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建立了以什麼為核心的國際秩序
雅爾塔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先後舉行了一系列首腦會議,其中主要有: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
以上的首腦會議形成一系列影響戰後世界秩序的公報、議定書、協定、聲明和備忘錄,特別是以《雅爾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系體系,即雅爾塔體系。
(1)什麼是國際秩序的核心擴展閱讀
意義:
1、雅爾塔體系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
2、雅爾塔體系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系,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於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一定的安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爾塔體系
2. 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的宗旨和原則是什麼
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的宗旨和原則是《聯合國憲章》。針對新時期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深深紮根於現實的沃土,呼應時代的律動,既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和創新,勾畫了人類文明基本的價值坐標。
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
社會影響
聯合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承載著各國人民對和平與發展的殷切期望。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依靠和平與安全、發展、人權三大支柱,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聯合國憲章》並沒有過時。
國際社會不僅應當重溫《聯合國憲章》精神,還應當結合當今時代潮流和實際需要,不斷豐富《聯合國憲章》的內涵,賦予其新的生機與活力。
國際社會要以紀念聯合國成立重要契機,回顧歷史,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展望未來,早日實現《聯合國憲章》所描繪的願景。聯合國會員國要捍衛《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實踐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理念,推進全球發展合作,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3. 談談中國力量在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作用及其具體體現
走出「中國安於做國際規則的守夜人」的認識誤區,自覺做國際新秩序的積極建設者
一直以來,西方認為中國人只會適應和順從國際規則,而不會尋求改變和創造國際規則。這種現象如果不改變,我們就會在國際社會逐漸失去主動發言權。今天,在國際規則制定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焦點的新形勢下,一個國家如果長期「只打牌,不坐莊」,就沒有「首輪出牌權」,缺乏先發制人的優勢,導致在國家話語權的爭奪中敗下陣來,最終淪為落伍者甚至出局者。中國要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不僅要做國際規則的守護天使,而且要承擔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努力為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創造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產品」。近年來,中國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並力推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致力於推動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信心。同時,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構想,建立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增進亞洲國家的互聯互通。亞太自貿區與「一帶一路」,在西向和東向同時發力,正在構築大國崛起的「一體兩翼」格局,為建立國際新秩序增添了鮮活的「中國元素」。特別是「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與沿線各國求和平、謀發展的訴求高度契合,是絲路精神的薪火相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的生動體現。這表明,「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中國正以與世界共贏的大國胸襟和追求,更多地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提出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智慧,日益成為國際舞台上「新的地緣政治大師」。
走出「中國會是挑戰國際規則的攪局人」的認識誤區,努力做國際新秩序的重要維護者
在歷史上,新興大國為了在全球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謀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往往會成為既有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傳統大國關系的邏輯,本質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的邏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是否會挑戰現有國際秩序非常關切,甚至充滿疑慮和恐懼。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提出構建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利、社會上互助、文化上互鑒的新型國際關系,超脫了舊的國際政治思維窠臼,說明中國不爭霸、不推翻現存國際秩序、不在損害他國利益基礎上追求本國的權利和利益,不會按照「叢林法則」,走「國強必霸」的崛起老路,而是致力於成為合作共贏的經濟大國、和平發展的安全大國、勇於擔當的政治大國和伸張正義的道義大國。也就是說,中國將本著「計利當計天下利」的「天下為公」思想,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製度保障。這表明,中國不是國際秩序中「改換門庭、另起爐灶」的挑戰者,而是通過改革和完善國際規則,繼續做現有國際體系和公認國際關系准則的有效維護者。
走出「中國是不按游戲規則出牌的另類人」的認識誤區,主動做國際新秩序的真誠踐行者
國際規則是國際秩序的核心,是國際社會必須遵循的重要條款。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不是生活在孤島上,如果不按通行的游戲規則出牌,就可能因為失道寡助,最終成為國際社會的孤家寡人。歷史經驗昭示,一個遵守規則的國家,必然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個不守規則的國家,只會是「海內無知己,比鄰若天涯」。當今中國要融入和引領世界,必須增強規則意識,打造法治中國的亮麗名片,培育講誠信、守規則的國家形象,使之成為穿越世界叢林的「通行證」,以自己的真誠踐行為構建國際新秩序作出示範。所以,在國際這個大家庭,中國要做個懂規則、守規則、用規則的好兄弟,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同和尊重。目前,在形式上,中國已經加入了幾乎所有自1945年以後建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形式的國際制度、國際機制;在亞太地區中國也參加了APEC、「10+x」、東盟地區論壇、東亞峰會等主要的地區合作機制。但是,加入國際體系和參與地區事務不等於已在其中發揮相應作用。這表明,處於世界聚光燈下的當今中國,既要做制定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又要以一言九鼎的精神全面兌現國際承諾,努力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堅定踐行者,為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注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強大正能量。
走出「中國是搭國際規則便車的受益人」的認識誤區,切實做國際新秩序的更大貢獻者
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中國是搭國際秩序便車的國家」的論調。與此相聯系,「中國責任論」的呼聲越來越高。必須看到,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面對國際上持續要求中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壓力,中國一直在努力構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自覺把發展中國家作為自身履行大國責任的重點區域,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減貧,實施國際發展援助和人道主義救助,參與國際安全治理與和平建設,促進國際秩序的變革與完善上,承擔應盡的責任,作出更大的貢獻。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後,為了穩定與西方國家及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國採取了一系列顧全大局的舉措,如維持與美國的債權債務關系、積極開展對外援助等,為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對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稅目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近日,中國又在聯合國宣布,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億美元,並免除最不發達國家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無息貸款債務。這表明,「這么大塊頭的中國」絕不可能是國際體系中坐享其成的「搭便車者」,而是與各國一道共同努力的「推車者」。展望未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必將更好地與世界攜手同行、互利共贏,為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貢獻越來越大的力量。
4. 什麼是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一個社會學或國際關系的術語,是指為了解決超出一國或一地區的某一問題,而由各國進行政治協商以共同解決的方式。
全球治理並不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因此這一概念有別於世界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是在保留現有各國政府管理機制和力量的基礎上,加強彼此的溝通和協調,以解決一些共同面臨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包括沖突、環境、生態、資源、氣候等許多問題的解決都非一國政府所能及,因此,全球治理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5. 當前國際秩序是怎樣的
現在的國際秩序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以國際協商為准則的雅爾塔體系」的延伸。
雅爾塔體系是1945年為了壓制德意日法西斯而建立的,至今已過去了七十年的時間。聯合國依然擔任著處理國際糾紛的作用,《聯合國憲章》依然是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都遵守的准則。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也仍然是維持戰後秩序的核心。這七十年裡,雖然有過冷戰,美蘇爭霸,蘇聯解體。後冷戰的「一超多強」格局。但是雅爾塔體系的根本並沒有被動搖。國際協商成為處理國際間矛盾的准則。雖然70年裡小仗不斷,但大國間都心懷某種默契,並沒有新的世界大戰。「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
所以我們還是有理由認為,雅爾塔體系依然是當今國際秩序的主流。
6. 簡述當下國際秩序變革下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是什麼
中國是21世紀國際秩序變遷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力量結構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對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不懈追求。在這一輪秩序變遷中,中國的作用是獨特的:它既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東方國家,又是國際體系的核心行為者,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有密切的互動,這使得中國具有溝通東西南北的優勢。不僅如此,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合作的國際取向將使國際秩序的變化更具和平性,使新的秩序內涵更注重發展,使秩序安排更加公正。
國際秩序既包括全球層面,也包括地區層面。從亞太地區看,秩序的變化同樣明顯。在地區經濟秩序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崛起為新的地區經濟中心,成為地區經濟增長和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的設立,中國在地區經濟秩序中的地位會進一步上升。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地區政治與安全事務中發揮越來越活躍的作用,成為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的重要塑造者。但是亞太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尚未達到變化的臨界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和周邊外交力度的加大,將有助於增加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變化的動能。
與20世紀相比,21世紀國際秩序的變遷具有新的特點。首先,20世紀的秩序變遷主要是由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或重大的政治事件(冷戰終結、蘇聯解體)驅動的,而21世紀國際秩序的變化則是由經濟推動的,經濟發展導致力量對比的變化,形成新的力量格局和治理秩序。其次,當下和今後的秩序變革不是完全顛覆舊的秩序、建立全新的秩序,而是通過補充、改良的手段,不斷引入新的元素,豐富、發展現有秩序,秩序變革具有繼承性、漸進性與和平性。第三,20世紀的國際秩序本質上是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的,這雖然是由當時的力量對比決定的,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顯而易見。21世紀的秩序變革正在和將會進一步提升東方的地位與影響力,也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大大增強,國際秩序安排也因之更加平衡、合理。
中國是大國,對國際秩序變革有以下影響:一是改變美國一家獨大,使國際變成多元格局。
二是龐大的經濟體量將改變國際經濟格局。
三是中國政治的變化也將改變國際政治局勢。
7.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建立了以什麼為核心的國際秩序
聯合國成立,世界兩極化,美蘇冷戰,核武器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