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中國如何影響國際油價

中國如何影響國際油價

發布時間:2022-01-13 07:32:49

㈠ 國際油價波動對中國各方面的影響

第一,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降低國內生產總值。油價上漲50%,將導致外匯支出增加、出口減少1.468%,投資下降0.106%,消費支出減少0.206%,進而使實際GDP總量減少0.137%。 第二,油價上漲會打破貿易平衡。報告認為,國際原油價格上漲50%,人民幣匯率將下跌0.636%。人民幣貶值會使進口商品昂貴,出口商品便宜,從而減少中國實際收入,惡化中國國際收支狀況。 第三,油價上漲,將加大以石油為燃料或原料的企業的成本,增加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中國國內對原油進口需求量持續上升,而高油價直接導致支付原油采購成本上升,最終將由國內各行各業承擔,從而降低行業利潤。 第四,石油價格上漲將使出口面臨下降的潛在危險。一方面,以石油為主要燃料、原料的產品,因生產成本上升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使出口面臨下降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面,出口對象國因油價上漲使國際收支出現困難,進而降低進口能力。 第五,油價上漲對農村和城鎮居民的福利影響不同。總體而言,油價上漲會使兩類居民福利同時下降,但農村居民福利損失比城鎮居民大,且前者福利下降速度也比後者快。 第六,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使得原油和以原油為主要原材料的成品油價格上漲,促進勞動與資本資源向石油開采部門流動,這有利於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第七,油價上漲將推動各國在技術進步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技術進步在抵抗油價風險中作用明顯,其中以石化和交通運輸部門技術進步的作用最大。石化和交通運輸部門低、中等程度的技術進步,可分別在油價漲幅不超過20%至50%的情況下,完全消除油價上漲對實際GDP造成的負影響。

㈡ 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的關系

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很多,價格每天都會發生變化,遠不如加油站所使用的成品油價格那樣穩定,特別是國內市場。
其實,國內的油價會隨著國際油價的變化而變化,不過它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一般會滯後一個月。油價的漲跌會對需求造成影響,影響加油站銷售量,從而影響利潤。民營加油站只要保證自己合適的利潤和油品的質量,就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的。
國際油價影響因素很多,如匯率的變化、供需的變化、政策因素、各種突發事件、人為操縱等等。世界經濟對原油的依賴性有著不可或缺和難以替代性,特別是受到原油儲量和產量的限制,原油價格對影響供求兩方面的因素都十分敏感,且波動性較大。

㈢ 國際原油價格跟國內油價有什麼關系

國際油價漲時中國油價會緊隨上漲。國際油價跌時幾乎沒有什麼直接聯系,只是政府或石油壟斷集團利潤多了而已。也可能象徵性的降一些擋人耳目,或平息民怨。中國成品油有龐大消費群體,發改委和中石油中石化合夥壟斷么。有好處的行業誰不搶著管。中國政府因此也喪失掉了很大一部分民意支持率,在民眾當中形象因為油價調控而大打折扣。
昨天的油價是34美元,中國成品油應該降到3元/升左右(含燃油稅)是合理的,但中國目前市場油價為4.98元(93號)/升。因為政府部門利益觀念和壟斷集團利益驅使,所以中國在成品油經營方面,沒有遵循市場規律。二是採取了行政干預的手段。是極不合理的,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

㈣ 關於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問題

中國汽油猛漲的真正原因

月23日,在國際原油價格回落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再次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北京地區93號汽油再創歷史最高價位。有關方面對此的解釋是,上次漲價沒有調整到位,我們成品油銷售價格仍舊低於國際市場,今後將考慮國際市場情況和社會承受能力繼續推進價格調整。謊言是多麼的的圓滿,但是,我們早就有各種手段來論證,這是明目張膽的欺騙。
一、中國進口的石油沒有達到60美圓的(2005年發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國際市場達到60美圓的是北海清質石油,其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東地區、南美、俄羅斯出口的石油是無法達到60美圓的。而中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含硫石油。據著名的經濟情報雜志分析,國際油價在54美圓時,中國進口的石油價格大多在30美圓左右。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質石油買家。
二、美國與中國石油價格比較。美國平均每升93號油大概是人民幣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稅,並且人家公路沒有收費,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費或者收費很低。而北京的類似汽油銷售價格已達4.24元,實際價格高於美國。如果有關方面說,中國成品油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更將被下面的例子駁斥的體無完膚。海關宣布上半年查獲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煙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國成品油便宜,那應該是從中國向國外走私才對,為什麼要從國外向中國走私?過去查獲的特大走私案件,都與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關,可見內外差價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險。
三、石油企業報表顯示利潤巨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掙錢的,報道說利潤接近千億元,而其年經營額在5000億元左右,利潤空間已相當可觀,利潤率非常可觀。以凈資產收益來分析,即使是風光無限的房地產,其優質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為5%到10%為主,而中國石化的凈資產收益,根據其2004年年報為17.32,其加權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為20.32%。大家說這是不是很驚人!是房地產行業優質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產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這才是驚人的暴利證明!我不久前與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觸,他們去年的利潤超過40億元,總結因素是價格高、市場好。可見,中國石油企業是很不錯的業績,怎麼還有長期虧損的說法,這不是欺負老百姓沒頭腦么?
四、上游壟斷掠奪下游競爭性行業,扭曲經濟結構肆無忌憚的漲價,使中國經濟和宏觀調空的復雜局面加劇。可怕。成品油漲價,因為你是壟斷,但下游產業卻是競爭性行業,不能漲價。比如公交和計程車,關系群眾生活,其價格調整要經過嚴格審批,油價從2元漲到4元多,公交價格和計程車價格並沒有什麼提高,可見,油價上漲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補貼中。汽車製造業是國家寄希望的產業,但消費環境不良,加上油價上漲,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兩年的工資並沒有顯著增長,翻倍上漲的油價讓大家很難受。可見,這是赤裸裸的掠奪,扭曲中國經濟結構,增加了所謂的膨脹壓力。盡管,中石油的滾滾暴利,讓國家,同時也讓某些不可明說的利益群體歡欣鼓舞,但是,這種危害中國經濟的掠奪經濟思路,將貽害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觀察大家對油價上漲雖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搗鬼,但是不知道要點!我在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戰略物資,國內的油田都是這兩個集團壟斷的。只有他們有開采和銷售權利。近幾年國家進口石油越來越多,今年會達到1.5億噸。進口石油消費的比例越來越大,豈不是兩大集團就沒有話語權了??放心。關鍵的石油進口權還是只有兩大集團所有。國內的煉油企業就算是油價再便宜,也無法自主進口,只能從兩大集團買他們加價進口的原油。
這樣兩大集團對內把持油田,對外把持原油進口權。國內原油價還不是他們說得算?國內的煉廠,包括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是在虧損,那是因為原料石油(無論國產還是進口)的價格是兩大集團定的!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虧損無所謂,反正在貿易/開采環節已經有足夠驚人的利潤了!!
而且煉廠虧損的情況可以成為汽油漲價的借口,掩人耳目。於是我們就這樣因為所謂的煉廠虧損,口袋的錢被淘空!!!!
石油是工業血液,現代基礎工業的王道!!兩大集團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的是整個國家競爭力甚至國家安全!!90#油從今年3月份的3.18上漲到7月份的4.06,快一塊錢了,還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業破產阿?到底有多少企業背上沉重的運費成本阿?無恥的搶劫!!2004年兩大集團凈利潤2000億,咱們國家gdp才多少?11萬億,各行業綜合凈利潤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億。可見40%的國家利潤都是兩大集團的!大傢伙都在給兩大集團打工呢!!
有人會問,油田是國家人民共有的,這兩大集團雖然壟斷,畢竟是中國自己的企業,為什麼這樣喪心病狂的掠奪財富不顧危害國民生機?其實這兩大集團都是海外上市企業!!所有權和資本不是純粹國家的了。資本是貪婪的,對利潤的追求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看到這里,國內油價未來的走勢相信每個看過帖子的人已經很清楚了。
我很擔心國外投資者利用兩大集團的壟斷地位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從這個角度講,兩大集團已經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了!!有時候看到紡織廠的女工雖然一天12小時的拚命幹活,居然連500塊錢的工資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廠因為紡織原料漲價(非棉的紡織品大部分是石油變得)或者停產/或者破產。心情真是無法描述。前一陣子還聽說北京有的哥為了多跑出點錢過勞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億的純利還叫囂虧損要求漲價的嘴臉是什麼麽樣??那2000億人民的血汗錢又有多少進了原本已經很富裕的老外口袋裡!!
無論如何,兩大集團正在擠垮國內非自有的煉廠,同時也正在擠垮社會上的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現在的情況不得到改變,兩大集團的目的很快就會完全實現。
可能有人問,目前發改委已經批了19個非國營的公司可以進口石油。其實私營企業進口石油除了要有進口權,還要有配額,2005年非國有進口配額一共才0.1億噸,根本沒有影響市場!而且兩大集團除了因為自己是國有公司,進口不受限制之外,還注冊了非國有企業,也在這19家裡面混,用他們的實力搶占絕大部分配額!!太狠了!!關於私有企業石油進口權/配額計劃具體詳情大家可以查詢國家商務部網站看看!!
我是業內人士,所以知道兩大集團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誤解油品漲價的原因,實在看不過去了,才發言的。可惜我不是記者,否則早就揭他們的老底了。
謝謝大家幫頂,大家有工夫就轉貼,不要讓整個社會被兩大集團「煉油廠虧損/加油站虧損」的幌子騙了!
消息稱油價下調1元/升,但燃油費上漲1.5元/升。二級以下公路不收費?我們看見的價格只有養路費,二級公路還是路嗎?
為什麼不見老百姓的工資上漲呢?

㈤ 中國石油進口量與國際油價變化關系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9月,中國原油凈進口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中國原油日均消費量為1076×104桶,日均產量為446×104桶,凈進口量為日均630×104桶;美國原油日均消費量為1852×104桶,日均產量為1228×104桶,凈進口量為日均624×104桶。並且預測,從2013年9月份以後,直到2014年年底,未來中國原油凈進口量超過美國將成為常態。而世界石油交易價格的大起大落對中國產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中國進口石油資源成本不定,風險增加。

中國的石油生產與消費需求的關系從1993年開始出現不平衡以來,就不得不依靠石油的進口來彌補其差額。因此從1994年至2011年間,表2-10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年需求量的迅速提高則從國外進口石油的量逐年攀升。1996年比1994年增加了近7倍,而2004年比1994年增長了60多倍。從2000年以來,中國年進口量比20世紀90年代增長速度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後(圖2-3)。

表2-10 中國石油進口量與油價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0—2008,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石油網,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2000年進口量由5.1294×108桶提高到2007年的11.9109×108桶,8年時間增長了1.32倍。中國石油進口量變化有3個較為明顯的增長台階,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國有如此強勁的石油進口需求,那麼國際油價與其關系非常值得研究。

表2-11 中國石油進口平均價格與油價變化趨勢單位:美元/桶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中國海關統計年鑒,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註:平均進價由進口量與金額計算而得。

從中國石油進口平均價格與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走勢比較來看,2000年至2003年間,中國進口石油的平均價格基本與國際油價的最高值持平,以後該問題有所緩和(表2-11)。但是這個平均價格是由不同品質的原油進口金額平均而得,若低質低價的原油進口的多,那麼平均價格就會下來。所以這還不能說明中國原油的進口完全抓住了國際原油市場最低價格的機會,只是已有這種傾向。

世界石油交易價格相對較高地區代表為西德克薩斯和布倫特價格(圖2-4)。以此為代表,與中國石油進口量的變化規律總體趨勢比較(圖2-3)。由此顯示,總體趨勢是世界石油價格不斷上升,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不斷提高的規律。但是又有一些特殊點:2000至2002年間隨著布倫特石油價格降低,中國石油進口量有所減少;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石油價格下跌,但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一直快速增加。這是因為2009年中國進入了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陸續完工的注油期,因此石油進口量只會升不會降。中國石油進口量變化趨勢與世界油價相對較低的地區代表價格迪拜和福卡斯的變化規律與前基本相同(圖2-4)。

圖2-4 中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與國際油價比較(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中國海關統計年鑒,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石油進口量增加時國際油價就上升,當然這本身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這個現象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中國石油進口需求加大,國際市場就會提價;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中國的石油需求對國際油價已經有了影響的力量。前者對於中國發展經濟,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等都為威脅因素,後者則說明已有了影響市場的機會。所以,應該想辦法採取措施抓住該機會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國際名聲的提高。

總之,從全球范圍來看,常規石油產量在下降,而能源消費需求在上升,油價將會不斷地上漲。有人認為「未來10年,全球需要增加相當於4個沙烏地阿拉伯或10個北海的產量才能維持目前的供給水平」[41]。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其2013年度長期能源預測報告中預測,天然氣消費在2025年前後成為僅次於石油的全球第二大常用燃料,到2040年將增長65%[50]。這對於石油能源產品市場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㈥ 油價上漲影響經濟 中國如何應對國際油價大漲

根據這項備忘錄,兩大企業與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將在陝西和寧夏建設兩座煤炭間接液化工廠。在全世界石油緊張的情況下,我國石油替代已提上日程。
我國應該如何應對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確保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和百姓生活少受影響呢? 石油漲價導致連環影響 石油漲價的影響形成這樣一個鏈條:油價上漲通過進口、零售等影響消費;又通過成本和效益影響投資;通過環境和成本影響出口。
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石油集團的專家嚴緒朝說,從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看,油價上升將使消費和投資減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國民經濟受到不利影響。有關專家對我國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進口數量和價格波動進行了綜合分析,分析結果認為:油價每上漲1%並持續一年時間,將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
我國每年進口石油約用匯350億美元。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中心油價研究室主任單衛國說:「油價上漲不僅增加了國家外匯支出,而且增加煉油加工及運輸成本,影響工業、農業、交通運輸以及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成本增加。」 價格上升,還會形成對消費的抑制因素。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專家單聯文說,比如汽車消費---如果油價上漲,買車的人會減少,進而對汽車消費形成制約。從出口方面來看,石油價格越高,下游產品生產成本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會受到很大影響。
採取多項措施降低影響 「短期最該做的是讓消費者感受到油價上漲特別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馮飛說。中國石油集團的專家嚴緒朝認為,針對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勘查開採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國家石油安全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的孟春認為,我國需要建立的相應機制是:加緊建立和完善中國的期貨市場,以遠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價格風險;在國際采購中加強協調,爭取對我有利的價格;建立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應對各類風險。 在法律層面上,勝利石油管理局局長曹耀峰建議,國家加快石油天然氣立法進程,建立健全政府對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生產、儲運、使用等全過程的管理。
但更多專家關注的是我國中長期對策: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是保證我國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除石油外,應當努力發展天然氣、核能、水電等,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積極探索煤變油技術的市場化;繼續推行石油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提高燃油效率;提升我國在國際油價形成中的影響力等等。
與專家們相呼應的是,國土資源部有關加強加快勘探開發的報告被國務院批准;三大石油石化企業承擔的四大石油儲備基地建設速度加快;私營企業不聲不響地進入到石油煉化甚至儲備領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快推動我國「煤制油」替代項目的落實各項應對措施正在落實中。
冷靜判斷世界石油形勢 世界油氣資源潛力巨大,但分布不均。權威機構分析,2002年世界油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分別為1427億噸和155.78萬億立方米;當前石油剩餘可采儲量至少可持續供應39年以上,天然氣可供應60年以上。
從國家分布來看,石油資源分布不均衡,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佔世界的78.2%,儲采比高達82年。 中石化經濟咨詢專家朱和說:「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石油需求劇增,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石油消費由1985年的5億噸增至2002年的9.92億噸,約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費增長量的67%。」 「世界石油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爭奪的熱點地區在中東、裏海、西非等地區。
由於裏海、西非等地區石油儲量有較多的發現,且比中東地區局勢相對平穩,裏海地區又靠近歐、亞兩個消費市場,因此國際石油公司對上述兩個地區增加了投資,加大了勘探開發的力度。」勝利石油管理局油氣戰略專家說。
孟春認為,世界中長期油價將在波動中逐步上升。總體看,油價走高是長期趨勢。近期看,被扭曲的價格經過市場的調節和各方力量的較量後將會緩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間十分有限。

㈦ 國際油價上漲對中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際油價的上漲既有危機又有機遇,雖然它會使我國的通貨膨脹加劇,還會導致出口環境的惡化,還可能會加劇貿易爭端,,但他會是我國可以更能接受挑戰,出台更有效地措施,如開發新型汽油,排放量小的汽車,或零排放的汽車等等

㈧ 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區別,以及原因

在2004年即將走進歷史的時刻,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像往年一樣都紛紛發表報告,分析2004年世界經濟的基本態勢,並展望2005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應該說2004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比經濟學家早期的預測還要好些,在眾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其經濟表現仍可圈可點,讓世人欣喜;與此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概括地說,2004年世界經濟呈現以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世界多數地區和國家經濟強勁復甦,其經濟表現普遍好於上年,使世界經濟處於周期性高點

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世界各國和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綜合指標,從各方的預測分析看,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高於4%。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0月聯合召開的年會上,與會代表普遍認為,近一年來全球經濟趨於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會前曾預測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高達5%,高於4月預測值的4.6%,是30年來的最高增速,與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4.75%的預測值相接近。世界銀行11月16日發布的《2005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其預測值為4%,雖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但認為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呈現同步性復甦和增長:首先看美國,從2002年下半年起,在超低利率和大幅度減稅等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重新走上復甦之路,其經濟增幅逐年提升。2004年美國的增長率將超出4%,美國政府在7月30日公布的年中預算回顧報告中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高達4.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月的預測為4.5%,世界銀行11月的預測值為4.3%。其次看日本,日本經濟在2002年步入周期性回升,但其反彈力度不強,2003年日本經濟持續復甦,取得了2% 的增長,世界銀行預測200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4.3%,大大高於日本央行3.1%的預測值。這使人們聯想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去年底曾做出的預測,亦即2004年全球多數國家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唯有日本經濟可能出現反復,經濟增長率降為1.4%。但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調高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盡管目前各方的預測值不盡相同,但日本經濟好於上年己成定局,日本政府認為它的經濟「正以穩健的步伐復甦」。再看歐盟,歐盟經濟雖然擺脫了上年零增長的疲軟狀態,但與美、日相比仍有遜色,由於高昂油價和強勢歐元的雙重擠壓,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率低於人們的預期,為此,歐洲央行和歐盟己下調了其增長率,全年經濟增幅約在1.8—2%之間,在世界經濟三強中的排序,歐盟仍陪敬末席。

從對世界經濟的上拉作用看,除美國外主要是中國。中國經濟在宏觀調控和局部降溫形勢下,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保持了「快、好、穩」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率高於9%,沒有出現有人所說的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的局面。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國經濟現已成為預測亞洲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不得不考慮的要素。實際表明,近兩年來,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只有美國和中國。由於美、日、歐及中國經濟總量基數大又表現不俗,使全球經濟總量在年內增加了數以千億美元。除中國外,包括印度等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大國仍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因此,2004年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增速仍高於發達國家。世界銀行《2005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2004年可望成為1974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最高的一年,預計增長率為6.1%,其中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達7.8%,南亞次大陸為6%;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為4.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為3.2%;中東和北非地區為4.7%。在發展中國家中,東亞地區仍一枝獨秀,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東亞的強勁增長屬於出口拉動型,特別是本地區眾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日趨增多。二是受益於全球整體經濟復甦的拉動。三是世界高科技出現周期性反彈,對高科技產品,特別是數碼電器產品需求增加。四是東亞國家加速融入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步伐,進一步拓展了對外經貿合作更為廣泛的空間。俄羅斯於1999年扭轉了經濟負增長的局面,此後五年因原油出口增多、原油價格見漲、居民實際收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出現積極變化,使其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6.7%,其中2003年為7.3%,2004年上半年達7.4%,全年仍可超過7%。

世界經濟進一步普遍好轉和復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拉動。其共性因素是得益於「六個增加」,即國內消費需求增加;對外產品出口增加;工業生產增加;企業利潤增加;工業設備投資增加;區域經濟整合數目及其力度增加。

二、全球貿易急驟攀升,雙邊和多邊貿易依然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據世貿組織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貿易額增長率,2001年為2.5%,2003年為4.5%,2004年預計為7.5%。聯合國貿發會發表的2004年度世界貿易和發展報告指出,2003年全球商品生產和貿易普遍恢復增長,2004年全球貿易將繼續加速增長,可望達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全球貿易迅速回升的導因,首先是由於美國人己經成為全球的終極消費者,美國的消費能力遠遠超出美國的生產能力,兩者間的缺口是由那些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國內需求的國家來補充的,美國一年花費一萬多億美元從這些國家進口各種各樣的消費品,換言之,這些國家源源不斷地給美國人送去吃的、穿的和用的。其次是中國入世三年來不斷降低關稅稅率和減少非關稅壁壘,加上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進而導致農礦原料及設備等進口的大幅增加。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等在對美國出口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其經濟的恢復與增長主要依賴對中國出口的增加。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三位,貿易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億美元,這種增長幅度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實踐表明,中國己從所謂的潛在的貿易大國成為現實的貿易大國。可以說中國經濟的良好運行及進口的大幅增長,為許多國家的企業創造了商機,增加了就業機會,進而拉動了其經濟增長。

全球貿易雖然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但制約全球貿易發展的因素並不少,主要表現為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在國內消費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異;主要經濟集團之間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劇。這兩大因素導致了以反傾銷、反補貼為主要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自1995年世貿組織正式運作至2004年6月以來,各成員方共發起了2537起反傾銷調查,預示著世界進入了貿易摩擦的多發期。貿易摩擦增多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下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這種貿易摩擦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之間,也表現在發展中國家之間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但當前的國際貿易沖突與矛盾仍主要發生在貿易大國之間,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貿易大國,自然成為其他國家反傾銷、反補貼的重要對象。但國際經驗表明,美、歐、日之間的所謂「貿易戰」雖然此起彼伏,但從未中斷相互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國際貿易總是在摩擦與斗爭中尋找國家利益的平衡點,推動國際貿易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對其他國家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我們必須理智地加以應對,保持平常心態,而不要把貿易摩擦政治化和情緒化。

三、國際資金流量增多,外國直接投資處於恢復性增長

外國直接投資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400億美元的高點,但在此後三年,外國直接投資逐年減少,2001年下跌41%,2002年下降17%,2003年又減少了18%,只有560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各國經濟不景氣及投資安全系數下降,使投資慾望不振,2003年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銳減25%,僅為367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吸納的外國直接投資則同比增長了9%,共計達1720億美元,但其分布不均,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為1070億美元,其中中國為53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吸收國。

聯合國貿發會議9月22日發表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2004年外國直接投資開始復甦反彈,預計外國直接投資在亞太地區和中東歐地區等將會持續上揚,尤其流入中國、印度和波蘭等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將出現攀升之勢。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美國仍為世界第一大投資國,2003年為1520億美元,歐盟和日本則有所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兩大變化,其一是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資本輸出國,2001—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維持在7%左右,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累計為8590億美元,約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存量的10%。預計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將超過7000億美元,但仍處於恢復性增長階段。其二是外國直接投資逐漸向服務業傾斜,而對製造業的投資則呈下降趨勢。20世紀70年代初,外國直接投資在服務業領域僅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25%,1990年增至50%,目前則上升為60%以上,製造業所佔比例己下降至34%。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轉向服務業,體現了服務業在整體經濟中地位的提升,為此,世界各國己紛紛放寬了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服務業的規定,允許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以往只對國內開放的服務行業。盡管2004年國際資金流量增多,但許多國家仍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以滿足投資者的三性要求,即安全性、獲利性、變現性。因此,爭取更多國際資金的流入以彌補發展資金不足的缺口,依然是各國所追求的目標,爭奪資金的競爭將更為加劇。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和推進

盡管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全球在新的貿易體制下可望通過自由貿易,發達國家每年削減3000億美元對農業的補貼將會每年給予全球的貿易總收入增加5200億美元。但這一誘人的「大蛋糕」,並沒有消除各成員方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導致2003年7月坎昆會議以失敗而告終。2004年8月,147個成員雖然己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議程達成了框架協議,但距離完成新一輪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尚需走很長的路程,在2005年1月結束「多哈回合」已是無法實現的願望和目標了。

全球多邊貿易談判進展遲緩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避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某些負面影響,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現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以雙邊和多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和建立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從而把國際經貿合作關系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及更廣的廣度。區域內貿易現已佔全球貿易總額的50%,其中歐盟相互間的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7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40%,而亞洲區域內貿易僅佔20%。這表明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較為緩慢,使亞洲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於不利地位。為此,進入21世紀以來,亞洲特別是東亞在各國共同推動下,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東盟經濟共同體、「10+3」合作、「10+1」合作以及中、日、韓三方合作對話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尤其是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通過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安排及分兩階段全面取消所有關稅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發展,表明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進入了新的階段。近兩年來,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擴大了對中國的出口貿易,而對歐美的出口份額卻明顯下降。2004年雙邊貿易總額已提前一年實現了1000億美元的目標。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及東亞各個經濟體之間日趨增大的互補性,東亞乃至亞洲仍有進一步增加對中國出口的空間。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認為,到自由貿易協定完全落實之際,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將高達1400億美元。屆時,東亞內部貿易所佔比例將會明顯上升。

世界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各國面對的經濟問題千差萬別,有的經濟增長低迷,有的經濟增長過熱;有的通貨緊縮,有的通貨膨脹;有的消費需求旺盛,有的消費需求乏力,等等。世界經濟也向來是在光明中有暗點,在黑暗中有亮點,2004年世界經濟形勢同樣如此,既有喜訊又有憂慮。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滕的一篇文章:《世界經濟:世界經濟未來風險》,此文集中闡述了世界經濟面臨的五大風險,亦即美國經常賬戶赤字急劇上升、美國財政預算失控、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經濟增長過熱可能導致硬著陸、石油價格繼續高漲。伯格斯滕所說的五大風險的確是制約2004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五個重要因素,如果處理不好,應對失誤,也將影響2005年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勢。此文所說的五大風險,美國就占居了前三個。美國2004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130億美元,美國的進口是出口的兩倍,其貿易赤字高達6000億美元。美國「雙赤字」問題空前惡化,又使美元外於長期貶值態勢。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分析,美元貶值有利於美國擴大出口、糾正貿易失衡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財政赤字增加及國民儲蓄下降,又迫使美國政府加速向外舉債,因而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由於美國的外債絕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的,因此,美元貶值實際上意味著債務負擔的減輕,並使其他國家購買的美元債券受損失。由此可見,美元貶值對美國具有多重意義,這就是美國口頭上說要「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而實際上任由美元貶值的原因。由於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又勢必引起利率不斷上升。因此,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己四次調高聯邦基金利率,將其利率從1%提高到2%,並有繼續加息的空間。利率不斷上調勢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進而影響消費和經濟增長。然而,美國經濟存在的種種問題目前還沒有使美國經濟脫離基本正常的軌道。但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將會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它所採取的任何經濟政策對其自身和其他國家都會產生正反兩面作用,如果美元反彈升值,進口進一步增加,貿易赤字繼續竄升,美國政府就會採取更加嚴厲的市場保護措施,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就將面臨更多的困難。美元匯率走向是一個利弊權衡的問題,因此,盡管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早就美元匯率問題,取得了「匯率過度波動和無序運動不利經濟增長」的共識,但美元仍處於弱勢狀態,歐盟與日本盡管批評美元貶值,而至今並沒有採取聯合干預行動,這說明弱勢美元尚未對美國、歐盟、日本經濟造成致命性的打擊。2005年,美國政府將從何處著手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動其經濟持續發展,仍有待觀察。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政府減少財政赤字是降低巨額經常項目赤字的最好方法,而減少國內投資和壓低消費等其他選擇都不是積極的長期措施。為此布希宣稱在其第二個任期內,將把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削減一半,但目前尚缺少可行的有效應對措施。上述美國存在己久的三個老問題在2005年仍難以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伯格斯滕提出的第四個所謂「中國經濟因素」,即中國經濟過熱,宏觀調控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進而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實際上沒有成為現實。相反2004年中國的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繼續對世界經濟發展發揮著拉動作用。然而,仍有人預言2005年中國經濟將會出現硬著陸,這一預言也難以變成為現實。國際社會把「中國經濟因素」作為分析與預測世界經濟的要素,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

至於第五個風險—石油價格上漲問題,的確是2004年乃至2005年國際社會關注的大問題。農礦原料,特別是油價上揚對世界眾多國家經濟發展造成沖擊和威脅,油價上漲是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國際原油市場供求關系緊張;美國商業原油庫存數量變動;國際突發事件影響原油正常供應;原油期貨市場投機活動,等等,因而促使每桶原油價格曾一度突破55美元的大關。但總體看,由於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美元大幅貶值,使實際油價基本上處於尚可承受的價位區間,因此,油價上漲對石油消費國及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大。自12月以來,國際市場油價趨於下滑。然而,國際社會對2005年油價是繼續上浮抑或下調,其看法依然不盡相同。基於越來越多的石油消費國採取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上石油供求關系出現緩解跡象以及油價上漲過猛、過高對其產油國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預計2005年國際油價可能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

鑒於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經濟仍將持續增長,國際貿易繼續擴大,國際資本流量繼續增多,國際經貿合作繼續拓展,各國對自身存在的經濟瓶頸將進行政策性的調整,以應對內外部環境面臨的各種挑戰,以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和代價。因此新的一年裡,世界經濟將會持續增長,但與2004年相比,有的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將略有減緩。全球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降至4%以下。美國經濟存在已久的三個老問題及美聯儲將繼續採取的加息措施,預計將使美國經濟增長率減至3.7%左右;歐盟三分之二的貿易集中在其內部,使用歐元交易,因而受美元貶值的影響不大,在德國經濟進一步復甦的帶動下,歐盟經濟甚至可能將略好於200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歐盟的經濟增長率將從上年的2%上升為2.5%;日本經濟開始步入自律性復甦階段,其經濟增長率有可能穩定在2—3%之間。俄羅斯作為經濟轉軌國家由於油氣價格低於上年,其經濟增長率也將有所放緩。亞、非、拉三大發展中群體中,拉丁美洲由於出口增加和原料價格上漲,拉動經濟已連續兩年好轉,但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國民儲蓄率紙,因而難以確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政局較為動盪,因此,其經濟復甦只是陷入低谷後的恢復性反彈,與2004年相比,經濟增幅將減少一個百分點左右。非洲大陸內在過去五年間年均經濟增長率為3.1%,低於人口增長率,貧困問題依然是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一點與東亞地區不同,在過去五年間,東亞的貧窮人口減少了2.5億人,中國、越南和泰國等國家在改善人民生治和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國際社會公認的變化。由於非洲大陸加速推動內部改革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國家內亂及地區沖突減緩,因此經濟增幅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動,仍可維持5%左右的經濟增速,但由於經濟總量甚微,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限。亞洲經濟前景看來將依然光明,整體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6.5%左右,其中南亞在印度的帶動下,將取得6%左右的經濟增長,東南亞將略高於5%。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經濟的同步強勁增長,將進而帶動亞洲內需的增強,使其整個亞洲地區經濟持續增長,並增強區域內經濟的進一步整合。

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給出了正確的客觀結論,會議明確指出,總的看,和平、發展、合作是形勢的主流。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及其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但總體上還是機遇大於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只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主要任務,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就能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繼續對世界經濟發揮可持續的積極推動作用。

㈨ 請問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1、供求關系決定油價方向
決定原油價格長期走勢的主要是原油供需基本面因素。由於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給彈性較小,所以在沒有新的大型油田被發現以及重大技術創新出現時,影響原油價格的最主要因素是決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經濟發展狀況。
2、石油庫存——影響油價波動預期
石油庫存分為商業庫存和戰略儲備,商業庫存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在石油需求出現季節性波動的情況下企業能夠高效運作,同時防止潛在的原油供給不足;國家戰略儲備的主要目的是應付石油危機。
影響現貨原油價格漲跌的因素中,石油庫存對油價的影響是復雜的,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減少當期供應,從而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增加當期供應,從而導致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3、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4、匯率因素
影響現貨原油價格漲跌的因素中,由於國際原油交易主要以美元為標價,因此美元匯率也是影響原油價格漲跌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美元升值時,國際上黃金、石油、銅等大宗商品原料價格有下跌的壓力;反之,當美元貶值時,此類大宗商品的價格將上漲。
5、世界經濟發展狀況
全球經濟的增長會通過改變石油市場的需求量影響石油價格,經濟增長和石油需求的增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石油價格的變化趨勢與美國GDP變化趨勢大致一致,全球經濟狀況對石油價格也對石油價格的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6、替代能源的發展
從能源消費結構圖中可以看出,石油的消費目前為止仍處於首位。石油在短期內還不可能被其他資源所替代,對石油的需求短期內仍會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
7、突發事件與氣候狀況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緊張的地緣政治強化了國際石油市場對供給收縮的預期。針對石油設施的恐怖襲擊、石油工人罷工、產油國政局動盪等地緣政治因素都會對國際油價帶來沖擊。
8、國際石油投機因素——加劇油價的短期波動
目前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國際投機資本的操作是影響國際油價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場的投機與市場預期往往加大了原油價格的波動,國際原油市場中投機因素對原油價格有著10%-20%的影響力。尤其是某些突發性事件發生的時候,大量的投機資本便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上進行操作,加劇了國際石油價格的動盪。
9、人們的預期——心理因素助長油價波動
近幾年,對美元貶值以及通貨膨脹的預期使得大量的投資基金選擇長期投資石油以規避通脹風險。短期內又有大量的投機資本進入石油市場利用各種預期或題材炒作,放大了油價上漲的趨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影響國際油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5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5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6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9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1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