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葉暴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是誰也不願買這個賬:種茶的說我只比種糧食強那麼一點點,搞不好都老本貼進去,哪來的暴利?做茶的說可憐我就掙個辛苦錢,一年忙一季,晝夜不得眠,掙得不夠一年花。賣茶的吆喝更厲害了,我一月房租那麼多,還養著一個人,一斤不賣也得花一樣多的錢,哪來那多暴利啊?
如今的錢不好賺啊!整個茶葉鏈,從種茶,到做茶,再到賣茶,都在叫屈,都沒掙錢,也都沒暴利。那麼,一斤茶葉憑什麼賣幾千幾萬元?成本都知道,最貴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頂。明前、雨前茶就不說了,成本高,鮮葉都得五六百。可是隨後的夏茶秋茶,還有掃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更有那山民茶農自產自銷的,基本都成本價賣了。但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並沒見到價格多大變化,還是幾百上千。當然也有很多的所謂自產自銷,網上推賣,99元一斤,99元4斤,難道這些也是暴利嗎?茶葉的世界真是看不懂。很多人的疑慮就此產生:99元4斤送茶具還免快遞費,尚且有證據說是暴利,那幾百上千萬元一斤的當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裡?本文試圖揭開一角,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八百年前這里的茶葉就名聞遐邇)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葉有沒有暴利所有人都認定茶葉暴利,絕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事實依據,還一定很確鑿。前面說到的普洱茶風波,幾塊的茶餅炒到幾萬。但是資本過後一地雞毛,受傷割肉的自認倒霉。經過十來年的恢復,普洱茶在逐步回歸本來面目。本來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認可那麼高的價格。
但是暴利現象在茶葉行業依然存在,主要三個方面:
第一,精細深加工。說是加工,其實是分揀篩選,把從茶廠買來的毛茶按等級標准,重新篩選,包裝。這個環節產生暴利的關鍵點在於:茶廠毛茶價格最低,茶廠幾乎沒什麼利潤,譬如豫南各縣茶葉生產基本還都是小農經濟模式,只能出產毛茶,質量再好,也賣不出好價,當然也是茶商壓價的主要原因。但是,茶葉的質量在那裡,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這樣的茶葉等於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著茶葉的分級標准,重新分揀篩選,就遠遠不是買進的價格,構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們的茶葉生產執行的是《GB/T18797-2012茶葉感官評審室基本條件》。標准很標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說根本無法了解。俗話說得好,黃金有價玉無價,還說寶玉有價茶無價。除非老茶客,茶葉價格基本市場說了算,同樣品質,行情到了一萬就是一萬買賣,行情一百就是一百買賣。
至於什麼級別的茶葉,外觀好分辨,品質難鑒別。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隨時采來茶葉芽尖,做出來外觀一樣,起碼外行看不出來。所以就給各種商業炒作留下機會,成為最適合炒作的商品。這就構成了茶葉暴利的另一大機會。
第三,掃地茶。最多見的是滿屏叫賣的地板價茶葉,99元買多少。這類茶葉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圖片那樣,圖片是優質毛尖,幾千元一斤的。實際上都是過期茶、機器採茶挑剔掉的葉子,還有茶樹修剪掉的掃地葉子做的茶,好點的是機器採的夏葉。本來應該扔掉的垃圾葉子,放到炒茶機器里過一道,成了茶葉,成本也就幾塊錢,賣到幾十塊,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葉暴利原因補充說明茶葉價格,並沒有什麼奧秘,本應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個嫩芽做一斤,賣到幾千就正常,如果加工過程很繁瑣,作出的茶葉更好看,味道更香,賣到上萬的價格還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區的茶葉冒充名氣地區的茶葉,用普通品種茶葉冒充名貴品種茶葉,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說茶葉價格。我們的市場存在的是三級價格制。譬如同樣的茶樹:茶農自采自做自銷的,頭道毛尖賣到200就知足,畢竟自己的茶樹,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錢,還又習慣自己出的勞動力不算錢,下來一斤賣個200元。即便跟風漲價,最多再加100元,賣到300元就很高興了。這一級最便宜,差別在炒茶技術。茶廠要計算成本產出利潤,會賣到600-800元。
如果是老客戶茶商,還會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潤就行。這一級的性價比高,差別在毛茶,級別不分。茶商把茶葉分揀分級,一般分揀出最差的茶葉,也會賣到購進價,精品級的價格就不說了,都倍數。這個行業,買進加50%利潤率賣的市場慣例不大存在,起碼很少見。但也不能說都會獲得暴利,虧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