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國際形勢熱點有哪些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結束後,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後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四)、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當前,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戰略調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作用,謀求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⑵ 當前影響國際格局穩定的地區熱點有哪些
1、金融危機的後續問題。
2、全球能源危機問題並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
3、伊朗核問題。
4、朝鮮核問題並半島朝韓危機。
這三個體系的相同之處:
1、背景:都是戰爭的產物;都是在實力的基礎上確立的,打上了大國強政治的烙印;
2、形成方式:都是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
3、內容:都包括劃分世界版圖、宰割弱小民族、劃分勢力范圍的內容;
4、組織:都建立了維護這一體系的國際組織。
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其內部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劇,這一體系逐漸瓦解。1931年,日本沖破華盛頓體系的限制,發動「九·一八事變」。
侵佔中國東北,並於1933年退出國聯,為發動大戰作準備。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擴充軍隊,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了。
⑶ 高分求最近的國際局勢或者熱點問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
08年到09年的熱點有以下幾個:僅供參考
1 國際油價大起大落
2 緬甸遭風暴襲擊
3 泰國政局動盪
4 朝核問題一波三折
5 格俄戰爭
6 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
7 奧巴馬當選美總統
8 印度爆發恐怖戰爭
9 索馬裏海盜
10 H1N1
11 中美南海對峙
12 中印邊境局勢緊張
13 鐵礦石談判
14 中美艦艇相撞
15 宏都拉斯
⑷ 求20個近期的國際熱點問題
1、中東危機:敘利亞問題 2、美國回歸亞洲 1、中東危機:敘利亞問題 內亂原因 最新局勢 周邊局勢 各方較量 何去何從 內憂外患原因 內因:.經濟困局難解,教派分歧,家族獨裁統治,雖然表面看上去敘利亞實行的是民選的總統制政府,可真正當選總統的無非是前任總統的直系親屬,家族式的經營模式,缺少真正民族意願的政府。 外因:中東是大國必爭之地,中東的不穩定,說明中東大國爭奪角力的激烈程度。敘利亞問題,不過是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為了進一步掌控中東地區,建立穩定的安全體系,最大限度維護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新的戰略行動。 最新局勢 「和平」抗議變成「武裝起義」 國內暴力事件持續升級 阿盟決定經濟制裁敘利亞 航母出動,干預行動或在即 中東局勢緊張 阿拉伯國家聯盟經濟和社會委員會2011年11月26日召開緊急會議並達成一致,決定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就是否制裁敘利亞尚存爭論,制裁能否落實仍存變數。 面對多方外力干預,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繼續強硬姿態,政府軍開始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增兵。 以色列蠢蠢欲動,敘利亞內亂,中東各方勢力發生巨大變化,伊朗失去盟友。 美俄兩大國的暗中較量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圖片) 已有3艘俄羅斯軍艦駛入敘利亞附近塔爾圖斯海域。此外,2011年11月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派到地中海東部海域執行任務。 美海軍「布希」號航母(圖片) 2011年11月,作為美國海軍最新建成的航母,編號為CVN-77的「喬治·布希」號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喬治·布希」號從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駛往敘利亞近海一帶。 希拉里中俄對敘利亞的態度令人惡心(圖片) 2012年1月22日,阿盟外長會議倡議結束敘利亞國內暴力沖突,敦促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將所有權力移交給第一副總統,並要求敘當局在兩個月內組建包括反對派在內的國民團結政府。2月4日,阿盟以這份倡議為藍本起草的一份決議草案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中遭到中國和俄羅斯否決。這一幕2011年10月4日也曾上演。 2 安理會:中俄否決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視頻) 中俄聯手投否決票的原因 1、西方國家將昨天的利比亞經驗套用到今天的敘利亞身上,豈不是要聯合國為它們的軍事干涉再開一次綠燈?那麼明天又該輪到哪個國家呢?這類干涉一旦盛行,國際關系和世界和平必將陷入巨大的混亂。 2、俄外長拉夫羅夫講,中俄實際上投這個反對票是必然的,但是中俄雙方是想有一個緩沖期,當時俄羅斯代表在聯合國表示給出三至四天時間,俄高級代表團訪問了大馬士革以後,再進行表決,但是包括西方一些國家在助力推這個,要堅決進行表決,所以中俄投了反對票。 3、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實,中國的反對票既非「跟隨俄羅斯」,也不是「同情巴沙爾」,為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2月5日,約兩萬人參加環球網就「你怎麼看中國在聯合國否決敘利亞決議草案」的投票調查,其中91%的網友表示「支持」中國這次動用否決權。 4、美國參議員麥凱恩近日在慕尼黑說,「阿拉伯之春」應當進入中國。美國的這種聲音越來越多,不斷強化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擔心:搞垮中國最終將成為美國的頭號國家目標和外交「總政策」。不管這種擔心與美國的真實意圖有多少對應性,它都在中國社會里很真實,而且在逐漸變得緊迫。 敘利亞何去何從 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份有關敘利亞問題的主席聲明。聲明重申,尊重敘利亞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原則,歡迎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作為聯合特使斡旋敘利亞危機,支持安南為實現停火、人道准入和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所做出的努力。該聲明沒涉及敘利亞政權更迭和武力干涉敘利亞危機的用語。 中俄難以阻止事態的發展。從最早的南聯盟到後來的伊拉克,到利比亞再到今天的敘利亞,到甚至以後的伊朗,其實是一場世界的群毆,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對這些國家的一個群毆,它們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再者,要看俄羅斯能堅持多久,因為每一次都是俄羅斯,特別是南聯盟的時候,非常的義正言辭,最後它就撤了,這種劇情已經上演好幾次了。 2、 美國回歸亞洲 2011年,美國「回歸亞洲」步伐加快,「回歸亞洲」戰略涉及外交、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外交上,專注於南海問題,旨在擴大問題的復雜性;軍事上,加大在澳大利亞駐軍,向菲律賓出售武器等;經濟上,美國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而中國的迅速崛起,讓美國感到了不安。我國應該冷靜觀察,穩住陣腳,從戰略上藐視來自美國的「包圍」,推動自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奧巴馬高調回歸亞洲,中美關系小摩擦不斷(視頻) 一、美國確立「回歸亞洲」戰略的緣由 第一,全球戰略部署的需要,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勢力滲透只剩下亞洲了。 第二,亞洲占據的重要地位,亞洲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穩定劑」。 第三,解決美國自身的困難,亞洲的發展和繁榮與美國息息相關。 第四,平衡潛在的對抗力量。 美國回歸亞洲實質就是遏制中國 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米爾斯海默就認為,隨著實 3 力的增強,中國總有一天會發起對現有霸權國的挑戰,也就是對美國的挑戰。 亞洲:美國實施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圖片) (二)美國「回歸亞洲」戰略的部署及行動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就跨越重洋來到亞洲。先是高調訪問印度,將美印關系升級到「3.0版」,隨後又抵達泰國,並高調出席正在普吉召開的盟地區論壇部長會議,代表美國簽署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此舉正式吹響美國「回歸」亞洲地區事務的號角。 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表示,美國深切關注中國與東盟「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爭端」 。 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公開明確表示介入南海爭端。 201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這是美國又一次主辦APEC領導人會議。峰會上美國力推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簡稱TPP。 美國「回歸亞洲」就是借道亞洲回家 如果美國回歸亞洲戰略失敗,那也就意味著其稱霸全球的失敗。近年來,美國不但沒有能夠征服世界,反而為霸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更糟糕的是拖累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美國國內的政治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美國目前的戰略實際上就是「借道」亞洲的「回家」戰略,主要是想把亞洲當成美國的前沿陣地,防止美國本土的安全受威脅。所以說,美國的回歸亞洲戰略實際上就是借道亞洲回家的一個過程。 外交攻勢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南海問題」。美國插手南海問題,意在挑起中國和相關國家的爭端,在外交上孤立中國。 軍事上進行包圍帶來的挑戰。首先是增兵澳大利亞。加緊與日本和韓國建立雙邊軍事同盟,繼續加大對台灣的武器銷售。 經濟上強行干預帶來的挑戰。美國意圖在於通過TPP幫助美國增加出口,建立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跨太平洋地區的自由貿易區,進而主導亞洲的經濟秩序。 外交 軍事 經濟 美國「回歸亞洲」戰略對中國的挑戰 奧巴馬訪"三八線"眺望朝鮮(圖片) 中國完全可以從戰略上藐視來自美國的包圍 最重要的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謹記當年鄧小平的教導,同時提出: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 (三)中國對美國「回歸亞洲」戰略的應對
⑸ 最新軍事新聞哪裡有,中國軍事新聞網站哪個最權威
最新的軍事新聞,比較常見的網站有鳳凰網,鐵血網,中華網等門戶網站。
最權威的軍事新聞網站,鳳凰網,鐵血網,中華網等這些網站的軍事新聞比較的權威。
但是,權威並不等於客觀,畢竟一個客觀的解讀,除了政治這一方面,還包括武器裝備這些方面,特別是武器裝備這些方面,需要極高的基本知識,對武器有通透的了解,才能談得上權威,所以,這些門戶網站對軍事新聞的解讀比較的權威,但是在軍事武器方面的解毒上,反而是像飛揚軍事,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吧,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等這些民間論壇更具權威性。
⑹ 最近國際上有什麼軍事沖突或熱點話題
很多比如巴基斯坦逮捕涉05年倫敦爆炸案的基地高層人員 巴基斯坦日前逮捕了一個涉及2005年倫敦公共交通系統爆炸案嫌疑人,此人為阿拉伯人,是恐怖組織「基地」組織高層人員。 針對最近在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恐怖爆炸襲擊事件,英國、美國和埃及的反恐和國際問題專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全球反恐斗爭形勢依然嚴峻。要徹底消除恐怖威脅,不能單純依靠武力和軍事手段,應採取包括加強跨文化交流在內的多元化長期策略,各國還應加強在反恐方面的合作。
⑺ 整理一下2011年到現在為止的軍事熱點新聞
日17時10分飛離月球,奔向距地球150萬公里的深空。 詳情
2011年2月22日,紐西蘭南島最大城市克賴斯特徹奇當地時間22日發生里氏6.3級地震,截至28日已確認有148人在地震中遇難。>>詳情
2011年2月26日,美國航天局宣布,「發現」號太空梭當天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對接時二者正運行在距地球約354公里的澳大利亞上空。
2011年1月時事政治
2011年1月6日,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正式成立。
2011年1月8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發生一起槍擊案,至少造成6人死亡,12人受傷,傷者中包括來自亞利桑那州的民主黨女議員加布里埃爾•吉福茲。 >>詳情
2011年1月9日,伊朗航空公司一架載有10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波音727客機於當地時間9日19點45分(北京時間10日零點15分)在伊朗西北部城市烏魯米耶附近墜毀,目前已造成72人死亡,33人受傷。 >>詳情
2011年1月1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在北京舉行儀式歡迎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
2011年1月11日,中國殲20隱形戰斗機在成都進行首次升空飛行測試,整個首飛過程在殲10S戰斗教練機陪伴下完成,歷時約18分鍾,取得成功。>>詳情
2011年1月12日,塔吉克議會下院於1月12日以多數票批准了之前中塔兩國政府簽署的勘界協定。根據已簽署的協定,塔方退還與中國在帕米爾高原擁有主權爭議的約1000平方公里領土。 >>詳情
2011年1月14日晚,印度西南喀拉拉邦發生重大踩踏事件,印度警方15日說,造成的死亡人數已升至104人,另有50人受傷。 >>詳情
當地時間2011年1月24日16時32分(北京時間1月24日21時32分),俄羅斯莫斯科多莫傑多沃機場抵達大廳內發生自殺式炸彈爆炸。造成35人死亡,180餘人受傷。 >>
⑻ 2016.1至國內軍事方面熱點10條
國產航母
y20運輸機服役
j20戰斗機小批量服役
南海大規模軍事演習
海上聯合-2016軍事演習
俄羅斯國際軍事挑戰賽(中國有參加)
吉布地建設海外軍事基地
陸基反導武器首次公開
軍隊改革
30萬大裁軍
戰略核潛艇帶彈遠海巡航
南海多次和美軍艦船對峙
⑼ 今日國際軍事新聞今日國際新聞熱點是什麼
總會有些經常性的熱點,伊朗核問題,朝鮮新一代領帶集體政策走向,中國南海問題,俄羅斯大選。。。。
⑽ 當前影響國際格局穩定的地區熱點有哪些(形勢與政策)謝謝
1、金融危機的後續問題。
2、全球能源危機問題並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
3、伊朗核問題。
4、朝鮮核問題並半島朝韓危機。
這三個體系的相同之處:
1、背景:都是戰爭的產物;都是在實力的基礎上確立的,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2、形成方式:都是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
3、內容:都包括劃分世界版圖、宰割弱小民族、劃分勢力范圍的內容;
4、組織:都建立了維護這一體系的國際組織。
(10)當前有哪些國際軍事熱點擴展閱讀:
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其內部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劇,這一體系逐漸瓦解。1931年,日本沖破華盛頓體系的限制,發動「九·一八事變」。
侵佔中國東北,並於1933年退出國聯,為發動大戰作準備。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擴充軍隊,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