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和平環境是什麼

國際和平環境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6 20:25:30

⑴ 當前中國的國際環境是什麼樣的

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既有斗爭又互相利用.比如俄羅斯,不可否認它給中國高新科技,軍事技術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但同時,也要看到,它出口給印度的武器都比出口中國的先進.同時,由於兩國有著漫長的陸地邊界,為防範中國,它拒絕出口給中國威力巨大的陸戰武器.美國處處與中國為難,拉攏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菲律賓組成"島鏈"封鎖中國,還老拿台灣問題敲打中國.但在反恐,維持世界局勢穩定,保護環境等很多問題上它也需要中國的支持.同時美國也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從短期來看,世界局勢還是比較和平,穩定的,歐美國家在經濟上需要中國,但同時對於它們來說,中國是它們未來支配世界的重要潛在威脅,它們也會想方設法的利用機會遏止我們.中國現在是個出口型的國家,而且國力也很有限,格外需要世界局勢的穩定.有時也只得韜光養晦,忍氣吞聲.

⑵ 為什麼說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

按照東方文明,沿著中華文化傳統,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認為這不是絕對的,世間事物利弊相間,從某種意義來說,不要只看到沖突或戰爭造成的破壞,也必須承認它能夠促進歷史的飛速發展進步。國家如人,機遇突變降臨如果你酒囊飯袋只能眼睜睜看其溜走,就像當初中國,數千年的封建保守意識滲入炎黃骨髓 中庸無為思想成為中華國魂,淪為小農經濟愚昧落後的農業國乃歷史的必然。反之你素質高底蘊厚,完全可以在戰火中迎頭而上如虎添翼,典型例子美國依靠其先進的國家體制,在二戰的硝煙戰火中迅速成長壯大終成大器,雄踞生物鏈極頂誰與匹敵!國家尊嚴國民幸福,讓人佩服令人羨慕啊。

⑶ 關於國際和平的資料

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1、鄧小平對當今時代特徵的科學判斷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1985年鄧小平提出),是鄧小平國際戰略的核心思想,是貫徹它整個外交思想的主線。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理論的內涵主要有: ①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變化、最主要的特徵。和平與戰爭、發展與貧窮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②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共同要求,是世界發展的主流; ③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有待解決的兩大課題、兩大任務、兩大目標。總體和平,局部戰亂; 總體和平,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仍然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特點,基本態勢; ④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 縱觀國際形勢,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這兩個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人類社會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一些西方國家鼓吹人權高於主權、人權無國界、主權有限和主權是過時的概念等新干涉主義論調,為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主權提供理論依據;混淆反對恐怖主義的界限,無根據地指責一些國家是恐怖主義國家,隨意擴大反恐范圍,為其推行霸權主義掃清道路;出台核態勢評估報告,提出預防性干預和先發制人的戰略。 (2)、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恐怖主義不僅威脅發達國家,而且也危害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3)、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起。 (4)、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5)、美國的單邊主義上升引發了一系列的新的矛盾。 針對以上國際局勢特點,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我國順應歷史潮流的四點主張: (1)、主張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2)、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4)、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以上四點主張充分體現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的趨勢,具體表現是:①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②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③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④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如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⑤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在可預見的將來,一超多強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多極化趨勢將在一超多強並存於競爭中逐步向前發展,但世界新格局的最終形成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注意:政治多極化是一種趨勢,但目前尚未形成) 影響: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我們要積極推動多極化趨勢和大國關系的調整朝著有利於實現我國在新世界的三大任務的方向發展。 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應該注意到,今日的經濟全球化盡管是西方主導的,但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客觀趨勢,只要善於把握、正確應對,從長遠看將促進世界經濟的繁榮和各國經濟的發展,從而為維護世界和平創造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各地區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聯系日益加強,從而形成了更加緊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這是防止沖突、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多極化趨勢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一種制約,有利於國際關系民主化,有利於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當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國際形勢發展中出現的一大新變化: (1)、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任何國家迴避不了的; (2)、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3)、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4)、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5)、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根本原則 新中國誕生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外交政策幾經調整變化,但獨立自主的總原則始終沒有變。在先後經歷一邊倒外交、兩個拳頭打人外交和一條線,一大片外交路線之後,在1982年黨的12大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再次明確重申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 2、鄧小平賦予獨立自主根本原則的新內容的主要變現 ①提出了真正的不結盟,對於一切國際事務,都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來決定自己的立場,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 ②必須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准則,要把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③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我國主權的侵犯與干涉。 3、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4、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團的談話中首次提出來的。這些原則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贊成。在1955年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重申了這些原則,並為會議所肯定。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於處理社會制度不同國家的關系,也適用於社會制度相同國家間的關系。它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各國在和平中發展和繁榮指明了道路。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本質是反對侵略和擴張,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權利,其中的核心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有發言權,任何國家都不幹涉別國的內政。因此,只要世界上所有國家在相互關系中都嚴格遵循這五項原則,堅決反對破壞這些原則的霸權主義行為,國與國之間就能建立起正常、健康的關系,世界和平與發展就會有保證。 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必須堅持五個繼續: (1)、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加強區域合作,把周邊國家的交流推向新的高潮; (2)、繼續增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增進理解與信任,互相支持和幫助; (3)、繼續經濟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在聯合國和其它國際區域性組織中發揮作用; (4)、繼續經濟同各國地區和政治組織發展交流和合作; (5)、繼續廣泛開展民主外交。 5、中國外交工作的立足點 加強同第三世界即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是中國外交工作的立足點。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可靠的朋友,在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方面,中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貫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利益;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堅定地反對霸權主義。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 超級大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是當代世界戰爭的主要根源。地區霸權主義是引發戰爭的另一個重要根源。必須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如果在對外政策上違背國際准則和人民的意願,推行霸權主義,同樣會成為引發戰爭的根源。 國際舊秩序的內容和實質 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在發展中國家無權的情況下,按照發達國家利益形成的。舊秩序的特點就是不平等性和不合理。政治上,少數發達國家說了算,以強凌弱,以大欺小;在經濟上、生產上,服從發達國家的需要,把發展中國家變成原料基地和加工廠;在國際貿易上,發達國家制定有利於自身的貿易規則,控制世界市場。這種政治經濟秩序是為發達國家利益服務的,極大地損害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既不利於維護世界和平,也不利於整個世界的發展,尤其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2、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霸權主義指的是大國或大國集團以及地區強國通過武力或採用其它手段,把自己的影響和意志強加於別國,謀求對一個地區或更大區域范圍進行統治的政策和行為。霸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強權政治,強權政治就是以強凌弱,以追求控制、統治、支配他國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脅、制裁為主要手段,奉行強權即公理的哲學,處處插手他國內政。 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實行霸權主義政策,關鍵是看它是否推行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弱肉強食的外交政策。 霸權主義是造成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對和平與發展的主要威脅。 3、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 國際秩序是一個歷史范疇,指的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上相互作用的體系或結構,它主要包括國際政治秩序和國際經濟秩序。 建立國際新秩序,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共同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歷史證明,以軍事聯盟為基礎、以加強軍備為手段的舊安全觀,無助於保障國際安全,更不能營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是維護和平的政治基礎;互利合作、共同繁榮,是維護和平的經濟保障;平等對話、協商和談判,是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的正確途徑。各國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強大的國家,離開國際合作也難以有真正的安全。 中國推動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是新型區域合作模式。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不僅是處理上海合作組織內部各國相互關系的經驗總結,而且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也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內容 (1)、和平與發展是中國主張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出發點,也是世界各國能夠接受的共同目標;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主張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准則和基礎; (3)、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目標模式應是平等、民主,以主權為依據,不以實力為標準的一球多制; (4)、國際爭端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5)、各國不論大小、強弱,都有權平等參與協調解決世界事務。 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內容 (1)、各國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 (2)、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 (3)、各國有權參與處理國際經濟事務; (4)、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5)、加強南北對話和合作。 4、建立國家政治經濟新秩序,必須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聯合國主張以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為基礎,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危機,以多邊形式解決全球問題和地區問題。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因其權威性、普遍性和積累的獨特經驗,理應發揮不可替代的協調作用。世界各國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應對新挑戰與新威脅的普遍體系,以保障國際穩定、安全和可預見的發展,這一體系應符合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確保社會經濟的持久發展與穩定,符合國際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則,世界各國應共同遵守《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成立50多年來,雖然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干擾,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但聯合國在戰後國際事務中還是發揮了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1)、緩解國際沖突,防止緊張局勢惡化; (2)、在促進世界經濟繁榮,推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3)、積極推進非殖民化運動,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自決和獨立; (4)、推動世界裁軍運動的發展; (5)、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方面,如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生態問題、資源利用問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⑷ 為什麼說和平的國際環境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和平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我們發展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⑸ 什麼是安全環境 什麼是國際安全環境 (軍理問題)

安全環境是指組織(企業、地區、國家等)生存發展所面臨的諸多有利或不利的因素的總和,也就是所有外部能夠影響自身的機會和威脅的總和。

所謂國際安全環境, 是世界各主要國家和政治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在戰略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斗爭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環境。它包括國際戰略格局和國際戰略形勢兩個方面:國際戰略格局是國際戰略環境的框架結構;國際戰略形勢是國際戰略環境的動態表現。它從本質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治集團建立在一定軍事、經濟實力基礎上的政治關系的基本狀況和總體趨勢,其核心是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國際戰略環境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時代的特徵對它的基本面貌有決定性的影響。

⑹ 國際環境一般劃分為哪兩個基本方面

一個國家的國際環境,一般是大格局和平發展,小環境:友好與敵對。

⑺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狀況怎麼樣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冊第34-35頁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報》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469頁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冊第41-42頁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年12月9日)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9日

⑻ 「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我們應當怎麼做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1985年鄧小平提出),是鄧小平國際戰略的核心思想,是貫徹它整個外交思想的主線。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理論的內涵主要有:

①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變化、最主要的特徵。和平與戰爭、發展與貧窮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②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共同要求,是世界發展的主流;

③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有待解決的兩大課題、兩大任務、兩大目標。總體和平,局部戰亂;

總體和平,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仍然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特點,基本態勢;

④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

縱觀國際形勢,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這兩個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人類社會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

⑼ 當今社會,國家間是怎樣維護和平與發展的

第一,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也嚴格約束自己永遠不稱霸。中國始終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第二,防範和打擊恐怖活動,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採取有效的手段。反對恐怖主義,不能搞雙重標准;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團結各國共同開展反恐斗爭,不能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和宗教聯系、等同起來;必須綜合治理,努力解決地區沖突、貧困等問題,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第三,維護世界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無論是維護世界和平,還是促進共同發展,都要在國際事務中提倡和貫徹民主原則,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第四,樹立新的安全觀念,努力營造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其它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是維護和平的政治基礎;互利合作、共同繁榮,是維護和平的經濟保障;平等對話、協商和談判,是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的正確途徑。 第五,謀求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第六,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和諧世界應該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要堅持民主平等、實現協調合作,堅持和睦互信、實現共同安全,堅持公正互利、實現共同發展,堅持包容開放、實現文明對話。 8 回答者: shenfafafa - 三級 2009

記得採納啊

⑽ 如何正確分析中國和平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

(一)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全新道路,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有著充分的科學依據。盡管當今世界仍存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人類還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但從大局、主流、根本趨勢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國家要實現自己的發展,都必須順應這一時代發展的潮流。而當今中國雖正處在歷史上發展最為快速、變革最為深刻的新時期,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發展依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這就要求中國順應時代潮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從而為中國的發展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友好的周邊環境。
(二)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中國夢,就是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條件下,決心走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應時代特徵,既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又獨立自主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在維護世界和平中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的發展之路。
第一,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理念。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認知,而且闡明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合乎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是尊重歷史規律的正確選擇。
第二,以中國的和平發展推進世界的和平發展。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將始終堅持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互利合作,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三,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實保障。強大的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實現和平發展的力量支撐。只有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才能使我國具有越來越強的把握和平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能力。
第四,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條件。要使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走得通,就必須要求其他國家與我們相向而行,也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這樣,各國才能和平相處、共同發展。和平發展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我們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也要倡導其他國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各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使和平發展成為各國共同的政策取向。
(三)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必須著眼於和平發展的內在要求,正確處理影響和平發展的若乾重大關系,確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著力點。
一是堅持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各國共同利益的有機統一。黨的十八大向全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將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中國的和平發展建立在同各國合作的基礎之上,追求的是世界持久和平與各國共同發展。事實上,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因此,我們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不斷擴大與各國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深化與各國利益融合,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更好地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更多地結合起來,從而為我國和平發展開辟越來越廣闊的空間。
二是堅持獨立自主與互利共贏的有機統一。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既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又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一方面,我們觀察和分析國際問題,處理國際事務,都要堅持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國際競爭與合作。
三是堅持硬實力建設與軟實力建設的有機統一。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需要堅強的硬實力作後盾,也需要深厚的軟實力作支撐。硬實力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自然資源等)、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指的是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力、外交力等,是文化和理念等的影響力、競爭力。硬實力與軟實力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要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須把硬實力建設與軟實力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硬實力與軟實力協調發展,在增強我國硬實力的同時,不斷提升我國軟實力,切實用中國獨具特色和魅力的軟實力來贏得中國的世界話語權,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文化形象。

閱讀全文

與國際和平環境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