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關於預期違約的規定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事例:公民甲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若干現金借給公民乙經營使用,並約定了一定的還款期限,可還款期限未滿時,公民乙或下落不明,或將自己經營的財產予以轉移,或經營不斷虧損等等導致乙有可能不能履行到期還款義務的局面,由於還款期限未到,公民甲面對自己的債權有可能不能得到清償之現實不但不知道能否提前解除合同,追要借(欠)款,甚至對能否起訴乙都抱有疑問。其實,這種事例涉及到了一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一項很重要的制度,即預期違約制度,如果當事人能夠理解並熟練地運用此項制度,申請相應的司法接濟,上面提到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制度首創於普通法系國家,是英美法系重要內容,目前已成為許多國家通行的制度,按照我國已加入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第71條的規定,預期違約就是指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已有跡象表明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將不會履行合同的全部或大部分義務的情形,故又稱為先期違約。由於這一法律制度對維護交易安全,促進市場流通,保護債權人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我國的《合同法》在借鑒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和發達國家有關該制度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預期違約制度,《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這兩個條款沒有使用預期違約制度的字眼,但其含義正揭示了我國的預期違約制度。根據該二條款,構成預期違約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必須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預期違約行為如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後就不能叫預期違約,而是一般的實際違約,因此,預期違約行為表現為將來不履行義務,侵害的是期待的債權,而不是現實的債務。第二,必須存在特定事由,也就是法定原因。一種情況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在無正當理由情況下,向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主要債務。「明確表示」往往是指以肯定方式明白告訴對方;比如發正式通知、信件、傳真等足以讓對方理解其意思表示的方式。這種方式學理上又稱作「明示的預期違約」;另一種情況是指在履行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但以自己的行為或者現狀表明其將不會或不能履行債務。所謂「以自己的行為或現狀」就是指一方當事人通過自己的行為或自己明確存在的實際狀況讓對方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足以預見到其在履行期限屆滿時將不會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義務,舉一個典型事例:出賣人通過訂立買賣合同將某特定物轉讓給甲後,又與乙訂立買賣合同將同一標的物再行轉讓、出賣人雖然沒有明確通知甲不履行合同義務,但其以自己的行為已表明自己不會履行與甲訂立的合同,這種形式的預期違約學理上又稱作「默示的預期違約」。「不履行主要債務」則指不履行合同規定的具有重要地位合同性質的合同義務,這將導致合同根本不能履行、合同目的根本不能實現;第三,違約的實際損害結果尚未發生,換言之,預期違約不是實際違約,而是可能違約。另外,《合同法》的該兩條款同時也規定了預期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或者說是救濟方法):即一方當事人預期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要求返還財產、恢復原狀或賠償損失,或可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體現在公民借貸行為中的違約責任主要體現為要求預期違約方賠償利息損失和支付約定違約金,也可以在解除合同時主張賠償損失和支付違約金。
二、預期違約制度在民間借貸中的應用
切實領會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預期違約制度,既有助於公民處理日常借貸行為,又有助於法官審理類似糾紛。人們經常會遇到的下面幾種情況,均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一)公民甲借款給公民乙生產經營之用,並約定了一定還款期限,期間,公民乙在未委託他人經管其工廠(或公司)情況下,突然去向不明,所經營的工廠(或公司)陷於停頓狀況中,盡管借款時間未到期,公民甲可以通過起訴方式以對方預期違約為由,要求提前解除合同,歸還借款(為保證能執行到位可及時查封乙的有關財產)。
(二)公民甲借款給公民乙生產經營之用,並約定一定還款期限。期間,公民乙因對市場行情預測出錯,導致其經營不斷虧損或產品大量積壓或工人工資不能發放,或出現債權人圍門等情況,即使借款尚未到期,公民甲也可以向乙發出通知,以對方存在預期違約為由,要求提前解除合同,由乙提前歸還借款,雙方協商不成的,甲方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三)公民甲借款給公民乙並約定由乙分期還款的情形。如果公民乙在第一個還款日期未能按期履行主要債務時,公民甲亦可以對方存在預期違約情形為由要求解除合同。比如,公民甲借款20萬元給公民乙使用,約定分四次歸還,每次還五百元,第一次還款日期屆滿時,公民乙未能歸還5萬元或只歸還了幾百元,這種情況下,公民甲完全可援引預期違約制度,要求與乙解除合同,而不必等到時間屆滿才主張權利。
三、預期違約制度行使的限制
顯然,公民的日常借貸行為形式和預期違約情形,不止上面列舉的幾種,因此,只有掌握了預期違約制度的本質特徵,債權人才能夠在合法的前提下及時行使有關權利保護自身債權,法院在辦理此類案件時才能准確判定當事人是否構成預期違約。
在具體適用中,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明確公民之間的借貸行為都是一種民事合同,適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公民在認為自己的權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時都享有訴權。
二是注意公民在適用預期違約制度維護自己合法權利時,要盡到相應的舉證義務,即應當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存在預期違約情形,同時這些違約情形特別是以行為默示預期違約的情形應當是客觀存在而不是主觀臆斷的,一方面不能在對方不構成預期違約情況下而認定其構成,使自己不履行合同義務而構成違約,還要承擔敗訴的後果。例如公民甲借款10萬元給乙使用,約定一年歸還,但三個月後甲自己要使用該款,此時恰恰某銀行因為乙有一筆貸款未按時歸還而起訴乙,甲就以此為由,認為乙已構成預期違約而訴到法院要求乙提前還款,法院經審理發現,乙不能歸還銀行的貸款是因為第三方的一筆貨款沒有回籠而造成的,在加上是銷售淡季,資金一時周轉不開,但其生產很正常,所以乙還不構成預期違約,因此法院駁回了甲的訴訟請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對方已經構成預期違約情況下卻不行使解除合同權利,錯失良機而使自己的合同權利不能實現。
三是注意在對方構成預期違約而行使解除合同權利時的法定程序。合同法第96條第1款規定,二當事人一方依照第94條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 ,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此款對行使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作了程序性規定,也為預期違約方提供了相應的救濟途徑,值得一提的是,該條未規定預期違約方去向不明而債權人解除通知如何送達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債權人行使解除權可不必依前述規定程序先行通知對方,可以直接起訴請求法院確認其解除合同的主張成立,當然,這種方式應當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予以認定較妥。
B. 語c說的國際三禁是那三禁
娘白蘇。一般還會加上玻璃心。
1.娘,就是皮上本來應該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結果C得不好分分鍾變軟萌小妹。這種現象真挺煩人的。這也是為什麼一般群會明令禁撲抱蹭。
2.白,就是不懂基礎規矩的新人。其實一般群都是新人友好制度,不會怎麼為難白。只要新人自己低調一點,別大放厥詞,別犯什麼出格的錯誤,也不至於趕盡殺絕。
3.蘇,瑪麗蘇。這個應該不用解釋,什麼五彩長發啊寶石眼淚之流。
4.玻璃心,這個一般出現在被別人批評之後的過激反應。審美不一樣,難免會遇到覺得你的戲渣氣不正的。要是雙方都客客氣氣切磋探討當然是最好,如果對方根本不講道理為了黑而黑,你也不用跟他爭,直接退群就是。
如果被人指戲不好就一哭二鬧三上吊,甚至帶人爆群一類,就可以被稱為玻璃心。
C. 什麼是第一、二、三國際,修正主義指的又是什麼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l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
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成立過程 1876年第一國際解散後,隨著科學社會主義在歐美的廣泛傳播,到80年代末歐美已有16個國家先後建立社會主義政黨。各國工人和社會主義者要求加強國際聯系。F.恩格斯為了擊敗可能派奪取新國際組織領導權的企圖,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國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於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100周年紀念日,在巴黎召開國際工人和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有22個國家的393名代表參加,W.李卜克內西、A.倍倍爾、E.-M.瓦揚、P.拉法格 等27人組成大會主席團。巴黎大會主要討論國際勞工立法和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斗爭任務,通過了關於每年慶祝五一勞動節等決議。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的建立。
http://info.datang.net/D/D1048.HTM
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莫斯科。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決定參加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第三國際成了中共的實際領導者,中共也從第三國際獲取援助。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斗爭情況的復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鑒於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1925年與1926年中國國民黨兩次向共產國際申請加入共產國際,但都被拒絕。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AC%AC%E4%B8%89%E5%9B%BD%E9%99%85
修正主義
Revisionism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資產階級思潮。19世紀90年代首先出現於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代表人物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E.伯恩斯坦。當時,馬克思主義已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領導地位,伯恩斯坦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提出對馬克思主義系統進行修正,故名修正主義或伯恩斯坦主義。
修正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普遍真理,是相當完整的資產階級的觀點體系。1896年10月~1898年6月,伯恩斯坦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在《新時代》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指責馬克思主義含有空想成分,已經過時。1899年又發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全面論述了修正主義的觀點。哲學上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號,背棄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唯心論和庸俗進化論對抗辯證法;政治經濟學方面修改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否認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竭力掩蓋帝國主義矛盾;社會主義學說方面,反對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特別是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並提出「運動就是一切」的口號,認為最終的目的算不得什麼。主張階級合作和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的社會主義,傳播改良主義和機會主義思潮。
修正主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及其影響在工人運動中的反映,它的社會基礎是當時歐洲一些國家工人運動中普遍存在的工人貴族階層和因破產而流入工人階級隊伍中的小資產階級。它一出現即成為國際現象。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尖銳對立,列寧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曾對它進行了批判。修正主義為第二國際的考茨基等機會主義領袖所接受,並得到第二國際各國黨多數領袖的支持,成為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
http://info.datang.net/X/X1328.htm
D. 英國留學簽證被拒是什麼原因
簽證被拒理由一:CAS有誤
CAS是英國留學簽證申請必須提交材料。CAS是英國大學發給學生錄取確認函,一般來說,CAS上信息是沒有錯,不過也有例外,所以同學們在獲得CAS後一定要確認上面個人信息和課程信息,如果有問題一定要讓學校重新發新CAS。如果CAS有問題,還盲目遞交簽證話,那肯定是會被拒簽。
簽證被拒理由二:材料造假
英國人非常注重誠信問題,如果簽證材料一旦有造假情況,必將被拒簽,更糟是,可能會被留下「案底」,從而斷送留學前程。這就叫「偷雞不成蝕把米」。
簽證被拒理由三:移民傾向
英國簽證中心簽證官通常會設想所有申請人都有移民傾向,所以現在增加了面試環節,簽證官通過面試來判斷學生是否有能力說服簽證官自己是去讀書。如果申請人年齡較大,而且學歷不高話,就會很容易被懷疑出國動機。要順利拿到英國留學簽證,只有以自己誠懇求學態度來打動他了。
簽證被拒理由四:簽證表格填寫不當
這點拒簽理由告訴大家,在填寫英國留學簽證申請表格時,一定要認真填寫,填完後,多檢查幾遍。尤其是對是否有赴英這一欄,部分同學由於層級有赴英史,但是填表時沒有很好翻譯,從而發拒信。
簽證被拒理由五:曾有拒簽經歷
如果曾經在有過申請英國留學簽證被拒歷史,這類同學要注意啦,在重新申請時,一定要如實反映以前拒簽實際情況,如果不報,被英國簽證中心查出,後果很嚴重,不但不發簽證,可能會被列入黑名單。
E. 國際通用語言有6種,日語申請加入為何被拒聯合國給出這些原因,是什麼
語言障礙是影響國與國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聯合國選出了6種語言作為國際通用語言。首先我們科普一下這6個通用語言,首先是世界上使用作為官方的英語,與之有相同地位的同樣的還有西班牙。其次是漢語,漢語在亞洲的影響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世界上說漢語的人數是最多的,俄語也是有類似的原因,東歐很多國家都在說俄語。
F. 俄羅斯綜合實力強大,卻三次被拒絕加入北約,這是為何
不論是蘇聯解體前還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實力都是不可小覷的。今天,在多極化世界體系下,俄羅斯不論是軍事能力、高等教育能力亦或是航天航空技術能力在國際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如今,世界上出了國家這個個體的合作競爭以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國際關系合作組織的存在。對於每一個組織來說,它最大的心願便是吸納一些強國加入。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綜合實力如此強大的俄羅斯,歷史上曾三次申請加入一個國際組織,均被拒絕了。
這個讓人出乎意料的組織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二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實現陣地同盟而建立的組織。其由多國共同組成,軍事能力超強,是各個合作國保護自己的重要盔甲。而它們拒絕俄羅斯加入申請的原因,並不是自身實力已經強大到不需要任何國家的幫助了。畢竟強上加強帶來的利益性大家都懂得。它們拒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的主導。北大西洋公約雖說是由歐洲30多個國家共同組成的,但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都知道它的真正主導者是美國。因此,無論是從二級時期美俄兩國的冰凍關系,還是從一山不能容二虎的道理來講。美國都不可能讓俄羅斯這個最強勁的對手進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G. 第一,二,三國際
是共產主義運動的三個組織。
第一國際:
社會主義先覺者很早就主張各國工人運動有國際的聯絡和國際的組織之必要了。把這個必要說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遠在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起草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斷言「無產階級無祖國」,就喊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口號。自此以後,他們的思想和斗爭就浸透這種國際主義精神。
到了1864年,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第一次表現為組織形式。這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決議創立一個「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為諸國工人團體聯絡機關。這個新團體的名稱直譯應為「國際工人協會」,這里「國際」二字是作形容詞用的。即「英法德意諸國工人聯合會」之意。馬克思當時代表德國工人參加這個新團體工作,漸漸以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整個組織了。不久,會務大大開展,小國工人也來參加這個組織,遂成為世界上一種勢力,為諸國政府所畏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字,簡稱為「International」(「國際的」)以後成了習慣,整個團體就叫做「第一國際」了。這是第一次,這個形容詞變成了名詞。
1866年9月3日 第一國際的日內瓦會議召開
第一國際從1864年成立以來,在馬克思的領導下,和各種機會主義進行堅決的斗爭。其中與無政府主義蒲魯東主義者的斗爭是一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斗爭。
1866年9月3日,第一國際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有第一國際的22個支部和11個其他工人團體的代表,共60人。法國蒲魯東主義者為了與國際總委員會對抗,派出一個擁有17人組成的龐大的代表團。企圖依靠人多勢眾,把蒲魯東主義的觀點強加給大會,從而實現其篡改國際的性質和任務的陰謀。為此,他們狂妄地向大會提出了共有十項原則的《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們公開兜售蒲魯東反對罷工、反對婦女解放、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民族解放運動的謬論,竭力鼓吹通過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這一蒲魯東主義的教條。
馬克思由於從事《資本論》第一卷的最後定稿工作,無法分身參加日內瓦大會,但是,馬克思預見到大會將有激烈的斗爭,所以在會前寫好了《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作為大會主要議程的正確決議的基礎。在《指示》中規定了各國工人在罷工斗爭中應該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確定了工會和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和革命任務;主張吸收婦女和少年兒童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等重要內容。馬克思在《指示》中明確指出合作制度「決不能改造資本主義社會」,必須依靠無產階級掌握武裝,進行暴力革命。因此,馬克思認為:「代表大會不應該宣布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內瓦代表大會上,擁護國際路線的代表以馬克思《指示》為武器,與蒲魯東主義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通過了各項正確的決議,馬克思主義取得重大勝利。
1871年,巴黎工人暴動,「國際」底法國支部不僅參加,而且占據領導地位。可是這次有名的「巴黎公社」失敗了,「國際」受了極大打擊,外面資產階級政府底取締,裡面小資產階級思想底進攻,遂使組織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終於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馬克思領導的這個「國際工人協會」在工人運動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國際」,以別於後來的幾個工人國際組織。
第二國際: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成立過程
1876年第一國際解散後,隨著科學社會主義在歐美的廣泛傳播,到80年代末歐美已有16個國家先後建立社會主義政黨。各國工人和社會主義者要求加強國際聯系。F.恩格斯為了擊敗可能派奪取新國際組織領導權的企圖,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國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於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100周年紀念日,在巴黎召開「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有22個國家的393名代表參加,W.李卜克內西、A.倍倍爾、E.-M.瓦揚、P.拉法格 等27人組成大會主席團。巴黎大會主要討論國際勞工立法和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斗爭任務,通過了關於每年慶祝五一勞動節等決議。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的建立。
第二國際是在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發展時期進行活動的。這時歐美工人運動在向橫廣方面擴展,各國處於建立民族國家范圍內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並開展以合法斗爭為主的時期。適應這個歷史時期的特點,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各國黨是獨立自主的。它沒有發表過成立宣言或綱領性文獻,而是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常設領導機構和共同規章,沒有機關報。直到1900年巴黎大會上才決定成立常務委員會,名為社會黨國際局(1905年後改稱社會黨國際局執行委員會),由每個國家的黨選派代表一名(後增為兩名)組成。
主要活動
第二國際存在的25年間,共召開9次代表大會。其活動大體上以1900年為界,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先後召開4次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工資工時和勞動保護、關於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關於廢除常備軍和實行全民武裝、關於反對戰爭和軍國主義、關於反對殖民主義和實行民族自決、關於工會、土地和婦女等問題的決議。第二國際從開始建立起,內部就有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3個派別。在前期活動中,馬克思主義派堅決同無政府主義派進行斗爭,在前3次代表大會上,批駁了無政府主義者否定議會斗爭和爭取社會改良、主張進行個人恐怖活動、用總罷工來反對戰爭等錯誤觀點。第二國際後期召開過5次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奪取政權、黨的統一、黨與工會的關系、黨與合作社的關系、反對殖民政策、反對軍國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等決議。尤其是巴塞爾大會的反戰宣言,對於歐美工人階級的斗爭起了很大的動員作用。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 :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幾個主要政黨領導機構中日益占居上風。第二國際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歷史作用
第二國際在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使社會主義運動由西歐、北美擴展到東歐、拉美和東亞。在1889年第二國際建立時,只有西歐、北美的16個社會主義工人黨。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個社會黨,黨員總數達340萬人。在第二國際影響下各國建立大批工會組織和合作社組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工會會員達1000萬人以上,合作社社員達 700萬人以上。各國黨在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合法斗爭、維護工人切身利益、反對內部「左」的和右的傾向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列寧指出:第二國際在自己存在的25年間「完成了廣泛傳播社會主義,預先地、初步地、極簡單地組織社會主義力量這樣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列寧全集》第21卷,第79頁)。
破裂
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擁有 108.5萬名黨員,在議會中擁有111個席位,成為議會中最大的黨團。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也出在這個黨內。1913年 8月黨的主席之一倍倍爾逝世,黨的領導權落入右派F.艾伯特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政府「保衛祖國」,促使各交戰國無產階級互相殘殺,從而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帶頭之下,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紛紛表態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瓦解。戰爭期間第二國際在組織上停止活動。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後續
到了1923年,社會黨國際以工黨及社會黨國際為名成立。現今的社會黨國際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成形,成員主要是歐洲地區受納粹壓迫的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當葡萄牙與西班牙於1974年及1975年正從獨裁轉為民主政體時,社會黨國際曾經支援這兩國的社會民主黨重新建立。另外直到1976年的日內瓦大會之前,社會黨國際仍只有少數位於歐洲以外的成員,且於拉丁美洲仍無正式影響。到了1980年代,尼加拉瓜的左翼政黨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加入了社會黨國際,之後社會黨國際又准許了中間偏左的波多黎各獨立黨、原為共產黨的義大利左派民主黨,以及莫三比克解放陣線加入。截至2007年6月,有各類成員黨和組織約161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政黨組織。此外,活動於歐洲議會的歐洲社會黨,為社會黨國際的聯盟組織之一。
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從產生到破產
①第二國際在其前期活動中,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立場。在指引無產階級進行合法斗爭、促進歐美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成長、傳播馬克思主義、反對無政府主義等方面,起過相當大的作用。但是,合法斗爭的成就也使右傾機會主義在各國黨內顯著抬頭。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機會主義大肆泛濫。伯恩施坦主義出現後,立即得到機會主義者廣泛而狂熱的支持,成為國際現象。主要原因,一是在長期相對和平發展時期中,各國黨在合法斗爭中取得較大成就,這就滋長了和平觀念以及對合法斗爭的幻想;二是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在許多國家普遍以高官厚祿培植了「工人貴族」階層;三是大批破產的小資產階級分子湧入無產階級隊伍,給傳播修正主義提供了肥沃土壤;四是資產階級更多地從暴力政策轉向「和平」政策,表面上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②如果說1896—1899年是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理論的形成時期,那麼1900—1914年則是修正主義進一步發展、修正主義者逐步篡奪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的領導權的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蛻化就是反映這種情況的典型。德國黨曾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進行過斗爭,但不徹底,既沒有在理論上與伯恩施坦主義劃清界限,又沒有給予修正主義首要分子以紀律制裁。1913年8月黨的領袖倍倍爾逝世後,黨的領導權正式落入右派艾伯特等人之手。第二國際的其它大多數政黨也與德國黨的情況大體相似。這就註定了戰爭爆發後第二國際的公開背叛。③在1914年8月至1918年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期間,第二國際大多數政黨都公開撕毀了巴塞爾宣言所規定的革命原則。墮落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第二國際的破產是由於各國黨內長期滋長的修正主義公開轉向沙文主義所造成的。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徹底批判了社會沙文主義和社會和平主義,提高了廣大群眾的覺悟,特別是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更明顯地暴露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反動本質。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十月革命的推動下,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革命高潮,建立了共產黨,並且在此基礎上於1919年3月成立了第三國際。資產階級為了更有效更順利地鎮壓革命,遂把社會民主黨推上政權的「寶座」。這些叛徒執政後,採取了一些改良辦法欺騙群眾,極力阻止、鎮壓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仇視、屠殺共產黨人,敵視蘇維埃俄國,甚至參與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顛覆活動。修正主義者除了在實踐上已墮落為屠殺革命者的劊子手之外,在理論上還鼓吹「純粹民主」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等,在組織上於1919年2月在伯爾尼正式恢復了第二國際,以與第三國際相抗衡。一部分「中派」分子於1921年2月在維也納成立了所謂「第二半國際」。1923年5月又與第二國際合並,最終「中派」和右派完全合為一體了。由於列寧和各國共產黨人繼續斗爭,因此原先受修正主義迷惑的千百萬群眾和普通黨員,這時都猛然覺醒,紛紛歸向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這樣,20年代以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就在廣大有覺語的工人心目中徹底破產了。
評價
第二國際所處時代的基本特點帶有自由資本主義正向壟斷階段轉變、隨後剛剛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深刻印記。具體表現在:第一,在19世紀最後30年,即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帝國主義逐漸形成的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仍相當迅速;第二,在第二國際存在時期,即使在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後,出現了少數金融寡頭的專政,而政治上的反動並不是在不斷地普遍加強;第三,至少到1904年,這是一個較長的和平發展時期,幾乎在世界各國都沒有發生重大政治動盪;第四,在較長的和平時期中,戰爭危險由隱而顯,到20世紀初則急劇增加;第五,資本主義遠沒有進入全面危機,無產階級革命在戰前還沒有成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直接任務。時代的特點和當時工人運動的發展向第二國際提出的歷史任務是:第一,向橫廣發展,把工人群眾廣泛地組織起來,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組織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引導他們投入實現社會主義的斗爭;第二,由於第二國際存在的大部分時間是相對和平的時期,因而開展日常的經濟和政治罷工、進行議會斗爭和議會外的群眾斗爭,是第二國際的日常任務;第三,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加緊爭奪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激化,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危險在20世紀初日益加劇,擺在第二國際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就是要以國際主義精神教育本國工人群眾,支持民族獨立運動進行反對軍國主義的斗爭。第二國際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第二國際通過廣泛的組織工作,使國際工人運動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二是第二國際許多黨已廣泛展開議會斗爭,並成為工人政黨的常用武器;三是使社會主義思想大普及;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開始對帝國主義階段的新現象、新問題進行新探討;五是第二國際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長期宣傳。另外,革命派還同國際內部的機會主義派進行過不妥協的斗爭。因此,第二國際是富有成果、有所建樹的前進、發展時期,不能因它最終破產,而不敢承認曾有過的巨大功績。應當否定第二國際只留下機會主義傳統的說法,事實上,第二國際留下來兩種傳統,一是機會主義傳統,一是革命左派的傳統;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無疑是第二國際左派革命事業和革命傳統的繼承者;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則是第二國際機會主義傳統的繼承者。
第三國際:
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列寧領導創建的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客觀形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大會通過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文件,宣告第三國際成立。它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制度而斗爭。它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最高權力機關是代表大會,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代表大會選出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向各國支部發布指示和監督他們的工作。總部設在莫斯科。第三國際在其存在的24年中共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領導過65個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在捍衛馬克思主義,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促進國際共運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在歐洲、美洲、亞洲幫助各國先進工人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協助他們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加速了各國共產黨的成長。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許多失誤,特別是長有時受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錯誤的干擾,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過消極影響,其高度集中的組織形式曾影響了各黨的獨立自主和各黨之間的平等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有效地組織反法西斯的斗爭,經各國共產黨同意,共產國際於1943年6月宣告解散。其機關刊物是《共產國際》和《國際新聞通訊》。
【共產國際簡史】
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莫斯科。莫斯科共產國際紀念塔
第三國際於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那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以別於第二國際底本名「工人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都是從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是說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決定參加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第三國際成了中共的實際領導者,中共也從第三國際獲取援助。
1925年與1926年中國國民黨兩次向共產國際申請加入共產國際,但都被拒絕。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斗爭情況的復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鑒於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無產階級是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也是世界的,況且遠東產業幼稚的國家,更是要和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現在代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大本營的,只有俄羅斯無產階級革命後新興的第三國際共產黨。第三國際共產黨,是和一方面利用無產階級一方面供資本帝國主義利用的第二國際,正立在對抗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既然是代表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所以中國共產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黨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