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內涵是什麼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內涵是:
1、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
2、准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3、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
4、我們要面向未來,主動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
相互關系
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看,國內循環是基礎,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
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依託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
⑵ 國際國內雙循環是什麼
國際國內雙循環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將我國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這就要求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全球正處於一個高度精密運作的綜合體,割裂本就無從談起,而我們也從來沒有動搖過開放的決心。
⑶ 請大咖解釋一下,什麼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就是要擺脫過度依賴西方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減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性,從過去的以外貿為導向、以國際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鏈運作模式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鏈運作模式轉變,實現重要產業鏈的自主可控。
1.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指循環主體以中國企業(國有、民營)為主,產業鏈上循環的要素和產品以國產為主,適度利用國際貿易來調劑要素與產品的餘缺,包括品種調劑、季節性進出口調劑、以及不同質量檔次產品的進出口調劑。通過需求側管理的措施鼓勵企業採用國產的要素與產品作為加工原材料,促進要素市場的充分發育,充分發掘國內市場潛力。
2.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發展國內大循環需要依託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是中國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不可避免地需要採用一些國外的要素與產品;二是當國內的產能大幅度提升後,需要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來拓展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國內國際雙循環也會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發展。一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帶來的產品進口會引入新技術,這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這種技術溢出是非常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國內的技術變革;二是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會加劇產品競爭,倒逼國內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三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會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
鏈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的理論探索
來源:中國知網
⑷ 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的關系怎麼做
摘要 國內循環是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意味這些環節主要通過國內來完成,在這一體系下,大部分產品會由國內企業來生產,再由國內的消費者來消費,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⑸ 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一是面對逆全球化雜音,中國要繼續堅持高舉經濟全球化大旗,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二是未來的發展進程不能僅僅依靠、依賴和利用國際市場,需要更加註重利用自己的內需優勢,以此構建獨立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
三是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把自己封閉起來發展是要不得的,要想辦法參與和帶動國際經濟循環,把國內國際循環統籌起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不同於過去的新的發展格局。
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積極應對當前外部環境嚴峻變化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在「逆全球化」傾向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目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松動、分離的嚴峻形勢,未來也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撕裂或脫鉤的風險。在短期內,我們要通過更快的復工達產、更多的國際合作、更大力度的開放等措施,去竭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從中長期看,則應通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糾偏國內國際經濟循環失衡的現狀,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⑹ 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建設的政策有哪些
摘要 加大汽車促消費力度 創新發展服務貿易
⑺ 應用西方經濟學怎樣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⑻ 什麼是雙循環
雙循環(社會的新發展格局)一般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融入世界市場,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收入,但是相對而言內需的發展是不足的,我國不僅是「全球工廠」,也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雙循環是符合我國經濟情況的。內循環的重點在於擴大消費,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衣、食、住、行、娛,而在這幾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經基本完成內循環,傳統的一些鋼筋水泥等還處於過剩的狀態,一些高端高質的產品則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拓展資料】
「雙循環」是在國內外形勢發生劇變的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對國內國際大循環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動調整、主動謀劃的大戰略。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如何讓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一、保障經濟安全謀劃增長新空間
首先,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我們產業基礎實力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戰略迴旋空間大,超大市場規模的特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內部自我循環,包括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城鄉循環與要素循環等。其次,要形成國際大循環新格局,擺脫過度依賴傳統國際大循環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國家,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市場加大對全球的開放,繼續和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繼續為世界提供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形成國內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二、內需供給兩端發力內循環
中國需要積極擴大內需,擴大有效投資,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供需內循環,但要轉變投資領域與投資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輪的過剩。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即便像北京上海這種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也還是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從需求側要擴大有效需求,那麼從供給側需要做什麼來促進構建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穩定優化產業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
在雙循環中,創新中心是重要的節點,直接關系著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是新基建、新投資、新就業、新消費的經濟發展機遇。第四次產業革命也會重新塑造產業鏈與價值鏈。各種類型的平台型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的方式,延伸到研發、製造、配送與銷售各個環節,已經成為產業鏈生態的組織者、價值鏈的重塑者,顛覆了傳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分工方式。
四、構建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
「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新的貿易軸心和產業協作、共同發展國際大平台,也成為我們推進國際大循環的最重要戰略平台。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繼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布局國內國際兩個生產、兩個市場。逐步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作為生產製造中心,歐美作為金融研發中心、消費中心的傳統國際循環模式,轉向更均衡、更多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時,要構建「一帶一路」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加大沿邊地區開放,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推動中國形成東西雙向、海陸並進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新格局,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
⑼ 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的大格局
國際國內是需要雙循環發展的。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波譎雲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影響下,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更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格局。在這種背景下,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科學分析研判今年上半年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會更加認識到加快促進這種「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具有極端的必要性,應該成為未來我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和著力點。
從經濟運行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中國經濟在疫情沖擊下呈現出深V型恢復的變化趨勢。從中國經濟一季度的數據看出,雖然總體上第一季度經濟增速下降6.8%。
但是如果對比3月份和1—2月份的數據,可以看出,無論三次產業的增加值,還是就業、投資、消費等其他各項經濟指標,都出現了增速反彈、降幅明顯甚至大幅度收窄的特點。而4月份和5月份的數據,進一步說明了中國經濟正在從這次強度前所未有的巨大短期沖擊中逐步恢復過來。
(9)如何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擴展閱讀:
我國已經步入到工業化後期,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和消費市場形成了具有滿足規模經濟、集聚經濟的要求,具備依靠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經濟效率基礎。
但是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並不意味著我國經濟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經濟開始內卷化。這里必須避免一個重要的錯誤傾向: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和一些國家努力推動「去中國化」等原因,我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短期會受到明顯抑制。
我國的供應鏈會受到侵蝕,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而言國內經濟循環量「此消彼長」會大幅提高,由此就貿然判斷或者宣布我國國內經濟循環為主、國內國際經濟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⑽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理解是什麼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理解是:
《建議》在關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舉措。對此,可著重從以下3個方面深刻體會。
第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入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這對我國抓住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經濟安全風險增大、關鍵核心技術受限、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等問題均逐步顯露。特別是,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帶來的影響廣泛深遠。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我們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完善內需主導、內生增長的新發展模式,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我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第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優勢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是全球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我國最大的競爭力,也是我國穩定經濟發展和抵禦外部風險的根本依託。我國有14億人口,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消費總量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空間廣闊。
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建設、產業升級、中西部發展都將不斷釋放投資潛力。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人力資源豐富,發展韌性強勁。無論從需求側看,還是從供給側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都具備許多有利條件。
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只要我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同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一定能夠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形成新形勢下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新發展格局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擴大內需同擴大開放並不矛盾。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我國產業鏈和需求市場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目前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
在新時代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處理好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關系。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
只要我們堅持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必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麵塑造我國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