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經濟史
近代印度經濟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構造了全面工業化的布局,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在國家建設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印度在經濟建設里也摸索出印度獨特的混合經濟的雛形,並且在總結」一五」計劃的時候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經濟藍圖.並在」二五」計劃中對」一五」期間所倡導的混合經濟模式有所發展,以提高農業生產為起始加速國家工業化領域的投資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資.在復雜與困難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印度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會與國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國家分裂的同時,試圖快速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並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這樣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於印度的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1938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就在國大黨黨團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經濟計劃為手段實現印度工業化消滅失業與貧困.為這個構想,印度在50年代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超的政治與外交手腕下,不僅僅在國內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而且充分利用國際形勢縱橫俾闔,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來自美國和蘇聯的技術與經濟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個人聲望在國內外都獲得交口贊譽不但是尼赫魯本人的榮譽,也是那時候印度在世界50時代的寫照,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1947年豪邁的那句:印度要成為世界的一極,似乎已經觸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戰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一方面美蘇爭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隨著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50年代恢復經濟活力後加緊對傳統勢力范圍恢復影響與控制。如果說英國試圖把新獨立國家盡可能約束在英國聯邦體制里,法國在北非構建法郎區這個橋頭堡是一個標志的話。那麼在中東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戰火,此起彼伏的軍事政變與各種顛覆活動的後面由始致終都有美國與蘇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都顯示著中國、印度勢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將面臨的艱難抉擇。尤其是越南戰爭,這場從1961年爆發到1975年結束的戰爭,終究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轉折。印度在自己國家建設與經濟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終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國家再次問自己:何去何從!
印度國歌中吟頌道:。。。水源豐富,果實累累,莊稼茂盛,鬱郁蔥蔥。。。土地承載的不僅僅是印度的大國夢,還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風調雨順,但是隨著印度土地改革進展的緩慢加上政治與經濟改革帶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讓原本就問題重重的印度的國內變的更加復雜了。問題首先是來自大壟斷財團的資本高度集中化趨勢,印度在2個5年計劃中經濟實際增長了66%,但是壟斷工業資本與壟斷金融資本僅僅在注冊資本上就膨脹了三倍。當時在印度國民生產環節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鋼鐵與水泥生產上,排名印度大財團第一塔塔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爾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國營鋼鐵產量只達到了印度當時鋼鐵總產量的33%。第二問題來自社會貧富懸殊急劇擴大,早在印度「二五」經濟計劃結束後,尼赫魯就問:2個5年計劃國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0%而農民卻處於破產邊緣,這些增長的財富哪裡去了。第三就是國內國際局勢動盪,加之各種利益集團利用黨團政治反復爭端利益並利用各種政治軍事手段轉嫁社會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發中印邊界軍事沖突,印度軍費開支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從沖突爆發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時候,印度外債實際達到當年政府開支的300%是1951年時候的51倍。當時在尼赫魯執政時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軍事冒險失敗後的國內局勢動盪實行全國緊急狀態才順利度過垮台危機。但是軍事的失敗同與之而來經濟危機的爆發,印度當時是一座等待爆發的火山。
由於軍事開支急劇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經濟計劃實際已經破產。當時的印度糧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敗後一直不能實現自給,印度被國際社會譏笑為討飯籃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印度作為農業大國卻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經少的可憐的有限外匯來購買糧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於自然災害而造成糧食急劇減產,當時印度的糧食飢荒已經到了來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沒有美國以及蘇聯的糧食援助,印度面對的將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災難。但是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在中印沖突後2年裡給予印度的援助盡管急劇增加到與印度建交後美國援助綜合的200%。但是美國人的附加條件是:今後印度的5年計劃必須由美國政府認可.面對獨立與生存的選擇,印度終於在1966年接受了赫魯曉夫的橄欖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國大黨兩院中526名議院舉行秘密投票。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在議會大廈外等待選舉結果。四小時後國大黨議員領袖辛哈出現在走廊。人們紛紛上前詢問:「是男的獲勝還是女的獲勝了?」辛哈宣布:「女的贏了」。繼承了父親巨大聲望與與治國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對169票(2張廢票)的絕對優勢擊敗了對手當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英迪拉的時代開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執政早期是依靠由當時國大黨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團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讓代表壟斷財團的辛迪加集團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們眼中的洋娃娃和線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盧布貶值35%,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萬噸糧食和9億美圓的援助,沉重打擊了國內壟斷財團的勢力。而且利用和美國的短暫親密關系,從墨西哥進口了糧食種子,從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尼赫魯時代的土地改革出發的開始了綠色革命。終於到1978年印度實現了糧食自給。隨後,印度政府在越南問題上的表態代表了印度在國家獨立自主上堅定的政治立場,同蘇聯的握手不僅獲得了大量政治經濟與軍事援助,而且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經營與改造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國家中央集權為手段,以國家經濟國有化為方向推進經濟計劃。終於在1967年5月宣布了為期10年的「經濟計劃10點建議」,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國54%存款的14家印度銀行收歸國有,此舉受到印度人民的熱烈歡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頒布「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法」成立了「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委員會」。此後1970年2月頒布的加強工業許可證制度的法令與1971年把全國64家普遍保險公司受歸國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經濟體系框架完成。尼赫魯建國時的構想在他女兒手裡實現了。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打擊了印度國內壟斷財團的影響力與控制力,而且為印度國內局勢的穩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龐大人力物力與技術支持與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須要在可以做長期經濟規劃的情況有步驟有計劃的一步步去實現。印度為了國家經濟主權既選擇了蘇聯的橄欖枝並與美國保持有限的合作關系。印度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時期的中國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對經濟長期計劃作出有保證的規劃.印度政府與國內各種各樣的壟斷集團的利益斗爭,印度政府在長期經濟計劃與短期經濟效益的選擇中不斷的在選民的利益趨勢下左右搖擺,印度政府在遇到國內國際危機的時候往往通過國外軍事冒險來轉嫁選民的視線與國內即將爆發的危機來贏得大選。但是自身實力的孱弱,往往在軍事冒險與干預後印度政府又陷入財政危機並進一步導致經濟危機。印度在60年代後形成的改革——危機——冒險——更深的危機——再改革的循環行為模式,終於讓80年代的印度總理感慨:印度已經失去了工業時代。
70年代 :
從美國1965年開始全面卷進越南泥潭後,世界各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美國獨霸的地位越來越被削弱,終於在持續8年畸形的繁榮後,美國終於開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於越南戰爭,美國面臨巨額貿易赤字,美元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相反,日本與聯邦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力增強,經常賬戶大量盈餘。1971年8月5日,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壓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並加征10%進口稅率。這被稱為「尼克松沖擊」,從此世界各個國家開始進入「牙買加」貨幣體系,匯率象脫韁野馬一樣競相貶值。終於1972年,美國終於低下了驕傲的頭,不再謀求絕對戰略優勢和蘇聯簽署的《反導條約》。盡管在80年代美國人面對狂歡的日餌曼洲和叫囂買要下美國的日本武士是那麼的無可奈何。美國就要衰落了么?我無從而知,但是奠定美國今天新霸權的一系列大舉措悄悄拉開了帷幕。一直以來作為戰後國際貿易 金融 與投資監管三大支柱關貿總協定(GAT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在這個時候都開始發生了大轉變。1973年關貿總協定第七輪談判:東京回合在正式來開了鑼,也正式在這一回合終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開的20國會議上開始了世界貨幣改革計劃,其目的就是要國際金融關系脫離國家與中央銀行的控制,它有一個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從尼克松的時代開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的職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場傾斜,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開了。但是,這些在今天看來雄心勃勃的遠征都不能掩飾此時美國跌跌撞撞的腳步。隨尼克松沖擊起舞的是石油危機,是蘇聯遍布全球的出擊,70年代來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國內聲望不斷上升的機會,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於1971年2月舉行印度第五屆大選。1971年3月大選結果揭曉,英迪拉.甘地獲得了壓倒勝利,終於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時,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選中主張充分自治與全面獨立的人民聯盟在東巴大獲全勝,隨即人民聯盟領導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東巴獨立。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下令軍事鎮壓,軍事鎮壓的結果導致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並在當時西方大國保證不軍事干預的前提下,宣布印度軍隊越過邊界「自衛」。12.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聲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輿論盛贊英迪拉.甘地的膽識與魄力已經超過了尼赫魯,而民意調查中93%的公眾站在了英迪拉的一邊。當1972年1月26日印度國慶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眾的形象就是杜爾加,就是美麗的10臂女戰神。
但是歷史老人總在不經意中,給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開上一點點玩笑:飢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嚴重的災荒,1.8億人口面對飢荒的威脅,而由印度一手導演的戰爭讓滯留在印度的難民每個月就消耗掉印度2億美元,這更使印度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由於需要進口大宗糧食與原油,加上石油危機的爆發與國際金融因尼克松危機沖擊而劇烈動盪.由此導致的外匯短缺終於使才平穩不久物價飛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資不足又使工業增長下降了近50%,經濟實質遭遇了衰退.同年孟買就爆發了1.2萬罷工,民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反對黨的鼓動下爆發了.僅僅在反對黨領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幫的騷亂中遭遇警察射殺的人數就達到233人,與之同步的印度鐵路大罷工讓當時的印度經濟實際陷入了癱瘓.最後在當警察也開始暴動並與前來鎮壓的軍隊交火的時候,騷亂與不安到達了頂點.而甘地夫人此時藉助一位律師從憲法中發現的漏洞,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來挽救即將倒台的政府.
雖然隨後地年不僅風調雨順而且經濟維持在比較高的增長水平,過高估計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緊急狀態,但是隨後的大選國大黨一敗塗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的人民黨上台了.高喊自由與麵包口號上台的人民黨政府代表的其實是壟斷資本與地主階層的利益,人民黨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結束了當時執行順利的」五五」計劃,匆匆提交了」六五」計劃.人民黨政府不僅缺乏執政能力,更缺少對自己所指定計劃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1500萬噸糧食消耗怠盡.在把僅有的30億美圓儲備揮霍一空,在執政不到3年的時間,人民黨政府倒塌了.
而此時雖然兩次石油危機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巨大沖擊,但是新技術革命的翩然而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資本注意國家迅速轉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不斷的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生產工序實現國際再分工.使各自的經濟逐年提升,並最終形成了以四小龍與東南新興工業化地帶的崛起.而印度,則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業化的機遇.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長比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長比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貳』 印度經濟問題
國家經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至1996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6.2%。九·五計劃(1997至 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有所下降,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計劃,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繼續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由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印經濟增長率達到5.6%,較上年提高了1.6%。
國內生產總值(2001/2002年度):209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2002年度):5.6%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盧比
年均通貨膨脹率(2001/2002年度):4.3%
(資料來源:印度中央統計署2003年1月公布數據)
【工 業】 2001/2002年度,工礦業比上年度增長2.7%,產值3368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4%,是過去10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年。其中製造業2.4%,電力工業2.7%,礦業1.1%,初級、中間產品和消費品的增長都較上年有大幅減少。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鐵礦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氣(億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鋼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億平方米) 236 402 n.a.
發電量(億度) 4807 4996 5153
汽車(萬輛) 87.5 79.7 83.4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n.a.暫無統計)
【農 業】 2001/2002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5.7%,產值30205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7%。由於全年降水的時間和地區分配均勻,糧食產量增長6.3%,為2.12億噸。糧食儲備目前已達5000萬噸。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72%。全國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2001/2002年度牛奶產量約為8460萬噸,人均每天226 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
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糧食總產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麥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萬包)* 1160 970 1010
黃麻(萬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服 務業】 80年代以來以高於其他產業的速度發展。1993-2000年,印服務業實現了7.1%-10.5%的高速增長。2001/02年度,服務業比上年增長6.5%,總產值為6163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8%。從業人數1994年為1261.8萬人,其中85.2%為政府機關和國營部門職工。印度軟體製造與服務業近幾年來以年均超過5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2001/02年度軟體總產值 98.6億美元,其中出口78億美元。政府計劃到2008/2009年度,印軟體產值將達到870億美元,出口500億美元。
【旅 游業】 政府已將旅遊業作為社會效益良好的創匯產業列入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全國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1999年各類旅館1229家。近年來,外國旅遊者人數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受9·11事件影響,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國遊客量下降了10.2%,人數242.3萬,收入下降8.1%,為 29.1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2001/2002年度鐵路線總長6.31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7萬公里,約占鐵路總長的25%;2001/2002年度客運量4930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332億噸公里,鐵路運輸總收入3783.7億盧比,比上年增長8..5%。
公路:2001/02年度總長約330萬公里,其中國家級路5.8萬公里。1999/2000 年度登記的各種機動車輛約4839萬輛,其中客車55.9萬輛,貨車268.1萬輛,公路運輸總收入為3393.3億盧比。目前,公路承擔著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
水運:印有港口共約200個,其中12個大港口和184個中小港口。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約 1.4萬公里,實際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到2002年3月,印全國水運總能力為3.44億噸,2001/2002年度印水運貨運總量為2.88億噸。印還在十·五計劃中將主要港口的總貨運量提高到4.7億噸。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
空運: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營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數量為3998.3萬,貨運量為85.4萬噸。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國內機場92個。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地方債務累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龐大的赤字已成為經濟中主要的不穩定因素。 2001/2002年度政府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為解決赤字問題,印政府提交了財政責任與預算管理法案,目標是到2006年將中央政府赤字削減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並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債務規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狀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總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總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財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匯儲備(包括黃金儲備和特別提款權)為704億美元。到2001年9月,外債為996.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其中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從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對外貿易】 近年來,由於進口增加、出口不振,貿易赤字日益嚴重,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進口額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額 37542 44894 44915
差 額 -17841 -14370 -12703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經濟概覽)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長0.8%,進口下降0.2%,貿易逆差與非貿易盈餘基本相抵,經常賬戶大體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戰略,計劃以下列部門為重點將年出口總額增加到800億美元:工程、機電、電子、紡織、寶石和首飾、化工、農業、皮革和鞋類。該年度印主要進口商品為:珍珠、寶石、電子產品、金銀、化工產品、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化肥、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及其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主要進出口方向是歐盟(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北美地區(加拿大、美國)及澳大利亞和日本。
【外國資本】 印度從1991年起實行積極吸引外資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金額達639億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國投資52.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9億美元。到2002年10月,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美、日、英、德、荷蘭、韓、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資多的行業是能源、通訊、電子設備、運輸業、服務業、化工、旅館和旅遊、紡織業等。
【外國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1/2002年度獲貸款及捐贈總額為2509.5億盧比,約為5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援1755.9億盧比,約為36億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6.78 720.85 803.70
國際開發協會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亞洲開發銀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國 41.00 38.60 41.20
英 國 204.10 47.40 194.40
美 國 7.45 8.11 12.20
荷 蘭 13.37 7.03 33.2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叄』 如何正確處理中印經貿關系
中印貿易關系發展是個經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從總體上看,中印雙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夠,除近年來少數互訪過的官員、商人、學者外,兩國廣大民眾對對方的國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較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印度人擔心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合作會影響印度的安全,對中巴的密切關系依然懷有戒備心理,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響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使印度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商品產生抵制情緒,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縮小,中印貿易發展受挫。另外,中印邊界和西藏問題也對邊境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便利運輸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印貿易合作水平雖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國盈餘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對華貿易出現赤字由2005年的八億美元順差變為逆差41.2億美元。進入2007年,印度對華貿易赤字繼續上升,這一現象在印度引起了強烈反響。
印度媒體曾專門撰文建議印方採取措施,積極尋求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種類,以縮減正在擴大的印方逆差。兩國貿易不平衡主要源於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從進出口結構分析,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其中礦產品和農產品占其對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機械製品、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纖維及紡織製品。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多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附加值較高的工業製成品,這種進出口結構使得印度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有限,也容易產生貿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體認為,如果不解決快速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問題,巨大的貿易失衡將會給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障礙。
印度保守的市場准入政策也在客觀上阻止了中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首先,盡管印度已經推行了很多年經濟改革,但其內向型經濟特質十分明顯,整體的對外開放度並不高。其次,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的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製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高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商品的進入,阻礙了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辦事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國內投資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肆』 在疫情下,印度哪些行業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印度疫情根據媒體的相關報道來看,印度當前的疫情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印度衛生部每日報告的新增病例數仍舊在不斷的刷新著記錄,如由單日的20萬病例增長到30萬,導致病例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的懈怠,防疫措施的松動,公眾缺乏防疫意識,如不佩戴口罩,不保持安全距離等。種種原因結合在一起,使得當前的印度處於醫療衛生體系完全崩潰,即氧氣運輸和醫葯大量缺乏,難以供應,若不及時的採取對應措施的話,則不僅會使變異病毒不斷傳播,還可能導致經濟崩潰和社會危機。
農業與食品加工近年來印度的農業生態系統中發展的最快的當屬家禽行業,在全球都擁有著穩固的地位,如是第三大雞蛋生產國等。但現在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使得該熱門行業每天都面臨著一定的損失,同時還導致了其他農業產品,如玉米,大豆的價格都出現了下滑的情況。
『伍』 印度貿易逆差這么大,怎麼平衡的
你這個問題,真無法回答。我只能說,平衡最好。這就象是問:人民幣升值好,還是貶值好?這個得看具體的時期與大環境的,只能說,平衡最好。1.貿易順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貿易逆差(UnfavorableBalance0fTrade)。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入超」,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3.貿易平衡(BalanceofTrade)。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縱觀世界各國(地區)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並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陸』 與印度人進行貿易,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新開展對外貿易活動的企業在對印的貿易交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報價的時候適當加上一點價格給他們砍,並可以根據不同的定量給他們報個等差的價格,讓他們覺得定多了有甜頭。對於那部分煩不勝煩的問價格而從來不關注產品細節的貿易商保持常規的回復,可以制定一個回復模板。對於吹自己實力有多強,訂單的數目有多大切不可全信,要適當調查一下他們公司的狀況,至於訂單的數目,等他真正下單了以後才是具體的數目,否則都是把他當做理論值處理。
2、堅持付款方式以即期信用證為主的世界上通行的習慣貿易做法。仔細、認真地審核並履行信用證。做到單單相符、單證相符。嚴格按信用證條款執行,不給一些不法之徒以可趁之機。 不聽信買主的花言巧語和種種理由,堅持不做付款方式為D/P即期、遠期和D/A的交易。因為當地的市場在不斷變化,進口政策也時有調整,一些進口商,特別是一些中小商業公司隨時有可能以各種借口不履約。
俗話說:「貨到地頭死」。由於進口商掌握著主動權,近兩年因以D/P、/D/A方式交易而造成經濟損失的中國公司已有數家。一些不法進口商,貨到後以種種理由不贖單提貨,並以此要挾出口公司,無理強迫中國公司一再降價和改付款方式為D/A,以達到以極低的價格買到貨物甚至完全侵吞貨物的目的。
3、通過香港、新加坡的中間商,尤其是印度人在上述兩地開的皮包公司達成的生意需加特別注意。他們有的是香港開證,貨交到香港然後再轉船到印度;有的則是香港開證,交貨目的地是印度;有的是中間商聯系,印度的最終用戶開證。凡此種種情況,一定要注意調查中間商的基本情況和資信,分清責任,按規定的法律程序辦。近幾年,按以上方式成交的買賣,由於中間商在其中做了手腳,發生貿易糾紛,索賠甚至違反印度有關進口的法律、法規的例子已有很多起。
4、注意市場調查,顧全大局,認真制定價格和嚴格對外報價,不要為了開拓市場和搶到客戶而低價傾銷。近年來,印度政府不斷以反傾銷名義對外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中國出口到印度的不少商品因為受到調查而出口公司又未積極應訴,因此而退出印度市場。今後,一旦再發生反傾銷調查案件,有關出口企業應積極參加、配合相關商會組織的應訴。
5、貨物到達目的地後,如果因為進口商不付款不提貨或因質量問題需要退貨是允許的。出口商需憑原進口商提供的不要貨證明、有關提貨憑證及出口商要求退貨函電委託船代理在付清港口倉儲費、代理費等合理費用後辦理退貨手續。如果進口商不願給出口商出具不要貨的證明文件,出口商可憑進口商拒絕付款或提貨的函電或由銀行或船代理提供的進口商不付款贖單的函電、有關提貨憑證及賣方要求將貨物回運的函電委託船代理直接向印度有關港口海關提出退運要求,並辦理有關手續。如果貨物被進口商從海關提出,因質量問題需要退貨的,進口商已交付的進口關稅也可以退還,不過只能退還原來所交關稅的80%-90%。
近年來,少數不法進口商常常以海關不允許提貨、海關將沒收、拍賣進口商品及海關不退進口關稅等謊言欺騙中國出口商,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出口商在辦理退貨手續時,應注意在印海關規定的港口海關倉庫存放時間內不失時機地辦理有關手續。印度海關規定,貨物到港後可在海關倉庫存放30天。滿30天後海關將向進口商發出提貨通知。如進口商因某種原因不能按時提貨,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向海關提出延長申請。如進口商在延長後的時間內仍未能按時報關提貨,海關將再次(也是最後一次)向進口商發出催促提貨的通知。如果進口商在接到海關第二次通知後,在規定的時間內仍不提貨,也不做任何說明和申請延長,海關將拍賣有關商品。
6、加強與中國駐印度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和駐孟買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室的聯系。貿易糾紛發生後,出口企業應如實的將貿易的全過程通報中國有關駐外機構,以便分析情況,提出建議,協助國內有關企業盡快的解決問題。
7、鄧白氏資料:根據英國商情機構鄧白氏(D&B)所出版的International Risk & Payment Review ,1998年7月號的資料,印度的國家風險指針為DB3c。DB3代表的是「一般信用評價」,即該國「擁有足夠的貸款債務支付能力」。在亞洲國家之中與南韓、菲律賓同級,略遜於中國大陸(DB3a)及馬來西亞(DB3b),但優於泰國(DB3d)。 總之,我國出口商與印度商交易,仍應仔細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小心謹慎為宜。
『柒』 《國際貿易相關案例
謝謝你的信息,我專門做印度市場
『捌』 印度採取的對外貿易保護政策
一、印度經濟現狀概述
(一)印度國內經濟狀況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但基於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分析,這一目標的實現頗為不易。
1.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總述
印度經濟自獨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5%,80年代提升為5.6%,90年代中期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是超過了中國,達到了創紀錄的10.4%。2004-2005財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6%,其中建築業增長率為5.2%,工業增長率為9.3%,第三產業增長率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長53.5%,較第一季度的24.6%增長了一倍多,外國直接投資則增長26.8%,印度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
(1)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
今日的印度已徹底改變了「帶著討飯籃子」的形象,糧食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至2003年的2.2億噸,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糧食產量目標為2.251億噸但由於降雨量下降,產量預計會減少到2.06億噸。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預期屆時糧食市場將超過25,000億盧布。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每公頃1.7噸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與2.6噸的世界水平和5噸多的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甚遠。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預算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其中包括允許國內農產品出口商免稅進口種子和農用物資等。印度農業發展的關鍵是開墾荒地、選育良種、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網增加灌溉面積、保證電力供給、提高糧食加工儲藏能力、完善糧食市場流通環節,使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第二產業現狀:新興工業實力漸強,但協調發展不容忽視。
印度現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其中制葯、汽車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是電力供應仍然很緊張,目前印度正在尋求開發以甘蔗渣為原料發電,進一步補充傳統煤炭發電的供不應求。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①能源和基礎工業——產量大幅增長,但石油、天然氣仍嚴重短缺。
從總體上看,印度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門類比較齊全,煤儲量近2000億噸,是世界重要產煤國之一。近年來能源工業發展較快,可由於缺少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因此總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調查顯示,印度石油資源匱乏,可開采量不足8億噸,按目前開采速度,僅可再開采20年。天然氣儲量不到7000億立方米,也只能維系20多年的開采量,而且天然氣生產中噴發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②醫葯工業和紡織業——印度製造業的兩個亮點。
印度是非專利葯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印度的葯品佔全球葯品銷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裝葯生產國。印度的醫葯工業有2萬個實驗室,醫葯市場規模為53億歐元,其中最大的醫葯企業Glaxo SKB 佔有5.7%的市場份額。
紡織業是印度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行業,其產出佔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萬人就業。
③耐用消費品市場、機械及部件市場——現狀不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雖然印度國內擁有一個由3億中產階級構成的穩定的消費市場,但消費熱潮並沒有啟動,大多數耐用消費品構成買方市場,供大於求。印度的機械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重載設備、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紡織和珠寶加工的機械長期依賴進口。但是消費信貸的進一步完善可以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動以建築機械為主的機械及部件市場的發展。
(3)第三產業現狀: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推動力。
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印度憑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術和英語語言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先行帶來了印度軟體、商務處理外包等IT服務業的興旺,促進了印度資本金融市場的發達和旅遊業的繁榮。
① 計,中國輸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務部門——軟體業異軍突起,實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頒布了扶持計算機軟體發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關鍵十一年之間,印度軟體業的年均增長率達45%,200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0%。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軟體超級大國」,目前有軟體及服務企業近3000家,從業者超過50萬人,其前十家軟體及服務企業的人員規模多在萬人以上,最大的企業已逼近4萬人。企業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和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軟體基地的「金三角」。
②資本金融服務部門——開放的金融環境形成了較發達的資本市場。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市場,其股票交易種類也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多的。全國共有78家商業銀行和196家地區農業銀行,分支行6100家;有證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過900家,年新發行股票可籌措650億至700億盧比資金。
③旅遊服務部門——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印度旅遊業在2004年接待外國遊客達337萬人,比2003年增長23.5%,旅遊外匯收入為4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雖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嘯影響但並沒有影響到印度的「旅遊熱」,預測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④公共服務部門——基礎設施和文教衛生: 「硬體」、「軟體」一齊抓。
為彌補基礎設施滯後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針。2010年,至少投入170億美元用於提高國內道路、機場和港口水平,鼓勵外資或私人財團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為了解決印度能源危機,政府積極尋求與沙特、伊朗、俄羅斯等國的能源項目合作,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於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的油氣項目。
教育方面加大經費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視培養和保護高素質科技人才,鼓勵外流人才回歸。醫療衛生方面,通過建立三級醫保網路(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社區保健中心)改善飲水供應等措施,促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印度對外經濟狀況
1.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情況——貿易逆差、外資利用率低
(1)對外貿易方面
盡管印度盧比對美元持續升值, 2004-2005財年前9個月印度出口53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23%。印度本財年的出口目標是比去年增長16%。印度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為美國、阿拉伯、中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法國,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美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阿拉伯、英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出口產品有紡織品、寶石及珠寶、化工產品、石化產品、農漁產品、皮質品、電子產品及地毯等,主要進口產品則有原油、黃金、寶石、鋼鐵、化學產品、機械及電子產品。
(2)外商投資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金額近783億美元,主要投資國家為美國、瑞士、英國、日本、德國、荷蘭和阿曼等,主要投資領域有石油、電力、冶金、食品加工、電訊和飯店旅遊業等。但是資金實際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進一步提高海外企業對印度本地行動電話公司的投資上限,從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對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國家,國內許多領域,尤其是在大多數基礎設施領域面臨投資不足問題,預計下一步印度會有更廣闊的領域進一步放開。
對外投資方面,按照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字,印度2003-2004財年對外投資增加了15億美元,總投資額達到66億美元。
2 中印貿易情況——中方逆差,但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
近10年來,中印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有鐵礦砂、鉻礦石等。1992年中印邊境貿易恢復,以易貨為主,每年邊貿額約500萬元人民幣。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印度貿易總額為75.9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3.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3.44億美元,進口額為45.51億美元。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到136億美元。據印方統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總額在2002—2003年度印度進口額中,已躍居第3位,僅次於美國及比利時。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額也已位於第6位,僅在美國、阿聯酋、英國、中國香港和德國之後。從中印雙方經貿地位的提升可以預測兩國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
二、中國與印度經濟比較
同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與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與相異之處。50年前,兩國都是比較的落後的農業國家,進入21世紀初,兩國都取了長足進步,都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經濟發展模式:「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中國當年學的是東亞「四小」模式,通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正成為「世界的工廠」。
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GDP佔50%以上,而工業和農業則分別只佔26%和22.8%。印度想成為「世界辦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勞動起家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製造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第一波」,那麼,21世紀初期將迎來以服務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國在「第一波」中占盡優勢,印度則在「第二波」中顯示出對中國的壓倒優勢。例如,2003年有2萬美國人的稅表財會統計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萬個稅表被送到印度作財會統計。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對外開放時間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開放,而此時與開放初的中國大不一樣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雖然文盲的比例較高,但它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從而確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國的地位。印度的大學為印度培養了數量僅次於美國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庫。依靠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美、英等國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當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了阻礙作用。印度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通訊發展滯後,問題重重;印度的電力供應不足,國內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貯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東南部,運輸壓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灌溉面積則高居世界之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二)對外經濟戰略: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印度從獨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以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並重的貿易政策;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印度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型」的對外貿易政策。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由於頻繁實施反傾銷調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也很低,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則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2004年,印度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份額不到1%,而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2004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增長70%以上。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政策優惠得多。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矛盾復雜、政局動盪、議會反對黨力量強大、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資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20世紀90年代,印度曾嚴格限制外資進入,而現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國,採取一系列優惠措施,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約20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近年來,有一些跨國企業工廠轉移到了印度,印度成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印度的優勢得到了凸現。
1. 人才優勢。不僅是大量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優勢。印度的國家機器和法律體系在發展中國家顯得相對比較健全、穩定,法律制度比較完善。
在與世界主要大國、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經濟組織的聯繫上,1997年,印度對APEC21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48.0%,依次為歐盟15國(24.7%),北美自由貿易區(20.3%),環印度洋地區合作組織18國(18.9%),海灣合作委員會(7.1%),東盟10國(6.8%),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合作組織,即BIMSTEC-4(4.5%),南亞地區合作組織(4.1%),其中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貿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點
在《邁向2050年》報告中,高盛公司預測印度在未來50年裡,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許多學者看好印度未來的發展,他們認為印度的經濟制度與市場結構更能保證長期的發展潛力。
聖雄甘地、建國之父尼赫魯等印度政治家們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現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顯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學者認為印度選擇了一條比中國更健康、更持續性的發展路徑。如果說以「硬」為特色的「中國模式」,即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由物質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的擴張推動的,屬於汗水(inspiration)驅動型;那麼,所謂「印度模式」,就是以「軟」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礎設施與企業家精神(aspiration)來塑造的。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築物(包括廠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見的,而印度的經濟實力則由它的潛力決定,是軟的。 這里的「軟」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為豪的服務業中,增長最快的是軟體業。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計算機軟體供應國之一,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體出口大國,軟體出口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美國客戶購買的軟體產品有60%是印度製造的。世界經濟論壇2004年3月9日發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術報告》顯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說「軟」只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象徵,那麼,它的深層次的力量來自於內生體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備的體制演進比較優勢(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從甘地開始,印度經濟上實行的是與前蘇聯不一樣的社會主義,更偏向於像歐洲的那種議會社會主義。拉奧總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印度的經濟發展要走「中間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實行自己的經濟模式」。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年歷史,印度銀行多數都是民營銀行,運轉良好,壞帳率很低,整個銀行體制比較健全,具有較佳的國際信譽。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 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世界聞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6000家。
印度的市場秩序較好、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支持了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嶄新的企業家精神。國際投資者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產權保護措施和對投資者更友好的競爭體制。如塔倫�6�1凱納(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學院)和黃亞聲(Yasheng Huang,哈佛商學院) 在2003年七八月號的《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印度能否超過中國?》。他們在文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一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本國資源的調動。由於印度私營企業發展較快,而且注重自身內部的有機增長,這使得印度對資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國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英語教育、符合國際化的管理等。英語為通用語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印度精英教育中國際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夠與歐美國際競爭的跨國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步伐更為堅實。
有學者們認為,經過90年代以來的改革,印度經濟、政治模式開始糅合東亞的特性。正如保羅�6�1克魯格曼指出,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奇跡得力於資本的極大驅動。最近,印度在這方面也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金融快報》發表文章稱,印度不僅要大力發展「軟體模式」,同樣也要在吸引外資方面勝出中國。英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公布的一項2004年度報告顯示,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四、印度經濟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長率有不同的預測,分別是7.0%、8.0%、9.0%、10.0%(參見附表),其實現程度受國內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應情況等)與國際經濟環境(國際油價等)影響。在未來20年,印度將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參見附表)。印度將會在世界技術進口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軟體出口將佔全球軟體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還包括:1)旅遊業;2)信息服務業;3)咨詢管理業;4)瑜珈等緩解壓力的教育與培訓;5)中等技術勞動力出口;6)高技術人員出口等。與世界大國、區域組織的關系方面,主要是「向東看」戰略,將重點加強與東盟等地區組織與大國的經貿關系
『玖』 印度外貿市場到底怎麼做
印度外貿市場還是很大的,不過印度客戶比較善於還價,所以報價的時候要預留一些還價空間,還有就是定金比較要多收一點網頁鏈接
『拾』 中印對外貿易
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國際比較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楊汝岱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朱 詩娥
[摘要]本文對1995-2005年珠三角地區與印度、東歐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將國際貿易商品在SITC三位數分類的基礎上分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四大類產品,並從多項指標考察三個地區對外貿易結構和競爭力的差異與變化。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結構和競爭力相對印度有較大的領先優勢,而這種領先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密集型產品;與此同時,珠三角地區相對東歐在資本密集的重工業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關鍵詞]珠三角;印度;東歐;貿易;國際比較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最早也最好的地區,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1980年代,珠三角憑借毗連港澳的區位優勢,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佔得先機,充分利用勞動力、土地、資源、政策等優勢,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使得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經濟區域。從1980到2003年,珠江三角洲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52%,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2%,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7261元,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相當(黃國華、呂開顏,2006)。
很多學者的研究致力於珠三角內部的整合及其在全國區域經濟中的競爭力。但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珠三角的經濟起飛和取得今天的發展成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珠三角經濟發展在受到國內要素稟賦、產業布局、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的同時,更大的動力來自於引進外資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相應的,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競爭並不只是來自國內其他地區,更主要是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自國際貿易市場。而我們的文獻綜述表明,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缺乏,本文試圖填補國內此項研究的不足,從對外貿易發展的角度分析珠三角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等所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並分析造成這種發展歷程及現狀的原因。
本文將比較珠三角和印度、東歐對外貿易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珠三角是我國一個較為發達的區域經濟,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而東歐是轉型國家聯合體,屬於較為發達的經濟。這三個地區的對外貿易結構有各自的特點,如果只考慮整體貿易結構的比較,選擇印度、東歐與珠三角比較是有牽強之處的。本文更關注的是貿易結構後面所體現的國際競爭力的差異,希望分析珠三角在國際商品貿易市場所面臨的競爭,比較的對象應該盡可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印度、東歐代表了不同類型的經濟體,也代表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我們還將引入與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的比較,這有助於全面了解珠三角對外貿易的情況。此外,印度和東歐在要素稟賦、勞動力資源等方面與珠三角有很多相似之處,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互補性較弱,而競爭性較強,這兩個地區是珠三角非常重要的競爭對手。由此,本文主要選擇印度和東歐與珠三角做比較分析。
本文根據1995年以來三個地區詳細的對外貿易數據,從不同方面對三個地區對外貿易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我們首先將國際貿易商品在SITC三位數分類的基礎上按照技術含量分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四大類產品,從整體上分析三個地區對外貿易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接下來選擇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出口結構相似性、主要貿易國等不同指標考察三個地區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差異和變化及其背後的原因。
二、數據說明、商品分類與指標構建
(一)數據說明
本文的數據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珠三角9個城市的進出口數據和印度、東歐的進出口數據。前者來自廣州海關,數據為HS四位數分類,將所有貿易商品分為約1200餘種;後者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資料庫(COMTRADE),數據為HS六位數分類,將所有貿易商品分為約5600餘種。珠三角的具體范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地級市①。由於我們研究的時間跨度為1995年到2005年,其間,廣東省經過了幾次行政區劃調整,本文將順德、南海並入佛山,將番禺並入廣州,這個調整適應從1995年到2005年的所有年份。由於廣州海關提供的數據覆蓋了廣東省所有的縣級行政單位,這個調整不影響數據質量。
本文為簡化問題的分析,只考慮東歐5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轉型經濟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對東歐5國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時,會涉及5國內部貿易的問題,分析發現5國之間的內部貿易額並不是很大,因此,本文認為整體分析時不剔除內部貿易是個更好的方法,既保持了數據的完整性,也更能反映東歐國家對外貿易的特點。
(二)貿易商品分類
本文參考OECD(1994)和Lall(2000)的研究,首先將HS四位數分類商品和HS六位數分類
商品整合為SITC三位數分類商品。由於統計標準的變化,為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有一些商品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整合歸類,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總額占所有貿易額的比例非常小,不會對結論產生影響。接下來對按照SITC三位數分類的二百多種商品重新分為資源密集型產品(PP)、勞動密集型產品(LT)、資本密集型產品(MT)和技術密集型產品(HT)四個大類。資源密集型產品主要指沒有經過任何加工過程的原材料以及經過簡單加工用作直接消費或工業中間品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紡織品、服裝、鞋類產品以及簡單金屬加工品、玩具及塑料製品等,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包括摩托車、汽車等自動化產品,化學品、纖維、鋼鐵等加工工業品以及機械、船舶、發動機等工程類工業品,該類產品的技術含量雖然不是太高,但規模經濟非常突出,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包括電子電信類產品以及醫療器械、光學儀器、航空產品等技術密集型產品。
三、整體情況與出口商品技術結構比較
首先看對外貿易的整體情況。表1列舉了3個區域1995年到2005年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珠三角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非常突出,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佔全國的比重都在25%到35%之間。近些年隨著長三角等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珠三角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但實力仍然非常強大。印度的對外貿易總額明顯要比珠三角低很多,尤其出口方面,2005年,印度出口額為1034億美元,而珠三角出口額為2238億美元,東歐5國的貿易額則比珠三角規模要大,2005年出口2906億美元,進口3197億美元。此外,珠三角2005年有415億美元的高額貿易順差,而東歐和印度則分別有291和46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相對於貿易額,印度的貿易逆差非常大,佔到了當年出口額的45%。
按照前面的分類方法,我們詳細分析3個地區商品技術結構的變化。圖1表明了3個地區出口商品技術結構的變化。3個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珠三角地區的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且出口結構不斷優化。1995年到2005年,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由224億美元上升到624億美元,但所佔份額由45%下降到21%,勞動密集型產品繼續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優勢,不過相對地位在下降,出口份額越來越小。相應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由100億美元上升到974億美元,增長速度非常快,占珠三角地區總出口的份額更是由20%上升到44%。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相對地位發生了逆轉,出口商品技術結構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由7.6%繼續下降到4.1%,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出口份額10年來基本維持20%的份額,幾乎沒有變化。這也反映出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模式與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差異,珠三角地區毗連港澳,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沒有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工業基礎,最初的發展就是以引進外資為主,這使得珠三角地區的重工業發展相對滯後。最近幾年,廣東省石化、汽車、船舶工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廣東省的工業總產值構成中,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森工造紙和建築材料這5個輕工業產業的工業產值總和所佔比例由2000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18%,電子信息、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化工和車輛製造業的工業總產地方經貿值所佔比例由2000年的44%上升到2005年的55%。
近年來,印度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印度軟體業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圖1可以看到,印度的出口商品技術結構一直以來都停留在較低水平,出口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還非常有限。1995年以來,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維持在45%左右,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近年來,其出口份額還有緩慢上升的趨勢,2005年達到47%。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佔35%左右的出口份額,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佔了印度總出口額的80%,相應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就非常少,尤其技術密集產品出口份額還不到4%。整體來看,印度的出口結構還處於以資源換外匯、以資源換技術的階段。10餘年來,其出口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仍然非常低,一直到2005年,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仍然佔到76%,從對外貿易這方面,印度與中國的差距還非常大。
東歐5國的出口明顯反映出轉型經濟的特點以及歐盟內部產業分工的結果。如果將歐洲看作一個有完整齊全的工業門類的完整的經濟體,,東歐的產業發展在歐洲整體上處於較為低端的位置。從其出口結構來看也反映出這一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1995年時各佔30%的出口份額,2005年時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各佔20%的出口份額。此外,由於有良好的重工業基礎,東歐國家在重工業發展上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這使得重工業成為這些國家的支柱性產業。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出口份額不斷上升,表現出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額由1995年的300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10億美元,出口份額也由23%上升到35%,增長速度非常快。相對而言,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東歐的發展缺乏比較優勢,所佔的出口份額比較小,不過,這些年的發展速度較快,出口份額也由1995年的6%上升到2005年的14%。
表2所列舉的1995年和2005年珠三角、印度和東歐地區按照HS兩位數分類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商品,同樣反映了三個地區最近11年來出口結構的變化。珠三角地區1995年排名前5位的出口商品為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84、85)和勞動密集型產品(62、64、95),到2005年,機電產品的優勢進一步加強,鞋靴服裝類產品(62、64)出口排名已經退出前5,而技術含量較高的光電產品和精密儀器(90)的出口則大幅度上升,躋身前5,出口結構有了很大的提升。印度的出口額排名前五的商品中,1995年包括三種資源密集型產品(03、10、52)和兩種勞動密集型產品(62、71),2005年同樣包括三種資源密集型產品(26、29、27)和兩種勞動密集型產品(62、71),不過,1995年的三種資源密集型產品都是農產品,而2005年則是經過簡單加工的工業原材料,出口結構還是有一定的變化。東歐重工業產品出口在行業上並不是太集中,1995年
有車輛(87)和鋼鐵(72)出口額進入前5,在重工業產品出口份額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 2005年反而只有車輛(87)的出口額進入前5。此外,東歐在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上則較為集中,機電產品(84、85)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其出口額在1995年和2005年均排名前5。
四、對外貿易競爭力比較
本文用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指數和出口結構相似指數比較3個地區的對外貿易競爭力。為體現3個地區在不同國際市場競爭程度的差異,本文還將分析3個地區主要的出口貿易國。
(一)相對顯示比較優勢
我們可以分別計算珠三角相對於印度和東歐在整體上以及在各類產品上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圖2表明了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和印度的出口顯示比較優勢。
整體來看,1995年到2002年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的顯示比較優勢呈下降趨勢,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2年的5.0,而2002-2005年表現比較穩定,維持在5.0左右。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由2.8下降到1.4,資本密集型產品的下降幅度更大,由4.4下降到0.9,是造成整體相對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則經歷一個先下降後勢。圖2表明了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和印度的出口顯示比較優勢。
整體來看,1995年到2002年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的顯示比較優勢呈下降趨勢,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2年的5.0,而2002-2005年表現比較穩定,維持在5.0左右。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由2.8下降到1.4,資本密集型產品的下降幅度更大,由4.4下降到0.9,是造成整體相對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則經歷一個先下降後上升的過程,有一定程度的波動。綜上分析,珠三角地區相對於東歐出口產業的差距集中於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2005年,東歐的汽車等產品的出口已經達到369億美元,重工業產品的出口份額達到35%,重工業產品成為東歐最重要的出口產品,而珠三角地區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比較大。
珠三角地區相對於印度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整體上一直呈上升趨勢,11年以來,由15.5上升到24.5,領先優勢較大,而這種優勢主要來源於技術密集型產品,其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從4.0上升到16.3,增加了3倍。實際上,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還有輕微下降,這種下降是珠三角地區出口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必然後果,表明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重要性在不斷下降。當然,我們也有必要審慎的看待這個結論,對此做如下兩點說明。(1)珠三角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的比重非常高,但這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結論。1997年,珠三角出口中有84%的份額是加工貿易,2005年出口中仍然有76%是加工貿易(楊汝岱,2007),而印度由於國家政策的限制,加工貿易的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高估珠三角地區對印度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但是,11年來,在加工貿易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珠三角對印度的相對顯示比較優勢卻迅速上升,這反映出本土企業競爭力有很大的提升,姚洋和張曄(2007)的研究也表明了類似的觀點。(2)整體來看,珠三角對印度的領先優勢主要來自於技術密集型產業,但這種領先優勢並沒有相對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由4.0上升到16.3所反映的那麼大。這一方面是由於加工貿易的原因,更主要是因為本文只分析貿易商品所造成的局限性。對貿易商品的分析只能反映兩個地區在製造業產品出口競爭力上的差異,很多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並不能得到體現,很多不參與貿易而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產業的競爭力也不能得到體現。印度有非常好的高等教育體制,有一大批優秀的高級人才,這是珠三角所無法比擬的,但是這種優勢並不能在對貿易商品的分析中體現出來,印度的軟體產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產業內貿易指數
表3分別計算了珠三角地區、印度和東歐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所佔的比例。由於資源密集型產品絕大部分直接用於消費或作為原材料用於生產更高層次的產品,其產業內貿易的比例沒有太大的意義,本文不做分析。
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內貿易的比例是最低的,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內貿易比例非常低,且由1995年的0.18下降到現在的0.10,這表明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品對外貿易已經完全進入產業發展成熟階段。印度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例比較低,但呈現上升趨勢,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印度的出口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印度人口基數大,消耗的資源越來越大,近些年來,對石油等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使得印度對部分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進口增加,導致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此外,印度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例也在上升,表明印度在少量出口重工業產品的同時,還在進口一些必要的生產加工設備,提高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東歐的產業內貿易的比例非常高,尤其重工業產品,這是否也如國內很多學者所指出的,是進口了大量的中間品,經過簡單加工、重組而出口最終產品,而東歐國家只是獲得較少的加工裝配費用,並沒有獲得較到的產品附加值呢?東歐國家是否有淪為「歐洲工廠」的可能呢? 此外,東歐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例也較高,更詳細的分析發現,這實際上由於東歐國家從俄羅斯等國大量進口石油等原材料,而出口了大量經過簡單加工的初級製成品和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三個地區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比例都非常高,這是生產模式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低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資源、勞動力等稟賦,生產過程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和團隊協作,這可以用傳統的比較優勢來解釋其國際分工。但是,高技術產品生產有很大的不同,規模經濟、不完全市場競爭構成了國際分工的主要原因。尤其現在的國際貿易體系中,跨國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地位日益上升,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單獨生產某種高技術產品的現象非常少見,國際分工決定了一種產品的不同零部件將會由不同的企業乃至不同的國家生產,正是這種生產模式使得技術密集型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
1990年代中期以來,很多人質疑珠三角外向型經濟,由於加工貿易的比重過高,對外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本地的企業只是收取少量的加工和裝配費用,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並沒有真正提高。從本文的研究來看,這些質疑是沒有足夠的依據的,至少在和印度、東歐的比較中,珠三角的產業內貿易所佔的比重並不是很高,在3個地區中甚至還是最低的。更重要的是,1980年代從加工貿易開始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由此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不斷得到提升,形成良性循環(姚洋、張曄,2007)。
(三)出口結構相似指數
我們分別計算珠三角地區、印度、東歐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相似指數,和發達國家的比較,可以很好的體現一個經濟體現在所處的階段,此外,我們還計算了印度、東歐相對珠三角的出口結構相似指數。
由表4可以看到,與發達經濟的出口結構相比,印度的相似性最低,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最低。相對而言,印度與美國的出口相似指數要高於與日本的出口相似指數,這可能是因為印度和美國同為大國經濟,出口商品的產業集中度較低,而日本更加註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珠三角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相似性在0.35左右,且呈輕微下降趨勢,這應該與我國區域經濟產業分工有關。珠三角地區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整體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同時,也是整個中國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國產業布局中有特定的定位,不可能和一個國家一樣要求工業門類齊全,這樣就使得珠三角地區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相似性較低。東歐是一個以國家為單元組成的較大的區域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也較高,相對而言,其與美國、日本的出口結構有更大的相似性。此外,我們還分析了印度和東歐與珠三角出口結構的相似性。印度與珠三角的出口結構相似性較低,且在不斷縮小,實際上,這從前面的出口結構也可以看出來,印度的出口越來越偏向於資源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珠三角的出口則越來越偏向於高技術產品。整體來看,珠三角地區對印度有較大的優勢,且這個優勢還在不斷擴大,但與東歐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主要貿易國比較分析
表5列舉了2005年3個地區主要的貿易夥伴。珠三角的對外貿易主要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來實現,出口的主要市場是香港和美國,進口則基本來自香港。2005年,珠三角地區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為1823和2238億美元,而對香港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就有1480億和1355億美元,由此可見香港在珠三角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於香港轉口商品的主要流向國為美國、日本、韓國及歐盟國家,我們可以認為珠三角出口商品最主要的目的國還是美國和日本。印度的出口商品主要出口到歐盟、美國和中東地區。印度向美國的出口商品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品為主,珠三角向美國的出口基本上都是機械、電子、精密儀器等產品,兩個地區在美國市場的競爭非常小。此外,印度和珠三角地區向歐盟的出口均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存在一定的競爭。
東歐的商品基本上都出口到歐盟國家,對美國、日本等市場的依賴性非常弱,在美國、東亞、東南亞市場和珠三角不構成競爭,但在歐盟市場和珠三角的競爭非常大,兩個地區往歐盟出口商品的同構性較強,這也許是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遲遲不能有效開拓歐盟市場的主要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直以來,相對於美國和日本而言,我國和歐盟的經貿關系發展較為緩慢,除歐盟市場的產品准入門檻較高之外,在歐盟市場的競爭非常大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歐盟和美國不同,美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勞動力完全可以自由流動,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均衡,而歐洲有幾十個國家,包括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各國各地區的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不盡相同,能夠生產不同技術等級的產品,這就使得我國產品在不同的層次都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很難打開歐盟市場。
五、結論與擴展
本文對1995-2005年珠三角地區與印度、東歐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1)印度的出口結構還非常落後,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且十餘年來幾乎沒有變化。珠三角的出口結構有很大的提升,出口商品由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向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與此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也繼續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東歐則受本身產業結構和歐盟內部分工的影響,以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2)顯示比較優勢分析表明,珠三角相對印度有較大的領先優勢,這種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密集型產業,東歐則在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對珠三角有一定的領先優勢。(3)相對於東歐和印度,珠三角產業內貿易指數比較低,尤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具備很高的國際競爭力,產業內貿易比例非常低;印度和東歐的產業內貿易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比例上升較快,兩個地區在出口重工業品的同時,仍然需要大量進口先進的生產設備,本身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4)與發達國家出口結構的比較表明,印度所處的發展階段最低,而珠三角相對於東歐的差距仍然在於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5)在國際貿易市場,珠三角與印度的競爭比較小,兩個地區的出口結構相差甚大,而珠三角與東歐在歐洲市場的出口商品同構性非常強,有較大的競爭。
本文的所有結論都只是基於對國際貿易商品的分析,所反映的也只是對外貿易結構和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差異,而不是反映3個地區整體的國際競爭力。珠三角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印度的發展過程並不太重視引進外資,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不是太高,而東歐的發展是「內外並舉」,這種發展模式的差異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文的結論。珠三角經過近30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是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而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外貿依賴性非常高,因此,我們有必要詳細了解其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發展歷程與現狀,並與主要的競爭對手做出比較分析。這樣有助於珠三角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相關政策的制定,實現珠三角地區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整體來說,本文僅是從宏觀的角度以貿易商品為基礎討論了珠三角對外貿易結構和競爭力,相應的政策含義也只是宏觀發展戰略方面的。而實際上,我們也許更關注某些微觀產業層次的對外競爭力與結構調整,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進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