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理解是什麼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理解是:
《建議》在關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舉措。對此,可著重從以下3個方面深刻體會。
第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入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這對我國抓住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經濟安全風險增大、關鍵核心技術受限、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等問題均逐步顯露。特別是,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帶來的影響廣泛深遠。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我們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完善內需主導、內生增長的新發展模式,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我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第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優勢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是全球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我國最大的競爭力,也是我國穩定經濟發展和抵禦外部風險的根本依託。我國有14億人口,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消費總量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空間廣闊。
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建設、產業升級、中西部發展都將不斷釋放投資潛力。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人力資源豐富,發展韌性強勁。無論從需求側看,還是從供給側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都具備許多有利條件。
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只要我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同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一定能夠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形成新形勢下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新發展格局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擴大內需同擴大開放並不矛盾。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我國產業鏈和需求市場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目前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
在新時代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處理好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關系。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
只要我們堅持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必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麵塑造我國發展新優勢。
❷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應如何更好的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
摘要 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和歷史時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抉擇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作出的重大調整,是新形勢下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部署,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全局和一系列政策安排。
❸ 金融在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如何發揮重要作用,如何應用金融心理學
你知道你如何應用這個金融心理學那可能需要多學習吧
❹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體現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還是主次矛盾的辯關系
1.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改革開放後,我國為什麼能發展起來呢?靠的是對外開放,發展國際貿易。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通過發展國際貿易,我國把物美價廉的產品銷往全世界,走上了致富之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一些國家實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湧動。2020年,由於疫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了沖擊,國際貿易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2.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我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要做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有機統一。依託國內市場的同時,仍要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所趨。在全球貿易中,我們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發揮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
3. 深化供給側改革
生產是國內大循環的起點,關鍵是深化供給側改革。
平時,在我們逛商場買衣服時,會感到,總是買不到合乎自己心意的衣服。很多衣服,設計出來,好像就不是讓人正常生活或工作穿的,只是在追求款式的新穎嗎?既不美觀,也不實惠,動輒一件上衣便宜的400、500元,稍好一點的就得2000元左右。
我國要從供給側發力,改善供給質量和水平,改變手裡有錢,卻不到好東西的狀況,國內需求自然就會擴大起來。
❺ 什麼是雙循環
雙循環(社會的新發展格局)一般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融入世界市場,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收入,但是相對而言內需的發展是不足的,我國不僅是「全球工廠」,也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雙循環是符合我國經濟情況的。內循環的重點在於擴大消費,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衣、食、住、行、娛,而在這幾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經基本完成內循環,傳統的一些鋼筋水泥等還處於過剩的狀態,一些高端高質的產品則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拓展資料】
「雙循環」是在國內外形勢發生劇變的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對國內國際大循環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動調整、主動謀劃的大戰略。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如何讓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一、保障經濟安全謀劃增長新空間
首先,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我們產業基礎實力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戰略迴旋空間大,超大市場規模的特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內部自我循環,包括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城鄉循環與要素循環等。其次,要形成國際大循環新格局,擺脫過度依賴傳統國際大循環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國家,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市場加大對全球的開放,繼續和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繼續為世界提供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形成國內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二、內需供給兩端發力內循環
中國需要積極擴大內需,擴大有效投資,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供需內循環,但要轉變投資領域與投資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輪的過剩。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即便像北京上海這種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也還是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從需求側要擴大有效需求,那麼從供給側需要做什麼來促進構建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穩定優化產業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
在雙循環中,創新中心是重要的節點,直接關系著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是新基建、新投資、新就業、新消費的經濟發展機遇。第四次產業革命也會重新塑造產業鏈與價值鏈。各種類型的平台型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的方式,延伸到研發、製造、配送與銷售各個環節,已經成為產業鏈生態的組織者、價值鏈的重塑者,顛覆了傳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分工方式。
四、構建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
「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新的貿易軸心和產業協作、共同發展國際大平台,也成為我們推進國際大循環的最重要戰略平台。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繼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布局國內國際兩個生產、兩個市場。逐步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作為生產製造中心,歐美作為金融研發中心、消費中心的傳統國際循環模式,轉向更均衡、更多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時,要構建「一帶一路」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加大沿邊地區開放,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推動中國形成東西雙向、海陸並進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新格局,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
❻ 國內國際雙循環意義是什麼
摘要 國內國際雙循環意義:
❼ 國內國際雙循環什麼意思
國內國際雙循環意義:
1、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塑造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中國正以自己的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在對世界經濟史的研究中,賈根良發現,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都曾通過幼稚工業保護,大力發展他們當時的高質量生產活動。而19世紀的美國,正是通過典型的國內大循環實現對英國的趕超。
3、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而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戰略和現實意義。
4、從長期大勢把握當前形勢,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我國利用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7)金融如何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展閱讀:
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背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2020年8月24日,總書記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說:「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國內經濟規模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服務業比重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❽ 房地產市場過度金融化影響國民經濟內部良性循環
3月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下稱規劃綱要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發布。其中,「構建新發展格局」成為今年兩會上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十四五」時期構建新發展格局該如何破局?其路徑選擇的內在邏輯又是什麼?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接受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專訪時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最主要的工作任務,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同時,依託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國內大循環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新發展格局明確了「十四五」規劃的路徑選擇
中新經緯:規劃綱要草案共19篇、65章,作為指導今後5年及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三新」主線貫穿全文,鮮明彰顯高質量發展的主題。請介紹一下「三新」之間的相互關系?
尹中卿:新發展階段明確了「十四五」規劃的歷史方位,新發展理念明確了「十四五」規劃的靈魂和行動指南,新發展格局明確了「十四五」規劃的路徑選擇。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編制和實施「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很快成為了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如今,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美西方國家對我國採取政治上打壓、軍事上施壓、外交上攻擊、經濟上限制、科技上封鎖等措施,限制人員交流,封鎖研發合作渠道,禁止對中國高技術轉讓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中國對外高科技投資,產業鏈面臨脫鉤,供應鏈面臨斷裂,創新鏈面臨博弈,價值鏈面臨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呈現本土化、就近化、區域化、多元化。
此前,中國利用比較便宜的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進行招商引資,把外國資本及跨國公司引進來,然後將國內製造的產品銷售到全球各地,2006年前後,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達到60%至70%,為當時中國GDP做出了很大貢獻。相較於早年,如今的中國經濟已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現在還要繼續進行這樣『大進大出』,顯然難以為繼。
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解決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矛盾開拓了新的路徑
中新經緯:在你看來,「十四五」時期應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尹中卿:構建新發展格局,包括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相互交織的矛盾和問題開拓了新的路徑。
首先,暢通國內大循環。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強化數字賦能,升級消費平台,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提高流通效率。
其次,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釋放消費潛力。
最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推動進出口協同發展,傳統跨境物流渠道,促進貿易投資融合發展,提高國際雙向投資水平,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暢通國內大循環需要處理好四對關系
中新經緯: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是關鍵的一步。在你看來,具體應該怎麼做?
尹中卿:暢通國內大循環並不僅僅是擴大國內消費,還要處理好四對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關系。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比較重視需求側管理。經濟增長一遇到下行壓力,往往相關通過刺激需求。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們推出了4萬億刺激計劃,通過擴大需求,包括擴大政府直接投資,推行消費補貼特別是汽車、家電購置補貼、摩托車下鄉等,結果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但高端產品無法滿足,居民要麼持幣待購,要麼購買國外商品,大量的消費需求轉到國外。實踐證明,僅靠刺激需求,解決不了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的問題。
近幾年來,中央不斷強調要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2018年提出「破、立、降」(破除無效供給、培育新動能、降低實體經濟成本);2019年又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經濟循環)。從結果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解決供給側存在的突出問題,從總體上提高了供給效率。但是回過頭來看,實體經濟和企業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如果不考慮需求側,供給側與需求側還是難以暢通起來。
二是要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這主要集中在實體經濟與金融、房地產的關系方面。比如,金融本來是經濟的血液,要向實體經濟服務。
長期以來,一些金融行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脫實向虛,國家推出的有關貨幣、流動性、社會融資等政策,很難進入到中小微企業,金融自我循環佔用了大量資源。再比如,房地產建設屬於實體經濟,而房地產開發就屬於虛擬經濟。近些年來,房地產開發佔用大量資源,房地產市場過度金融化,影響資源配置,影響國民經濟內部良性循環。
三是處理好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之間的關系。供給側是生產,生產需要流通。長期以來,我們對於分配和消費還不夠重視。分配特別是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無論是一次分配,還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都直接影響居民的收入。收入必然影響到消費,而消費對生產、流通又具有拉動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要重視生產、流通環節,也要重視分配、消費環節,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四是處理好國家、企業和居民家庭之間的關系。國家層面,需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比如分稅制本來要解決財政收支中,中央佔比過低、地方佔比過高的問題,經過十幾年財稅改革,我們現在是中央財政佔比過高,地方佔比太低。
目前地方政府的財力與支出責任不匹配。分稅制改革後,特別是在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取消之後,地方縣區稅收能力比較弱,承擔開支責任過多過重。去年中央專門拿出來2萬億元直達縣區,用於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此外,國家與企業、居民的關系也值得重視。
近幾年來,從整體來看,大量的減稅降費更多是讓利給企業,沒有直接讓利給居民。2020年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國家掏的是真金白銀,但許多企業把這些相應資金用於研發投資了嗎?用於增加用工、提高工資了嗎?這不好說。我並不否定直接救助企業,但在救助企業時,要讓資金真正能產生作用、產生相應的效果,否則還不如直接向居民發錢,比如對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密切接觸生活性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定向發放補助。同時,還要下決心解決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分化問題。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
中新經緯:「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對此你有何建議?
尹中卿:我認為應該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推動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轉型。
首先要補短板。結合擴大市場需求來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重點選擇工業母機、高端晶元、基礎軟體、發動機等產業薄弱環節組織上下游企業技術合作攻關。加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為自主創新產品應用創造良好市場環境。
其次要鍛長板。立足中國產業規模和配套優勢,在產業鏈條較長、規模生產優勢明顯、響應速度要求較高等領域精耕細作,壯大優勢產業鏈供應鏈。在機電、紡織服裝、高鐵等相對優勢領域,鼓勵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鞏固和擴大優勢產業地位,提高發展效益和效率。
第三要強基礎。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強化源頭技術供給,在更多領域躋身國際領先行列。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供應鏈安全,優化基礎研究支出結構,著力解決共性理論和核心科學問題。強化創新過程中的市場需求導向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增強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
最後要提質量。在財稅政策上適度對製造業予以傾斜,加大企業研發投入、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增強高質量標准供給能力,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加大假冒偽劣產品打擊力度。進一步鞏固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和支柱地位,保持和發展好完整產業體系,在重點產業領域形成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
把調整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增強產業鏈自主水平和可控力方面,你有何建議?
尹中卿:在提高產業鏈自主水平方面,要用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組織實施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任務,系統謀劃重點領域的重大項目布局,整合全國創新資源,落實好攻關任務「揭榜掛帥」機制,逐個攻克「卡脖子」難題。重點發展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技術、航空航天、高鐵、綠色能源、生物醫葯、新材料,形成核心競爭力。
在增強產業鏈可控能力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國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國內市場優勢,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國計民生關鍵領域形成服務國內市場為主的、較為完整的產業生態鏈條。逐步打破內需外需、內貿外貿的生產和消費壁壘,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圍繞中國市場進行配置,應對和規避日益嚴重的產業鏈脫鉤、供應鏈中斷等威脅。
❾ 如何打造「雙循環」格局財富管理新生態
國內循環和與國際循環沒有完全打通。內銷、外貿的循環系統並不相同。外貿出口轉內銷,既沒有銷售渠道、銷售網路,也沒有品牌。內外循環不暢,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外資企業是雙循環的結合部、推進雙循環的樞紐。只要外資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張,中國的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性就會提高,內外循環會更加暢通。
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在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開放是對內放鬆管制、對外放開限制的更高水平開放,以健全具有更高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現代金融體系為目標。證券業應當發揮好投資銀行促進「雙循環」的作用,支持中資券商融入國際循環發展,支持外資券商融入國內循環發展。
安青松建議,支持證券公司開展跨境業務,逐步放寬具備相應能力的證券公司直接參與國內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限制。放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適當放寬證券公司境外發債在額度、結匯等方面的要求;允許境內證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資金。支持證券公司開展海外並購,加快國際市場布局等。
❿ 研究金融如何支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什麼意義
摘要 金融科技將加速「雙循環」格局建設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發展雙循環需要金融業做好數字化轉型,藉助金融科技驅動產業增長,賦能各類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更好地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李偉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始於技術,興於數據,穩於制度,成於價值觀。數據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採集、挖掘、處理能力的極大提升,一定程度上實現「預測未來」,使原來想不到的事情現在變為現實。制度的約束和監管對金融科技的行穩致遠必不可少,要加強信息保護等法律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為民利企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初心,要在守正創新的前提下發揮好金融科技加速器或者是催化劑的作用,為雙循環格局建設貢獻更多力量。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最近也表示,需要在「十四五」時期加大對金融科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實現我國在金融交易、清算、監測、風控方面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在做到先進、快速、高效的同時,要做到自主、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