灰陶494件、泥質黑陶212件、夾砂白陶14件、夾砂紅陶5件、為壺、杯、碗、鼎、等器具。其中蛋殼黑陶高柄鏤孔杯和陶規,既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又具有山東龍山文化早期的特徵。這些文物足以證明,遠古時期這里的文化就已很發達。
大約和山東龍山文化處於同一個發展階段,山東地區出現了一些傳說中的部落。主要者一是諸夏族,二是東夷族。諸夏族傳為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居住今魯南、魯西南地區;臨沂則是「東夷」之地。東夷的祖先是太 (伏羲氏),他教民漁獵、制嫁娶、作八卦。另一始祖是少xxx ,他以「鳥名官」,郯國即其後代。東夷人與諸夏人融合成華夏人,斷而形成為漢族。
文字發明以前,文學藝術活動是集體的、口頭的,又是和其他藝術互相結合的。甲骨文發現證明,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已經存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蘭山區目前雖然沒有發現甲骨文,但東夷人使用文字卻很早:1963年和1979年,考古工作者對毗鄰的莒縣陵陽河遺址兩次發掘,在出土的陶尊上,發現了26個圖象文字。這些文字的年代早於甲骨文近千年。這可充分說明,包括蘭山區在內的東夷文化是多麼輝煌!
奴隸社會代替氏族社會後,青銅器成為奴隸社會的高度文明標志。1963年,今屬羅庄區的冊山鎮晏駕墩遺址東南「老崖頭」,出土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計有圓柱足鼎1件,馬蹄式足鼎2件,盤、罌、罍各1件。銅匝內心有10餘字的銘文,被確定為邾國之遺物。據《臨沂縣志·金石》記載,境內曾出土有銘文77字的青銅器「陳逆簠」1件。銅的熔點為1083℃,它的製造,無疑是在龍山文化陶業技術基礎上的升華。
周滅商後,封邦建國,臨沂城北南坊街道之古城,即為當時禹國之都。系子爵,xxx姓,夏後氏後裔,春秋歸魯國,戰國入楚國。因此,蘭山區古文化除繼承、發展東夷文化外,兼具魯、楚文化之風格。同時,又深受齊國文化的影響。
臨沂何時產生鐵器?從齊國有鐵官設置推斷,約在春秋晚期,古「鐵」字作「xxx」,想必是東夷人最早使用鐵器的緣故。春秋末,開始使用牛耕。隨著城市出現,商業發展起來。據《春秋》記載,「哀公三年……城啟陽。」啟陽即今臨沂城,文字可考歷史現已有2480多年!
戰國秦漢時期,這里文化空前繁榮。1972年4月,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餘部先秦古籍;二號漢墓出土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成為新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1976年5月,在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中,出土了漢代帛畫1幅,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T型帛畫同樣價值連城。1978年5月,蘭山區南坊街道洪家店劉疵墓出土了由1140塊玉製成的金縷玉衣,結構精美。漢代畫像石在蘭山區遺存豐富,其藝術風格多樣,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寫真,亦有浪漫主義的神話,諸如《田獵畫像》、《車馬畫像》、《執器造像》、《伏女傳經畫像》等均栩栩如生;而歷代碑刻,如《集柳碑》、《北齊北徐州興復寺碑》、《隋橋像碑》、《隋密洪範等橋像碑》等皆書法精美。此外,各個時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也有大量出土。所有這些,都反映出蘭山區文化的燦爛歷史。
英才輩出 蘭山區英才輩出,代有人傑。古往今來,涌現了眾多的文化賢達,堪稱人文薈萃之地。春秋時期,這里的文士開始崇尚儒學,如孔子的弟子高柴,即為蘭山區李官鎮南高里村人。儒學的興起和戰國時的百家爭鳴,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政治思想領域里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對我國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經典《詩》、《論語》、《尚書》、《易》、《春秋》、《禮》和《孝經》,在本地迅速傳播。臨沂人王吉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西漢解釋《春秋》的經文著作有《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鄒氏傳》和《夾氏傳》,王吉是唯一能講《鄒氏傳》的學者。當時《論語》有今文經本《齊論》、《魯論》和古文經本《古論》3種,傳《齊論》者以王吉與貢禹最著名,傳《魯論》則以王吉之子王駿和蘭陵人蕭望之著名。王駿著有解釋《魯論》的《魯王駿說》20篇問世。兩漢時期儒學名人的涌現,標志著臨沂文化的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臨沂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歲月。明代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就有臨沂人文集13部,占總數的13%。這個數字,足可說明總是。但這一時期的文化繁榮,當以下列3個方面為代表。
在文學方面,王戎、顏延之、顏竣、王微、王僧達、王儉、王融、王筠、王籍、顏協、王規、王褒、顏之推為佼佼者:王戎以散文顯於西晉文壇,與著名詩人阮籍等6人,被稱為「竹林七賢」;王僧達以詩文著稱,著有文集10卷;王儉善詩文,死後謚號「文憲公」;王融的散文大多陳述政見,詩歌注重聲律,與沈約等為「永明體」代表作家,有《王寧朔集》;王籍系梁著名詩人,其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至今膾炙人口;王褒稱霸於北周文壇,有《王司空集》;顏之推對經、史、文學和音律均有高深造詣,所著《顏氏家訓》,譽滿海內外。
在史學方面,以王准之、王韶之、王xx之等為代表:王准之的尊祖父王彪之,對江左舊事非常熟悉,記錄的「舊事」密藏於青色箱櫃之中,稱「王氏青箱學」。王准之既通《青箱學》,又精《禮傳》,撰有《儀注》行世;王韶之有高尚史德,所撰《晉安帝陽秋》,真實地記載了東晉至劉宋初年的史實;王xx之著有《齊職儀》50卷。
在書法等藝術方面,除王羲之父子外,王xx、王珣、王僧虔、王志亦久負盛名。王 xx乃著名政治家王導的從弟,好學能文,多才多藝,工書畫,善音樂,號稱「江東書畫第一」和「書聖」;王珣時稱「草聖」,其書《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共稱「三希」珍品;王僧虔在齊代書壇堪稱「第一」,其子王志,梁代即稱「書聖」。倘若只認為王羲之是「書聖」,豈不謬乎?
從東晉至南北朝,全國的文化中心南移江左。在文化上有卓績者,大都是隨司馬睿渡江的世族大家子弟,其中主要為王氏和顏氏。臨沂籍名賢及其異彩紛呈的文化,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里的閃光瑰寶。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隋代在文化上有貢獻的臨沂籍人,大多是由江左回到北方的。其中以王胄著名。王胄初仕陳,陳亡後供隋職,以文詞為煬帝器重。隋煬帝對王胄的詩作了很高的評價:「氣高致遠,歸之於胄;詞清體潤,其在世基;意密理新,惟庾(信)自直。過此者未可以言詩也。」王胄有文集10卷行世。
唐代著名訓詁學家顏師古,系琅琊臨沂顏氏後裔。唐太宗曾命他考定《五經》、撰寫《五禮》和為班固的《漢書》作注。顏師古有集60卷,其《漢書注》、《急就章注》、《匡謬正俗》等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參考書。顏師古之重孫顏真卿,是唐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顏真卿善於吸取各書家之長,一變古法,自成一格。其楷書端莊敦厚,氣勢雄渾;行書遒勁鬱勃,圓熟而不媚俗,世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深受歐陽修、蘇軾等名家推崇。
宋、金、元時期,此間人文不可與先前同語。究其人才寥落的原因,主要乃是戰亂頻仍、經濟落後、文化遭到摧殘的緣故。從明代起,開始有了新的轉機:明孝宗時大臣陳玉,工詩,有懷古詩《諸葛武侯祠》、《纜夫謠》等傳世。其後,萬曆年間的禮部主事周京,著有《金城集》、《吳越游稿》和《賁園集》。周京還擅長書法,他習趙孟xx書風並參以歐陽詢筆意,所書之碑文,「人摹拓為法帖」。
清代及民國時期,蘭山區人文載入國史者較少,但從方誌中看,可謂人才濟濟:乾隆壬午舉人王中溥,著有《卷石齋文集》、《樵誨軒詩稿》;乙酉舉人李天經,著有《消寒集》、《吾過集》、《讀左便》;城內劉金銘著有《青盛堂全書敘目》、《經史學治譜》、《古今理學淵源譜》、《古今文學會通譜》等;彭蘭琪著《幾緘宗教》、《國本政談》等;陸華川著《念貽堂詩稿》;夏侯先著《諸子評林學說》、《晚香集》……值得提及的是,清雍正年間,著名畫家李方膺曾任本地知縣。李方膺系「揚州八怪」之一,擅長畫松、竹、梅、菊及魚蟲。他的繪畫藝術對臨沂畫壇有著深刻影響。
民國初年,有識之士,開展了以提供民主、科學、新文學的新文化運動。1916年,李淑九、劉敢臣創辦《東魯日報》;繼之,夏侯先創辦《教育月刊》,陳大鈞創辦《通訊社》,「所以廣播見聞,代表輿論,鼓吹文明,助流政教者也。」無疑對此間文化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蘭山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清代文史學家趙翼所說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只有在領導社會主義的國度里,才能真正成為現實。
革命傳統 蘭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鴉片戰爭前夕至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這里的重大斗爭即有10餘次。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蘭山群眾便把打擊官府和地主得來的錢財散發給貧苦百姓。同治元年(1852年)十二月,捻軍首領李成率起義軍攻打臨沂城,捕殺貪官污吏。甲午戰爭期間,蘭山人民積極組織大刀會,「阻止歐洲人向內地入侵」。義和團運動中,蘭山縣民眾展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斗爭,砸毀了南關的耶酥教禮拜堂和西關的德國天主教堂部分物品,迫使外國傳教士倉皇逃到海口避難。
「五四」運動期間,為了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 ,臨沂城各學校師生紛紛舉行罷課,學生和工商界人士300多人,舉行了遊行示威,並進行罷市和查封、燒毀日貨。1922年11月,西部山區農民500餘人,手持木棍,匯集到臨沂縣公署門前,反抗重稅壓榨。1925年9月,臨沂八區人袁永平和臨沂城南七里溝村人侯六合以「反奉」為號召,組織「紅槍會」,攻佔了臨沂城。1932年5月,臨沂五中、三鄉師等學校學生與部分市民,砸毀了國民黨臨沂縣黨部大門樓上「以黨治國」的橫匾。1933年7月,廣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著名的蒼山暴動。1941年8月,臨沂城人民在日偽盤踞的城內,搗毀「洋行」進行暴動……著名革命老區的蘭山人民,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革命傳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了光大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