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情是哪年開始的
疫情是2019年12月19號開始爆發的。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新發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但按甲類傳染病管理。官方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開始的時間是2019年12月,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1月24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於2019年12月1日發病。
新冠肺炎的症狀:
第一,新冠肺炎患者在早期主要表現為發熱以及低熱,患者的體溫一般在三十七攝氏度以上,鼻塞、流涕、打噴嚏、咽喉疼痛等症狀。除上述症狀外,患者還會伴有乏力、乾咳等臨床表現。
第二,一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就醫時若未發現有明顯的發熱以及咳嗽等症狀時,其症狀表現一般以消化系統類的疾病為主,如:輕度食納差、乏力、精神差、惡心嘔吐、腹瀉等。
第三,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將會隨人體血液流向人體的各個器官,因此新冠肺炎的早期首發症狀還在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有症狀表現,如頭痛、心慌、胸悶等。
2. 世界上最大的疫情曾經發生在什麼時候
世界上最大的疫情曾經發生1918年。
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發生流感,接著中國、西班牙、英國都發生了流感。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慾不振而已。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較為致命。
(2)國際什麼時候出現了疫情擴展閱讀:
流行的范圍和影響:
此流感蔓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
這一波的大流感也傳入台灣,在當時造成約4萬餘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於1918年6月初在基隆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島,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顯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從基隆出現,並藉由海運傳入花蓮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約77萬人感染,25,394人死亡。
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從基隆開始出現,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約14餘萬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發疫情,再傳給台灣人;先在城鎮發生,再往鄉村擴散。
當時台灣醫療資源缺乏,在台灣367萬人中,只有732名受過4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日本人患者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因此死亡率較低,死亡率為1.1%;台灣漢人為3.3%、台灣原住民則為3.5%。
麻薩諸塞州的 Emery Hill,放屍體的帳篷,1919年5月29日西班牙流感奪去2千5百萬到4千萬(一說7千萬或一億)條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3. 疫情爆發的時間是幾月幾日
疫情是在2019年12月16日爆發的。2019年12月12日,武漢醫院接到了一名華南海鮮市場的商戶來看病。並透露商鋪內多名員工均出現高燒同乾咳現狀。12月16日,醫院又接診一名到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湖北商人。症狀跟之前的市場幾位顧客一樣。
12月16日,醫院又接診到當地小區一家三口及華南海鮮市場商戶。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之前相同的肺部異常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之前相同的肺部異常現狀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之前相同的肺部異常症狀。
中國疫情防控:
1、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在防護、隔離、檢測、救治、追蹤等重要領域採取有力舉措,盡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態勢,盡力阻止疫情跨境傳播。要加強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經驗和做法,開展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葯物研發國際合作。
2、發揮世衛組織領導作用。在譚德塞總幹事帶領下,世衛組織為領導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際社會對此高度贊賞。當前,國際抗疫正處於關鍵階段,支持世衛組織就是支持國際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
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對世衛組織政治支持和資金投入,調動全球資源,打贏疫情阻擊戰。
4. 疫情是什麼時候爆發的
疫情在2019年7,8月份於美國就發生了,後在武漢舉辦軍運會!美派了三百多人隊伍參加,後在2020年春節前後在武漢迅速漫延而壙散全國!爆發了全國性新冠疫情,而進行全國性抗疫動員!
5. 新冠是哪一年開始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開始的時間是2019年12月,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1月24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於2019年12月1日發病。
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間,在武漢市入院的首批41例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例,也有學者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至少在10月底,或更早就發生了,因為感染和症狀出現之間會有一個潛伏期。
哀悼活動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鍾,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美國
2021年6月14日,美國國會議員在華盛頓的國會大廈外為約60萬美國新冠逝者默哀。
6. 疫情是在幾月幾日爆發的
疫情是在2019年12月16日爆發的。
2019年12月12日,華南海鮮市場一名商人在武漢醫院就診。調查還顯示,該商店的一些員工有發高燒和乾咳。12月16日,該醫院又接待了一名湖北商人,他前往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症狀與之前市場上的幾位客戶相同。
12月16日,醫院接待了當地社區的一家三口和華南海鮮市場的一名商人。在每一個病例中,他們都有和之前一樣的肺部異常。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的威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
14億中國人民頑強抗擊疫情,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得到鞏固和擴大。
(6)國際什麼時候出現了疫情擴展閱讀:
中國疫情防控:
1、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部署醫療資源和重要物資在科學方式,採取有效措施等重要領域的保護、隔離、檢測、處理和跟蹤,阻止疫情的傳播世界各地盡快盡力防止其跨境傳播。
加強信息共享,交流有益經驗和做法,開展檢測方法、臨床治療、疫苗和葯物研發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2、發揮世衛組織的領導作用
在譚德塞總幹事帶領下,世衛組織為引領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當前,國際抗疫斗爭正處於關鍵階段。支持世衛組織,就是支持國際抗疫合作、拯救生命。
中方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對世衛組織的政治支持和資金投入,動員全球資源,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3、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人類最終將戰勝疫情,但重大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不會是人類的最後一次。針對疫情暴露出的弱點和不足,要完善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建立全球和區域防疫物資儲備中心。
中方支持疫情得到控制後,對全球應對疫情情況進行全面總結,總結經驗,彌補不足。這項工作需要科學和專業的方法,世衛組織的領導,並堅持客觀和公正的原則。
4、恢復經濟社會發展
有條件的國家要按照世衛組織的專業建議,定期開展疫情防控,有序開展復工復學。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暢通,努力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5、加強國際合作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這是國際社會在防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流行病方面取得的重要經驗。各國人民攜手應對疫情才是正確之道。
7. 建國後出現過哪些疫情
一、1949年——肺結核
肺結核在西方曾被稱為「死亡之首」,在中國更有「十癆九死」的說法。二十世紀上半葉,肺結核開始在中國大肆傳播。直到1949年,全國仍有肺結核病人2700萬,每年有超過138萬人死於肺結核。年死亡率達307/10萬,且18歲以上感染肺結核人數高達90%,「1921年前出生的人中,沒有幾個人體內沒有結核桿菌」。
在鏈黴素發現之前,中國的結核病處在無葯可醫的狀態,沒有特效的止血葯、止痛葯和抗菌葯,發病後幾乎只能承受著身體的惡化。即使鏈黴素作用於臨床,普通患者仍然無法消費。「十癆九死」在當時並非誇張的說法。
二、1955年——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傳染的病死率極高、社會危害性極大的烈性傳染病。根據已有研究證明,近現代以來華北地區鼠疫流行非常普遍,新中國成立後,察北專區即出現了大規模鼠疫暴發、流行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突發事件。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危害之大在傳染性疾病中當推首位。
根據1900年到1949年的不完全統計,全國鼠疫發病人數達1155884人,死亡1028808人,人間鼠疫波及20個省、自治區的549個縣,鼠疫流行主要是因為鼠、蚤的數量急劇增加,及由於戰爭社會大動盪、人口大流動等。
三、1957年——亞洲流感
亞洲流感是1957年2月在中國貴州省首次爆發的一種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遍全世界。疫情一直持續到1958年,是二十世紀人類第二次流感大流行,「亞洲流感」因首發地為亞洲而得名,學名為甲型H2N2流感。
亞洲流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出現的最嚴重的流感疫情,1957年2月首發於中國貴州省西部,3月傳播至內地其他省份,4月蔓延到香港地區,在八個月內席捲全球,據估計全球共有100萬-400萬人死於該病毒。
四、1958年——血吸蟲
血吸蟲病又稱「大肚子病」,是一種由血吸蟲寄生在人體內的靜脈系統所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它主要通過田溝、河流中的釘螺,以及患者、罹病牲畜糞便中的蟲卵孵化入水等方式進行傳播,其危害之大,范圍之廣,實屬罕見。
1958年6月30日,曾經的血吸蟲病重疫區余江縣登上了《人民日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消滅血吸蟲病的縣,被永久地載入了史冊,同時彰顯著新中國創造的偉大力量。為此,偉大領袖還寫下了兩首七律,名曰《送瘟神》,以表達人民群眾在防治此病過程中取得勝利的喜悅心情。
五、1961年——天花
天花在人間的傳播至少有3100年,它流行起來十分猖獗,假設有四個人患天花,就有一個人要死於天花,那麼剩下的都要留下麻臉,有的是眼瞎或者是耳聾。
1961年6月,中國最後一名天花病人胡小發痊癒出院, 新生的人民政府只用了十一年時間,就消滅了這個困擾了人類數千年的瘟疫,比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消滅天花的時間整整提前了16年。1979年12月9號,全球撲滅天花證實委員會在日內瓦簽署的認證書上用六種文字寫道:我們證實撲滅天花已在全世界實現。
六、1966年——流腦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感染人體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感者主要是小孩子、青少年。1966-1967年的流腦疫情,是最為嚴重的一次,1967年文革紅衛兵「大串聯」誘發了全國大流行,每10萬人中,就有403人發病。
曾經,這個「流腦」也像今天的冠狀病毒一樣,在全國大流行,300萬人感染,可幸的是最後研製出了流腦疫苗,才真正攻克這一疾病。如今,每個寶寶出生後也必須要接種流腦疫苗。
七、1968年——香港流感
香港流感(Hong Kong flu),是指於1968年7月在香港首次爆發的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美國,疫情一直持續到1969年,在世界范圍內造成100萬-400萬人死亡。 香港流感是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第一次大流行,該病毒由H2N2流感病毒經過抗原轉變而來,後者曾在1957-58年造成「亞洲流感」大流行。
1968年7月,香港地區出現流感疫情、約15%的當地居民被感染,8-9月逐步傳入新加坡、泰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地,同年底蔓延至北美洲。
八、1981年——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也是我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它可流行、爆發和大流行。臨床特徵為劇烈腹瀉、嘔吐、大量米泔樣排泄物、水電解質紊亂和周圍循環衰竭,嚴重休克者可並發急性腎功能衰竭。
20世紀60年代初,第7次霍亂大流行傳入我國後,1981年以國務院名義下發文件,明確提出「標本兼治,治本為主」的防治霍亂的對策原則,各地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對霍亂疫情和疫源地的監測和防治工作。2004年,中國研製的新型口服霍亂疫苗上市,大幅降低了成本和副作用,並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葯,已經在非洲等貧困地區推廣。
九、1988年——甲肝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計有29萬人患病。醫院爆滿,不得不在各單位開辦臨時病床。上海這次甲型肝炎流行並非是由於甲肝病毒變異所致,市人群在對甲型肝 炎免疫力下降的基礎上,居民習慣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1988年1至2月中旬發病形成高峰,3月病情得以控制。1993年起,上海市開展了甲肝疫苗接種工作,根據甲型肝炎發病特點,分別對學齡前、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職校、技校、大學生等人群開展甲肝疫苗接種,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大大降低了全市甲型肝炎的發病率。
十、1999年——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睛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據建國以來至1999年的疫情統計,中國共發現麻風病人3113例。
經過50年來的防治,病人不斷減少,病區縮小,危害減輕。1999年,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各級防治人員努力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各地區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標准。
十一、2002年——非典
SARS事件(非典性肺炎)是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英語:SARS),2002年非典在中國廣東發生,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
為了控制疫情,全國人民如臨大敵,對人員流動嚴加管控。截止2003年8月16日,中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治癒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於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數中)。中國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國台灣:665例,死亡180人。當時人們對未知病情的恐慌以及網路的快速傳播,全國人民都開始重視起非典,白醋和板藍根等葯品也賣脫銷了。
十二、2020年——新冠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強調及時准確、公開透明地發布疫情最新情況,回應境內外關切。同時,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國將及時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完善信息收集反饋和決策糾錯機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始終相信,萬眾一心,就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就沒有跨不過的坎。有14億中國人民手挽著手並肩戰斗,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8. 世衛正式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日內瓦時間11日傍晚,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已經構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WHO當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席捲了至少114個國家和地區,導致超過11.8萬人感染和4000餘人死亡。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當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在過去的兩周中,中國境外的病例數量增加了13倍,出現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增加了3倍」,他對於疫情的擴散速度和嚴重程度,以及各國不採取行動的情況感到憂慮。
3月11日,在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中)出席新聞發布會。 當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學者沈逸表示,世衛組織宣布「大流行」意味著中國為世界爭取的時間被浪費了,「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一直在和世界分享經驗,但似乎這些經驗被忽視了。」
本月9日,世衛組織已經表示,新冠疫情構成「大流行」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真實」。今年1月30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衛組織上一次宣布「大流行」是在2009年的「豬流感(H1N1)」期間。根據世衛組織公布的定義,「大流行」是指一種新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但並沒有給出更具體的描述以及「大流行」的確定標准。譚德塞此前表示,是否判定疫情為「大流行」主要基於對病毒傳播的地理分布及疾病嚴重性等方面的評估。國際普遍認為,被認定為「大流行」的疾病將影響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並對衛生保健系統造成極大壓力。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1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宣布為「大流行」並沒有改變其對疫情的根本看法,這雖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可以號召全人類共同來應對此次的公共衛生威脅。「『大流行』意味著這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而是全體世界公民的事。」
譚德塞11日也表示,正式使用「大流行病」並不會改變世衛組織對新冠病毒威脅的評估。
陳希表示,宣布「大流行」後,世衛組織將與各國加強資源共享、信息分享和國際協調,想方設法阻止疫情的快速蔓延。目前來看,加強基本防護是各國最需要採取的措施,以此盡可能降低疫情暴發的峰值,讓醫療系統不至於被激增的患者擊垮。
世衛組織承認,新冠肺炎為全球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世衛組織發言人塔里克·賈薩雷維奇10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依然無法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因為它是一種新型病毒,未知因素很多,特別是在嚴重性和傳染性方面。
譚德塞11日表示,「我們從未見過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大流行』,我們也沒有見過可以得到控制的『大流行』」,「我們每天都在呼籲各國採取緊急且積極的行動。我們已敲響警鍾,響亮而清晰。」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9. 疫情啥時候開始的
2019年12月16日。
2019年12月12日,武漢醫院接到了一名華南海鮮市場的商戶來看病,並透露商鋪內多名員工均出現高燒同乾咳現狀,12月16日,醫院又接診一名到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湖北商人,症狀跟之前的市場幾位顧客一樣。
12月16日醫院又接診到當地小區一家三口及華南海鮮市場商戶,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之前相同的肺部異常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之前相同的肺部異常現狀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之前相同的肺部異常症狀。
中國疫情防控:
1、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在防護、隔離、檢測、救治、追蹤等重要領域採取有力舉措,盡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態勢,盡力阻止疫情跨境傳播。要加強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經驗和做法,開展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葯物研發國際合作。
2、發揮世衛組織領導作用。在譚德塞總幹事帶領下,世衛組織為領導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際社會對此高度贊賞。當前,國際抗疫正處於關鍵階段,支持世衛組織就是支持國際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
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對世衛組織政治支持和資金投入,調動全球資源,打贏疫情阻擊戰。
3、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人類終將戰勝疫情,但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人類來說不會是最後一次。要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區防疫物資儲備中心。
中國支持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後,全面評估全球應對疫情工作,總結經驗,彌補不足。這項工作需要科學專業的態度,需要世衛組織主導,堅持客觀公正原則。
4、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有條件的國家要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遵照世衛組織專業建議,有序開展復工復產復學。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盡力恢復世界經濟。
5、加強國際合作。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這是國際社會抗擊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經驗,是各國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間正道。
10. 疫情開始時間是幾月幾日
疫情是在12月16日爆發的。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了多例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證實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2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通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3月11日,世衛組織認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可被稱為全球大流行。
發病特徵
根據現有病例資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發熱、乾咳、乏力等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重症病例多在1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