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目前的國際體系是什麼

目前的國際體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01 01:22:20

㈠ 什麼是國際體系

所謂國際體系是指由其密切聯動的各行為主體構成的、具有結構、功能並與環境互動的有機整體。

㈡ 歷史上,世界有幾個國際體系

歷史上世界有五個國際體系分別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維也納體系、雅爾塔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2、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3、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

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建立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4、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政治格局的稱呼,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今屬俄羅斯克里米亞)舉行的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體系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徵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後,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錯誤繼續,重新鞏固了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的位置,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回到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支配的局面。

㈢ 現代國際體系屬於什麼體系

現代國際體系是以國家為主導行為體的國際體系。

國際體系指諸多相互作用的國際行為體組合而成的整體。

現代國際體系兩特徵:無序的國家競爭;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

除了現代國際體系之外,還有其他的國際體系形勢,如古代東亞的朝貢體系;古印度洋東南亞群島貿易體系。

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

1、整體性。所有國家與非國家行為主體都被包括在國際體系中。

2、相互聯系性。在體系中的所有行為主體之間不可避免地都捲入直接或間接的相互聯系中。

3、非對稱性。在國際體系中,國家之間的綜合實力的不同導致了國家之間的權力差距,大國和小國之間是並不平等的。

4、客觀性。

㈣ 當今世界的國際秩序體系是什麼

當今世界,在國際事務中,各國都要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促進國際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國際秩序體系。

㈤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什麼其主要內容,及特徵

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浮動匯率合法化 2.黃金非貨幣化 3.提高SDR的國際儲備地位 4.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 5.增加會員國的基金份額
牙買加體系的特點有:
1.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多元化的匯率制度安排 3.多樣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㈥ iso9001國際體系是什麼

ISO9001認證 是ISO9000族標准所包括的一組質量管理體系核心標准之一。ISO9000族標準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國際標准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標准。
ISO 9000是由全球第一個質量管理體系標准 BS 5750(BSI英國標准協會撰寫)轉化而來的,ISO 9001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質量框架,目前全球有161個國家/地區的超過75萬家組織正在使用這一框架。ISO 9001不僅為質量管理體系,也為總體管理體系設立了標准。它幫助各類組織通過客戶滿意度的改進、員工積極性的提升以及持續改進來獲得成功。
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適合希望改進運營和管理方式的任何組織,不論其規模或所屬部門如何。然而,要獲得最佳的投資回報,公司應准備在整個組織中實施該體系,而不是只在特定場所、部門或分部內實施。
此外,ISO 9001可以與其他管理系統標准和規范(如 OHSAS 18001 職業健康與安全和 ISO 14001 環境)兼容。它們可以通過「整合管理」進行無縫整合。 它們具有許多共同的原則,因此選擇整合的管理體系可以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㈦ 當前國際體系變革主要表現出哪些內容

國際權力好比一個蛋糕,它就那麼大,總的大小不會變,你的實力上升了,相對的別人的就下降了,那麼你必然會要求更多的國際權力,就會改變現有的權力格局,所以國際體系就只能隨著變動了……

變化一: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是綜合國力增強
1.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將現代化規律和本國國情有機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頭8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2008年GDP達到 4.4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年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增長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
2.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中國同國際社會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在反恐、防擴散、打擊海盜等國際事務上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而實力地位發生變化。美在伊戰後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受損,其秘密監獄、虐待戰俘等行徑使美國「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國際地位和聲譽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又使其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受到沖擊。俄羅斯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歐盟一體化進程放慢,日本經濟發展面臨新困難印度、巴西等發展中新興大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增大。
變化二:中國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力量
1.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採取的措施,不僅對本國經濟,而且對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139862億元同比增長7,1%。在美歐日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世界普遍寄希望於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經濟復甦。中國一再表明,將繼續同國際社會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穩定為推動恢復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應有貢獻。可以說中國一直在向世界傳遞著戰勝危機的「中國信心『』。
2.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的積極姿態和果斷行動。大多數國家認為中國的一系列舉措展現出了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感。歐盟財政規劃和預算事務委員達莉亞•格里葆絲凱特的觀點頗有代表性:「雖然具體問題如何解決還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這輪金融危機是無法完全得到解決的。」國際社會認為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可望在危機後進一步提升甚至有專家認為,「金融危機將成為中國從地區大國崛起為全球性大國的標志性事件」。
變化三:中國深入參與國際體系調整,將牽動世界格局走向
國際金融危機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拉開序幕。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國家深陷衰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從金磚四國的迅速崛起到發展中國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作為金磚四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正從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邊緣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進出口國、第三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的國家,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及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作用和影響備受矚目。美歐等西方國家主動深化與中國的合作,新興大國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協調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維護其利益各國對中國的借重明顯增強。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話語權提高,在聯合國改革、氣候變化談判、糧食和能源問題等其他重要國際議題方面中國的主張和建議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開稱:「歷史學家將會審視2009年發生的一切.看到中國在穩定全球資本市場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人們相信中國將成為國際舞台上更為引人矚目的力量。
變化四:「中國模式」等軟力量大幅提升,推動發展模式多樣化
此次金融危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和影響力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突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而是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相結合。在強有力的國有經濟支持下政府對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使得中國具有較強的規避危機與應對危機的能力。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機遇與挑戰
1.全面認識中國國際地位的復雜性
實力上升並不一定導致地位上升和影響力上升。鄧小平指出:「中國是個大國,另一方面實際上是小國,是不發達國家,或叫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人口大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大國、人才強國。由於有13億人口,不管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很低的人均水平。這種既大又小、既強又弱的矛盾現狀在相當長時期內都難以根本改變。這突出反映在經濟上中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經濟大國但仍非經濟強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佔世界經濟總量7.25%接近美國的1/30但人均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國製造」無處不在但中國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僅為0.3%,中國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數。
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中國歷來是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始終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作為一個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主要任務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是中國對自己、對世界承擔的最大責任。對於中國來說也只有解決好自身發展問題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擔更大責任。而且,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上升,中國也應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中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有四大機遇
(1)和平轉型的國際體系,有利於中國漸進式地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當代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趨勢是從大國對抗為核心的傳統特徵向大國合作治理全球問題的未來特徵轉變。「和平與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國際體系的主導力量。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國際體系轉型是正相關的歷史進程這是以往後起大國所沒有的歷史條件。
(2 )在全球事務中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雖然以聯合國為主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尚需完善但國際社會認為主要國際組織應在現有架構基礎上發展和演變,繼續發揮而不是削弱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作用。中國是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中國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上升,正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戰略迴旋空間大大拓寬。
(3)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和影響上升,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戰略依託。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這不僅表現在「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日益顯著的影響力而且出現了「鑽石七國」迅速上升的勢頭,整個非洲經濟也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也就是說中國作為其中的一員不是孤軍奮戰不是單兵崛起發展所遇的阻力會減小。
(4)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形成,使世界各國對「中國wei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
3.面臨的風險挑戰
(l)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外部發展環境空前嚴峻。美歐日經濟同步滑向衰退邊緣,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進出口下滑工業生產明顯放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能否確保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將決定中國能否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2 )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周邊亂象叢生,中國外部安全環境風險和隱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國際熱點問題有升溫趨勢中東、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動盪加劇海盜、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問題日益突出國際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加劇,政局持續動盪。中國仍然面對外部的戰略防範和牽制面對分裂勢力和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外部安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對國家安全與和平發展造成重大挑戰。
(3)意識形態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上升,中國外部典論環境仍存在較大壓力和挑戰。盡管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同中國和平發展是機遇但仍有一些人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抱有種種疑慮,充滿誤解和偏見,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國wei脅論」。部分學者將西方現代國際關系史上存在的大國興衰、霸權更替規律強加於中國宣揚「強國必霸」等論調,質疑中國的和平發展。同時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深刻復雜國際上一些勢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權和宗教問題「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國。如何消除外部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讓更多的人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將是中國長期面臨的挑戰。
(4)中國發展面臨諸多內部困難。當前中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仍然較多。這些內部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總的看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是單一的、靜態的.而是復合的、動態的。中國的國際地位內在蘊含著大和小、強和弱的對立統一,具有復雜性、快速多變的特性中國正處在從大而弱的國家走向大而強的國家、從地區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歷史進程之中。

㈧ 「西方國際體系」指什麼

西方國際體系理論是國際關系理論的一部分,不同的體系理論對國際體系的多維度解釋是理解國際關系的前提。肯尼思華爾茲將國際關系理論分為兩大類,即簡化理論和系統理論(亦稱體系理論)。

㈨ 近現在國際體系問題

凡爾塞--華盛頓體系 雅耳塔體系 兩極格局 ~拜託!沒學歷史別拽,世界多極化是一種趨勢!
→現在一超多強

㈩ 歷史上,世界有哪幾個國際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維也納體系: 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帝國主義戰勝國占支配地位,非歐洲大國美、日第一次參與主宰世界事務,以侵犯中國權益,最後完成了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從而建立起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多極結構,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在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在原則上倡導和平,民主,其中最主要內容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

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目前的國際體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