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象棋的任何子都可以吃王嗎
可以,任何棋子都可以吃王。
但對於王來說,規則比較特殊一點,即王不能拿去送吃,即不能把王移動到對方棋子可以吃的位置。所以就有了逼和的概念,即一方其他的棋子走不出合乎規則的走法,而王能走到的地方都被對方棋子所控制,此時為和棋,與中國象棋是不一樣的。
行棋規則
國際象棋是雙方對下的,一方用白棋,一方用黑棋。對局由執白者先行,每次走一步,雙方輪流行棋,直到對局結束。各種棋子的一般走法如下: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王是不可以送吃的,即任何被敵方控制的格子,己方王都不能走進去。否則,算「送王」犯規,三次就要判負。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不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而且只能走一步(著)。
(2)易位是由王和己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的仍被視作王的一步(著)的走法。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除王車易位外不能越子。
象(B):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開局時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後再往外橫走或豎走一格(即走「日」字)。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的「蹩馬腿」限制。
兵(P):只能向前直走,每次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走一格或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1)國際象棋中哪些棋子可以吃掉王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比較研究
1、起源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形成於公元5世紀左右,從棋盤和棋子的結構上來看,兩種棋的同源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是象棋起源於印度,由印度傳入中國。很多中國的學者持反對意見,因此考古學上對此研究得很多,分歧也很大。
造成分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外考古學的交流不夠充分,二是中國人有希望象棋起源於中國的主觀意願。不管意見如何,都說明中國和西方很早就有文化交流,象棋的形成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2、文化背景
象棋的每一種棋子走法都具有象徵意義,它們或多或少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價值,研究象棋文化背景的人很多,他們的意見是一致的,中國象棋更多地反映了幾千年禁錮的封建制度,而國際象棋則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歷史背景。(參考學術論文《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異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37卷,第5期,2003年9月)
3、群眾基礎
由於中國象棋簡單易學,以及中國人口眾多,因此中國象棋的群眾基礎比國際象棋廣泛。至於國際象棋在歐美的普及程度,比起中國象棋在中國的普及程度,肯定要差很多。因為就國際象棋的難度而言,要掌握這門棋必須經過比較正規的培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這種培訓的,就像圍棋在中國得不到很好的普及一樣。
4、社會價值
象棋的社會價值包括很多方面,它是一種娛樂方式,一種開發智力的游戲,它可以培養人們作出決策的能力,鍛煉人們承受輸贏的能力,等等。同時,象棋還具有其他作用,例如報紙上經常會刊登象棋的排局,排局的創作和解答過程就如同詩詞的創作和欣賞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象棋是一種藝術,在這一點上中國象棋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電子時代,象棋成了人腦和電腦較量的平台,自從國際象棋棋王卡斯帕羅夫挑戰IBM的「深藍」以來,這樣的活動就沒有停止過,目的不在於讓人腦和電腦比個高下,而是謀求其中的商業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象棋又在參加社會經濟活動,這一點國際象棋比中國象棋領先得多。
5、研究目的
很多棋迷同時擅長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現在這樣的棋迷隊伍正日益壯大。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存在很多共同點,也存在很多區別,可能有人要問,兩種棋的學習是相互妨礙的,還是相互獨立的,還是相互促進的?本文的回答顯然是相互促進的,為此,需要對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做系統的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找出彼此技術上的共同點,使得學習上不要花費重復的精力,二是找出它們的重大區別,使得棋手在技術的掌握上不致於混淆,通過比較來加深印象,這樣棋手會把技術上的特點會掌握得更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象棋
Ⅱ 國際象棋中的兵可不可以吃王可以
國際象棋中兵只可以吃後,不可以吃王。王不能被任棋子吃掉。只能被將死才算。
Ⅲ 國際象棋的棋子都是誰吃誰
除了王不可以吃王,其它的任何一種類型的棋子都可以互吃,例如:後可以吃後也可以吃車、馬、象和兵,其它棋子以此類推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棋子對另一方的王進行了「將軍」而對方有沒辦法「應將」的話,就是「將死」。
國際象棋規則規定:將死一方王的一方獲勝。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