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宣揚中國的國際形象
1、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2、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
3、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認同與日俱增,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噪音雜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1)如何在國際上樹立中國形象擴展閱讀:
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❷ 如何中國負責任世界大國形象的塑造
塑造中國負責任世界大國的形象,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首先要對自己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13億人口。中國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生存發展的種種壓力。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讓人民安居樂業是中國當前最大的責任,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盡責任的基礎所在。
2.「大國責任」不僅局限於經濟領域,還涵蓋了許多內容。例如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跨國犯罪、疾病流行都需要整個世界的共同面對。「大國責任」就是以尊重整個人類發展為前提,在任何一個方面都嚴格遵循國際規則,履行各項義務。
3.「大國責任」應該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類情感,而不應該是過高的期望,盲目的要求。中國要通過履行鞏固自身實力,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遵循各項國際規則這些「大國責任」來做到一個真正的「負責任大國」。
❸ 如何塑造中國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作為反映在媒介和人們心理中的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其中既包含著對於國家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理性評價和感性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進程中,「國家形象」已經並仍將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必然遭遇的現實問題。國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國家在國內的形象也包括其國際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場流通的前提下,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國內形象之間往往互相參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僅深刻地影響到本民族每個個體對於國家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從而影響到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而且也復雜地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對於中國政府、民眾以及所有中國的精神信息和物質產品的接受和評價,從而影響並決定著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主觀印象,實際上構成了人們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心理預設。負面的國家形象,會使人們對這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所有相關信息和行為的認知和評價帶有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敵對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國家形象則往往使人願意用更理解、更親和、更接納的方式對待該國及其民眾的信息和行為。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正面預設的塑造。
❹ 如何塑造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
一、不斷學習的政黨形象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政黨,如果不加強學習、不提高學習能力,勢必落後於時代。2009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大戰略任務,明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四項總體要求」,即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於把握規律、富有創新精神。
在世界舞台上,日本是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國家,也因此具有良好的國家形象。歷史上,日本總是在同樣的起點甚至在更為落後的情況下起步,卻總是最快地向強者學習,之後成為「被學習」的典範。在筆者所做的有關中國形象的國際調研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經濟實力、文化影響力,他們還十分看重學習能力,他們認為「成長且不斷學習」(Growing
and Learning)是中國形象的積極因素。
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成為引人注目的「中國現象」。從2002年12月26日第1次中央集體學習成為一項制度,到2010年9月29日第67次學習,八年間,差不多40天就有1次課,可見學習的頻率是十分高的。而且,學習重點突出,涵蓋面十分廣泛。粗略劃分,所涉及的領域包括經濟、民主法治、社會、黨建、歷史、教育科技、國防軍事、三農、醫療衛生、文化、氣候環境、民族宗教等12個方面的內容,而以經濟(15次)、民主法治(10次)、社會問題(8次)、黨的建設(7次)等問題最為集中。
我們的重要鄰國——韓國,在得知中共中央集體學習之後,也感嘆道:「中國集體學習的主題很豐富,從『醫葯衛生改革』到『適應經濟轉型期』,其中最多的就是『國際化戰略』。在66次集體學習中,27次同世界局勢有關,顯示出中國領導人的關注焦點延伸到了何處。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國家。……如果黨無能或墮落,國家就會陷入危機。中國共產黨從7000萬黨員中選拔各界精英,每年派出數千人去海外研修。這種自我革新引領了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中國領導人在懷仁堂『努力學習』之際,韓國政界卻因總理辦公室非法調查普通國民而陷入權力斗爭的亂局中。習慣攻擊和抹黑對手的韓國政客看起來很難勝過認真學習的中國領導人。」
今天,中國共產黨正朝向開放性的學習型政黨努力。在我多次出國訪學中,外國人經常問我:「中國是一個大國來我們這么一個小國學什麼?」當我們告訴他們:「雖是大國,但在國際事務的很多方面,中國只是一個『初學者』」,他們則會由衷地稱贊到:「中國的學習精神和學習能力值得我們學習!」事實上,學習不僅能夠創造奇跡,甚至能夠改造一個民族,當學習成為一個政黨的集體信仰時,該國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無疑是令人敬畏和受人欽佩的。
二、開放自信的政黨形象
2010年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宣豐收之年,在建黨89周年紀念日前夕高調推進了幾個重大舉措,如中紀委、中組部、中宣部等11個中共黨務機構的新聞發言人首次集體亮相;中組部召開黨內統計專題新聞發布會,對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黨員隊伍發展等重要數據進行解讀……。其中,揭開中央黨校的「神秘面紗」,是中國共產黨增加開放性與透明度的一個突出例證。作為培訓幹部的最高學府,中央黨校3月份首次接待了來自110多個國家的120多名駐華使節,為這些外交官「釋疑解惑」;6月30日,來自國內外30餘家新聞媒體的近70位記者(包括42名境外記者)來到中央黨校進行集體采訪……。
開放透明需要的是信心和底氣。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國際社會看到了一個不斷壯大且信心十足的黨,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與底氣倍增的黨,看到了一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勇於展示自己,自覺接受群眾和輿論監督的現代政黨。正如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所言:「中國共產黨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態融入國際社會,開明開放的鮮活形象替代了封閉保守的刻板印象。」
黨際交往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很長一段時期,有些人認為「價值觀不同就沒法談」,但現在開始強調「價值觀不同更需要談」,觀念轉變的動因同樣基於自信與自覺。2010年3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代表團首次聯合派團訪華,與中國共產黨舉行第一屆中美政黨高層對話。2010年5月24日,中歐政黨高層論壇在北京開幕,論壇匯集了來自歐洲國家的30多個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和歐洲政黨之間舉行的首次高層、多邊、戰略性對話。討論不僅涉及黨際交往的基本問題,而且涵蓋了「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金融體制改革」、「氣候變化與環保」等全球治理問題。
的確,差異不應成為對話的障礙,反而應成為加強溝通的推動力。目前,中國共產黨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70多個政黨建立了黨際關系,包括共產黨、社會黨、保守黨、基督教民主黨、自由黨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政黨。
當然,不僅對待成績要開放自信,對待批評更要開放自信。必須承認,中國發展越快,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質疑和批評可能會越多。一方面,國際社會的確有對華不友好或反華勢力的存在,他們堅持「三無政策」:無中生有、無理取鬧、無事生非。但另一方面,批評、指責是國際關系的常態。有一次,我與一名美國官員交流,問他:「為什麼,在某些地方,中國的形象在下降?」他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卻很巧妙地指出,「這反映出中國還不太熟悉作世界大國。我們美國人都知道無論美國政府做什麼、美國政黨做什麼,世界上總有很多人批評我們、反對我們。但這一點正好說明,我們美國是世界大國,既是『受歡迎的世界大國』,也是『遭批評的世界大國』。」對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大國即使再努力也很難贏得所有國家的人心,在某些情況下,沒有真正的敵人也就沒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是朋友之間,批評與自我批評,總好過表揚與自我表揚。因此,我們國家、我們黨的確要有面對批評、接受批評的豁達與淡定。
三、親民為民的政黨形象
經過89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達到7799.5萬名,比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人口數還多。西方的政黨一切以選舉為重,中國共產黨則以親民為民為重。胡錦濤上任伊始,就去西柏坡考察學習,並鄭重提出全黨要牢記「兩個務必」,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被海內外媒體熱議為「新三民主義」。在2009年,中國共產黨建黨88周年之際,多家外國媒體紛紛給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打出「高分」。他們認為,「中國只用了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英美在工業革命時期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使命。」
從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鄭培民、祁愛群,到「巴山紅葉」王瑛、「太行之子」王彥生……,正是無數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才塑造了中國共產黨親民為民的政黨形象。但是,在外宣時,我們不應只向國際社會推薦先進典型、黨員榜樣——因為再好的典型其代表性總是有限的,而應多宣傳普通黨員的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在國際社會,外國人一看到什麼事情總是「整齊劃一」,他們一則敬佩,因為他們做不到,二則害怕,因為他們不可理解。在實踐中,擺事實的科學思維,講道理的邏輯思維,可以給人留下印象,但這種印象是概念化的,只對人的理智產生作用,不容易影響人的情感。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打動人心」,要將「樹典型」的套路轉變為「講故事」的思路,一切娓娓道來,既不沖動也不激動,以此產生理想的外宣效果。
此外,改善形象不能只靠宣傳歷史。在國際關系中,很多國家是很「健忘的」,他們或是由於自身的歷史很短,或是對歷史很不敏感,所以他們關注的重心是當前的事情。對中國而言,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歲月基本不太了解,卻很關注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著如何的發展變化。此外,外宣時不應只介紹大工程、大項目、大手筆,而應多宣傳普通黨員和老百姓的內心世界,介紹他們的平和、他們的希望、甚至他們的焦慮和擔心……。
1961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華時曾對毛澤東主席說:「再過50年,你們就了不起了!」如今50年未過,世界就已見證了這一預言的初步實現。今天,中國不僅向國際社會貢獻物質產品,也開始貢獻精神產品。2010年11月3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了題目為「全球治理與和諧世界」的演講。潘基文認為,《聯合國憲章》幾乎完美地體現了「和諧世界」這一概念。他特別強調,「和諧世界」是其工作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彙之一,由此足以展現他以及聯合國對這一「中國詞彙」的重視和青睞。中國正在影響世界,中國共產黨也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越來越多的尊重,其形象煥然一新。讓我們以「不斷學習的、開放自信的、親民為民的」政黨形象爭取更輝煌的勝利
❺ 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對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來說,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雖然我國近年來對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視,但從實踐情況來看,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們在樹立國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較多,「立」的方面有明顯的欠缺。
具體而言,我們大都是在國際上出現關於我國的負面輿論之後,才開始「擺事實、講道理」,著力破除這些言論。這種消極被動的「破」的做法,與防患於未然、積極主動的「立」——在負面言論未出現之前,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形象——相比,只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❻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如何樹立在國際上的良好中國形象
1,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中國作為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已成為邁向多極格局的一極。鄧小平同志指出:「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也算一極」。中國可以作為「一極」的主要依據是: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2,如何樹立在國際上的良好中國形象
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從大的方面來講,我認為這要全社會營造一種公開、共贏、友好、積極的氛圍。公開透明盡可能詳盡並且有信心地報道在中國發生的事情,讓國際社會覺得我們並不是在躲避什麼問題,或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讓外界更願意了解我們。還有就是要有積極的態度,這應該是媒體報道的一個大的原則,我覺得政府、老百姓、社會團體、階層都應該有這樣一個積極的態度。這其中媒體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體可以比較直觀地報道和宣傳政府的積極形象。但是只靠媒體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議也不利於良好國家形象的樹立。因此,應該比較公正、透明地來做宣傳工作,這樣,我們國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興。
❼ 如何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
老師出的題目?那可真夠誤人子弟的----美國、日本(各發達國家)的形象咋樣?他樹立過什麼?
❽ 如何在海外塑造中國形象提出三條建議
第一,把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作為目標來追求。中央企業要把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作為目標追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率先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聚焦發展實體經濟突出主業,做強主業。加快打造在國際資源配置中佔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企業。通過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創造中國品牌,叫響中國製造,擦亮中國名片,切實增強海外對中國企業的認同感、信賴感,使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等走出國門,享譽世界,以產品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第二,把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發展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為中央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中央企業作為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不斷深化與沿線國家在裝備、技術、標准、管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第三,要把實現互利共贏作為合作的基石。中央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要積極響應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號召,深入研究和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強化依法合規、守法經營意識,突出合作共贏,尊重所在國的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重視提高當地社會責任水平。要繼續參與社區建設,保護當地環境,尊重和維護當地人的合法權益,力所能及的支持所在國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要重視與所在國相關方和社會各方的溝通,提高與當地政府、媒體、非政府組織等方面打交道的能力。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建立起對話溝通的紐帶和橋梁。
❾ 如何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
公共外交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國將重返闊別近20年之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期將原來里根政府指責的「第三世界批評美國和以色列的講壇」變成為改變美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舞台。這是「9·11」後美國政府重新重視以增強與世界溝通為目標的公共外交的重要體現,旨在解決「世界為什麼仇視美國」這一問題。
美國的教訓對我們不無啟示。中國也經歷過「非典」對我國際形象先抑後揚的教訓。今天,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僅關繫到中國的國際信用從而影響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而且從長遠講,與中國的「軟國力」密切相關,已經成為中國的無形資產。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必須將中國的公共外交戰略提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