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收支平衡如何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如何分析

發布時間:2022-05-01 06:19:48

1.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1.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差額
貿易賬戶差額:商品進出口之間的差額,在經常項目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而且數據易於迅速收集,傳統上曾經常作為整個國際收支的代表。
經常賬戶差額:包括商品、勞務與單向轉移收支,經常賬戶差額一般為一國國際收支目標,用以反映該國的國際競爭力的強弱。
基本賬戶差額:包括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所形成的余額。
綜合賬戶差額:包括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中的大部分分項,僅僅將官方儲備剔除在外後形成的余額。
2.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一般性分析、項目分析。

2. 簡述國際收支平衡的含義,說明可以從哪些差額分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或BP=NX-F。
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

3. 什麼是國際收支平衡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各個項目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稱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經濟實體或個人出自某種經濟動機和目的如追求利潤、資產保值、逃稅避稅、逃避管制或投機等而獨立自主地進行的交易活動。自主性交易具有自發性,因而交易的結果出現平衡是偶然的,出現不平衡是必然的。當出現不平衡時,會使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和匯率的波動,從而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一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就要運用另一種交易來彌補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匯供求缺口。這就是調節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出於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後進行的彌補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因而亦稱為事後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通常將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的各個項目歸屬於自主性交易,而儲備與相關項目則歸屬於調節性交易。
從理論上說,一國國際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與貸方金額不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或失衡。

4. 國際收支平衡的效應分析

當一國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於該國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入流出狀況。
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一、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是隨著市場變化自動調節的,因此,無論國際收支是處在順差還是逆差狀態,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機制可從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在圖1中,由曲線LM和曲線ISo的交點Eo決定了初始的均衡產出為Yo,均衡利率為io。
均衡點位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的左上方,說明出現國際收支順差。
在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如果國際收支是順差,本幣價格(即匯率)就會提高。本幣價格提高,又會引起出口減少進口增多,ISo曲線會向左移。由於這一點,經常項目這一塊的順差會減少,或逆差增加。要實現國際收支均衡,就要使資本項目中的外資流入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國內利率水平,這樣BPo曲線不斷上移。當順差不斷縮小時,均衡點和BP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斷接近直到最後這一距離消失。這時新的均衡點出現,亦即是IS1、LM、BP1三條曲線交於E1。在這一點上,貨幣和產品市場以及國際收支實現均衡。
在圖2中,均衡點Eo處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這表明該國經濟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會使匯率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改善,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出口增加,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由此,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會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動。曲線移動使均衡點靠近國際收支均衡曲線。這個過程繼續進行下去,ISo曲線移至IS1,BPo曲線移至BP1,國際收支平衡實現,新的均衡產生,新的均衡點為E1。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市場機制發揮著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進行著自動調節,使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又使國際收支不斷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況下,如經濟過冷或過熱,政府也會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來加以主動調節, 以使國民經濟按合理的速度發展。政府採取的主要政策有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這兩種政策的作用過程,都會引起利率的變動,從而使得BPo曲線產生上下移動,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閉經濟中的情況復雜一些。如果設定政府無論是採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使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那麼,在浮動匯率下,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呈現的效果則大相徑庭。
一國採用積極財政政策,一般是在國際收支處於順差時,而且這種順差主要是由凈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擴大,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增加,價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 國內利率上升,BP曲線向上方移動;價格上升和收入持續增加會導致進口持續增加,進而使外貿出現逆差:與此同時,在國際資本高度流動的條件下,利率上升會導致國外資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間外資流入額往往大於進口增加額,國際收支仍出現順差。順差不斷增加,會使本幣供不應求,本幣出現升值壓力。由於匯率是自由浮動的,本幣匯率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Is曲線向左移。這表明在浮動匯率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乘數放大效應會比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小一些,這是由於在開放經濟中乘數效應中的一些環節會通過貿易或投資轉移到國外去。例如,政府投資幾十億元建一座發電站,但部分設備、材料、技術從國外進口,那就會增加國外的總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開支對本國經濟的刺激作用減弱。如果一國處於經濟過熱階段,政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過程與上面所述過程相反。
在浮動匯率下,政府使用貨幣政策,其作用過程為:政府如果增加貨幣,利率下降,資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於逆差太大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出口增加,外貿狀況得到改善,IS曲線向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同時BP曲線會下移,這個過程持續一定時間,新的均衡就會實現,經濟以更快速度增長。當然,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外貿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外貿結構等。不同的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在浮動匯率下採取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調節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是經濟處於過熱階段,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過程與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是會比較明顯的。
二、固定匯率制度下國家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在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採取干預措施,下面看看在固定匯率下,在一國分別存在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時,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調節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在圖3中, 曲線ISo和曲線LMo的交點決定的初始均衡點Eo(io,Yo)在初始時表明國際收支是順差。而順差使本幣在外匯市場上供不應求,面臨升值的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的主要辦法是增發貨幣,使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使曲線LM0右移至LM1位置。在一般情況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會提高本國絕對價格水平。其他與本國發生貿易關系的國家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提高幅度小於本國絕對價格水平提高幅度時,這會使出口需求會下降,ISo曲線左移, 同時BPo曲線向上移動,從而使均衡點和國際收支平衡曲線接近。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時恰好所有與本國有外貿業務的國家物價水平也上升且大於本國物價水平上升的幅度的時候,則這一結論不成立。國外需求減少的這一結果,會使國際收支中順差減少;當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時, 曲線LM1與曲線IS1的交點恰落於BP1曲線上,國際收支平衡得以實現。交點E1成為新的均衡點(虛線為調整後的情況)。
在圖4中,初始均衡點Eo處於初始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說明經濟發生了國際收支逆差,逆差導致對國外貨幣需求的增加。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出售外匯儲備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導致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在圖形上表現為LM曲線向左移至LM1(虛線)。在一般情況下,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會導致國內絕對價格水平下降。與本國有貿易業務關系的所有國家綜合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下降幅度小於本國下降幅度時,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BP曲線也會向下移動。當ISo移至IS1(虛線),BPo移至BP1(虛線)時, 曲線LM1與IS1的交點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國際收支平衡形成,E1點為新的均衡點。
以上兩種情況只表明在固定匯率條件下,政府被動運用貨幣政策後,新的均衡是如何實現的,這只反映了部分狀態下的調節機制,並不能說明這種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實上,在固定匯率條件下, 由於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不存在了,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所實施的貨幣政策,盡管不能說一點效果也沒有,但從普遍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經濟衰退時,就不能依靠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在經濟過熱時,也不能依靠減少貨幣供應的辦法來控制通脹。設想在經濟不太景氣或者在上面圖形中反應出的新的均衡點仍然達不到政府所期望的發展速度時,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便採取擴大貨幣供給的辦法,貨幣增加,L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 資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會使進口增加。上述變化又會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造成本幣貶值。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必須拋出外匯,購買本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但這個過程繼續下去,LM曲線回復原位,顯示貨幣政策無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對經濟的整體調節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再設想在經濟過熱時,政府採取緊縮貨幣的辦法,貨幣供應減少,利率上升,外資流入,順差增加;收入下降,進口下降,順差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順差增加; 以上因素推動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幣,買進外幣,政府緊縮貨幣政策失敗。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財政政策一般會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實施增加支出的財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資流入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但由於外資對利率反應的彈性大,利率下降會使外幣流入數量很大。所以,一般來講,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順差會增加很多,於是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買進本幣,賣出外幣,LM曲線向右移。結果,一方面是官方外匯儲備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經濟可加速增長。如果該國是處於經濟過熱階段,為減緩經濟發展速度,政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一般也會取得預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減少支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利率會下降,外資大量流出,逆差最後會很大,本幣面臨貶值壓力,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會買進本幣,賣出外幣。本幣供應減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所以對於國內金融市場尚不完善、貨幣政策效果本來就不明顯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採用固定匯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財政政策去調節經濟運行。而對於金融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來講,由於貨幣政策在此匯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調節經濟的效果,所以都轉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度,在此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貨幣政策會取得好的調節效果。

5. 如何理解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均衡對一國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當一國貨幣升值時,該國出口商品或勞務的外幣價格隨之升高,進口商品或勞務的本幣價格相應降低,因而,該國出口量減少,進口量增加,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反之,當一國貨幣貶值時,該國國際收支會出現順差。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能夠通過匯率變動自動調節,即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小於供給,該國貨幣貶值,推動逆差減小;而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大於供給,該國貨幣升值,推動順差減小。因此,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國貨幣的匯率與該國凈出口呈反向變動的關系。而且如果匯率能夠真實地反映該國的貿易狀況,匯率的波動將有助於推動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美國日本香港東盟韓國台灣俄羅斯等。由於長期與美元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決定趨於被動,即匯率不是中國與該國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而只是美國與該國經濟關系的折射。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可能使國際收支愈加偏離平衡。歷史上幾次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都與盯住美元後影響該國進出口,導致國際收支失衡有密切聯系。例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日本經濟增長開始減慢,日元也大幅下跌,而面對美元對日元的相對升值,東南亞各國並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調整盯住匯率,因而東南亞各國貨幣也相對日元升值。由於這些國家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本幣的被動升值對於本已因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減慢而降低的出口需求,猶如雪上加霜,加劇了東南亞國家的國際收支失衡。 從這個意義來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應當顯示出其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在分別比較了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在2005年7月匯改的前六個月和後八個月的月貿易差額與月平均匯率後,發現中歐貿易差額在匯改後波動增大,而且多數月份表現為順差增加的同時人民幣幣值上升,貿易順差總體上大於匯改前;中日貿易與匯率的關系與中歐情況相似;只有中美貿易與匯率關系在匯改後出現了貿易順差伴隨人民幣持續升值。這樣一看,在匯率改革之後貿易差額加大了;而從兩者走勢來看,匯改後很多月份人民幣幣值在貿易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的時候不升反降,似乎新機制下的匯率既沒有反映對外貿易的狀況,又沒有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但是,應該注意幾點,首先,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簡單地因為貿易差額擴大而認為匯率機制失效,例如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商品明顯的價格優勢和美國的國內政策使得匯率變動對於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難以發揮作用;其次,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確實客觀反映了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的狀況;再次,人民幣對歐元與日元匯率未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國與歐日兩地區的貿易狀況,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受美元影響較大,可以推斷我國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或與美元有較高正相關關系的貨幣可能佔有較大比重。

6. 國際收支平衡表通常分為什麼三大項目

國際收支平衡表通常分為:經常項目、資本與金融項目、儲備與相關項目。

1、經常項目

經常項目主要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實際資源的轉移,是國際收支中最重要的項目。經常項目包括貨物(貿易)、服務(無形貿易)、收益和單方面轉移(經常轉移)四個項目。經常項目順差表示該國為凈貸款人,經常項目逆差表示該國為凈借款人。

2、資本與金融項目

資本與金融項目反映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或短期的資本流出和資本流入。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第二大類項目。資本項目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收買或出售,前者主要是投資捐贈和債務注銷;後者主要是土地和無形資產(專利、版權、商標等)的收買或出售。

3、儲備與相關項目

儲備與相關項目包括外匯、黃金和分配的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是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中心,利用國際金融合作的形式而創設的新的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按各會員國繳納的份額,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記賬單位,1970年正式由IMF發行,各會員國分配到的SDR可作為儲備資產,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也可用於償還IMF的貸款。又被稱為「紙黃金」。

(6)國際收支平衡如何分析擴展閱讀:

相關用途

1、進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分析,重點是分析國際收支差額,並找出原因,以便採取相應對策,扭轉不平衡狀況。

2、進行國際收支結構分析

對國際收支結構進行分析,可以揭示各個項目在國際收支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結構變化中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為指導對外經濟活動提供依據。

7. 論述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便、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調節國際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財政政策 採取擴大或縮減財政支出和調整稅率的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當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國際儲備較多時,採取增加財政預算、擴大財政支出、降低稅率、刺激投資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費水平,促使物價上漲,增加國內需求和進口,減少順差。當國際收支大量逆差時,則可採取削減財政預算、壓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緊縮通貨等措施,迫使國內物價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減少逆差。

金融政策 採取利率調整、匯率調整和外匯管制等政策來調節一國的國際收支:①利率調整。提高或降低銀行存款利率和再貼現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資本的流入,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當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順差時,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資本外流和擴大投資規模,使順差縮小。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資流入,控制投資規模,使逆差縮小。但是,提高利率會使本幣匯率上升,容易影響國內投資,抑制商品出口,從而發生貿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擴大,從根本上影響國際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幣值嚴重不穩,國內經濟和金融狀況不斷惡化時才採取調整利率的措施。②匯率調整。通過貨幣法定升值或貶值,提高或降低本幣的匯率,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貨幣升值後,本國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就會相應提高,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就會下降,在客觀上起到鼓勵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從而使順差減少;相反,貨幣貶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逆差。但運用匯率手段調節國際收支失衡,往往會遭到其他國家的抵制。③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機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預外匯的自由買賣或採取差別匯率。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外匯入不敷出時,制定嚴格的外匯管制條例,對外匯買賣、外匯的收入和支出實行嚴格管制,控制外匯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資本外逃,可以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

貿易管制政策 貿易管制政策的著眼點是「獎出限入」。在獎出方面,主要是實行出口信貸、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和出口補貼。出口信貸是由進出口銀行為擴大出口向本國出口商或他國進口商提供的貸款。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是由國家行政當局對本國出口商向外國進口商提供的買方信貸提供擔保,一旦進口商拒付貨款或無力償還貸款而使本國出口商受到損失時,由國家負責補償損失。出口補貼是國家行政當局為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對本國出口商提供現金補貼或稅收方面的優惠。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實行關稅壁壘、進口配額制和進口許可證制。關稅壁壘是指貿易進口國為限制或阻止某種商品的輸入而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的措施。進口配額制即貿易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對某些商品的進口規定最高的數量或金額。進口許可證制度是貿易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對某些商品實行進口控制的手段。它規定,某種商品只有在領取許可證時才能獲得進口所需的外匯。

國際借貸 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機構籌資或政府間貸款,可以獲取資金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但在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往往很苛刻,勢必增加還本付息的負擔,使今後的國際收支更加惡化。因此,國際借貸只能作為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權宜之計。

8. 簡述國際收支平衡表三大賬戶的組成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三大賬戶組成是經常賬戶、經融賬戶和資本賬戶。
經常賬戶包括貿易收支、服務收支、收益和經常性轉移收支,綜合的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進出口狀況,被各國當作是制定國際收支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所以,經常賬戶也是國際收支平衡中一個重要的分析對象。
【拓展資料】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基本核算表的組成部分。反映一定時期一國(或地區)同外國的全部經濟往來的收支流量表。是對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過程中所發生的貿易、非貿易、資本往來以及儲備資產的實際動態所作的系統記錄,是國際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可綜合反映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收支結構及儲備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為制定對外經濟政策,分析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基本經濟因素,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提供依據。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國際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可綜合反映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收支結構及儲備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為制定對外經濟政策,分析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基本經濟因素,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提供依據,並為其他核算表中有關國外部分提供基礎性資料。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各項國際交易的記錄,因而從每筆交易和從借貸總計來看總是平衡的。但國際交易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事先無法達到平衡。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交易實際有兩種:一種是事先的自主性交易,另一種是事後的調節性交易。貿易項目一般是前一種,在自主性交易中如發生差額因而只能動用國際儲備或借入短期資本以彌補上述差額,則屬於事後的調節性交易。自主性交易的國際收支如果能基本相抵,則調節性交易就不必占重要位置。
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收支就基本上達到平衡;如果情況相反,則國際收支就不平衡。這里說的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指平衡表上借貸總計的平衡。 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是各國重要經濟目標之一。本國經濟中許多因素,諸如生產波動、產業結構變動、金融動盪、物價升降等,都能影響這個目標的順利實現。國外經濟、政治、金融狀況的變化也能產生不利影響。為避免和抵消這些影響,需要調整國際收支。這不僅為了使國際收支能保持基本上平衡,而且也為本國匯價、物價的穩定以及本國對外支付能力的增強創造條件。在制定適當的政策措施以調整國際收支時,要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作全面的分析,並把國際收支與國內經濟統一起來考慮。

9.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則是什麼其各賬戶之間有什麼關系

1、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則:
①居民原則:即國際收支平衡表主要記載的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交易。
②計價原則:即國際收支原則上按成交時的市場價格來計價。
③權責發生制原則:一旦經濟價值產生、改變、交換、轉移或消失,交易就被記錄下來,一旦所有權發生變更,債權債務就隨之出現。
④復式計賬原則:任何一筆交易要求同時作借方記錄和貸方記錄;一切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入貸方;一切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入借方;借貸兩方金額相等。如果交易屬於單向轉移,計帳的項目只有一方,不能自動成雙匹配,就要使用某個特種項目計帳以符合復式計帳的要求。
2、國際收支平衡表各賬戶之間的關系:
①經常賬戶與貿易賬戶之間的關系。經常賬戶除包括貿易賬戶外,還包括收入賬戶和經常轉移賬戶。
②資本與金融賬戶和經常賬戶之間的關系。經常賬戶中實際資源的流動和資本與金融賬戶中資產所有權的流動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不考慮錯誤與遺漏因素,經常賬戶中的余額必然對應著資本與金融賬戶在相反方向的數量相等的余額,也就是說,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之間存在著融資關系。
③錯誤與遺漏賬戶。錯誤與遺漏賬戶是根據復式記賬原則、為了使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的總余額在賬面上為零而人為設置的,通常被認為無經濟上的意義,但有時對其進行分析是必要的,從中可以發現實際經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7-1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10.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賬戶下的primary income和secondary income怎麼解釋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或BP=NX-F。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primary income可理解為營業收入,secondary income可理解為非營業收入。
拓展資料:
國際收支按照特定帳戶分類和復式記賬原則編制地會計報表。1. 特定帳戶分類經常賬戶:對實際資源在國際間的流動行為進行記錄的帳戶。1)貨物:一般商品、待加工的貨物、貨物修理、各種運輸工具在港口購買的貨物和非貨幣黃金2) 服務:運輸、旅遊、通訊、金融、計算機服務、專有權徵用、特許以及其他商業服務。3)收入:第一, 支付給非居民工人的職工報酬;第二,投資收入項下有關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的收入和支出。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官方儲備帶來的收入和支出。包括直接投資的利潤、股本紅利、債務利息。資本損益應計入金融賬戶項下。4)經常轉移:無償提供的實際資源或金融產品,包括除去資本所有權的轉移(資本轉移歸入資本賬戶項下)資本和金融賬戶:對資產所有權在國際間流動性為進行記錄的帳戶。
一國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於該國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入流出狀況。當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是隨著市場變化自動調節的,因此,無論國際收支是處在順差還是逆差狀態,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閱讀全文

與國際收支平衡如何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