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是啥
第一國際
First International
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成立於倫敦,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K.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第一國際是無產階級解放斗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國際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各國工人中去,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同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使各國工人逐漸擺脫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作好了准備.第一國際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而斗爭的重要階段.在巴黎公社後形成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工人運動面臨的直接任務是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馬克思和恩格斯考慮到,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國際的組織形式已經過時,它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的一種桎梏,必須讓國際這種組織形式退到後台去,而過渡到新的組織形式.國際於18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代表會議上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國際
Second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成立於巴黎,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幾個主要政黨領導機構中日益占居上風.第二國際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①它們都是國際性的工人組織;②它們的建立都處於工人運動從低潮走向高潮的階段;③馬克思、恩格斯都積極參與了對第一國際的領導;恩格斯參與了第二國際早期的指導。
不同點:①第一國際由各國工人團體組成,而第二國際主要由社會主義政黨組成;②參加第一國際的主要是少數歐洲國家的工人組織,它只是一個宣傳和鼓動的團體;而第二國際的活動范圍擴大到整個歐洲和北美,它的活動已經同各國工人的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③在組織上,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它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明方向
2. 第二國際的全稱是什麼
第二國際
Second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幾個主要政黨領導機構中日益占居上風。第二國際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3. 第幾國際是什麼意思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1864-1876,總不在倫敦
第二國際:國際工人代表大會,1889由恩格斯號召組織成立的,1914隨著一戰爆發,各國共產黨組織紛紛支持本國的戰爭,第二國際解散。總部巴黎
第三國際:共產國際,1919由列寧組建,1943斯大林將其解散。設於莫斯科
所謂第一國際,就是「國際工人協會」,簡稱「國際」,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指國際工人代表大會,也稱「國際」,為區別於1864年的「國際」,所以又稱為「第二國際」。後來的「第三國際」是指「共產國際」,因為都有無產階級性質,所以有時候把「共產國際」稱為「第三國際」。
4. 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分別指什麼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相同:
都是國際性的工人組織,馬克思、恩格斯都進行了領導和指導,都對工人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點:
1、地域:第一國際僅限於歐洲范圍,第二國際擴展到了北美地區。
2、組成。第一國際是由各國工人團體組成,第二國際是歐美各國工人政黨和組織組成。
3、組織。第一國際有統一的領導機構,是各國工人團體的上級組織;第二國際是鬆散的形式,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
5.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是什麼意思
第一國際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
第二國際是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
第三國際在1919年3月2日於莫斯科國際共產主義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第三國際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為推翻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密切相關的,世界無產階級與世界資產階級也是密切相關的,甚至是同生共存的。因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及其相互關系,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演化中的基本命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中,共產主義事業是國際性或世界性。因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經濟狀況是國際性的,面對的階級敵人是國際性,解放條件是國際性。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還密切關注中國革命、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甚至世界革命的互動特徵。
6. 第二共產國際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國際性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國際組織體系。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第二國際並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動,但列寧在1914年8月4日德國社民黨議員在德國國會投票通過軍事預算案消息後,宣布:「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
7. 什麼是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
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通過民主選舉參與政治,贏得政權。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
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後伯爾尼國際成立並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今日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後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7)第二國際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國際產生的背景和歷史條件
第二國際是在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發展時期進行活動的。這時,歐美工人運動在向橫廣方面擴展,各國處於建立民族國家范圍內,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並開展以合法斗爭為主的時期。適應這個歷史時期的特點,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各國黨是獨立自主的。
它沒有發表過成立宣言或綱領性文獻,而是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常設領導機構和共同規章,沒有機關報。直到1900年巴黎大會上才決定成立常務委員會,名為社會黨國際局,1905年後改稱社會黨國際局執行委員會,由每個國家的黨選派代表一名(後增為兩名)組成。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國際
8.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具體什麼意思
國際工人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縮寫為IWA),史稱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實際上的領袖。由於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英語: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稱是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個由世界各國工人政黨組成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成立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
共產國際(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縮寫為Коминтерн),通稱第三國際(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蘇聯莫斯科。
第一國際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1848年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具有國際性質。與此同時,全世界勞動人民遭受的壓迫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加強。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而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這種國際主義意識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產生。
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1916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內部分裂,該組織陷於瓦解。一戰結束後,原第二國際左派組建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中派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第二半國際),右派重組了社會主義國際(伯爾尼國際、黃色國際)。
第三國際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范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
參考自:第一國際-網路第二國際-網路第三國際-網路
9. 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區別
1、成立時間不同: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
2、成立地址不同: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地址是在巴黎。第三國際總部位於莫斯科。
3、成員不同:第三國際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第一國際成員是工人和各國無產階級。
(9)第二國際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國際對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貢獻:
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密切相關的,世界無產階級與世界資產階級是密切相關的,甚至是同生共存的。因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及其相互關系,就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演化中的基本命題。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中,共產主義事業是國際性的或世界性的。這是因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經濟狀況是國際性的,面對的階級敵人是國際性的,解放條件是國際性的。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不就內容而就形式來說,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首先是一國范圍內的斗爭。
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還密切關注中國革命、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甚至世界革命的互動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國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國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國際
10. 什麼是「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
第1國際:又馬克思恩格斯建立,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K.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第二國際
Second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幾個主要政黨領導機構中日益占居上風。第二國際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第三國際 即「共產國際」。全世界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陷於破產,列寧為團結各國的革命左派、建立共產國際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勝利,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各國共產黨的建立,進一步為第三國際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19年3月2日於莫斯科召開有30個國家的工人政黨和組織代表參加的國際共產主義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宣告第三國際成立。第三國際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為推翻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制度而斗爭。總部設在莫斯科。凡參加第三國際的各國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以後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原有組織形式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經各國共產黨一致同意,於1943年6月正式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