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成功地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
1.導師篇
可能在看到上段的文字以後,一些會產生這樣一個感覺: 你和你師兄師姐的文章會發表的原因是因為你的導師好吧。事實上筆者很認同這一點,可以說如果我沒有遇到兩位恩師我的博士經歷可能會完全不同。但是請諸位不要誤解,我說導師好會使文章發表的幾率大一些並不是簡單的因為你把導師的名字放在你論文上來震懾審稿人(事實上編輯們的心理素質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審稿人也是雙盲),而是由於好的導師會教給你很多有用的東西。我不知道廣大經濟博士同袍們多久見導師一次面,我三年裡是平均一周見一次的。當然見導師不是為了討論哪家館子的水煮魚味道正宗(這個可以留到課後討論),勤見導師的一大好處是你總會有壓力,這種壓力會不斷推動你在下次見導師前准備好向導師提新的問題,問題解決了你的進步就會快一些。導師關鍵在一個「導」字上面,導不是說幫你研究,而是解決你不懂的問題,當你走偏的時候導師要幫你扶正方向。舉個例子,做實證的時候用哪一種計量模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比如如果觀測值不獨立就需要用Cluster來校正OLS的標准誤,如果是面板數據就要考慮是用random effect 還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變數有上下限就要考慮用Tobit模型,如果因變數離散且大於三個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慮用multinomial,如果觀測值很少很少可以試一下非參檢驗等等。這時候導師的幾句話就能使剛入門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彎路。當然這里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導師必須明白你提出問題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告訴你在哪裡可以找到答案。我建議各位博士生一定要最大程度的爭取與導師見面的機會。當然,你可能會問假如你的導師對你的研究漠不關心或者非常的忙根本沒空理你怎麼辦呢?沒關系,你還有另外一個導師——文獻。
2.立題篇
研究的課題應該怎麼找呢?首先說兩種錯誤的方式: 首先一個錯誤的方式是抱著頭自己想,頭發都想掉了最後發現自己想出的問題爺爺輩兒的人都研究過了。說句實話,任何一個領域發展到今天,凡是你抱著頭能想出來的經濟問題基本上都能被前人研究了。第二個錯誤就是總想找一個很大的課題研究,整天琢磨著我要是能把股價預測出來就好了,這樣我買股票就發了財了,問他怎麼研究,除了甩別人聽不懂的名詞以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博士生要找研究課題最主要的方式是讀文獻。前人的研究是你的基礎,你必須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遠一些。前人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是從A得來的,沒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蹦到B。
文獻怎麼讀?這其實是我剛讀博士的時候問得最多的問題。問導師,導師反問我: 你讀文獻的目的是什麼?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句廢話,讀文獻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什麼了么?後來才慢慢的理解了導師的深意。目的是一個很需要明確的東西,比如在最開始找研究課題的時候,讀文獻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沒有什麼漏洞,這時候就不用精讀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個領域的經典文章細讀一下,其它的擴展了解個大概就可以了。導師讓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寫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課題是什麼,創新的地方在哪裡,結論是什麼,漏洞在哪。其實這裡面前三部分都還好說,最令我為難的是找出漏洞在哪。我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批判性思維",練的就是這個,最開始應用起來也不是很容易,不過後來越來越順利了,後來才知道導師其實是在訓練我把自己擺在審稿人的角度來看文章。幾周下來,腦子中對自己要研究的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差不多了解了,對這個領域中很熱但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了解個大概,這時候再找研究的課題就會簡單很多。當然,找課題並不是讀文獻的唯一目的,有時候你不知道寫作的框架,有時候你不知道數據應該用哪種計量模型分析,有時你不知道理論模型的假設,甚至有時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這些你都可以從文獻中找到,而這些時候由於你的目的不同,讀文獻側重的方面也不同。
3.論文篇
眾所周知,發表SSCI一定要用英文寫作。一些人說自己發表不了好的SSCI是由於英語不好的緣故,如果英語是母語的話我肯定能發SSCI。如果有人問我對這番言論的意見,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英語是不是你發不出SSCI的主要原因。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方法是拿你的一篇得意之作(哪怕花錢)找人翻譯一下,然後投一下好的SSCI就一目瞭然了,如果投中了的話說明英語是你的問題,如果投不中的話說明你的問題就不僅僅在英語上。有人問我英語不好怎麼辦?練啊!要麼你就找個英語好的翻譯當你的第二作者吧。我在這里要說的寫論文主要不是英語方面,而是你論文的角度,換句話說,就是你論文的賣點在哪裡。就好比一個商人兜售自己的商品,角度對一篇論文來說至關重要。比如實證研究中很有可能你搜集的數據給你帶來的結果五花八門,甚至與你期望的相反。這個時候你文章中下結論的時候就要分外小心,找到一個有意思的角度然後看看數據是否符合。舉個例子,我師弟的一篇文章的原假設是: 人們對不確定風險下的樂透的期望值與上一輪樂透彩票的結果正相關,說白了就是你看到了別人中獎了以後就會覺得自己買彩票的中獎幾率會大一些。結果他的數據結果卻正好和他的假設相反,人們對不確定風險下的樂透的期望值與上一輪樂透彩票的結果負相關!師弟一開始就慌了,頭發都開叉了。不過幾次見導師以後,他最終在導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度,用"賭徒謬誤"解釋了他所發現的現象。所以說,沒有爛數據,只要你選對了一個角度,小心地得出結論,你的論文就很有可能增色不少,當然,你的數據一定要符合你選的角度,你不能明明數據不支持,你非要牽強的編一個故事,這樣做唬外行可以,內行一眼就看穿了。
4.潤色篇
終於在無數次撞牆打滾兒揪頭發以後,論文完成了!那麼是不是可以遞交了呢?當然還不可以,首先找一個機構把你的論文變成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這樣做的一個目的是為了防止學術不端的人剽竊你的成果,或者很巧有人研究的與你撞車了,還有一個目的是讓別人能讀到或者引用你的文章。在變成工作論文以後,你要把你的論文發給你認為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資深的學者。發的目的不是讓別人贊揚你的論文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讓他們給你的論文挑毛病。同時,你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各種相關會議去演講(present)你的論文,學術演講(presentation)的目的一個是為了讓大家記住你,再一個是為了讓你的聽眾挑你論文的毛病。有的人做學術演講的時候生怕別人挑毛病,覺得很沒面子,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你把論文遞交給SSCI的期刊以後期刊編輯會找一到三個審稿人,這些審稿人會給你的文章大挑特挑毛病。如果毛病太多的話,編輯拒稿是一定的。與其如此,不如在審稿人看你文章之前就盡量把你論文中存在的問題,能修改的修改,不能修改的至少要用語言防禦一下,而修改和防禦的過程就是你文章潤色的過程。當潤色接近了尾聲,准備投稿吧。
5.投稿篇
向SSCI期刊投稿大多是在網上就可以完成的,投稿的時候一般要寫一封covering letter,wrod文檔一頁就行,簡單的說一下你希望貴期刊發表你的文章。投稿結果的可能性從好到壞分幾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期刊直接邀你寫稿,寫完後發表。不過這種情形是可遇不可求的,Junior擁有這樣的機會不大;第二個等級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復不需要修改就直接發表。這一般發生在letter類期刊,要麼接受,要麼拒絕。第三個等級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復需要修改重新遞交,這個叫做R&R (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重新遞交以後期刊發表。這個是發表成功可能性最大的結果。第四個等級同樣是R&R,但是重新遞交以後被拒。第五個等級是遞稿後發給審稿人,經審稿後被拒。最後一個等級是不發給審稿人,編輯直接拒。你千萬不要以為最後一個等級發生的概率很低,事實上如果你給一些非常好的期刊投稿,編輯是很有可能直接把你的文章否掉的,否掉的原因五花八門,可能是該期刊類似的文章太多了,可能是你寫的文章的結論不是非常有趣等等等等。如果非要說直接拒絕有什麼好處的話,唯一的好處就是處理的時間快,不會耽誤你很長的時間。
假如你通過了編輯這一關,那麼無論發表與否,至少你能有機會獲得審稿人的意見了。當然,獲得的審稿意見可能是2個"差評",在這種情況下編輯會禮貌的通知你另投別家吧(其實就是拒絕的意思),對於審稿人的意見你要認真讀的,因為SSCI期刊的審稿人一般都是你論文領域的行家,給出的意見多少會有些建設性意義。如果兩個審稿人都是"好評",或者兩個審稿人意見一好一壞,但是編輯這個時候認為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那麼恭喜你,你獲得了修改重新遞交的機會了!
R&R(也就是修改重新遞交)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你在該期刊發表的概率大大的上升了。但是請諸君注意不要慶祝的太早,香檳什麼的就不要准備了,概率大大上升並不代表著一定會最終發表,獲得R&R最終被拒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審稿人和編輯提出的問題可能是非常難改動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認真的讀審稿意見的每一個字,推敲如何在重新遞交了以後能使審稿人和編輯滿意。修改之後要附上一個文字說明,羅列清楚針對審稿人和編輯的每一條意見你是如何做相應修改的。有人可能問,審稿人的每一條意見都要修改嗎?答案應該肯定的,筆者只見過兩位恩師中的一位有一次說審稿人的幾條意見不好,因此他決定不改,我當時覺得老頭子太狠了,後來那篇文章後來也發表了。而筆者和筆者的師兄姐們均未敢做出這種大膽的行為(當然,有膽兒大的同事這樣做不過後來被拒了)。因此筆者認為做為Junior還是按照意見改動的好。修改完成以後就重新遞交吧,這時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聽天由命,假如幾周後你收到一封通知你你的文章被該期刊發表的郵件,恭喜你!大功告成了!此時你的pose應該是頭微仰呈45度角,眼角濕潤,如果嘴裡能叨念出一句座右銘什麼的就完美了......
6.尾聲
寫的很長,情節也不夠跌宕起伏,相信能看到這里的人不會很多,不過假如有一個搞學術的新人在看到我的這篇文章有一些啟示的話,也算是筆者沒有白寫。
筆者曾見過很多學術上的牛人,有的太牛了甚至可以被稱之為犇人。與之聊天,發現牛人最大的特點一是基本功特別扎實,二是思維特別活躍。說實話搞好學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為大牛天分的確是需要一些的,但是就在SSCI發表這一個小的方面來看,即使是一個悟性不是很高的人,假如他專心學術堅持不懈,除非永遠不嘗試,否則發表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只是很可惜,專心學術堅持不懈這八個字說來簡單,做到卻並不容易。尤其對像與我一樣的junior們來說,整天捧著文獻讀,坐在電腦前面踏踏實實寫論文著實是需要一些毅力。無論如何,年輕是劣勢,同樣也是資本,正如我的恩師對我說的那樣:你還年輕,假如你從現在開始一直專注一個領域,總有一天,你會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
⑵ 如何發表國外期刊論文
如何讓您的論文更快更好地發表對於中國的作者而言,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學術價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關鍵是要認真地做好市場分析,選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競爭力,被更多的國際學術期刊接受。近年來,隨著中國整體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無數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 國內的科學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在國際出版市場上,來自中國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圖書與發表的文章)也不斷增多。但與中國龐大的科研隊伍和成果數量相比,其數量還是相當小的。究其原因,語言障礙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國作者對國際英文期刊和圖書的出版程序不夠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難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幾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論文變成高質量的出版物,其中還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將根據作者在英國英文科技期刊做編輯工作十幾年的經驗,詳細介紹一下國際英文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的三個主要階段,以及在各個相關階段中國作者特別應該注意的問題。選擇發表刊物與撰文投稿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選擇正確的投稿對象是舉足輕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標,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國際學術期刊對稿件的篩選與取捨和國內不完全一樣,詳細的來龍去脈如下。國際英文學術刊物是主編(EDITOR-IN-CHIEF)負責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約,在選擇稿件方面出版社亦無權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學術地位較高的知名學者擔任主編,也有兩位甚至多位的。主編之下,根據學科的普及程度和熱度決定是否設區域編輯(REGIONAL EDITOR),如果有這層設置,則大部分情況下投稿也按區域劃分,一個區域內的稿件由該區域的編輯負責審理;否則,所有的稿件將全部匯總到主編的手中等候審理。區域編輯之下是編委會(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學者組成,這些人大都是審稿的主力,他們給刊物審稿沒有經濟報酬,為的是刊物的發展,學科的進步,當然也有個人的知名度。除去編委會,主編本人偶爾也會特邀審稿人,尤其是當幾位審稿人對同一篇稿件的意見出現嚴重分岐的時候,主編會向特邀的審稿人徵求意見。審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過程是初選,送審,修改和終審。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編或區域編輯手裡,先要過初選這一關,看是否值得考慮在本刊出版。那種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文章當場槍斃(REJECTED);如果主編覺得與本刊物的辦刊方針相符,便會進入送審階段;如果文章很好,但與刊物的范圍(SCOPE)不太吻合,主編也會回絕,但會主動向作者推薦相關性更強的刊物。決定送審的文章根據不同的刊物由3-4位編委或審稿人同時審閱,而且要按期給予答復。如果全體通過或多數人亮了綠燈,稿件就被接納了,但這種情況很少,多數是有條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審稿人的意見對初稿進行修改。大部分情況下是小的改動,但有時要補充數據,重新分析結果甚至重新設計實驗。不管是大改還是小改,改過的稿件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重新交到主編手中,由第一輪的審稿人進行復審,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數情況下,稿件經過一次修改就能通過,但也有修改幾遍才最終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外的刊物上發表文章,是否接受審稿人的意見對原稿進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願對稿件進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審稿人的意見,便會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給主編寫張便箋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編推薦審稿人,但這樣的刊物數量有限。凡終審通過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計劃,稿件會很快地發送到出版該刊的出版社,進入下一個出版程序。整個審稿的過程,從初稿到最後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編,所花的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同時也取決於原稿的質量和作者對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國際英文學術刊物上,經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異,但過程大同小異。特刊的題目多是由主編或編委們共同確定的,有時是學術會議的論文匯編。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編輯負責組稿和審稿,其程序相對簡單,時間也相對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還是普通稿件,是否被採納,關鍵在於稿件的內容是否與刊物的辦刊方針相符以及稿件的學術和文字質量,而決定這些因素的關鍵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決定要發表文章,首先要根據學科和研究內容找准將要投稿的刊物,這是關鍵的一步。國內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開始花在文字上的時間很多,而忽略了對市場的調查與了解。如今西方市場上的英文學術期刊多如牛毛,學術和出版質量良莠不齊,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幾乎盡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對科學研究有重大影響和貢獻的,如《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這種刊物數量很少,每年登載的文章數量有限,若能在這等著名的刊物上發表一篇文章,當屬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遜一籌的,但往往是一個學科好文章的主要載體,對文章的內容要求也很高,這一等級的刊物數量不少,幾乎每個學科都有;最後一等的刊物數量最多,有的一個學科就有兩本以上這類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對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結果,是今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或鋪路石。總而言之,對作者而言,一旦決定發表文章,首先要對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只爭朝夕在一流刊物上發表當然好,但不切實際的高攀等於浪費雙方的時間。搞準定位以後,選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個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學術范疇(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內封或首頁的反面,網頁上也有),然後根據自已的文章內容選出一本最對口的刊物做為第一投稿對象。一旦確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該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對稿件的格式,圖表,參考文獻等方面的具體要求,著手設計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圖表也不容忽視。而對中國作者而言,稿件中還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個是姓名,另一個是聯系地址。中國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漢語拼音的形式表達的,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後;另一個是名在前,姓在後。兩種方式一中一西,均無可厚非,關鍵是一旦決定採納其一,就要一貫如是,不要變來變去。此外,聯系作者的聯系地址一定要寫准確,如果沒有電子信箱,可隨稿附上中文的通訊標簽,以確保回執的准確投遞。文章首頁上的地址應該是作者從事此項科研時的單位,而不是投稿時的通訊地址。對主要作者(聯系作者)而言,若兩者之間有差異,應把投稿後的聯系地址註明,以示區別(在校樣中通常排在首頁的下腳注)。稿件完成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發出。目前許多刊物都接受網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隨時查詢稿件的進展;傳真和郵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應該寄給誰,是主編還是區域編輯,以免事後傳來傳去,浪費時間。稿件一旦發出,算是萬里長征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結果如何,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喪氣,可以修改以後再試牛刀,但最忌諱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為了省時間,同時把稿件投向幾個刊物,圖的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舉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損害作者的聲譽,應予以杜絕。稿件在出版社內的登記發排和作者審讀校樣通過終審的稿件需經過主編送達出版社,在出版社內要先後歷經登記,發排,出校樣,作者審校等過程,是學術文章在期刊上發表的另一個重要步驟,作者在這一階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進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稿件在網際網路和印刷刊物上的發表質量和速度。 1.稿件登記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絕大部分出版過程都計算機化了,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發排以及對校樣的處理。與十幾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業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這種變化表現為原稿的發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傳送方式是郵寄,傳真都不多見,所以那時編輯一天工作的開場白就是處理郵件。不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記方式也很原始,沒有計箅機,更不用說計算機資料庫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機員用列印機打到紙卡上,編號注冊後交給編輯。如今情況大不相同了,許多刊物都己經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記員將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標題、作者姓名、編輯部接稿日期、頁碼、圖表以及聯系作者的詳細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輸入出版系統的計算機資料庫,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記入冊,作者會很快收到一封回執,說明稿件已登記完畢,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編號以便今後在網上查詢。在稿件登記過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圖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會發信向作者索要,同時文章的版權合同書(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後的抽印本訂單(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給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圖,會附加一封彩圖製版的價格協議書(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慮和選擇。所有這些信函除版權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馬上回復,否則稿件就不能及時送發到工廠排版,被擱置在資料庫里,拖延的時間少的幾個星期,多者幾個月。對於中國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煩就是通訊地址有誤而聯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變了,經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另外,一旦收到了這些信函,要仔細閱讀,按要求給與及時的回復,缺圖表的要盡快補齊,質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盡力更改。至於彩圖,有經費的當然印彩圖為好,無力印刷彩圖的應盡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現在,如果作者能提供電子原圖,許多刊物可免費在網上發表彩圖(WEB COLOUR)。另外,還有兩個問題是這個時期值得注意的。一個是版權協議書,這是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的法律合同,一旦簽字必須照合同辦事,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發表的文章中的圖表,除徵得本人同意之外,還需獲得文章發表時的版權擁有者(出版社或學術團體)的文字許可,否則是不能引用的。這項工作理論上應在原稿階段就處理好,但實際上因為涉及的方方面面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後辦妥。如果作者本人辦理此事有困難,可向出版社請求幫助。因為出版社內均設有專門負責版權的部門,他們可以直接與另一家相關的出版社或團體取得聯系,比較快地解決問題。不僅如此,許多大的出版社之間有版權協議,相互之間允許對方的出版物有條件或無條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圖表,這樣一來,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時間和精力。另一個需要強調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發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須是終稿(FINAL VERSION),一切對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圖表的潤色均應在終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動了,這是一個基本的出版原則。但總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記通知書後,又發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是可貴的,但可惜為時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動,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動較大,出版社會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編,徵求其意見和做出最後的審定。這樣一來,往往要拖延不少時日,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總之,在稿件登記這個環節,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並及時通告聯系地址的變化,不要藉此機會對稿件進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潤色。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稿件發出後,有時確有必要對學術內容進行一些小的改動,目的是提高文章學術內容的准確性,這樣的改動是允許的,但大多要在下一個出版程序進行,即校樣階段。 2.審查校樣如同稿件登記一樣,出版過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計算機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鉛字排版,速度與質量大大提高。現在一篇稿件從離開出版社到出校樣(PROOFS)平均只需幾個星期的時間,快的只要幾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樣的形式和途徑也變了,以前大多是紙樣和普通郵寄。現在,只要作者有電子信箱,校樣一律以電子郵件(PDF)的形式發出,作者轉瞬即可收到。中國作者在審查英文校樣時,首先要檢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頁,天頭注腳、文後答謝及參考文獻等,凡是有中國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對文章內的排版錯誤和必要的改動要盡快地發回出版社,至於改校樣的要求和反饋途徑,一般出版社會在校樣的附信中有詳細的說明,作者最好按章辦事,不要獨出心裁。如果某一個圖需要改動,最好把改過的圖一同附上,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時間。總而言之,在稿件發排和審校這個過程中,作者要盡可能地與出版社配合,不應該要麼不停地發號施令,要麼杳無音訊。這兩種極端均不利於文章高速度高質量地發表,也決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願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雙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現在的技術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發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樂而不為?網際網路和印刷版的雙軌出版在傳統的出版概念上,發表文章只有一個含義,即將核紅後的校樣編匯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發表文章的含義是雙重的,即在網際網路和印刷版上的雙軌出版。可以肯定的說,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紙上印刷的單一的出版形式。 1.單篇文章在網際網路上發表如今,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出版已成為許多學術刊物先於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種既快速又簡捷的出版方式。這種方式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把文章登載在刊物的網頁上,凡是己經經過作者修改過的校樣均能以極快的速度在網上以單篇的形式發表。這些文章統稱為待印刷文章,含義是已經發表的文章,等待匯編成刊出版。這種單篇文章先於印刷版本在網上發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發錶速度,一旦作者對校樣的更正意見反饋回出版社,幾天以後校樣即可在排版車間(機房)修改完畢,經必要的技術處理後即可在刊物的網頁上登出,與所有的讀者見面。這與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將出版時間提前一至二個月甚至更多。而且這種電子出版形式還有許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備的優勢。首先,體現在彩圖的處理上。以往因為成本的原因,許多彩圖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學術質量難免打些折扣。可在網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圖只要作者能提供電子形式的原圖,即可免費在網上以彩圖的形式發表。其二,文章中的圖表以及參考文獻是相互關連的,只需輕輕點擊便可看到與之相關的詳細資料,而且文章里還可以附加小段的錄像或音像資料。其三,網上出版只涉及到單篇文章,一旦校樣改正完畢即可發表,不受刊物出版頻率和刊物每期發表文章頁數的限制,這也是網上出版與印刷版最根本的區別。最後,網上出版還有一個深受作者歡迎的特點,那就是作者可以隨時上網查詢稿件的進展情況,不受辦公時間和地理時差的限制。遺憾的是,在網上出版興起的初期,許多刊物允許作者或指定的圖書館免費下載文章,但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同時網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義上與印刷的文章沒有區別,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樣審定時對校樣改動較大時,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審閱更改後的校樣。這種要求能否兌現,因刊而異,各個出版社有不同的規定。作者如有此願望不妨向主編或出版社查詢。現在,有的出版社為了省時間,搶速度,已經不再鼓勵作者審閱校樣,但這畢竟是少數。但隨著出版業的不斷革新和進步,這種少數是否會成為主流,還需看其發展與市場的要求。 2.匯編入刊的文章在網際網路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網上發表了的文章,根據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頻率,分先後匯編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幾個星期,有的要等更長。至於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後位置,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有的刊物按學術內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學科排先後,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時間來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個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數情況下是排在一起,匯編成刊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編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發稿順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時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編輯確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發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後,連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發往排版車間。現在這一步驟也電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關的信息馬上就到了排版車間,不受距離和時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後校樣會返回出版社審定,主要是檢查該期的目錄和相關的信息,如刊號刊期等。四封審定後即刻返回排版車間,和所有該刊內的文章一起匯總成一份電子文件,經技術處理後在網上發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網路版中出現,該文便自動從網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欄中消失。這種在網上發表的一期刊物,其內容與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時間要比印刷本早幾個星期,從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網上出版後,排版車間對該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廠負責了。在國外,排版車間(TYPESETTER)和印刷廠(PRINTER)是分開的,通常是兩個獨立的廠家,跟出版社之間也沒有歸屬關系,是普通的僱傭和被僱傭關系。排版印刷質量高、速度快,價錢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會與之長期合作,反之,則會有被炒魷魚的危險。如今的印刷廠,計算機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質量和速度也比從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裝訂後,很快就會發往世界各地的訂戶,與讀者見面。而作者免費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將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後不久發給聯系作者。在這段出版過程的最後階段,中國作者應該特別注意的方面有兩個。一個是對姓名的最後確認,如果網上發表的文章中有錯誤,要馬上通知出版社糾正過來,只要時間來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將網上作者姓名的錯誤改正過來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錯。第二是確保出版社有聯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單位、路名、郵編等變化均要及時通報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註明文章標題和該文章在出版社的編號。如果沒有正確的地址,作者應得的免費抽印本和增刊就無法郵寄到作者手中。一般來說,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過程即大體告一段落,個別的刊物還要出電子版,把文章刻到電子光碟上(CD-ROM)等等,但這大多隻是技術上的處理而已,與作者沒有直接的關系。總之,統觀當今的學術期刊出版界,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變遷時期,著重體現在出版形式的多樣化和出版過程的計算機化。這種變化既擴大了學術交流的范圍,又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對人類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這種變化目前並沒有影響到學術期刊的基本運作機制和結構,學術期刊仍然是主編負責制,由出版社負責出版與發行。所以,在今後很長的時間里,科研人員要發表文章,還是免不了要和主編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對於中國的作者而言,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學術價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關鍵是要認真地做好市場分析,選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競爭力,被更多的國際學術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納之後,作者應快速准確地應對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則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並保證最後的出版質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敗是成功之母」,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學者與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不斷擴大與深入,西方學術刊物中來自中國的文章肯定會越來越多,質量也會不斷提高。
⑶ 如何發表高級別SCI/SSCI國際期刊論文
首先,你的課題應該比較前沿
然後,你的英語水平要超出一般
最後,寫完英文文章,最好投國外和你研究領域相關的期刊雜志。國外的期刊,SCI比較容易收錄
⑷ 如何才能提高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的成功率
想要提高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成功率,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發表期刊的利己性,即:我們為什麼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發表期刊的利他性,即:我們想要投稿的國際期刊的宗旨和范圍是什麼?我們向他們投稿,能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收益?我們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是不是有長遠價值的?然後就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突破,進行符合期刊風格的選題,行文,對症下葯,提高成功率。
問完自己以上幾個問題後,如果還對期刊投稿感到迷茫的話,不妨多看看期刊近期的發表內容做參考,然後尋求第三方平台的幫助,讓愛思唯爾(Elsevier)一類有經驗的平台幫助我們進行選題分析,潤色等工作,有效提高發表成功率。
⑸ 如何在國際期刊發論文
給你推薦一個大的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期刊蠻多的,你可以去看看
⑹ 怎樣才能在有權威的國際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
1. 選題。
如果你已經選好了或者被導師定好了題目,請略過這一段。如果說現在你還有選題的自由,那麼請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住這個機會。一般來說,好的問題就是熱點問題,也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和最迫切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好雜志都喜歡研究熱點問題的文章,因此這種題目做的人很多,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不過不要不敢想,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另一種好的選題就是別人基本沒涉足過的,全新的領域。做這種開創性的工作,會增加工作的難度系數
2. Introction.
記住,introction 必須精彩,並且要能把握住讀者的好奇心。好的introction 要讓編輯讀完了要感到如果你的結果得不到發表,就是對此領域的一大損失。我的文章在起草的時候先寫的是introction部分, 到最後投稿之前的修改的還是introction部分。如果你的introction寫的朗朗上口,層次分明,要點突出,那文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你不知道該怎樣寫introction,那就隨便找一篇你從事領域的高水平文獻,反復精讀人家的introction,看看它是怎樣抓住了你的心裡。Introction要反復修改,直到自己滿意了為止。
3. 內容。
在構思的時候你就應該明白,文章的內容要充實,完善,最好讓人讀完了有一種滿足感。內容多文章就不會顯得單薄。有人說我這么多的idea能發好幾篇文章呢。這種想法是很不明智的。idea會一直有,文章讀多了idea也會多。千萬不要因為保留idea而使你的文章顯得單薄無力,除非你只追求文章的數量。高質量的文章是全面而完整的。增加內容來充實你的文章,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對一個結果進行重復性的分析,那樣會使你的文章顯得冗長和空洞,讀者會認為讀你的文章是在浪費他的時間(廢話都寫到Supporting Information里去)。
4. 圖表。
有些人覺得好雜志的文章其實就是圖漂亮,其實內容也很一般。但事實是:圖漂亮不一定能發好雜志,想發好雜志圖不能不漂亮。簡單的來說就是圖對文章很重要,就像你穿的衣服對你也很重要一樣。人人都愛美,編輯和審稿人也不例外。除非你的文章在內容上有著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如果真是那樣你可以完全不在乎圖的好壞,因為所有雜志都會搶著接受你的文章;要不然你還是乖乖的把圖做漂亮一些吧。
5. 審稿。
如果你的稿子沒有一開始就被編輯拒掉而是進入了審稿階段,那麼恭喜你,你的文章很有可能發表,只要你認真的聽從編輯和審稿人給你提出的意見,並仔細認真的作出相應的改動。一般每個審稿人都總會提出那麼一兩條意見,有的可能是象徵性的,但很少有人不提意見(有個審稿人竟然沒有給我提任何意見:)。不管是什麼樣的問題,都要耐心的逐一作出解答。
注意事項
綜上所述,盡可能的抓住多的重點,使你的文章在每個地方都有不俗的表現,不要留下任何漏洞,這樣編輯和審稿人就會被你的文章所折服!
⑺ 想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怎麼樣效率高
要想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話,可以去會議123看看,它們的效率就很高,不僅速度快,還可以被知名網站檢索到
⑻ 想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應當做哪些准備工作
首先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使用時間;第二:找到自己想投稿的期刊官網,仔細閱讀期刊投稿要求;第三:組織素材寫作;第四:投稿,第五:等待回復(運氣差了直接被拒稿,也可能是小修之類),第六:錄用
⑼ 如何快速發表英文期刊英文論文發表容易嗎
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在還沒有發英文的文章前,總覺得寫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艱難萬分,再加上道聽途說,聽那些有經驗的人說審稿周期多長啦,審稿意見多難回答啊,整個過程多麼復雜啊,所以對發英文SCI文章總是有一種恐懼感。有一段時間都心裡安慰自己,這輩子就發發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結果好,中文的照樣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再後來,身在國外,不得不用英文寫文章,一段時間下來才發現,其實發英文文章不難,完全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請看在下的分析: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國、美國出版的)都是被SCI收錄的,這個要比入選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時候,基本上是不用考慮所選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錄的。只要是經常看的文獻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
在國內,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層次上高一點。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錄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給收錄的非常少。那麼換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響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別,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別。
SCI一共收錄3700多種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領域劃分的話,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幾十個個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領域的文章,適合投稿的期刊的數量更多。反觀中文的期刊,每一個領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個的樣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數量受限,於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單位都有發文章的要求。在這種科研人員數量眾多,一流期刊數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錄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還不如主動出擊,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寫英文的文章剛開始的時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換來的將是更寬廣的道路。
在審稿周期上,綜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審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當然,這里比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國內一二流期刊的比較。國內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費為生。對文章的質量控制不嚴格,編輯覺得差不多的文章就錄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這樣的審稿周期確實很短。但是國內一流期刊的審稿周期都比較長,主要也是因為學術能力強的學者通常都兼帶一些行政職務,平時都比較忙,審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較久一點。
在審稿意見上,國外的審稿意見的確是要更加專業一些,要更難回答一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何嘗不是一個提高自己能力的一個好機會。一個一針見血的意見要比那種籠統的審稿意見好多了。而且國外期刊的審稿意見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同行相輕的惡意評價。
再說了,這些投稿步驟,都可以交給專業的論文公司如英論閣www.enago.cn處理。總結來說, 發表英文論文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⑽ 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應該如何准備
這個其實沒啥准備的,跟國內的期刊發表一樣,只不過國際期刊發表你的英文水平必須要過關,文章要英文的。你可以自己投稿,不過通過率比較低,也可以通過我們(編輯)投稿,需要的話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