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如何才能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話語權的增強仍然是我們重點發展針對的對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來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1.大力發展經濟,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2.支持世界和平與正義,樹立友好正面的大國形象。
3.大力發展文化及各種精神軟實力。
㈡ 如何從軍事上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應該說通過強化軍事力量來增加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逐步解決領土、領海的爭議問題
㈢ 國際文化貿易中國媒體如何增強國際如何增強話語權
首先是公信力建設,報道要公允實際,要與世界價值體系接軌,否則不可能邁出國門(像現在的媒體,中國人自己都不信,你還想哄老外?)接著是,要有自己獨立於政府,有深度的采樣報道分析團隊,設立標桿單位,創出中國媒體的王牌。
㈣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實現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提升國際話語權,得有一批有魄力的外交人員,他們必須有敏銳的判斷力、敢於挑戰的戰鬥力,這些是我們缺乏的。
現階段(2020前後),我們總在埋怨國際媒體的誤導,其實是我們的人不作為、無能。
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改變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喪失。西方吹噓自己是「歷史的終結」,滑稽可笑!我們在這里與西方議論長短,毫無意義,如張維為那樣。
我們可以就西方(美國)所作所為,在世界合法的舞台鼓動一種力量,起訴或張揚。
1、鼓動阿富汗、伊拉克被虐殺的平民在國際法庭起訴美國,沒結果,也惡心一些它們;
2、鼓動伊朗對以色列、美國刺殺蘇萊曼尼,起訴它們國家恐怖行為;
3、伊拉克起訴布希以所謂化學武器理由侵略伊拉克;
4、以美國軍艦侵犯領海,起訴美國;
……
所有的這些行為,別太在乎結果,甚至可以在美國國內鼓動一些侵權起訴,像台島對馬英Ⅸ那樣,讓它們疲於應付。
㈤ 如何提高我國評級機構的國際話語權
核心競爭力不能丟
㈥ 中國該如何提高國際話語權以應對外部世界對中國的刻意抹黑
我覺得這兩個本身就是矛盾的,拋開中國自己的問題不說。你一個人在公司裡面話語權大了,你的敵人相應的也就多了,因為你損壞了別人的利益了,天底下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的利益,被對手的獲取是合理合法。所以不要妄想兩個都能獲取,中國想要發展越來越強大。「抹黑」和敵對是免不了的。讓別人產生「威脅」感也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你是網球運動員可以擊敗費德勒了,你還想說對於納達爾,德約科維奇不會產生威脅,你覺得人家會相信嗎?除非你不參加比賽。
㈦ 如何提升和理解國際話語權的意義
從全球背景來看,話語權的問題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新國際秩序建構的內在需要。「一超多強」的時代已經開始動搖,我們將要進入「G零」時代。
㈧ 如何加強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
增強自身實力是關鍵,自己實力弱,卻還要指揮別人,你說可能么?
㈨ 如何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始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以中國實際為根本基礎,以中國實踐為根本依據,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客觀規律把握的程度和運用的水準,決定著中國話語體系的科學化程度。只有在深入探索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才能科學地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確保話語體系符合中國實際、引領時代發展。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著力探索管方向、管全局、管長遠的「大規律」,積極探索運行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小規律」,及時把這些規律性認識轉化為中國話語體系的構成元素,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不斷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
㈩ 國際話語權的擴大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途徑
第一,增強中國對外傳媒力度,支持海外華人話語
當今世界公眾媒體仍然是國際關系發展中極為流行的公開而重要的信息通道,而中國在爭取國際公眾媒介的話語權上面臨著嚴重挑戰。在如何增強中國對外傳媒力度的問題上,除涉及到硬性因素之外令人更為迫切關注的是軟性因素。中國對外傳媒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話語對象」,避免以「套話」、「空話」或「官話」來爭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2008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會上以平民化的語言提出「不折騰」一說,引起國際社會媒體的熱烈反響和叫好,這應成為公眾傳媒用語的楷模。同時,還要注重「話語的施行者」(或傳播者)中的非官方組織或群體就與中國相關的國際性事件的反應。民間意願的表達往往也是一種重要的話語權的表現,而且其作用不可忽視,如2008年美國總統布希堅持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一個主要原因還在於美國不想讓「中國老百姓反感」。因此,中國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這個領域里會有很多的發揮空間。
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也離不開海外華人話語的有力支持,中國應加大力度對他們提供切實和有效的支持。海外華人及其媒體的話語與中國官方、在中國的非官方組織和群體相比具有不同凡響的作用。2008年對全球華人來說,是與祖國貼得更近的、有特別意義的一年。為聲援北京奧運會和抗議「藏獨」勢力,海外華人積極詮釋並維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此外,遍布世界各地的華語媒體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上述這些事實為中國拓寬話語平台提供了大有作為的機會。
海外華人爭取中國話語權的有利條件包括:一是中華文化早已成為共同認可的凝聚力,這是全世界華人的文化血脈、精神之河和立身之本;二是當前的全球化浪潮使中國快速地。跳躍式地向世界大國的目標靠近,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實力首先或更多的是表現為中華文化理念的延伸和充分張揚。世界關注中國,中國需要世界理解。在這種環境下,世界華人發出的話語,不僅是在弘揚祖國的中華文化,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展示理性中國、責任中國的形象。中國應從多方面、多形式和多渠道運用並發揮海外華人在爭奪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方面的影響與作用。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拓展國際話語權的話語平台
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在中國對外關系的具體實踐上,開辟和建設以「和諧世界」為特色的國際話語平台來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問題上的話語權。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借鑒和批判吸收,以人為本思想與西方的人本主義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揚人的價值上有相同性,同時兩者都認為相對經濟社會發展來說,人是目的。當中國把「人」字放大到足夠大時,西方大多數普通民眾就開始理解中國,接受中國。2008年的四川救災是一個典型例子。在救災過程中,「以人為本」成為了從中國政府到普通百姓的行為准則,從而贏得了世界民眾的普遍贊譽。因此,中國在國際話語權的話語平台方面,除了走「官方渠道」(國家間政府)外,還要特別注意「民意渠道」(中國外部和內部的民意力量)。
具體來說,一是多做和盡可能做好有關國家的議會(包括議員)工作,如西方國家的議會不僅在制約政府的決策方面,而且還在社會的民意動向方面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強中國非政府組織與國際非政府組織之間的接觸和溝通,如環保、節能、慈善事業、鄉村教育和衛生、弱勢群體等社會問題都是這類組織所高度關注的,通過彼此交流提升國家形象並擴大國際話語權。三是進一步發揮中國的公眾外交應有的作用。「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主要是通過非政府組織和公眾輿論間接進行,但其行為主體仍然是政府。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對公眾外交明顯重視,如從2004年開始,中國開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現在已遍及6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227所;2008年10月,中國政府決定,外國記者來華采訪不必由中國國內單位接待並陪同,外國記者赴「開放地區」采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這些都推動了公眾外交的發展。四是要重視來自中國內部的民意力量的作用。有事實表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自發地關注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如在2008年「拉薩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期里,中國民間對西方的一些帶有偏見和成見的媒體報道所做出的強烈反應,體現了中國民間國際話語權意識的啟蒙。這意味著中國民間正在意識到,全球化時代的主權觀念已經遠非物質邊疆那麼簡單,而在捍衛國家利益的過程中,中國人擁有自己的發言權。這種從民間開始的話語權啟蒙,對中國的國際關系發展將輔以強大的推動力。
在如何開拓話語平台的問題上,中國要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更多地關注非官方的民間管道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在爭取國際公眾媒介的話語權上正面臨著嚴重挑戰。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訊社美聯社、合眾國際、路透社、法新社每天發出的新聞量占據了整個世界新聞發稿量的4/5。傳播於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是由美國等西方國家壟斷。西方50家媒體跨國公司占據了世界95%的傳媒市場。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製作,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世界新聞輿論和控制世界傳媒市場,從而形成了這一平台的話語霸權。其結果可能是,世界最終只能聽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聲音。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正逐漸地發現自己被封閉在由西方發達國家所創設的「國際化話語」的圍牆中。
世界只有一種話語是很危險的,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以話語多元化為基礎的公眾媒體格局的改變不能寄希望於西方國家「善意」的讓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一份有關國際傳播領域問題的重要報告認為,高度的獨占和集中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意識形態和世界統治權力,而在這一信息的單向流動過程中深受其害的往往是發展中國家。」這份報告主張國際社會應建立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以實現話語多樣化和公平的話語權。中國發表的一份有關對信息時代的國家進行分類的研究報告認為,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個「信息霸權國家」,十幾個「信息主權國家」和大多數「信息殖民地國家」的非正常關系。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只能靠自己去爭取更多的話語權,以讓世界聽懂其在國際舞台上可能有與西方國家不同的話語。
第三,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展示責任中國的大國風范
中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和貿易大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在國際社會開始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希望在國際事務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是順理成章的。隨著中國以經濟力量為主的綜合國力愈加強大,其話語權也必將得到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國必然也會面臨主要是來自一些西方國家的對自己的和平崛起所進行的「骨頭挑刺」或「百般挑剔」,而這些沖突表明了「整個世界都會歡迎中國的崛起」的想法實在是無異於天真。 身處這種國際環境,中國一方面要以繼續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原則進行堅定而有力的反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展示責任中國的大國風范和形象。
改革開放三十年表明了中國通過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原則與外部世界整合而和平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僅努力向外部世界學習,而且對外部世界對自己的反應也非常敏感和在意。從高層領導到普通百姓,一直在關注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如何評介中國。這種積極態度不僅反映了中國人的好學精神,更重要的還表明中國的改革和建設不再是閉門造車。也正是因為內部的發展一開始就具有了國際內容,中國的和平崛起引來外部世界的一些苛刻非議甚至嚴重偏見也就是自然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緒化反應會有損責任中國的大國風范的國際形象,不利於爭取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如每逢出現某些西方勢力的不友好行為和小動作,中國通常的情況是必有反應。當然,對事關國家利益的事情中國必須要有力還擊。但如果對西方的每一種觀點都要做出回應,這不僅顯得中國沒有包容性,而且在客觀上也會導致負面的效果。中國作為一個責任大國而每每對西方少數人的詆毀做出反應,其效果會在西方成就了「敵人」的同時,也為西方媒體進一步詆毀中國提供了新的素材。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也正在加速融人世界,而展示責任中國的大國風范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的邊緣地帶進入了中心地帶,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日益提高,特別是中國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經濟體,沒有中國的參與,很多重大的國際問題難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