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凱恩斯是哪國人
英國人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33—1946)是活躍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學術、思想和政治舞台的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應付內外危機、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政策和思想傳統的根本轉換的樞紐型人物。在30年代,凱恩斯發起了一場導致經濟學研究範式和研究領域根本轉變的革命(即著名的「凱恩斯革命」):在40年代的「二戰」後期及戰後初期,凱恩斯參與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之前身)等機構(它們構成了所謂的「華盛頓體系」)的組建工作,是當今世界經濟秩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8年的美國經濟學會年會上,在150名經濟學家的投票中,凱恩斯被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排名第二)。
1936年2月4日,凱恩斯的代表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這是「凱恩斯革命」的核心文獻)的出版,立即在大危機後驚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轟動。西方學者對此評論道:「凱恩斯是在致命危機威脅資本主義世界時挽救和鞏固了這個社會。」有的學者把凱恩斯的理論比做「與哥白尼在天文學上、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一樣的革命」。
凱恩斯的成就,與他的背景與個性有關。凱恩斯的父親(內維爾)是劍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母親(佛蘿倫絲)也是劍橋畢業生,曾任劍橋市長。因此,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有機會同一些經濟學家和哲學家接觸,並結識一些有文藝才能和創新精神的朋友。後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到劍橋國王學院任經濟學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徵召進財政部工作,曾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並因對德國賠款問題的意見未被接受而忿然辭職回到劍橋。凱恩斯長期擔任權威刊物《經濟學雜志》的主編,先後出版過幾本名著,從事證券投資獲利數十萬英鎊,兼任不少公司的顧問或董事,開辦過藝術劇院,擔任過皇家學院總務長。「二戰」期間凱恩斯擔任了英國財政部顧問,是英國戰時經濟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戰爭結束前後,又忙於英美貸款談判和布雷頓森林會議等一系列活動。1946年4月21日辭世。
② 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是誰什麼國家的誰任命的該組織總部設在哪投票權最多的國家是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是誰?什麼國家的?誰任命的?該組織總部設在哪?投票權最多的國家是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設在華盛頓。
國際貨幣金組織
一、簡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是根據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於1945年12月27日在華盛頓成立的。與世界銀行同時成立、並列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我們常聽到的「特別提款權」就是該組織於1969年創設的。
中文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 稱 :IMF
成立時間 :1945年12月27日
總 部 :美國華盛頓
主 席:拉加德
二、組織宗旨:
該組織宗旨是通過一個常設機構來促進國際貨幣合作,為國際貨幣問題的磋商和協作提供方法;通過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把促進和保持成員國的就業、生產資源的發展、實際收入的高低水平,作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穩定國際匯率,在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價安排,避免競爭性的匯價貶值;協助成員國建立經常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在有適當保證的條件下,基金組織向成員國臨時提供普通資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機會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調,而不採取危害本國或國際繁榮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縮短成員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時間,減輕不平衡的程度等。
三、主要職能:
1、制定成員國間的匯率政策和經常項目的支付以及貨幣兌換性方面的規則,並進行監督;
2、對發生國際收支困難的成員國在必要時提供緊急資金融通,避免其他國家受其影響;
3、為成員國提供有關國際貨幣合作與協商等會議場所;
4、促進國際間的金融與貨幣領域的合作;
5、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步伐;
6、維護國際間的匯率秩序;
7、協助成員國之間建立經常性多邊支付體系等。
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任總裁是誰
1946年5月-1951年5月6日 Camille Gutt 比利時
1951年8月-1956年10月 Ivar Rooth 瑞典
1956年12月-1963年5月5日 Per Jacobsson 瑞典
1963年9月1日-1973年9月1日 Pierre-Paul Schweitzer 法國
1973年9月1日-1978年6月17日 Johannes Witteveen 荷蘭
1978年6月17日-1987年1月16日 雅克·德拉羅西埃Jacques de Larosière 法國
1987年1月16日-2000年2月14日 米歇爾·康德蘇Michel Camdessus 法國
2000年5月1日-2004年3月4日 霍斯特·克勒 德國
2004年3月4日-2004年5月4日 安妮·克魯格Anne Krueger 美國(署任,非正式)
2004年5月4日-2007年11月1日 羅德里戈·拉托 西班牙
2007年11月1日-2011年5月19日 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 法國
2011年6月29日-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法國
(紐約當地時間5月14日下午,明年法國總統大選可能的候選人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現任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曝出醜聞。 15日基金組織正式宣布在卡恩審訊期間,將由第一副總裁,美國人約翰·利普斯基代理卡恩職務(執行總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16日在紐約首次出席法庭聽證會。法官宣布他被禁止保釋,將繼續留監侯審。 當日在紐約曼哈頓刑事法院舉行的聽證會上,斯特勞斯-卡恩仍舊穿著被捕時的黑色外套,神情嚴肅。紐約法官梅利莎·傑克遜認為斯特勞斯-卡恩有潛逃風險,禁止他被保釋,並宣布他在5月20日再次出庭前被繼續關押在監獄里。 5月19日,IMF在其網站刊發聲明稱,卡恩已向IMF執行委員會遞交辭呈,辭去總裁職務,集中精力應對性侵指控,以證自身清白。)
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李一衡是哪國人個人簡介詳細的有嗎
你好!他是韓國人,畢業於英國的倫敦經濟學院,曾經英國華威大學做過教授,隨後在IMFIMF任職20多年,IMF在中國之前,曾經在日本、越南、香港工作過。
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總裁是誰
法國人: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2007年11月1日-2011年5月19日
⑥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的總裁任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任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1年7月11日表示,未來幾年將繼續落實和推進該組織份額轉移等治理改革,以更好地反映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
拉加德當天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小型記者會上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未來幾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繼續推進自身治理改革,以加強有效性與合法性。這一過程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落實前期改革成果,包括份額與執行董事會的席位轉移。
拉加德說,盡管改革條款已得到同意,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得到各國議會批准,沒有多少國家完成了這項工作。另外,2012年年底前,歐洲國家要在基金組織執董會中讓出兩席,關於這方面的磋商也未完成。
第二步是向前推進改革,這意味著檢視基金組織份額的構成。拉加德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期檢視和調整成員國的代表性,以充分反映成員的規模、人口、經濟總量及國際作用等。改革份額構成是必要的,有很多技術細節要深入討論,這項工作將提前到2013年上半年。她表示:「中國是2010年份額調整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中國的代表性曾嚴重不足,我相信情況會繼續變化。」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由187個成員組成。2010年11月,基金組織通過了一次份額改革。根據這項改革,超過6%的份額將轉移到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超過6%的份額將從代表性過高的成員轉移到代表性不足的成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任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1年7月10日說,前任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是「出色」的總裁,但他的性侵犯風波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受傷」。
拉加德當天作客美國廣播公司「本周訪談」節目,談及自己的前任。她說,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工作出色」。
不過,按她的說法,斯特勞斯-卡恩陷入性侵犯風波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受到「創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
「一些人很受傷,另一些人感覺遭到背叛,」她說,「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情感,包括沮喪和苦惱,有時也包括憤怒和深深的悲傷。」
拉加德先前擔任法國經濟、財政與工業部部長,上月底獲選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任總裁,2011年6月5日正式上任。
不少媒體和政治分析師先前把斯特勞斯-卡恩視為法國下任總統的有力競爭者。不過,他在2011年5月因涉嫌性侵犯一名酒店女服務員在美國紐約被捕,隨後辭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職務。
斯特勞斯-卡恩受到強奸未遂等數項罪名指控。然而,檢方在調查中發現女服務員撒謊,可信度存疑,斯特勞斯-卡恩2011年6月1日獲免保釋放,可在美國境內自由旅行。多家美國媒體5日報道,檢方擬撤消對他的全部指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1年7月12日宣布提議任命現任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擔任該組織副總裁,這是IMF增設的第四個副總裁職務。
拉加德在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如這項提議任命獲批准,朱民將從2011年7月26日開始履新,與其他三位副總裁一起,支持總裁的工作。
拉加德說:「朱民擁有政府、國際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場的豐富經驗,高超的管理和溝通技能,以及對基金組織的機制理解,我期待著他的支持。」
2010年2月,IMF前總裁多米尼克施特勞斯-卡恩任命朱民為IMF總裁特別顧問。在加入IMF前,朱民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拉加德同時提議任命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美國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高級官員戴維利普頓出任IMF第一副總裁,接替即將於2010年8月31日退休的約翰利普斯基。
根據基金組織的規定,總裁負責對副總裁提議任命,但有關提議任命須得到該組織執行董事會的批准。 2012年6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敦促成員國批准2010年達成的IMF投票權改革方案,此舉將令中國的投票權升到第三位,還會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更大的話語權。
IMF治理與份額改革進展緩慢,導致新興經濟體日漸不滿。IMF召開執行董事會會議,評估2010年改革方案的進展情況。拉加德在會後發表了上述講話。
許多成員國按計劃應在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2年10月在東京召開會議前批准這項改革。這項改革方案還需獲得美國國會的批准,因需要其批准向IMF增加註資,美國國會在11月總統大選前不太可能通過這項方案。
拉加德在聲明中稱:「我呼籲剩下的成員國盡快完成必要的法律步驟和其他法律程序,以便在約定的時間框架內實施這些重要的改革。」
根據改革方案,IMF的配額或成員國會費將增加一倍,24個席位的執行董事會構成也將調整,其中由歐洲國家占據的兩個席位將分配給新興經濟體。
2014年8月27日電 據外電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27日宣布,自己因一項腐敗案遭到「玩忽職守」罪的指控。但是拉加德稱自己無意下台。資料來源中新網 2015年4月9日,拉加德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發表談話。她說,亞投行反映「全球經濟新局」。她表示,支持亞投行是「理所當然的事」,凡是對中國有益的事,對周邊也都有益;若各國都強化國內銀行,不僅對它們是好事,也將對鄰國產生助益。在美國對亞投行態度仍有所保留的情況下,拉加德認為,各國無論給予亞投行何種支持和援助,對美國帶來的風險都將非常小,一切風險都將由中國政府承擔。
拉加德也責備美國政府未能批准幾乎其他所有大型經濟體都同意的IMF改革方案,使IMF內部投票權無法調整,反映不了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愈來愈強的影響力。
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創始人WTO的創始人世界銀行的創始人
國際貨幣基金的主要創始人是費邊社成員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及美國副財政部長亨利·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
世貿組織的來歷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 建立世貿組織的設想是在1944年7月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提出的,當時設想在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從而使它們成為二次大戰後左右世界經濟的「貨幣-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世貿組織未能成立。同年,美國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後,歐共體和加拿大於1990年分別正式提出成立世貿組織的議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才正式決定成立世貿組織。
世界銀行成立於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開始營業。凡是參加世界銀行的國家必須首先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成立的詳細背景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章。世界銀行集團目前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五個成員機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際銀行家推動的美國聯邦貨幣儲備委員會也在此地。世界銀行[1]僅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和國際開發協會(IDA)。"世界銀行集團"則包括IBRD、IDA及三個其它機構,即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這五個機構分別側重於不同的發展領域,但都運用其各自的比較優勢,協力實現其共同的最終目標,即減輕貧困。
⑧ 世界銀行的歷任行長
1、尤金·邁耶
尤金·邁耶(Eugene Meyer,1875年10月31日- 1959年7月17日),美國金融家,出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
曾任《華盛頓郵報》出版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主席和世界銀行行長。
2、約翰·傑伊·麥克洛伊
1947-1949年,麥克爾羅伊任國際復興開放銀行(世界銀行)行長,1949-1952年任駐德國高級專員,在任職期間,他建立了一個文官政府並為西德的工業和商業奠定了基礎。
3、尤金·R·布萊克
小尤金·羅伯特·布萊克(Eugene Robert Black, Jr.,1898年5月1日 - 1992年),美國銀行家、商人、經濟學家,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1933年-1934年);世界銀行行長(1949年-1963年)。
4、喬治·戴維·伍茲
喬治·戴維·伍茲(George David Woods,1901年-1982年),美國銀行家,曾任世界銀行行長。
5、羅伯特·麥克納馬拉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1916年6月19日-2009年7月6日),美國商人、政治家,美國共和黨人,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曾任美國國防部長(1961年-1968年)和世界銀行行長(1968年-1981年)他是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作為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越戰期間的作為最具爭議;就任世界銀行總裁後,致力於解決貧困問題,把世行援助重點從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轉移。
6、奧爾登·溫希普·克勞森
奧爾登·溫希普·克勞森,外文名Alden Winship Clausen,美國銀行家,曾任世界銀行行長。
7、巴伯·B·科納布爾
小巴伯·本傑明·科納布爾(Barber Benjamin Conable, Jr.,1922年11月2日紐約州沃索 -2003年11月30日加利福尼亞州薩拉索塔),美國軍人、政治家,共和黨人,曾任美國眾議院議員和世界銀行行長。
8、劉易斯·湯普森·普雷斯頓
劉易斯·湯普森·普雷斯頓(Lewis Thompson Preston,1926年8月5日-1995年5月4日)生於紐約市,美國銀行家,曾任世界銀行行長,逝世於華盛頓特區。
9、詹姆斯·沃爾芬森
詹姆斯·沃爾芬森(James Wolfensohn,1933年12月1日澳大利亞悉尼 - ),猶太裔澳大利亞-美國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行長。
10、保羅·沃爾福威茨
2005年3月16日,布希總統提名沃爾福威茨接替沃爾芬森任世界銀行新行長。
11、羅伯特·佐利克
羅伯特·佐利克是世界銀行行長,先後獲得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和法學博士學位,2006擔任高盛集團主管國際事務的副董事長、常務董事和高盛集團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2007年7月1日就任世界銀行第十一任行長,2012年6月卸任。
12、金墉
2012年7月1日金墉接替羅伯特·佐利克,成為世界銀行第12任行長。
13、戴維·馬爾帕斯
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 ,世界銀行第13任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