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哪裡的難民最多
世界難民上千萬 美國安置最多
2005/06/21 17:09
聯合國大會把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的統計,全世界約有1700萬名難民。在這眾多的難民當中,美國是全世界收留並安置難民最多的國家。現在有16個國家願意重新安置難民。
30年接納250萬
自1975年以來,美國對250萬難民提供了重新定居的機會。美國國務院負責人口、難民和移民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托馬斯·格林菲爾德說,雖然這些年來難民人口保持穩定,但是難民的國家來源卻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收留的難民大多來自世界兩個地區,不是前蘇聯,就是東南亞。今天情況變了。我們在全世界都很活躍。去年,超過半數到美國定居的難民都來自非洲。」2004年美國政府重新安置了來自65個國家的5萬2000名。此外,美國每年接受兩萬名古巴人和海地人到美定居,還接受2萬到4萬名全球各地尋求政治庇護的人。
敞開大門但防止危害
托馬斯·格林菲爾德說,美國政府預期2005年的難民人數跟往年大體一致。唯一一次來美定居的難民和尋求庇護的人數下降是在2001年9月11號恐怖份子對紐約和華盛頓進行襲擊後的一年。2002年獲准進入美國的難民只有2萬2000人。
美國公民和移民局的「難民、庇護和國際行動辦公室」主任卡迪希說,9-11之後,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一方面要防止有人傷害美國,一方面又要向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敞開大門。他說,「當然,我們更加謹慎了,要確保入境美國的人不會威脅到我們國家。所以,我們加強了檢查犯罪記錄和盤問個人情況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在美國登陸的難民是真正的難民。」
文化教育
除了進行詳細的安全審查之外,在美國定居的難民還要參加文化方面的情況介紹。這些課程在難民中心開設,一般都用難民的母語教授。文化介紹的內容包括乘飛機旅行的基本知識,如何使用現代化電器,以及難民將要被安置的美國社區的文化生活習慣。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公共關系部的資深官員蓋迪尼說,許多美國人可能以為移居美國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其實對難民來說卻是很艱難的選擇。 她說∶「對難民來說,移居美國的決定意味著他們很可能再也無法回家了。」
難民在美國的幸福生活
蓋迪尼說,如果難民不能重返家園,鄰國也不願意提供政治庇護,那麼移居第3國就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她說難民一旦定居在美國社區,他們往往都生活得很好。她說∶「許多難民以前從來沒有享受過美國所提供的這種政治、教育或社會機會。因此,來到美國之後,他們就成為最愛國的新一代美國人。他們是一群工作極其努力,致力於建造新家園,也願意回饋社會的人。」
社區舊貌換新顏
難民們被安置在全美各地的城市鄉鎮,比如,在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和堪薩斯州的托皮卡市等地。羅鈉德·穆尼亞是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社區安置處」的兩主任之一。他說,近年來,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改變了華盛頓地區的面貌。
穆尼亞∶「比方說,U街的走廊地帶,現在被稱為小衣索比亞。那裡建立了十間衣索比亞餐館,而這些地區過去非常破落。如果你跨過馬路到維吉尼亞州的阿靈頓市,你會發現,很多東南亞人住在那裡,這種情況出現全美各地。」
從難民到永久居民到公民
到美國定居的難民將得到工作許可,允許他們立刻在美國工作。穆尼亞說,工作許可可以幫助難民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計,也減少了他們對公共協助的需要。擁有難民身份一年之後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而具有5年永久居留權後就有資格申請成為美國公民。
Ⅱ 聯合國難民署總部是哪個國家
聯合國難民署總部是日內瓦。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難民的權利和健康。總部位於日內瓦,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努力確保每個人有權在另一個國家尋求避難。
找到安全的避難所和自願回國。除了幫助難民返回該國或在他國定居,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還尋求永久性解決他們的困境。
機構宗旨:
該組織的章程規定其工作是人道主義的、社會的和非政治的。它以「外交中間人」的身份出現,在有關政府組織和個人的協助下,實施其各項援助難民的方案,對屬於高級專員職權范圍內的難民,提供國際保護,幫助他們自願遣返或歸化於新定居的國家。
章程規定的屬於其職權范圍內的難民,是指由於有正當理由懼怕因種族、宗教或政治原因而受到迫害且身在該國之外,並且不能或由於此種懼怕而不願受到該國保護的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聯合國難民署
Ⅲ 難民曾在哪裡住過
新華網上海8月16日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這座遠東大都市曾是約3萬猶太難民的避風港,他們得到中國人的幫助,或駐留上海、或中轉他鄉,最終躲過歐洲納粹的迫害,這是上海創造的生命奇跡。專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幾乎就在中國百姓幫助猶太難民的同時,上海南市老城內由法國神父饒家駒等慈善人士倡導的「安全區」,也保護了約30萬中國難民。近日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中外學者提出,上海見證了二戰時期難民救援的多種國際合作模式,這些歷史印跡應當獲得更好保護,建議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名錄。「30萬」和「3萬」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量中國難民湧向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隨著日軍侵襲不斷、生靈塗炭,在上海這個中西交融的城市各方救援力量活躍,紅十字會、慈善團體雲集賑濟,中共地下黨組織也積極開展難民救助工作。1937年11月,在上海國際紅十字會副主席、法國神父饒家駒帶頭斡旋下,一個旨在保障中國難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秩序的「安全區」在與租界毗鄰的上海南市老城北部建立起來,這個地方被稱為「饒家駒安全區」或「南市難民區」。中國改革開放後不久,青年歷史學者潘光聽父親潘大成(曾用名:潘達)講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抗戰經歷。潘達是當年饒家駒的助手之一,親歷了安全區的組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共地下黨員。出生於1911年的潘達是越南歸國華僑,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上世紀30年代,他在震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來校授課的饒家駒。後來,潘達應聘為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以及《大晚報》的記者,活躍在法租界。淞滬會戰爆發後,潘達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從事難民救濟方面的工作,具體負責聯系的正是包括饒家駒在內的國際紅十字會人士。他協助饒家駒在安全區開展救濟工作,後來受饒家駒委託接管了國際救濟會第一難民收容所的工作。如今,中外學者根據潘大成等人早前的回憶,對這個安全區的概貌重新還原。這個區域約占上海南市老城的三分之一面積,呈半月形。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間,在法國、英國、美國、瑞士、挪威等國國際人士幫助下,安全區設立臨時行政機構、警察局、學校、醫院、手工工場等,難民的餐食定時發放,並自食其力開展一些勞動,區域內的正常生活秩序得以維持。親歷安全區內生活的王曉梅回憶說:「難民區里,睡的是地鋪,吃的是救濟粥,喝水基本不成問題,後來還有了臨時的小醫院、小學校。」「饒家駒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沒有阻止過我父親等中共地下工作者在難民聚居地開展工作,包括向新四軍秘密輸送新生力量、安置部分獲釋黨員等。」潘光說,父親是這個安全區使30萬中國難民獲得救濟的直接見證者,也是救濟工作國際合作的推動者之一。生於1947年的潘光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上海世界史學會會長。他多年來主要研究的是二戰期間上海的另一部分難民——猶太難民,一直推動相關統計數據不斷走向精確。潘光介紹說,最新研究表明,1933年至1941年上海為約3萬猶太難民提供了避難及中轉,使之免被歐洲納粹殺戮。「3萬和30萬,兩個數字都很重要,其中包括了我自己的學術研究,更包括了父輩們的親身經歷。」他說,二戰期間,中國人堅決反對法西斯的侵略和暴行,為3萬猶太難民創造了「生命奇跡」。同時,中國人也不會忘記,是各國友好人士傾力幫助,才使上海南市的30萬中國難民躲過侵華日軍暴行。中美研究的「巧合」2001年,當美國學者阮瑪霞的著作《最後的容身之港:上海的僑民社團》在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時,她不曾想到,從當時對上海猶太難民的研究,會牽出對中國難民開展深度研究的新項目。「起初我們就是在一起研究猶太人問題,饒家駒的名字在一些史料中反復出現,這也引發了阮瑪霞的興趣。」潘光說。2004年,在一次上海之行中,原本主要研究猶太難民的阮瑪霞和潘光碰面,同時還有研究慰安婦問題的歷史學者蘇智良。他們幾乎是不謀而合,有關饒家駒研究的「中美合作」開始了。阮瑪霞在中國專家的幫助下,深入上海社區,挖掘與饒家駒相關的親歷者口述實錄。2008年,阮瑪霞的新書《饒家駒安全區:戰時上海的難民》在美問世。可以說,她通過前後兩部著述,向西方社會揭開了一座東方城市在二戰期間兩大難民群體得以倖存的傳奇故事。阮瑪霞在美國找到了當年饒家駒面見羅斯福總統,為中國難民爭取救濟的系列史料。她在研究中還發現,「饒家駒安全區」的概念對二戰後制定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即日內瓦第四公約,產生了積極影響。在針對公約中有關「中立區」概念「一般背景」的注釋中,專門提到了「饒家駒安全區」在上海設立的案例,以體現在戰爭中弘揚紅十字精神,為平民提供避難所的具體做法。「這是歷史的一個動人側面,能讓人們認識到中國抗戰的世界性。」蘇智良也強烈感受到中美學者研究的「巧合」將釋放正能量。他認為,猶太難民聚居區和「饒家駒安全區」這兩種戰時救濟的國際合作模式,應當讓世人知曉。「申遺」的遠見2014年夏,蘇智良團隊奔波在上海南市老城中踩點,這里是二戰時期「安全區」的舊址,從饒家駒的公地——方浜中路上的「北區救火會」原址,到阜春街上的南市殘老院舊址,歷史印跡往往隱沒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蘇智良提出,與上海虹口復建猶太人聚居區的地標白馬咖啡館同樣重要,南市老城內的建築遺存也應得到更好保護。他呼籲,推動上海猶太難民聚居區和位於南市的「饒家駒安全區」聯合申報加入世界遺產。這一呼籲,在近日上海社科院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上得到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專家的響應。外國學者認為,兩個難民區的案例很好地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堅強品格、國際主義精神和人道光芒。今年早些時候,上海市虹口區已宣布啟動虹口提籃橋猶太難民歷史街區「申遺」的相關論證,其中「猶太難民在上海」的名單、資料庫、音視頻、口述實錄等資料已整理完成,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加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潘光表示,盡管「南市難民區」(即饒家駒安全區)的歷史遺存整理和保護相對晚於猶太難民聚居區,但兩個難民區聯合「申遺」是完全可行的。隨著有關史料整理的日趨完備,未來若能確立一個統一的研究平台,則申請記憶遺產的可能性較大。「『申遺』的過程本身也將大大提高二戰時期難民救濟國際合作模式的知曉度,其所保護的歷史記憶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世界很多國家的共同記憶。」蘇智良說。(執筆:記者許曉青、王琳琳;參與采寫:周文其、金正、郭敬丹)
Ⅳ 世界難民國家有哪些
全球輸出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敘利亞,其次是阿富汗和索馬里,來自這三個國家的難民數量佔到全球總難民數的一半以上。
難民的含義最初強調政治因素,以後內容日趨廣泛。在國際法上,1951年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將難民的定義規定為:「因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種族、宗教、國籍、屬於某一社會團體或具有某種政治見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國之外」的人,同時加以時間和地區的限制。
1967年的《難民地位議定書》取消了這些限制。
1969年的《非統組織關於非洲難民問題特定方面的公約》對非洲難民的定義除保留以上內容外,又加上「由於外來的侵略、佔領、外國統治或嚴重擾亂公共秩序事件」而離開本國的人。
隨著難民問題的產生,國際上建立了處理難民問題的國際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成立了國際難民署,任命挪威人F.南森為第一任難民高級專員。
他為無國籍難民提供身份證明,以便使難民受到國際保護,這就是「南森護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曾從事救濟歐洲 800萬無家可歸者和其他地區難民的工作。1951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成立,負責全世界的難民工作。
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則由1949年成立的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負責 。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認為,持久解決難民問題的方式有自願遣返、就地安置和重新安置三種,其中第一種是最理想並且常常是唯一可行的方式。此外,還需要促成難民逐步實現自給自足和向難民所在國提供發展援助。
這些措施雖然對解決難民問題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因為沒有觸及到產生難民問題的根源,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世界上的難民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事實證明,要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必須從解決具體問題和消除根源兩個方面著手。
這就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進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種族主義統治,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
以上參考來源:網路-世界難民問題
Ⅳ 緬甸難民在中國雲南省什麼地方
在靠近中緬邊境的盈江縣,援助組織工作人員陶美思(音譯)表示,當地有大約4萬名難民,其中僅盈江縣就有2萬人,「幾乎都是老弱婦孺,還有孕婦和正在哺乳的女性。」
陶美思說,許多難民住在臨時的難民營里,其他人在邊境兩側的學校和村莊里找到了臨時的容身地,還有幾千名難民在森林裡流浪。
望採納!
Ⅵ 現在中國那裡有難民
中國有政治偏見 給貪官開方便之門 據加拿大CTV電視台4月3日報道,中國成為加拿大第二大難民來源國。這不禁讓人迷惑,中國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問題,但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何以會產生如此多的難民?而且這些難民又何以舍近求遠、跑到隔著一個太平洋的加拿大去避難? 難民政策過於寬松 加拿大移民及難民局20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度中國成為加拿大第二大難民來源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墨西哥、中國、哥倫比亞。前10名的國家中有6個拉美國家、3個亞洲國家(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和一個非洲國家(奈及利亞)。 根據國際公約,難民指「一切由於種族、宗教、民族、加入某一社團,或因政見不同等原因,不能獲得原籍國保護;或原無國籍,現在原居住國之外,不能或不願回原居住國的人」,他們是「國際社會一個特殊的群體,是由於戰爭、種族迫害與部族矛盾、國家領土的變動、政治避難、自然災害及經濟極度惡化等原因造成的」。而在加拿大,包括中國人在內、每年數以萬計的各國難民(去年審結總數為19828宗,其中9252宗被批准,佔47%)中,許多並不具備上述特質,不少當地法律界人士都指出,相當多「難民」的真實意圖是移民,是在達不到合法移民資質要求前提下所採用的變通手法。 不僅如此,加拿大難民資格申請手續簡便,審批制度寬松。以安大略省為例,一個難民申請者在入境當天就可向移民及難民局的辦事處申請難民面試,並在面試當天拿到難民證明,憑該難民證明,即可享受加拿大難民救濟,憑租房收據申領福利金支票,並具備打工和免費醫療資格,還可免費上政府的英語或其他類型學校,如果經濟條件不夠,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用來支付難民聆訊的法律費用。8-12個月後將參加聆訊,聆訊通過率一般接近五成,即使不通過,風險評估的過程也可以拖上好幾年,在此期間一切待遇維持不變,申請人在這幾年時間內可以想出各種辦法繼續留下來,從而達到合法定居的目的。
Ⅶ 國際難民法有什麼規定
"逃離危險和流亡皆需勇氣" 是2005國際難民日主題.
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注意到2001年恰逢《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50周年,並注意到非洲統一組織(非統組織)已同意將國際難民日與非洲難民日同定於6月20日。大會因此決定,從2001年起,將把6月20日作為世界難民日以示紀念。
2004年6月20日是第四個世界難民日。
今年世界難民日將聚焦尋求和實施難民問題的永久解決辦法,其主題是「我想有個家:安全和有尊嚴地重新開始生活」。
非洲統一組織於1969年起草了關於非洲難民問題的公約,1974年6月20日非統成員國通過生效,並把這一天確定為「非洲難民日」。非洲庇護了人數最多的難民,為了表示對非洲的感謝並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更廣泛的關注,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從2001年起,將每年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
多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自己的難民日及難民周。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多個國家在6月20日紀念的非洲難民日。
非洲擁有最多的難民並一向以慷慨相助著稱。作為非洲團結的象徵,200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特殊的決議。在這項決議中,大會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五十周年,並且非洲統一組織同意國際難民日與6月20日非洲難民日可在同一天舉行。大會由此決定從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附註:非洲統一組織於2002年7月9日更名為非洲聯盟。)
"逃離危險和流亡皆需勇氣" 是2005年世界難民日的主題。
Ⅷ 世界上的難民 有哪個是中國打出來的
羅援將軍日前就外媒炒作中國軍費增長一事表示,美國2018財年的軍費7000億美元,中國才1700多億美元,怎麼能說是中國構成威脅?現在一些國家天天處於戰爭狀態,而中國沒有對外動武,何來威脅只有?世界上的難民,有哪個是中國給打出來的?
Ⅸ 世界十大難民接收國有哪些
世界上部分接收難民的國家如下。
歐洲接收難民的國家有西班牙,愛爾蘭,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法國,德國。
美洲國家主要是美國,而且大部分難民接收國都在歐洲。
廣義來說,難民是指由於天災或人禍而生活無著落、流離失所、需要離開原居地的人。嚴格意義上的難民,是根據聯合國1951年的一份國際公約以及聯合國在1967年修訂的關於難民身份的一份議定書所共同訂立的。
Ⅹ 國際難民主要分布地
剛果,伊拉克,越南,阿富汗,索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