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生物多樣日是幾月幾號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從2001年起,根據第55屆聯大通過的第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原來的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以方便各國舉辦各種紀念活動。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據有關機構估計,地球上的生物約有300萬至1000萬種以上,至今有案可查的僅有150萬種,而供人類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人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也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從而威脅生態系統。如今,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土壤退化、森林面積減少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使地球生物種類在大量消失。據統計,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紀的55億公頃減少到現在不足28億公頃,無數動植物在人類還沒有認識之前就由於各種原因在地球上消失了。
在2007年4月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上,有關專家發出警告,如果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5攝氏度,再加上植物保護地被破壞等人為因素,必然會導致地球上的物種大規模滅絕。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將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⑵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是幾月幾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是5月22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是鑒於公共教育和增強民眾生態意識對在各層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
中醫葯絕大部分來自生物,截至如今,直接和間接用於醫葯的生物已超過3萬種。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於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基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⑶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是哪一天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1993年12月29日起生效的,於是第二年聯合國大會宣布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992年11月18日,全世界有1575名科學家(其中99人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就環境問題向世人發出警告:扭轉人類遭受巨大不幸和地球發生突變的趨勢,只剩下不過幾十年時間了。他們還起草了一份文件——《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文件開頭就:「人類和自然界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這份文件將臭氧層變薄、空氣污染、水資源浪費、海洋毒化、農田破壞、動植物物種減少及人口增長列為最嚴重的危險。事實上,這些因素已危及地球上的生命。
⑷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介紹
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以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指定這一天為國際日是以此慶祝1992年5月22日內羅畢會議最後通過的決議《生物多樣性公約》協議文本。
⑸ 國際生物多樣日是幾月幾日
1994年12月29日,聯合國大會49/119號決議案宣布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同年11月,全國七屆人大第28次會議審議批准了此公約,使我國成為這個公約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在國際上產生積極影響。從199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29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01年根據第55屆聯合國大會第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原來的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
⑹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2001年將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
中國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已有14年,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規劃,實施就地和遷地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395個,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5%。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路。這些自然保護區使中國75%的陸地生態系統、
88%的野生動物、65%的高等植物和絕大多數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都得到有效保護。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基本形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體系。
中國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格局中。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說,現有的17個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大多分布在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依法禁止建設產生污染和破壞的項目,其他建設項目在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時要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作為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政府投入,在這些地區優先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⑺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什麼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呵護自然人人有責”。活動將在將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東園舉行 。
全球變化帶來的溫度,降水和其他因素的變化將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可能改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及其調節因素之間的關系。年平均溫度和年降水量將影響生態系統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然後直接或間接影響生態系統的功能。這項研究表明,全球變化確實會對多功能性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多功能性的深入研究對人類社會保護和利用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⑻ 在日常生活中,能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做些什麼哪
生活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可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每年的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湖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不可替代的關鍵地帶。湖南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的宣傳活動主題就是「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區還具備科學研究、科普宣傳、生態旅遊的重要功能。例如我國的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在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異地,通過建立動物園、植物園、樹木園、種子庫、基因庫、等不同形式的保護設施,對比較珍貴的物種、具有觀賞價值的物種或其基因實施由人工輔助的保護。
3、建立基因庫
人們已經開始建立基因庫,來實現保存物種的願望。比如,為了保護作物的栽培種及其會滅絕的野生親緣種,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庫網。大多數基因庫貯藏著谷類、薯類和豆類等主要農作物的種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