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通用的里氏震級是如何定義的

國際通用的里氏震級是如何定義的

發布時間:2022-04-12 11:01:26

㈠ 地震中的評價級別里氏是什麼意思

源於網路 里氏震級表地震有強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強度的標尺就是震級,震級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其大小與地震中釋放能量有關,能量越大震級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級標准,最初由地震學家查爾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技術學院公布。這個震級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級表,簡稱里氏震級表。這種簡單而實用的震級標准,最初只用於測量南加州當地的地震,但隨著日後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揚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級從低到高分為1至10級。接近於震級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難測量,因為它們先有發生,高於里氏8級的地震平均每年只發生一次,科學家們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分析這種頂級地震。
誕生於近70年前的里氏震級表,至今仍是最為通用的地震分級標准。在地震表上,每個級別都比上一級地震的運動和強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於里氏5.0級,超過里氏6.0級就是強烈地震,可以造成現代建築的損壞。達到里氏7.0級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損害范圍通常達到數百公里。
目前,科學家開始傾向於使用更加精確的測量法,比如「地震瞬間」,把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量化。由於地震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們一般會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個震級,然後在獲得更多數據後更新。
里氏震級相比較通用的其他標准來說,更客觀、更從量的基礎上測定地震強度。它並不表明地震的影響,但通過地震儀能夠精確給出以釋放能量為標準的地震等級。
里氏震級表的由來
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義大利和瑞士的科學家都曾提出過劃分震級的方法。但這些標准都是按照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為依據,應該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烈度」,並非真正表示地震的強度。
1039年,美國人里奇特和古登堡在分析加州發生過的地震時,試圖建立一種能直接反映地震實際強度的分級法,級分成大、中、小三類。里奇特在研究時發現:越是強的地震,留下的曲線振幅就越大。後來古登堡建議,如果某次地震使距離震中100千米處的標准地震儀的劃針擺動1微米,即記錄下的曲線振幅寬1微米,這次地震就定義為一級;如果曲線振幅寬達10微米,地震強度則要定為二級。依此類推,曲線振幅每擴大到前一級的10倍,就說明震級高了一級。這就是現在國際上慣用的「里氏震級」的由來。

㈡ 里氏震級是如何劃分的

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葯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小於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
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
四~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生在智利的8.9級地震是世界上有儀器記錄的最大地震。

㈢ 里氏震級什麼意思

里氏震級是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准。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

㈣ 里氏震級什麼意思

里氏震級(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准。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

㈤ 地震的級別怎麼定的,里氏是怎麼定的(它的由來)

地震有強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強度的「尺子」叫震級。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它的單位是「級」。其大小與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地震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標准,最先是由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提出來的,所以又稱「里氏震級」。震級每相差2級,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個8.5級地震通過地震波釋放出來的能量,大約相當於二灘電站連續發電近6年的電能總和。由此可見.大地震釋放出的能量是十分驚人的。 一般認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級地震。由於岩石的強度和破裂的規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級也是有限的。人們至今還沒有記錄到9級或者更大的地震。如果有人說某日某地將發生9級、10級或者12級的大地震,那顯然是不可信的。 按照震級的大小,也可以對地震進行分類,我國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微震 —— 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弱震 —— 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4.5級的地震; 中強震—— 震級等於或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 強震 —— 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級等於或大於7級的地震稱為大震。 對淺源地震而言,一般說來,震級在3級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覺到,震級在4.7級以上的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壞,震級在6級以上就可能造成較大破壞,7級以上的地震則有可能造成嚴重破壞。 地震發生的次數與震級存在一定的統計關系。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全世界每年用地震儀可以測出大約500萬次地震,平均每隔幾秒鍾就有一次,其中3級以上的大約只有5萬次,僅佔1%;中強震和強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級以上的大震每年平均約有18次,8級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僅1次。 地震發生時,通常用地震烈度來描述地面遭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簡稱烈度。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室內設施的反應,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壞現象等綜合評定的,它的單位是「度」。用來劃分地震烈度標準的是地震烈度表。 我國現行的《中國地震烈度表》,最低為一度,最高為十二度。一度時人完全感覺不到;三度時少數靜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懸掛物搖晃;六度時,房屋損壞,牆體微細裂縫;七至八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十一至十二度為毀滅性的破壞。

㈥ 震級是怎麼算出來的用什麼標准衡量

震級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的標准衡量是里氏標准。

我國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震級則是根據地震儀對地震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愈大,震級的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6)國際通用的里氏震級是如何定義的擴展閱讀:

里氏震級的出現,第一次把地震大小變成了可測量、可相互比較的量,為地震學的定量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伍德—安德森地震儀早已絕跡,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但為了保持地震記錄的對比和延續性,很多小地震仍會通過儀器的模擬模擬,計算出里氏震級。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分類情況:弱震是震級小於3 級的地震;有感地震是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⒋5級的地震;中強震是震級大於⒋5級,小於6級的地震;強震是震級等於或大於6 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 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㈦ 為什麼地震報道總說里氏幾級幾級,里氏是什麼意思

概念簡介
里氏震級(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准。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

發展歷史
里氏震級原先僅是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設計的,並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測量。里克特設計此標度的目的是區分當時加州地區發生的大量小規模地震和少量大規模地震,而靈感則來自天文學中表示天體亮度的星等。

為了使結果不為負數,里克特定義在距離震中100千米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微米(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為0級地震。按照這個定義,如果距震中100千米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毫米(10^3微米)的話,則震級為里氏3級。里氏震級並沒有規定上限或下限。現代精密的地震儀經常記錄到規模為負數的地震。

由於當初設計里氏震級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近震規模 ML 若大於約6.8或觀測點距離震中超過約600千米便不適用。後來研究人員提議了一些改進,其中面波震級(MS)和體波震級(Mb)最為常用。

缺點和改進
里氏震級的主要缺陷在於它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系,並且由於「地震強度頻譜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會產生飽和效應,使得一些強度明顯不同的地震在用傳統方法計算後得出里氏震級(如(MS)數值卻一樣。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傳統的震級表示方法已經過時,轉而採用一種物理含義更為豐富,更能直接反應地震過程物理實質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級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地震矩規模是由同屬加州理工學院的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教授於1977年提出的。該標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震級與能量
改進後的里氏震級直接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其中級能量2.0×10^13爾格(2.0×10^6焦耳),按幾何級數遞加,每級相差31.6倍(准確地說是根下1000倍,即差兩級能量差1000倍)。

目前世界上已測得的最大震級為1960年智利大地震,里氏8.9級(後修訂為里氏9.5級)。另外引發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地震美國一監測機構稱里氏震級為9.0級。

震級與烈度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破壞的強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對一定地點影響程度的一種度量。同一地震發生後,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響破壞越大的地區,烈度越高。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傢具及物品振動的情況、房屋及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影響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土壤和地質條件、建築物的性能、震源機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震級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例如麥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與地震區域的各種條件有關,並非地震之絕對強度。 網路上抄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㈧ 里氏震級是怎麼回事如何確定的

什麼是里氏震級呢?

地震有強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強度的標尺就是震級,震級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其大小與地震中釋放能量有關,能量越大震級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級標准,最初由地震學家查爾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技術學院公布。這個震級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級表,簡稱里氏震級表。這種簡單而實用的震級標准,最初只用於測量南加州當地的地震,但隨著日後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揚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級從低到高分為1至10級。接近於震級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難測量,因為它們鮮有發生,高於里氏8級的地震平均每年只發生一次,科學家們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分析這種頂級地震。

誕生於近70年前的里氏震級表,至今仍是最為通用的地震分級標准。在地震表上,每個級別都比上一級地震的運動和強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於里氏5.0級,超過里氏6.0級就是強烈地震,可以造成現代建築的損壞。達到里氏7.0級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損害范圍通常達到數百公里。

目前,科學家開始傾向於使用更加精確的測量法,比如「地震瞬間」,把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量化。由於地震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們一般會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個震級,然後在獲得更多數據後更新。

里氏震級相比較通用的其他標准來說,更客觀、更從量的基礎上測定地震強度。它並不表明地震的影響,但通過地震儀能夠精確給出以釋放能量為標準的地震等級。

㈨ 地震的震級是如何確定的啊里氏是什麼

震級(earthquake magnitude)根據地震波記錄測定的一個沒有量綱的數值,用來在一定范圍內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大小(強度)。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一場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代表地震本身的強弱,由震源測得,只同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有關;其他描述地震相關的量如烈度則是另外的標准測量量。
震級作為一個觀測項目,是美國地震學家C.F.里克特於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級標度只適用於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級的應用推廣到遠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級體系的基礎,利用寬頻帶地震儀記錄遠震傳來的面波,根據面波的振幅和周期來計算震級。中國的面波震級計算公式為:

式中A為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為單位;T為相應的周期,以秒為單位;σ(Δ°)為面波震級起算函數,只與震中距Δ°(測點與震中間的大圓弧度數)有關;Cs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級標度Ms比較適用於從遠處(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測定淺源大地震的震級,而且各國地震機構的面波震級測定結果也比較一致,因此世界各國在公布1931年新疆8級地震和交換有關震級的信息資料時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級。即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另外,為解決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級飽和問題,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導出一種新的震級標度——矩震級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級 Ms=8.5,但矩震級MW=9.5,成為人類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級已在地震觀測中開始試用,但其方法還在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為面波震級的有益補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級。
里氏震級(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准。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

㈩ 什麼是里氏震級

地震破壞的輕重程度用烈度來表示,而地震能量的大小則根據地震儀觀測記錄的地震波的強弱程度來計算,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震級。

1960年5月21日(星期六)早晨6點多鍾,南美洲智利阿勞科半島南端太平洋深海溝,突然發生一次7.9級強烈破壞性地震,居民們剛起床不久就被震得昏頭轉向,房倒屋塌,死傷甚眾,倖存者慌忙逃離殘破的房舍,半小時後又發生一次同樣強烈的地震。第二天是個災難更為深重的星期天,快到下午3點又發生一次更大的地震,11分鍾後使地球發抖的特大地震驚天動地地發生了。智利從南到北600公裏海岸的城鎮變成廢墟,沿海土地下沉一兩米,地下沙水冒出地面淹沒大片土地,再加上接踵而來的暴雨造成的河水泛濫、平靜了五十多年的普惠火山持續幾個星期的噴發、大海嘯的反復洗劫和不斷發生的強烈餘震,使智利人民和太平洋沿岸各國人民陷於嚴重的震災和水患之中。一個月內共發生225次強烈地震,其中10次超過7級,3次超過8級,最大一次地震達到9.5級,這是世界上震級最高、強烈地震次數最多的大地震群。

震級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個科學標度。1935年,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首先創立震級概念和測定方法,他使用伍德—安德生式扭力擺地震儀,觀測美國加州南部1000公里范圍內的地震。這種地震儀可以把地震波的振動放大2800倍。在距離震中100公里的地方,當地震儀記錄下來的地震波水平平均振幅為1微米(即0.001毫米)時,里克特規定這樣大小的地震為零級地震;以它為標准推算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其他地震的震級,稱為里氏震級。因為里克特觀測到的地震波是在地球內部向四面八方傳播的地震縱波和橫波(統稱為地震體波),用它們測定的震級就叫做里氏體波震級,用英文字母ML表示。

1945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在觀測1000公里范圍以外的遠地震時,發現地震波中振動周期20秒左右沿地表層傳播(不通過地球內部)的地震面波最強烈。後來對於1000公里以外地震的震級就用地震面波來測定,因為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仍然是里克特創立的,所以這樣測定的震級稱為里氏面波震級,用英文字母MS來表示。

觀測分析和理論研究證明,震級與地震波類型、地震台地基條件、震源情況、地震波傳向地震台的方位、地震波傳播途中遇到的地質構造情況、地震台使用的地震儀類型及性能等因素密切相關。每次地震只應該有一個震級數值,但由於各地的上述具體情況不同,國內外各地地震台測定的同一次地震震級數值就有差異。例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大地震,美國地震報告定為7.9級,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定為8.2級,美國帕斯登納地震台測定為7.6級,美國帕默地震台測定為8.2級,美國檀香山地震台測定為8.0級,美國夏威夷地震台測定為8.1級,日本地震報告定為8.0級,日本長野地震台測定為7.5級,瑞典烏普薩拉地震台測定為8.1級,日本氣象廳測定為7.5~8.2級,原香港英國皇家地震台測定為8.0~8.2級,原蘇聯莫斯科地震台測定為7.7級等等,最大相差0.7級。由於唐山大地震很大,我國地震台使用的微震儀記錄全部超出限度,不能用來測定震級,只能使用少數強震儀的記錄來測定,西安地震台測定為7.8級,蘭州地震台測定為7.7級,成都地震台測定為7.9級,渡口地震台測定為7.6級,最大相差僅0.3級。根據以上各地震台測定結果的平均數值,唐山大地震的震級即定為7.8級,這與用其他方法估算的結果基本相同。

各種震級可以通化為一個基本的物理量——地震波能量E。1956年,古登堡給出里氏震級與地震波能量的關系,各級地震的地震波能量大致是:震級相差1級,地震波能量相差31~32倍。最小的-7.9級地震與迄今觀測到的最大的9.5級地震,地震波能量相差100多億億億倍。全世界每年地震波釋放出來的總能量平均為約1018焦耳。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群的地震波能量超過1019焦耳,超過全世界年平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的數十倍,相當於1945年美國投向日本廣島原子彈威力的5000萬倍,足以影響地球自轉速率、地極運動,激發地球的自由振盪,所以地震那幾天,整個地球顫抖不已,太平洋的海水振盪了一個星期之久,如此巨大的地震波能量,實際上還不到地震釋放總能量的1%。在震源處,絕大部分地震能量主要以熱能、機械能、化學能、電磁波能、位能、勢能等多種形式釋放轉換掉,但這些能量至今還無法直接測定。

閱讀全文

與國際通用的里氏震級是如何定義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