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量單位「噸」起源於哪一個國家
噸 dūn
符號t
【釋義】質量單位,1噸等於1000千克。
噸 <量>
(形聲。從口,屯聲。本義:重量單位。公制1噸為 1000 公斤)
同本義
質量和重量的單位
等於 20 長擔或 2240磅的單位,主要用於英國――亦稱「長噸」(long ton)
等於20短擔或2000磅的單位,主要用於美國、加拿大和南非――亦稱「短噸」(short ton)
船舶的內部容積單位,等於100立方英尺――亦稱「注冊噸」 (register ton)
用來計算船隻排水,約等於一長噸海水體積的單位,用來計算船舶排水量,亦等於35立方英尺――亦稱「排水噸」(displacement ton)
船舶裝載容積的單位, 通
噸 dūn
①重量單位。1噸為1000千克(合2000市斤)。
②指'登記噸',計算船隻容積的單位,1登記噸等於2.83立方米。
【噸位】
①車、船等規定的最大載重量。船舶的噸位為滿載排水量與空船排水量之差。
②計算船舶載重量時按船的容積計算,以登記噸為一噸位。
㈡ 國際單位的來源
http://ke..com/
自己去查。
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 (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 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 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 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秒: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 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千克:
kilogram
國際單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質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法國大革命後,由法國科學院制定。最初的定義和長度單位有關;即規定: 1000立方厘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千克用符號kg表示。千克力是工程技術中常用的計力單位,規定為國際千克原器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符號為kgf。工程技術書中常把「力」字省略,因此易與質量單位混淆。
㈢ 1.+歷史上的質量計量單位及其來源+2.+為什麼需要引入國際質量單位—千克
摘要 質量單位千克的由來
㈣ 國際單位千克如何規定的
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千克器,保存在巴黎,
㈤ 為什麼千克是國際單位而不是克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日常中較常用到,比如: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單位之一。
另一種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比如,國際上有人首先歸定了用這個統一的單位作為基本單位,那麼大家以後就用這個作為國際單位了。
比如說1有很多種表示方法,那麼大家統一了是1,以後就是1了,就象秦始皇統一文字那樣。
㈥ 質量的國際單位到底是克還是千克呀
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符號為kg。克是質量的常用單位。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國際上質量單位千克是以什麼為基準
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