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月一號是什麼節
三月一號是國際民防日。
2009年3月1日,由民政部、國家人防辦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組織的「國際民防日」宣傳活動在北京舉行。「國際民防日」是國際民防組織統一確定的,它通過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宣傳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和民防知識。
做好民防工作是抵禦災害、維護穩定和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戰略性舉措。黨中央、國務院對此歷來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快發展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大力提高政府和社會預防、應對災害事故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1)國際民防日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起源於:「炸」出來的民防意識。國外民防工程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與空襲長期斗爭相互推動發展的過程。
民防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隨著飛機技術性能的提高,特別是轟炸機的出現,空襲後方城市、工業區、交通樞紐成為敵對雙方經常性的戰斗行動,「要地防空」便應運而生。最早組織要地防空的是英國。
在德國空軍的不斷轟炸下,為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英國在倫敦建立了獨立的防空指揮機構和專門的防空部隊,並在市區實行燈火管制、構築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襲警報系統等。
這些消極防空措施,稱得上是民防的萌芽,而被飛機轟炸「逼」出來的防空洞則成了國外民防工程當之無愧的「始祖」。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20年間,特別是自1930年以後,隨著軍事航空工業和技術的迅猛發展,轟炸機的數量急劇增加,空襲威脅明顯增大,歐洲許多國家相繼建立「城市防空體系」,民防工程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發展。
當時英國各重要城市、掩蔽所、防毒室比比皆是,基本上人人有洞可藏。法國則大力構築掩蔽所,僅巴黎就構築了2萬個,可容納170萬人,約占巴黎人口的2/3。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雙方都把削弱或保護戰爭潛力作為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空襲的規模和范圍達到了空前程度。因此,參戰各國更加註重城市防空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民防工程建設,以有效地保護居民和經濟目標,減少空襲造成的損失。
整個二戰中,英國本土落彈7萬余噸,傷亡僅14.7萬人,大大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德國在戰前就構築了大量防護工程,因而德國雖然從1941年開始即遭到美英兩國的戰略轟炸,但直到1944年,其軍火生產還在穩步上升。
Ⅱ 3月1日為啥拉防空警報
3月1日為國際民防日。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3月1日是我國加入國際民防組織後的第28個國行伍際民防日,為了殲帶檔提高廣大市民的安全防範意識和氏亂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人防辦在3月1日拉響防空警報。
Ⅲ 什麼是國際民防組織確定的國際民防日
是第五十個國際民防日。
1972年3月1日,是國際民防組織作為跨政府組織誕生的日子。國際民防組織根據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九屆會員大會決議,確定每年喚旁的3月1日為「國際民防日」。設立「國際民防日」的目的,是為加強公眾對國際民防和沒橡組織任務的認識,即保護生命、財產和環境。
我國於1992年加察迅入國際民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