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擴張戰略有哪些
企業增長在戰略上可分為一體化擴張和多樣化擴張。一體化擴張又可分為橫向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實現這些擴張的方法包括內部發展和外部發展(合並和合資等)。內部發展是現有企業(公司)通過新股票發放或自身資金積累,而擴大現有生產規模,或建立新廠、新的部門、新的子公司等;合並是指一企業獲取另一企業的資源且無人抗爭的過程。如果被合並的企業進行抗爭,則稱此過程為兼並。
橫向一體化
橫向一體化指企業現有生產活動的擴展並由此導致現有產品市場份額的擴大。該類增長可以從三個方向進行:
①擴大原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②向與原產品有關的功能或技術方向擴展;
③與上述兩個方向有關的向國際市場擴展或向新的客戶類別擴展。通過橫向一體化,可以帶來企業同類生產規模的擴大,實現規模經濟。由於該類增長與原有生產活動有關,比起其它類型增長更易於實現,故一般來說,企業早期的增長多以此為主,且實現的方式以內部增長為主。據對美國1895~1972的公司增長戰略分析,1895至本世紀初的公司增長主要以橫向一體化為主。我國工業企業的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以橫向一體化為主,80年代以來,其它形式的擴張才較多出現。
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指企業向原生產活動的上游和下游生產階段擴展。現實中,多數大型企業均有一定程度的縱向一體化。該類擴張使企業通過內部的組織和交易方式將不同生產階段聯結起來,以實現交易內部化。縱向一體化包括後向一體化和前向一體化。後向一體化(backward integration)指企業介入原供應商的生產活動;前向一體化(forward integration)指企業控制其原屬客戶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如化學工業公司可向石油冶煉、採油方向擴展,以實現後向一體化;也可向塑料製品、人造纖維等方向擴展,以實現其前向一體化。下圖大致描述了製造業公司縱向一體化的可擴展部門。
縱向一體化是公司增長到一定階段的主要擴張戰略。據班諾克觀點,公司通過橫向一體化打敗競爭對手,達到市場多頭壟斷地位後,便會進入縱向一體化擴張,以佔領其供和市場領域。一旦公司在一生產部門佔領重要地位之後,向多種部門擴張便成為其唯一的增長戰略。
多樣化戰略
多樣化是一個意義廣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關產品的活動,也可以涉及不相關產品的活動。由於橫向一體化已涉及同類產品的多樣化,縱向一體化已涉及相關但不同生產階段產品多樣化,所以這里的多樣化僅指不相關產品的多樣化。但是,嚴格區分相關與否,並不容易。因為在實際中,多數公司多樣化擴張的部門均多少與其原有市場營銷和技術開發有聯系。尤其是研究與開發,多來自於現存生產活動的需求,但可用於其它無關部門的生產之中。
戰後,多樣化擴張戰略在發達國家發展迅速。以美國為例,該戰略60年代以後被快速增長的公司普遍採用。1949年,美國 500家大公司中有 1/3以上為單產品經營,到1969年,該比例降為6%。與此相反,介入不相關經濟活動的大公司的比例從1949年的3%增加到1969年的20%。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企業的多樣化發展十分普遍。許多工業公司涉足房地產、商業等與原生產活動無關聯的行業。
多樣化擴張是基於對市場風險和環境的不確定因素的防範意識。具有多樣化經營的公司,可以減少某種不可預測因素的沖擊。此外,一些原生產產品市場需求的下降,也會促使公司尋求多樣化機會,以充分利用其生產能力。而當某一產品出現旺盛市場需求時,也會誘發新的公司介入此類生產活動(如前幾年許多公司在「房地產熱」中介入房地產市場)。
企業增長的各種戰略和方法,均可導致企業的多部門、多區位發展。當企業規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多部門、多區位的格局,對企業充分利用各地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盈利起著重要作用。
『貳』 美國近代的領土擴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和平擴張
1803年,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總統後,看中密西西比河流域,並且渴望取得太平洋沿岸、東西佛羅里達、古巴和中美洲運河。1月11日,傑斐遜即派出門羅作為特使前往法國交涉。此際,正值法國海地殖民地爆發黑人起義,拿破崙派兵彈壓,但是遭到慘敗。在失去海地後,拿破崙對於繼續保持1800年10月1日通過《聖阿爾德豐索密約》從西班牙收回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不再感興趣。而美國則充分利用這一形勢,特別是在《亞眠和約》後英法兩國矛盾,向法國提出購買路易斯安那的要求。對此,法國即表示同意。經討價還價,雙方以8000萬法郎的總價格達成協議。 1803年4月30日,法國同美國簽訂《轉讓路易斯安那條約》,美國實際上以1500萬美元,即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買下整個路易斯安那82.8萬平方英里的土地。 由此,美國奠定了其作為大國的基礎。對此,拿破崙如此說法:「進入這片領土可使美國的地位永遠屹立不搖,而我則為英國創造了一個遲早會挫其鋒芒的海上對手」。
二、借勢推進
藉此,美國還將版圖擴展到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 實際上,早在1795年,美國就同西班牙簽訂了《平克尼條約》,即《對洛倫佐條約》,獲得在下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航行權和在新奧爾良3年「存棧權」,為美國侵佔美洲西班牙領地創造了條件。 《轉讓路易斯安那條約》簽訂後,美國利用條約未明確規定路易斯安娜的邊界線,於1804年2月24日通過「摩爾比法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一個行政區,稱「密西西比地區單獨關稅區」,將佛羅里達納入行政范圍。美國並以此為據,向西班牙提出對西佛羅里達的領土要求。美國這一要求為西班牙所拒絕。但是,1810年,美國乘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發生革命之際,在東西佛羅里達策劃美國農場主進行一系列叛亂活動,1811年初,美國派軍隊佔領西佛羅里達。 1812年至1814年爆發美英戰爭。戰爭期間,美國戰勝西班牙,侵佔亞拉巴馬2/3的土地、東西佛羅里達及其毗鄰地區,並將西佛羅里達並入美國密西西比地區。此外,美國還摧毀印第安人的部落聯盟,逐漸霸佔印第安人在密執安湖一帶的土地。 至1819年,美國利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起義風起雲涌的形勢,通過向西班牙支付500萬美元,實現了對東、西佛羅里達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佔領和兼並合法化,使領土面積達到46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領土面積一半以上。
三、向北向西擴展
1818年,美英舉行西北邊界談判,就位於落基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俄勒岡,即北緯42度至54度40分之間(包括現今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愛達荷州、蒙大拿州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一半)的爭議地區歸屬問題,達成一
項折衷協議:從伍茲湖到落基山頂端,以北緯49度線為界,位於落基山脈以西的俄勒岡在10年內由英美共管,對兩國公民與臣民自由開放。1827年,美國和英國達成協議,延長對俄勒岡地區的共管。但是,此後雙方爭議不斷。 至19世紀40年代初,美國要求將這塊共管土地全部劃歸美國,但被英國所拒絕。一時,美英雙方劍拔弩張。1846年,由於得克薩斯問題,美國與墨西哥關系緊張,美墨戰爭迫在眉睫。為避免腹背受敵,美國決定與英國妥協。1846年6月15日,美國和英國簽訂《俄勒岡條約》,雙方同意結束對俄勒岡地區的共管,以北緯49度線將俄勒岡一分為二,此線向西一直延長到普傑特灣,再從那裡經胡安·德富卡海峽入海,把溫哥華島保留在邊界線的加拿大一側。 此後,雙方對邊界線在胡安·德富卡海峽中的准確位置和走向以及聖胡安島歸屬問題又發生爭議,並於19世紀70年代將這一爭議提交仲裁,才得到了最終解決,將聖胡安島劃歸於美國。 通過上述協議,美國獲得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將領土范圍擴展至太平洋海岸。 除上述外,1837年12月29日,英國軍隊進入美國境內燒毀支持加拿大起義者的美國「加羅林」號運輸船,造成「加羅林」號事件,引起美加邊境的緊張局勢. 1839年2月,美國緬因州和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的居民由於對1783年《巴黎條約》未解決的緬因-新不倫瑞克邊境約1.2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存在著爭議,不斷向爭議地區阿魯斯圖克河流域移民,佔領和爭奪土地,因此發生邊境沖突。雙方協商達成一項臨時解決辦法,緬因民團繼續控制它在阿魯斯圖克河流域所佔領的土地,新不倫瑞克繼續控制它在上聖約翰河流域建立的居留地和上游各省未被阻斷的交通線。 1842年8月9日,美國和英國在華盛頓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將爭議土地中靠近北部的5000平方英里劃歸加拿大,靠近南部的7000平方英里劃歸美國;美英兩國公民與臣民均可在聖約翰河自由航行;以北緯45度線為紐約和佛蒙特州的北部邊界;美國獲得了康涅狄格河源頭附近約200平方英里的土地。此外,條約還劃定了從蘇必利爾湖到伍茲湖之間的邊界線,美國獲得了約6500平方英里的爭議土地。至此,伍茲湖以東的美加邊界全部劃定。
四、向西向南擴張
1821年以前,現美國西南部,自墨西哥灣沿岸得克薩斯州到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州的廣大地區是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墨西哥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上述地區即成為墨西哥領土。此後,美國人開始移居得克薩斯。1835年,美國移居墨西哥得克薩斯省的移民發動武裝叛亂,於次年3月驅逐墨西哥軍隊,成立得克薩斯共和國,又稱「孤星國」。1836年5月14日,墨西哥軍隊鎮壓得克薩斯叛亂失敗,被迫簽署承認得克薩斯獨立條約。得克薩斯在獨立後,即要求並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但是,當時美國南北雙方矛盾尖銳,北方擔心得克薩斯成為美國一個州後,將加強南方在國會內的力量,因此,反對合並得克薩斯。 至1844年,北南雙方經過妥協,決定合並得克薩斯。1844年4月,美國與得克薩斯簽訂合並條約。1845年3月1日,美國批准合並條約,6月23日,得克薩斯國會特別會議批准合並條約。同年12月29日,美國正式將得克薩斯並入美國,使之成為美國第28個州。 墨西哥對美國合並得克薩斯非常憤怒,斷絕了與美國的關系。1846年,美國總統波爾克派軍隊進入兩國邊境有爭議地區。墨方提出強烈抗議。4月24日,墨西哥軍隊與美軍發生小規模沖突,打死3名美國人。這一事件正好給了美國借口。5月13日,美國對墨西哥宣戰,美墨戰爭爆發。美國派出5萬軍隊從陸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7、8月,美國相繼佔領墨西哥的一些重要城鎮,並宣布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為美國領土。9月14日,美國攻佔墨西哥城。 1848年2月2日,美國和墨西哥簽訂《瓜達盧普·伊達爾戈條約》:墨西哥正式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割讓給美國,並承認格蘭德河為美國和墨西哥的邊界。美國由此獲取的土地包括現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猶他、內華達、加利福尼亞6個州和懷俄明與科羅拉多州的一部分。 1853年12月30日,美國以修建通往加利福尼亞鐵路的需要為由,以1000萬美元從墨西哥手中強行購得亞利桑那南部基拉河以南的約45535平方英里的希拉河流域。 美國利用軍事征服、政治外交和強行購買等手段,先後奪取了墨西哥原國土面積約55%的土地,約230多萬平方公里。 至此,美國基本完成了對其毗連地區的領土擴張和佔領。至19世紀中期,美國領土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約佔北美大陸一半。美國向這些新的領土不斷移民,新州一一建立,先後加入聯邦。1912年,美國在本土共建立48個州。
五、海外擴張
早在1820年至1822年,美國就在西非建立自己最早的殖民據點--賴比瑞亞。 1861年至1865年,美國爆發內戰。林肯總統領導的北方打敗了南方,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內戰以後,美國加快了向海外擴張的步伐。 19世紀初,世代居住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國人進行了兩次戰爭,最終被火力強大的俄國人所征服。但是,在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元氣大傷,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決心賣掉這塊土地。1867年3月,俄國派員到美國洽談出售阿拉斯加問題。 1867年3月30日,美國與俄國簽訂《轉讓阿拉斯加條約》,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購買了位於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及其周邊的阿留申群島,全部面積達150多萬平方公里。據估計,阿拉斯加地下埋藏著5.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300億桶原油,現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 1867年10月24日,美國與丹麥簽訂條約,美國以750萬美元購買了丹屬維爾京群島中的聖托馬斯與聖約翰2個島嶼。 1898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打敗了西班牙,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古巴和菲律賓先後於1902年和1946年取得獨立,而波多黎各和關島至今仍在美國統治下。 美國還於1898年將夏威夷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此前,1842年8月,英、法、美三國曾簽署一項聲明,承認夏威夷為一個具有主權的國家。但是,在打敗西班牙後,美國還吞並了這個在太平洋中的獨立島國。 除了上述各島以外,美國於1899年還佔領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如東薩摩亞、中途島及威克島等。1903年,美國取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和運河區的特權。1917年,美國以2500萬美元的出讓費,從丹麥手中得到全部維爾京群島。 在上述領土中,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分別於1959年成為美國第49和第50個州。
『叄』 擴張型國防有哪些國家
擴張型代表國家:美國
國防的基本類型:
1、擴張型。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權主義,侵略、顛覆和滲透他國。
2、自衛型。主要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支持,防止外敵入侵,維護本國安全。堅持和平自主的防衛原則,永不擴張,也不容別國侵犯一寸土地
4、聯盟型。以結盟形式,聯合他國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為擴張和自衛型,還可分為一元和多元聯盟,前者有一個大國做盟主。
5、中立型。中小發達國家嚴守和平中立的國防政策,制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於民的防禦體系,如瑞士。
(3)國際擴張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一、國家利益的整體性。國家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安全問題主要是解決生存和不被侵略的問題;發展問題主要解決和平時期建設與外部環境問題。而安全與發展權益的獲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國防的強大。只有安全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國家才能發展;只有發展,國家安全防務才有建設與鞏固的基礎。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二、國防力量的綜合性。
三、斗爭形式的多樣性。戰爭是國防斗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表現形式,但是國防斗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等其他形式。
『肆』 除了「9.11」事件後的全球擴張,美國史上還有哪3次戰略擴張。
美國全球戰略從開始醞釀到正式形成,經過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系統完整、從軍事戰略到全球戰略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可分為醞釀、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戰後時期四個階段。這種階段性劃分的依據,是國際戰略力量對比消長變化的結果,更反映出美國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驅使下從本土擴張到海外擴張、從海外擴張到全球擴張的歷史進程。全球戰略是指大國調動和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種手段,參與國際斗爭,維護和增強本國利益,實現國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義上講,只有全球性大國才可能形成全球戰略。美國全球戰略大體上可分為醞釀(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戰後期(從冷戰結束迄今)四個階段。
『伍』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張的基本形式是那三種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一是借貸資本輸出;二是生產資本輸出;三是商品資本輸出。
. 從輸出資本的來源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私人資本輸出,另一類是國家資本輸出。.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的擴展,產生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後果:對於資本輸 出國 來講,資本輸出為其帶來了巨額利潤,帶動和擴大了商品輸出,大大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控制。
. 對於資本輸入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來講,資本輸入對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如吸收了資金,引進了較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工藝技術,培訓了技術和管理人員,利用外貿和技術辦廠,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外貿等壟斷資本向國際范圍擴展的主要形式
1.資本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
(1)資本國際化,是指資本活動越出國家界限,在國際范圍內不斷運動的過程。
(2)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國際化是與生產國際化同步發展起來的,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生產國際化是生產力的國際擴張,資本國際化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國際擴張。
(3)它們互相依賴互相融合,構成整個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壟斷資本亦稱獨占資本,壟斷某些商品或某個部門的生產和銷售,主要通過壟斷價格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資本。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主要資本形態。19世紀60到70年代開始出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佔主要地位,是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有工業壟斷資本、商業壟斷資本及其銀行壟斷資本等。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生長形成金融資本,是金融寡頭實行全面統治的基礎。
在國內,壟斷資本掌握國民經濟命脈,控制原料來源和生產,壟斷價格和市場。其與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在國外,通過壟斷資本輸出,建立國際壟斷同盟,劃分勢力范圍,分割國際市場,組建跨國公司,形成國際壟斷資本。其組織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陸』 請問擴張型、自衛型、聯盟型、中立型分別有哪些代表國家
擴張型代表國家:美國
自衛型代表國家:中國
聯盟型代表國家:歐盟、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
中立型代表國家:瑞士、瑞典
國防的基本類型:
1、擴張型。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權主義,侵略、顛覆和滲透他國。
2、自衛型。主要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支持,防止外敵入侵,維護本國安全。堅持和平自主的防衛原則,永不擴張,也不容別國侵犯一寸土地
4、聯盟型。以結盟形式,聯合他國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為擴張和自衛型,還可分為一元和多元聯盟,前者有一個大國做盟主。
5、中立型。中小發達國家嚴守和平中立的國防政策,制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於民的防禦體系,如瑞士。
(6)國際擴張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家與國防的關系:
國家與國防相輔相存。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是國家的向征,靠國防維護。而國家性質和政策又決定著國防的建設和發展。
由於強大的國防是國家興盛,民族振興、人民安康幸福的基礎。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加強國防建設、重視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柒』 日本崛起後到二十世紀初, 挑戰現在霸權和國際體系 有哪些重大的軍事擴張 行動。
日本崛起後到二十世紀初大概是1880年-1915年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日本完全確立了世界級軍政大國地位。尤其是一戰後日本與英美法意構成世界5大列強(德國被打廢,蘇聯剛剛建立,奧匈帝國解體)。
第一步,打敗清國。甲午戰爭。清末傳統的朝貢體系瓦解,中國屬國紛紛被列強瓜分,中國在亞洲建立的秩序已經被打破,但是日本崛起給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致命一擊。甲午之後日本成為亞洲新秩序的建立者。
第二步,打敗俄國。日俄戰爭。俄國對東北亞一直虎視眈眈,尤其是對東北地區豐富的資源和不凍港更是垂涎三尺。俄國陸軍和海軍均達到世界第三(英國第一,德國第二)。所以俄國拿下東北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日本。日本實力不足,以朝鮮為緩沖帶避免與俄國直接沖突,但是日英結盟後,日本有了世界最強大的大英帝國做後盾,決心打垮俄國!日本舉國一致打垮了俄國,把俄國海軍從世界第三打到十名以外,俄國海軍實力大減。實際是明石元二郎在俄國煽風點火,尼古拉二世內憂外患不想與日本打了,於是講和。日本趕走了俄國,確立了東亞霸主的地位。
第三步,參加一戰。由於日英同盟,日本自然而然加入英美一方。協約國勝利日本成為戰勝國,瓜分了德國在太平洋俾斯麥群島全部領地,進一步取得了在中國的特權。出兵俄國干涉蘇聯革命。東方第一強國的地位已經完全確立,巴黎和會後日本成為世界5大列強之一。華盛頓海軍會議確立日本海軍世界第三的地位,英美列強更加肯定了日本作為世界級強國的地位。
『捌』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第一種借貸資本輸出;第二種生產資本輸出;第三種商品資本輸出。
1、借貸資本輸出:輸出國的政府或企業和銀行,把貨幣資本貸給輸入國的政府、銀行或企業,這是一種間接投資。
2、生產資本輸出是指政府或資本家在國外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礦山、銀行等企業,又被稱作直接投資。它以投資者對所投資的國外企業擁有全部或部分控制權為特點,投資者可以從中獲取高於國內投資的超額壟斷利潤。
3、商品資本是指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中所採取的第三種職能形式,即在出賣階段採取的形式。
(8)國際擴張有哪些擴展閱讀:
資本壟斷地位和作用:
1、在帝國主義階段,所謂壟斷的統治,也就是壟斷資本的統治、金融資本的統治。壟斷資本在國內的統治地位,主要表現為:它們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各個主要部門的生產,操縱了市場的供求和商品的價格,壟斷了原料來源、交通運輸和科學技術發明等等。
同時,它們還運用自己的巨大力量,控制國家機構和操縱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壟斷資本在國際上的統治地位。
2、主要表現為:它們瓜分和壟斷資本主義世界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並通過對外經濟擴張而竭力加強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落後國家的控制、剝削和掠奪,從而使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關系置於自己的支配之下。
3、壟斷資本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兩重作用。一方面,壟斷資本作為資本社會化的新形式,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某些要求,這就使社會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其主要表現是:它們擁有更大的力量來進行科學技術的開發,採用新的技術、設備和擴大生產規模;它們能夠在自己所控制的更大范圍內,有計劃地組織各種生產的分工協作、原材料的供應和商品的銷售;它們還使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擴大,國際范圍的生產專業化和協作更為加強。
『玖』 國際企業管理 國際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擴張的方式 有哪些
國際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擴張的方式:
1.現有駐地駐點增多;
2.現有投資資本擴容;
3.現有投資項目增多;
4.直接收購合並各地企業;
5.跨行業投資項目;
『拾』 什麼是資本主義國際化它表現為哪些形式
::::(1)資本國際化 資本國際化是指資本越出國家的界限,在國際范圍內不斷運動的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國際擴張。資本生產方式確立以來,資本的運動就決不限於國民經濟領域。資本為了實現其本身價值的增殖,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利潤,就必須使它的活動范圍跨越國界。所以,資本的國際化是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資本國際化的動因是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資本國際化的條件是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2)資本國際化的形式 資本國際化包括商業資本國際化、借貸資本國際化和產業資本國際化三種形式。 ①商業資本國際化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形式,表現為商品資本在國際流通領域內的活動即商品輸出。 ②借貸資本國際化是指以定期償還並帶來定量利息為前提的資本在國與國之間的借貸。借貸資本國際化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形式。 ③產業資本國際化是指資本跨越國界從事商品的生產和經營,在國際范圍內生產和實現剩餘價值。產業資本國際化表現在各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急速增長上。各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