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述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原因、特點及實現方式。
通常來講,企業國際化有以下三層含義:⑴指企業由國內經營向國際經營發展的漸進過程。此強調的一是過程,一是企業自身及其經營活動的跨越國界。⑵指企業有意識地追逐國際市場的行為體現。此處強調的是企業主動對國際的追求。⑶泛指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大(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國際商務學教授斯蒂芬? 楊(StephenYoung)等在《國際市場進入與發展》(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Development)一書中指出,國際化是「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所有方式」。它不僅僅指企業經營行為的國際化(即企業的投資、融資、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還包括企業制度的國際化(即企業機制應適應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需要),和對企業國際化經營行為進行宏觀管理的體制和職能的國際化。 一?企業國際化的形勢 (一)國際化的大背景 西方跨國公司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時間較長、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其經營特點可以為我國企業所借鑒。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西方跨國公司開展國際化經營有哪些特點? 1、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模式不拘一格所有權是跨國公司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內容。七十年代以來,西方跨國公司出於緩和東道國的民族情緒,減少政治、經濟風險,擴大資金來源以及加強企業集團化的趨勢的要求,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逐步改變了一味強調獨資的做法,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模式。 2?分散經營與協調管理的決策體制 目前,西方跨國公司按集中與分權程度不同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體制。第一種是「本國中心」體制,即以母公司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於母公司。第二種是「多元中心」體制,即以分部或國外子公司為中心,決策權相當分散。第三種是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體制,即將管理權力的集中與分散結合起來,使母公司與子公司在決策許可權的分配上得到妥協和折衷處理,這稱作「全球中心」體制。 3?由專業化經營向綜合化經營方向發展的趨勢 在七十年代以前,西方跨國公司以實行國際專業化經營為主,即根據世界先進的科技水平和專業分工來安排國外的投資。七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跨國公司出現了從單一種類的經營向綜合化經營的方向發展。(二)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與問題經濟全球化給市場競爭帶來了明顯的變化,那就是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並不只是與當地公司爭奪市場,還要與其他國際公司搶占份額。產業、市場、顧客的全球化使企業面臨的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經營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全球化經營的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海外投資已初具規模,中國對外投資的領域主要是資源開發、生產加工、交通運輸、工程承包、旅遊餐飲等。然而,在實踐上,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也存在不少問題。
1、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與我國整體的經濟實力是不相稱的
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經中國商務部批准和備案設立的境外非金融類中資企業510家,而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081家。可見,與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相比,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力度不夠。以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來看,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僅佔世界對外投資金額的0.15?。與中國經濟大國的身份很不相稱[4]。由此可見,中國資本流入與資本流出的嚴重失衡,這種強烈的反差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十分罕見。
2、 海外投資的資源導向性明顯,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1990?2000年度,中國30家最大的跨國經營企業中,有23家屬於資源開發型企業。但這些產業跨國經營的技術含量不高。3、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尚處不夠成熟的低級階段,比較優勢尚不突出,且投資方式比較單一
近幾年來,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區域分布已擴大到五大洲。但從總體上來看,投資的區域仍舊相對集中。從投資總量上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美(僅指美、加、墨三國)、大洋洲、亞洲(東南亞、西亞)等地區,有明顯的地區集中性。從對外投資國別上看,投資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過的少數石油,礦產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且投資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採取投資新建方式 。這種方式盡管有其優點,但其耗時長,難以快捷地進入市場。
4、在經營管理上實行的是異地化經營 ,難以科學決策
由於受我國政府的國內資金配套和外匯等計劃管理的限制,跨國經營企業不能完全依據國外市場情況進行決策。
由此看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政府近年出台了相關政策,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即鼓勵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二、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因素 影響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應訴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經濟環境、政治和法律環境、文化環境、市場規模、航運成本、國內因素等。1、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如經濟規模(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絕對經濟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及各經濟部門的相對重要性(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此外,經濟環境還包括一些與國家的經濟活力有關的投資率、物價狀況、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市場的運作。及個人所得的增長率、就業率的變化等,影響著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2、政治和法律環境 如果在目標市場的政治不穩定,將增加企業的投資風險。目標市場的法律制度,如進口法規等,也直接影響進入模式的選擇。3、文化環境文化的范圍很大,一個國家的文化往往與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人們對文化評判的標准不同,所以就對企業進入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個人所處環境中的道德觀念與本民族的道德觀念相差甚遠,那麼他的內心將會產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管理者可能會對在異國他鄉開展業務的能力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增強經理們的信心,他們從而會鼓勵進行投資,從而影響選擇目標國家的時間順序。4、市場規模 目標國家現時和預期的市場容量是影響進入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較小的市場適於盈虧平衡、銷售額較低的進入模式,反過來,銷售潛力大的市場適於盈虧平衡、銷售額較高的進入模式。目標市場的另一個要素是競爭結構。市場可分為自由競爭市場(由眾多不具備統治地位的競爭者組成)、寡頭市場(由少數占統治地位的競爭者組成)、壟斷市場(獨家公司)。自由競爭市場一般比寡頭和壟斷市場更適合出口進入模式。寡頭市場或壟斷市場則常常要求採用投資進入模式,在目標國生產。在競爭十分激烈、出口進人模式與投資進入模式均不宜採用的市場,企業可以採用許可合同或其他契約進入模式。5、航運因素 地理距離也是一個環境因素。如果距離遙遠,貨物運費方面的因素會使得某些出口產品無法與目標國家的當地產品競爭。由此可見,運費高會阻止出口進入模式,鼓勵不涉及運費的進入模式。如果貿易的運輸成本太高,出口企業有可能在目標國家設立裝配工廠,並以此展開競爭,這也是向投資進入模式的一定程度的轉化。6、國內因素 國內影響企業海外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很多,其中又以國內市場容量與競爭態勢、生產要素與成本狀況以及政府外向經濟政策導向尤為突出。 一般來講,如果國內市場容量大,則企業在國內市場上有很大的發展餘地。這時,多數企業往往更傾向於先在國內求發展,待到其感覺規模受制於或將受制於國內市場時,再求海外擴張。反之相反。 政府的外向經濟政策對企業進入模式的選擇依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而言,政府出口鼓勵政策會刺激出口或契約進入模式,相應抑制投資模式。相反,海外投資鼓勵政策則會刺激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
⑵ 企業如何進行國際化經營
國際化經營是指企業從國內經營走向跨國經營,從國內市場進入國外市場,在國外設立多種形式的組織,對國內外的生產要素進行配置,在一個或若干個經濟領域進行經營的活動的戰略。那麼企業如何進行國際化經營?
進行國際化經營的方式
跨國界的經營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商品在國際間的交換,即國際貿易;特許,包括商標、專利權、專有技術及具有財產價值的知識產權的使用;勞務輸出,包括市場廣告、法律服務、財務信息咨詢、保險、貨物運輸、會計以及管理技術咨詢等服務的輸出; 國際間接投資,包括證券及 不動產投資等; 國際直接投資。
環境要素
1.政治和法律環境
2.經濟和技術環境
3.文化環境
4.自然地理環境
國際化經營競爭戰略
1. 全球一體化的壓力
當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對某一種商品的品味和喜好相近時,就存在著普遍的需求,滿足普遍需求的產品幾乎不需要按照不同的市場來改變。
2.當地化反應的壓力
由於 國際企業的產品需要在多個國家進行銷售,在某些情況下,公司必須考慮在不同國家中的不同需求。當不同國家的客戶的品味和喜好存在差異時,當地化反應帶來的強大壓力隨之產生。當不同國家的習慣不同的時候,當地化反應帶來的壓力也會應運而生。不同國家之間分銷渠道和銷售方式的差異也會帶來本地化反應的壓力。東道國政府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要求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當地化反應壓力。
3. 全球戰略的選擇
有四種可供選擇的全球競爭戰略,採用不同模式的企業的組織特徵有著不同的特點。
(1)國際模式
(2)多國模式
(3)全球模式
(4) 跨國模式
⑶ 中國跨國公司如何走向國際化道路
從戰略選擇上看,我國企業國際化首先應側重解決如下問題:
(一)國際化企業的發展戰略
國際化企業是推進經濟國際化的主體,因而國際化企業的發展問題是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戰略和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化企業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結果,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從國內經營轉向跨國經營的漫長過程。一般都經過商品國際化階段(即把國內生產的商品直接拿到國外市場銷售)、國外生產階段(即通過許可證貿易、與國外廠商進行長期合作或在國外直接投資建廠生產)、跨國公司階段(即在幾個國家或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或者與這些國家的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再從這些基地向世界市場提供和銷售產品)。經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一批跨國企業。但是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我國跨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和交流方面還顯得勢單力薄,在國外投資規模小、營業額不大,活動范圍有限,還缺乏擠占國際市場的能力。特別是從行為標准衡量(即從企業的管理經驗、動機與取向、策略及規劃等角度衡量),則我國稱得上跨國公司的企業就更少了。因此,我國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馳騁,還必須進一步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通過收購、兼並和跨國經營形成更多的跨國公司、跨國企業集團。對於國內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更可以從保持和強化競爭優勢出發,與國內外企業結成動態戰略聯盟,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聯手開拓海外市場,以降低成本,減少經營風險。聯想集團的國際化戰略為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經驗。聯想為自己向海外發展設立了三部曲:第一步是辦貿易公司,以了解市場,積累資金,選擇產品開發的突破口;第二步是成立有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世界銷售網路的跨國集團公司;第三步是在海外股票市場上市,形成規模經濟。
(二)目標市場或投資區位戰略
中國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經營目標、技術水平和實力來考慮目標市場或投資區位戰略。
1.資源性投資仍然是我國近期海外投資的主要戰略目標。其中獲取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生產性資源是現階段海外投資必須考慮的投資重點。如我國生產活動中日益短缺的鐵礦、石油和木材等資源,高尖精技術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稀缺的資源。因此,我國海外資源性投資的另一個重點,應是尋求高技術資源。
2.高新技術產業。我國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術、超導材料等方面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這些新技術產品在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利用率低,而在國際市場則前景廣闊。因此,這些技術和相關產品應向消費及需求層次比較高的發達國家出口,或直接投資生產與銷售。同時,我國高技術企業在發達國家建立 R&D機構,或與發達國家同類企業進行戰略聯盟,還可以吸收當地技術成果,開發適合當地的產品。
3.專有技術。主要指我國具有傳統特色的技術,包括古典園林、中國國畫、中醫中葯、手工藝品和傳統食品等。這些技術和產品可以轉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還可以通過海外華人網路向全球市場拓展。
4.標准技術產業。一般指紡織業、機械製造業等,這些產品的技術要求已趨標准化,市場競爭的關鍵在於商品價格的高低,而影響商品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和勞動力等生產成本。因此,這類技術可以轉移到一些資源豐富、勞動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鄰國和發展中國家,並向第三國出口。
5.適用技術產業。主要指符合那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技術水平、生產結構和消費水平的相關技術。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較小,工業化程度不高,技術和熟練勞動力缺乏,不適應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所採用的大規模使用資本密集型設備和技術所進行生產。而我國的一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則比較適應。中國這類企業不僅可以產品直接出口,還可以通過技術轉讓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
(三)進入國際市場的戰略
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貿易式進入,如通過代理商/經銷商或直接設立境外銷售分支機構/子公司,開拓國際市場;二是契約式進入,如許可證貿易、特許經營、技術協議、服務合同、管理合同、建築或交鑰匙工程合同、生產合同和合作生產協議等安排。經營方法、管理經驗等無形資產;三是投資式進入,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採取投資新建、跨國並購(獨資)和合資經營(股權投資)以及策略聯盟等形式轉移各種經營資源。
以上三種模式各有利弊。實際上,對於國際化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戰略在選擇方式上並不是單一的,也可能會同時採用幾種方式進入。這取決於企業對客觀情況和自身條件的判斷。
最後,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首先,有關主管部門應盡快研究、制訂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法,統一和規范對國有企業、民營、私營和合資等各類性質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的標准、審批程序和管理辦法,以法律形式公布,規范其境外投資行為。其次,要制訂我國企業海外經營的鼓勵和保護性政策措施。提供信貸與補貼以增強跨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對高新技術要適當放寬審批標准、外匯融資便利,優先允許上市等。對我國企業實現出口退稅,對資源開發型投資項目產品進口實現關稅減免,對海外直接投資的收入可以降低征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