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什麼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經濟改革沒有間斷過。改革涉及的面比較廣泛,使蘇
聯的經濟管理體制發生了許多變化。這個時期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中央的指令性計劃
指標,改革管理體制、改進管理方法和擴大企業自主權,強調利潤對企業領導和工
人的物質刺激作用。其實質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以行政
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管理經濟。這個改革在當時曾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
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
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
濟管理體制沒有根本的觸動,沒有解決蘇聯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實質性問題,到
70年代後半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蘇聯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
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究其原因:其一,理論上對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
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缺乏認識,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還組織了對東歐國家「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批判,從而阻遏了對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探索。其
二,實踐上由於「新經濟體制」的實行,面對所出現的片面追求利潤、忽視產品質
量、盲目濫發獎金,不顧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等等問題,沒能找出有效的解決辦
法,害怕改革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動搖其權力基礎,因而改革逐
步收縮,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經濟體制改革半途而廢。
B. 克刻勃是什麼
'''克格勃'''([[俄語|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簡稱'''КГБ''',拉丁化'''Komitet Gosudarstvennoi Bezopasnosti''','''KGB'''),即國家安全委員會,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間[[蘇聯]]的情報機構。前身為[[捷爾任斯基]]創立的「[[契卡]](全名為全俄肅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別委員會)」。克格勃的職權領域大致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的[[反間諜]]部門相當。在1930年代,由亞戈達和葉若夫領導的內務人民委員部成為「大清洗」的工具。 冷戰期間,「克格勃」的職能過大, 涉及國內所有領域, 凌駕於蘇聯黨和政府之上,在國際上也成為紅色恐怖的代名詞,經常作為藝術形象出現在該時期西方陣營的電影等文藝作品之中。
克格勃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是[[安德羅波夫]]和[[貝利亞]],安德羅波夫最後擔任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而貝利亞在權力斗爭中失敗,被[[赫魯曉夫]]以叛國的罪名處死。
1 克格勃名稱變更史
1917年12月 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
1922年2 月 國家政治保衛局
1923年7 月 國家政治保衛總局
1934年7 月 國家安全總局
1941年2 月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
1941年7 月 國家安全總局
1943年4 月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
1946年3 月 國家安全部
1947年1O月
至
1951年11月 國家安全部(對外情報機構歸情報委員會管轄)
1953年3 月 內務部
1954年3 月 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