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前國際秩序的主要特徵
主導價值觀、國際規范和制度安排是國際秩序的構成要素,本節將通過描述當前國際秩序的這三個要素的現狀來分析當前國際秩序的基本特徵。
1西方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西方現代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是制定當前國際規范的主導性原則。冷戰時期共產主義價值觀曾與西方價值觀進行過抗衡,但冷戰結束後,西方價值觀在國際社會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明等傳統價值觀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影響力大於西方文明,但它們對於國際規范制定的影響力都無法與西方現代價值觀相比。《聯合國憲章》被認為是當前國際秩序的基礎,而這個憲章體現的基本上是美國在二戰勝利時的價值觀,因為美國通過二戰獲得了最大的國際規則制定權。
近年來,西方價值觀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2003年,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從而使美國的國際戰略信譽大幅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國金融機構的欺騙行為和其政府對金融機構監管不力,這使得美國的經濟信譽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快速上升,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以什麼價值觀指導建設國際新秩序的問題。在肯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同時,中國政府還提出了互商互諒、多邊主義、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價值觀。不過這些新價值觀目前還未獲得國際主導地位。
2雙重標準的國際規范
當前國際規范的特點是西方中心主義的雙重標准。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是世界主導國,且都是霸權國,因此由它們制定的國際規范帶有雙重標准特點。這種雙重標准表現為對盟友採取道義原則,即以非武力的方式解
⑵ 當前國際秩序是怎樣的如何認識中國在國際秩序演變中的作用
摘要 中國在國際秩序的演變過程中,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紀至今,中國扮演在國際秩序演變中的作用,從被迫遵守者的角色,變成了秩序的參與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參與者,發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
⑶ 當今的全球治理秩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當前,全球治理結構出現了新態勢,表現在全球治理機制日益碎片化,全球治理主體日益多元化,全球治理價值日益分散化及全球治理結果日益模糊化。其中,作為治理主體之一,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對治理結構變遷的影響最為關鍵。全球治理結構的新境況對既有的國際秩序產生了嚴重沖擊,體現在大國主導的秩序結構變遷、國際組織數量和范圍的擴散、國際法規則功能與價值領域的擴大以及國際事務協同解決的增加等方面。中國與國際秩序的關系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更受關注,通過探討新時期中國的全球治理主張,有助於從容應對處於演進中的國際秩序。改革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稀釋西方發達國家長期主導的權利。
⑷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4)當前的國際秩序如何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⑸ 當前的國際秩序是怎樣
中國在國際秩序的演變過程中,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自20世紀至今,中國扮演在國際秩序演變中的作用,從被迫遵守者的角色,變成了秩序的參與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參與者,發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是國際秩序的被迫執行者(這種被迫執行在很多時候,是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代價的)。因為清朝滅亡後國內連年內戰,中國的國力損耗過巨,全世界主要的強國幾乎都要求虛弱的中國遵守其自清朝以來其為中國制定的國際秩序准則。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後,中國的國際作用開始凸顯。為了牽制日本的力量,英國、美國、前蘇聯開始重視中國的作用。中國開始在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參與者的角色:抵抗了日本對外擴張的主要陸上軍事力量。這時候的中國,擔任了秩序參與者的角色。1957年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國開始在東亞、東南亞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越南戰場先後同法國、美國交手之後,中國開始成為國際秩序的重要參與者。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之後,這一角色的作用,愈發凸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至今,尤其是亞洲開發銀行的建立,中國從規則的重要參與者,完成了向規則制定者角色的轉變。亞洲開發銀行的成立,是中國開始主導某一層面的地區經濟事務的開始,也是中國成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的角色之一的標志。
⑹ 當前國際秩序是怎樣的
現在的國際秩序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以國際協商為准則的雅爾塔體系」的延伸。
雅爾塔體系是1945年為了壓制德意日法西斯而建立的,至今已過去了七十年的時間。聯合國依然擔任著處理國際糾紛的作用,《聯合國憲章》依然是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都遵守的准則。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也仍然是維持戰後秩序的核心。這七十年裡,雖然有過冷戰,美蘇爭霸,蘇聯解體。後冷戰的「一超多強」格局。但是雅爾塔體系的根本並沒有被動搖。國際協商成為處理國際間矛盾的准則。雖然70年裡小仗不斷,但大國間都心懷某種默契,並沒有新的世界大戰。「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
所以我們還是有理由認為,雅爾塔體系依然是當今國際秩序的主流。
⑺ 我國當前的國際局勢
一、我國當前的國際局勢種種特點:
1、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謀和平、求合作、促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更大空間。但是,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地區問題大大存在,局部沖突時時隱藏。毒品走私、跨國犯罪、環境污染、嚴重傳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災害等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威脅,面對機遇和挑戰,世界各國應順應歷史潮流,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應對挑戰,讓世界少一些戰火,多一些安寧幸福的生活。
當前國際局勢多極化發展明顯,總體來講是穩定中夾雜著動盪,雖然美國稱霸一方的局面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國際政治力量也逐步發展成為了世界多極中的一極,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國,國力得到大大恢復的俄羅斯及不斷壯大崛起的印度及歐盟等等。可以說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日趨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大趨勢中,我們可以斷定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但是國際局勢還是呈現出了穩定中有動盪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動盪與緊張還是不斷出現,甚至說很多地域性的動盪和不穩定還在有所加劇,這樣的國際局勢也嚴重影響到了世界和平與發展。
2、世界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合作化的影響。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及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種重要的生產要素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有效配置和優化,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合作化也得以深入發展,這將會為各國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機遇。另外,經濟區域合作化也不但對於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還非常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的多元化及多極化發展。當然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的合作化也給世界各國增加了風險和挑戰,同時還加劇了部分國家內部的貧富差別,甚至因此還會產生嚴重的社會沖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一貫強調文明對話的重要性,主張各國在面對沖突或問題的時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過談話來解決爭端。
3、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地位得提升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的經濟得以持續穩定發展,這對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動作用。
同時這也為世界的和平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國際地位也得以穩步提升。處於深刻變化和多極化發展格局下的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綜合國力,目的就是在後來的國際秩序中能佔有一席之地,中國也不例外,面臨機遇的在今後的一個相當長時期里,中國始終都會以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為目標,積極構建平等互利及和睦友好的周邊環境,最終為能在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當前國際局勢發展對我國帶來的影響。
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的新趨勢也直接對我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最為直接的有二個方面。首先就是當前國際形勢的新發展使得我國面臨的經濟競爭越來越大。隨著經濟全球化及區域合作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機遇的同時也更面臨很多的挑戰。特別是在過去時間不久的世界經濟危機浪潮中,中國的經濟雖然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是實現了高速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的國家就開始把中國當成了自己的強勁競爭對手,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就面臨了很大的壓力,面臨的經濟競爭也是日趨激烈和殘酷。其次,當前國際形勢的新發展使得我國的國際安全環境受到了威脅。一方面就是世界軍事強國,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都在進一步對軍事進行擴張,增加軍費開支,這使得世界和平與安全受到了很大的潛在的威脅。
三、面對我國當前的國際局勢的策略:
面對當前國際形勢發展形勢及其對中國帶來的影響,中國的發展對策從當前的國際形勢發展來看,世界正逐步進入到了經濟動盪和格局不斷調整革新的新階段。並且我們還要看到整個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是總體穩定,但是局部動盪和挑戰也日益增多,對於中國來說必須要採取相對應的策略來應對。
1、中國必須要正確把握國際形勢的新發展趨勢和特點,做到應對國際經濟挑戰。
在日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找准我們國家的身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清醒認識到雖然說國際政治力量對比和國際政治體系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要看到整個世界的政治及經濟秩序並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很多新興的國家和地區正處於不斷成長的時期。還要認識到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中不能輕視西方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力實力,要看到西方發達國際至少在目前還有很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道路和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在不斷完善和調整中發展起來的,並且整個發展過程也是非常復雜多變的。
基於以上的分析和認識,中國必須做到趨利避害,採取有效措施來應對可能面臨的發展困境,從而積極推動新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重新構建,最終達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的目的。具體來講,中國必須要積極參與到需要中國參與和幫助的各種國際救援中,從而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另外,中國對外來講還必須要主動參與到眾多的國際新規則制定過程中來,對內來講仍然必須要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這樣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來為我國的發展保駕護航。
2、中國要抓住發展的機遇,同時要盡力化解各方面的矛盾。
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促使了很多的發展中國家正迅速崛起,使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興起,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也日益走向多極化。這不但對於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非常有利,而且也非常有利於保持世界的多樣性。從我們國家的發展角度來看,我國可以獲得一個相對良好和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有利於我國通過獨立自主的方式來處理本國事務。
但是另外,我們還要看到,目前的國際形勢發展也使得各國都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利益碰撞期,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也不例外,新興大國的及周邊國家對我國的防範意識和態度使得我國發展面臨一個非常敏感的矛盾期,為此中國必須要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同時努力化解來自各個方面的矛盾。比如要積極化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西方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的矛盾,要積極化解中國崛起同西方遏制之間的矛盾,要積極化解中國發展同新興大國關系利益調適磨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等。
3、中國必須要大力實施科技興國的戰略,努力提升本國的科技水平。
從而為我國的發展提供科技保障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水平就決定了其在國際中的實際地位,雖然說我國的科技發展自從改革開放後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也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但是我國的科技發展在當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還是顯得有所不足,所以我國必須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努力提升我國的科技競爭力水平。
我國可以成立由我國著名的戰略科學家和經濟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來對我國的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進行決策和監督實施,從而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強化科技投入。
中國必須要擴大優惠政策來吸引國際著名專家和學者,以便能解決我國當前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最後就是中國必須要積極建設和創新科技發展體系,以便能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發展及技術創新帶來的挑戰。
總之,通過大力實施科技興國的戰略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綜合競爭力及實力,而且還可以為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科技保障。
⑻ 當前國際局勢發展趨勢
「
西方主導了500年的國際大格局在二戰結束時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但當前,世界經濟進入徘徊期,國際力量對比進入盤整期,國際機制建設進入爬坡期,困難和挑戰較前更多也更為嚴峻。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需要排除干擾,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的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席楊潔勉,文章來源於《現代國際關系》2019年03期。
」
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軔催生了歐美(西方)主導的近代、現代國際大格局,這一狀況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開始發生變化。非西方力量經過70多年發展而逐步壯大,已經超越了臨界點。估計大約再過30年,非西方力量將與西方力量並駕齊驅,共同形成新的國際大格局。但是,當前正是充滿曲折、矛盾、競爭和斗爭的迂迴爬坡期。國際體系基礎發生變化,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全球治理相對滯後,因此更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主要力量充分認識國際形勢的基本走勢,准確界定各自和共同的戰略方位,堅持多邊主義和反對單邊主義,爭取建立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國際大格局,進而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設。
1
當前國際大格局的基本特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大格局是國際體系和國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我們觀察、分析和理解世界變化的重要切入點。
(一)國際格局的定義及時代意義。
國際格局指主要國際力量或主要國際行為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乃至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力量對比態勢,一般指綜合實力的對比(即本文所述的「國際大格局」),但有時也可分為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安全軍事格局等。
當前國際社會對國際大格局的表述和定義尚未完全形成共識。美國較多採用「世界力量中心」或「世界力量對比」的說法。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早在1971年7月6日的一次演講中,就把美國、蘇聯、歐洲、日本和中國列為「世界五大中心」。當年認同尼克松「世界五大中心」之說的基辛格在近半個世紀後對世界主要力量有了新詮釋。他在《世界秩序》一書中把美國列為領導力量,歐洲、中國和亞洲列為重要力量,還從非國家的多種文明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看待世界的重要力量。歐盟認為,當今世界是歐、美、中三大力量並立的格局。俄羅斯和中國以「多極化」來概括當前國際格局,指出:「雙方相信,當前國際體系正在朝著多極化演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國際大格局具有相對穩定性。
國際格局一旦形成,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並發揮其影響。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相對穩定性有利於堅持戰略方向,增強戰略定力。
第一,國際力量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力量對比開始從美蘇兩極向多極化發展,這一趨勢延續至今。冷戰結束近30年來,國際主要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在走向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西強東弱和經濟科技上北強南弱的基本態勢尚未發生根本的轉變,西方在力量對比上仍處於相對優勢。另一方面,政治外交上的東升西降和經濟金融上的南上北下的國際力量對比趨勢也在繼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力量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繼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崛起之後,非洲大陸崛起的勢頭也相當強勁,正在同亞洲崛起相互呼應,在氣勢上直逼美歐。而且,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正在從經濟和政治領域迅速向科技、文化、教育、輿論等諸多領域迅速拓展。
第二,時代的主題和時代命題仍將長期保持不變。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領導人以傑出政治家的戰略遠見提出了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問題。數十年來,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和平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和時代命題。從時代主題方面講,國際社會的主流要求不是戰爭和意識形態斗爭,而是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美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有武裝對抗,美國和中國在經貿問題上有斗爭,但當今世界與爆發一戰、二戰和冷戰前夜的世界具有本質的不同。世界大戰或主要力量大規模武力對抗的可能性依舊很小,一些武裝、宗教和種族沖突仍在可控范圍之內。烏克蘭的艦艇在刻赤海峽遭到俄羅斯扣押,但美國的艦艇在大西洋航行不會遭到俄羅斯潛艇的攻擊。從時代命題方面講,天下遠非太平,國際社會面臨的戰爭、動亂、貧困、大規模疾病、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全球性挑戰正在以新的內涵和形式向縱深發展。而且,全球治理機制的赤字和滯後更是增加了時代命題的緊迫性和嚴峻性。
第三,科技進步和創新正在積聚巨大的促變能量。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之後,世界正在開啟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科技對經濟的促進和催化作用可望達到歷史的新高。正如中國領導人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抓緊制定新的科技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確實,當前的科技創新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新的消費和新的發展,其產生的促變能量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
(三)充分認識國際大格局變與不變的雙重特點。
國際大格局態勢和趨勢的相對穩定性說明,國際形勢發展具有自身發展的周期和規律,都需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決定當代國際大格局的一些主要因素具有內在自動和外部互動的持續性,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維護了轉型過渡期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崩盤,為新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前瞻和清醒地認識國際大格局,不僅能更加科學客觀地界定內政外交的戰略目標,而且還能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使國際社會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形成更多合作的正能量。而且,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國際大格局絕非任何一國之力所能單獨擔當,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建設。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際關系中,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既要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善用歷史機遇期。特別是在面臨重大變化時,更要與時俱進,從容和有效地應對,在變化中勝出。
2
國際大格局變化的動因
國際大格局的變與不變只是表象,我們需要透過表象認清其本質,並進而達到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的目的。正確認識國際大格局的態勢和趨勢是堅定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信心的基礎,准確把握這些態勢和趨勢又能堅定戰略定力和堅持戰略目標,從而在千變萬化的國際形勢中促進國際大格局朝著總體穩定和基本均衡的方向繼續前進。
(一)世界經濟在曲折中發展。
物質是世界的第一屬性,經濟發展是國際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近30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既有增長的有利因素也有舉步維艱的困難。一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顯現的國際合作意識和當前的科技創新等都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動力,在總體上避免了世界經濟的大衰退,並使美國、中國、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維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長。此外,國際社會雖然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功能和改革方面屢屢受挫,但創建了二十國集團峰會及有關機制以取代原有的西方七國集團而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在其最具活力的亞洲發生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日本「失去的20年」,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終又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1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投資等也深受影響。世界經濟有進有退,曲折前進。
(二)大國的動態平衡。
與二戰後和冷戰後相比,當前的大國力量對比的差距正在縮小。在政治方面,美國的領導力和主導力都在下降,歐洲的自主和自強意識在增強,俄羅斯力圖重振大國雄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在經濟實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全球經濟體2018年排行榜前十名依次為:美國(20.412萬億美元)、中國(14.1萬億美元)、日本(5.167萬億美元)、德國(4.211萬億美元)、英國(2.936萬億美元)、法國(2.925萬億美元)、印度(2.848萬億美元)、義大利(2.181萬億美元)、巴西(2.138萬億美元)、加拿大(1.798萬億美元)。在國際機制方面,許多大國認識到相互的利益交匯和共處共生的客觀現實及需要,因而接受現有國際機制最低限度的約束,維持著國際政治、安全、經濟的基本秩序,注意發揮國際機制的作用,如維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
(三)社會思潮的正向動力和逆向阻力。
當前,一些國家朝野的思潮和動向都有新的表現和影響。美國民粹主義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相繼(威脅)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議和《中導條約》等,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沖擊了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也影響到許多國家和人民在世界范圍內合作共贏的思想和意願。英國的「脫歐」正在對戰後區域一體化領頭羊的歐洲形成強大的沖擊。此外,中東地區的極端主義導致暴恐主義的思想和行為有恃無恐,致使「伊斯蘭國」應運而生並為害世界。但是,我們仍需堅持兩點論。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群」中要看到國際社會對其舉動的批評和抑制,在英國「脫歐」中要看到英國國內的辯論和歐盟對地區主義的堅守,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現象中要看到極端暴恐
⑼ 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現狀是什麼發展趨如何
一、關於國際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
但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轉。
我們要為人民福祉著想,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用實際行動為建設美好世界作出應有貢獻。
二、關於多邊主義
多邊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邊機制運作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進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中國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三、關於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
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
四、關於中國擔當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中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將繼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多邊主義的踐行者、聯合國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