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19年中國除了五四運動外還有哪些重要事件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和楊虎城
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在西北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有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率領的第十七路軍,這兩支軍隊均非蔣介石嫡系,屢受排擠,對此,他們極為不滿,尤其是東北軍,過去盲目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守東北,遭到國人唾棄,後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損失,全軍上下深感「剿共」沒有出路,強烈要求抗日,收復東北國土。在瓦窯堡會議之後,中國共產黨通過種種渠道,大力開展對這兩支軍隊的工作,堅定了張、楊聯共抗日的決心,從而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區取得勝利。
西安事變前夕的張學良(左)、楊虎城(右)
張學良自從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之後,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都被拒絕。蔣介石調集嫡系軍隊約30個師准備從河南開入陝甘參加「剿共」。之後,蔣又於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把軍隊全部開赴陝北「剿共」前線。12月12日凌晨,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扣留了蔣介石,並囚禁了陳誠、衛立煌等國民黨軍政大員,隨即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發生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如何對待事變的問題上,南京當權勢力中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主張。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代表的親日派竭力策動「討伐」,轟炸西安,企圖取代蔣介石的統治地位;而親英美派的蔣介石親屬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則不顧何應欽的反對,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營救蔣介石而積極努力。
西安事變指揮部——楊虎城公館
中共中央在對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進行正確分析之後,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引起的問題,反對新的內戰;同時中共中央還主張用一切方式聯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張學良、楊虎城和共產黨並不想加害蔣介石,而希望和平解決此次事變的態度後,於22日派宋子文、宋美齡到西安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也參加了談判。他遵照中央的有關指示,在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商討並進行同南京方面的談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經過兩天的商談,宋美齡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個月後抗日發動」等項承諾。12月24日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當面向蔣介石說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策。蔣介石表示同意談判議定的六項條件,允諾「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國決不再發生反共內戰」。
1936年12月13日,西安
出版的《西安文化日報》刊載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
25日下午,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陪同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蔣介石立刻扣留張學良。消息傳出後,西安出現動盪不安的局勢,東北軍中堅決主張聯共抗日的王以哲軍長被東北軍中一部分過激分子殺害,內戰危險重新出現。周恩來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堅定而細致地進行工作,鞏固了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的團結,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成果。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社會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內戰在事實上大體停止下來了,國共關系得到迅速發展,從而開始了國內和平的新時期;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
1937年4月2日,周恩來乘飛機由西安返回延安,毛澤東等到機場迎接
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是歷史的功臣。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解除了楊虎城的兵權,又強迫改編了東北軍和西北軍。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張學良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前被蔣介石脅迫到台灣,2001年10月15日在美國夏威夷逝世。
❷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的國內外大事(急,有追加分)
1月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遷至北京北池子箭桿胡同9號(今20號)陳的家中。
是月李大釗任《甲寅》日刊編輯。
1月1日《新青年》2卷5號出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1月9日張勛、靳雲鵬、徐樹錚在徐州開省區聯合會,商議對付國會辦法。
1月11日撫順煤礦發生炸裂事件,死亡工人924名。
1月27日北大校長蔡元培在國立高等學校校務討論會議上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的建議,主張大學專設文理2科,其它法、醫、農、工、商5科分別為獨立之大學。
1月30日李大釗在《甲寅》日刊發表《孔子與憲法》。
是月四川德陽縣人民起事,破縣城,焚縣署等處。
2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2卷6號發表《文學革命論入吳虞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
2月3日美國對德絕交,並請中國1致行動,英法各國均請中國參加作戰。2月19日日本與英、法、俄協議,承認日本在山東權利,日允中國參戰。
2月4日李大釗在《甲寅》日刊發表《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
2月6日教育部下令重申禁止學生加入政黨。
是月陝西保定、延川、安定等縣人民起事,各縣縣城均被攻破。滇西各地人民起事,攻破蘭坪等縣縣城。
3月4日各省公民尊孔會在上海成立,舉陳煥章為會長,張勛、康有為等為名譽會長。
是月段棋瑞面見黎元洪,要求黎電令駐協約國公使,向駐在國政府磋商與德絕交條件,黎元洪反對參戰,拒發電報。段憤而辭職赴天津,經馮國璋調停,黎允不於預對德外交。6日段棋瑞回京。
3月5日北京中國公學大學部改名中國大學。
3月8日孫中山通電,反對參加歐戰。
3月12日俄國2月革命爆發。
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對德絕交。
3月26日梁啟超致函國務院,請速向德宣戰。
4月1日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筆名在《新青年》第3卷第2號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
4月25日段棋瑞召集各省督軍會議,決定對德宣戰。
是月吉林舒蘭縣霍倫川地方人民反對清丈,焚毀皇產局。
5月6日中華職業教育社舉行成立大會,黃炎培等9人任臨時幹事,並舉黃為辦事部主任,蔣夢麟為總書記。
5月23日因段棋瑞嗾使所謂「公民請願團」等團體,包圍議院,強使通過參戰案,並組成督軍團要求修改憲法,解散國會,黎元洪下令免去段棋瑞職務,以外交總長伍廷芳代國務總理。28日,又任李經羲為國務總理。
5月23日蔡元培赴天津在南開學校全體會上講德、智、體3育的重要,又在該校敬業、勵學、演說3會的聯合講演會上講思想自由問題。兩次講演,均由周恩來筆錄。
5月26日安徽省長倪嗣沖反對黎元洪免去段棋瑞職務,宣布與政府脫離關系。奉天、陝西、河南、浙江、山東、吉林、黑省、直隸、福建、山西各省相繼獨立。倪嗣沖並在蚌埠扣車,運兵天津,准備與奉魯豫3省共同進兵北京。
5月27日北京留法儉學會預備學校開學,第1批入學者30人。(同年,河北蠢縣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學和四川成都也都先後創辦預備學校)
5月30日研究系、交通系人物紛紛離京,國會無法開會。
5月據日本文部省統計,至本年5月底,留日中國學生數約3千名。
是月四川懋功縣人民起事。
6月1日黎元洪召張勛入京共商國是。
6月2日脫離北京政府之各省督軍,在天津設總參謀處。皖、魯、奉各派重兵進逼北京。
6月7日張勛率兵山徐州北上。8日,至天津,與段派集議,段系慫恿他入京倡亂。張勛電黎元洪,聲稱調停條件須先解散國會。
6月12日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伍廷芳不肯副署,與陳壁光率海軍南下。
6月14日張勛抵京,28日康有為秘密至京,與張勛策劃復辟。
6月26日黎元洪令將國史館並入北京大學,在文科內設國史編纂處。
6月28日教育部規定大學修業年限:預科2年;本科4年。
7月1日上海發起組織中華全國學生救亡會。
7月1日張勛、康有為等在北京擁溥儀復辟,並改民國6年7月1日為宣統9年5月13日,恢復清末舊制。黎元洪避居東交民巷日本使館,電請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任段棋瑞為總理。3日,段舉兵馬廠,申討張勛。12日攻下北京。張勛復辟失敗。
7月14日黎元洪通電去職。黎去職後,馮國璋任代大總統,以段棋瑞為總理。段派軍閥與研究系、交通系政客聯合組織內閣。研究系梁啟超、湯化龍為段棋瑞出策,以宣統復辟,已使民國中斷為理由,宣言召集臨時參議院,不再恢復國會。
7月19日孫中山在廣州致電段棋瑞反對再造國會,以維護民元約法。21日,海軍總司令陳壁光響應孫中山號召,宣言「擁護約法,恢復國會」。22曰,海軍全部艦隊從上海開往廣東。國會議員也相率赴粵。
7月21日孫中山在廣東全省學界歡迎會上發表關於知難行易的講演。
是月安徽5河、泗縣、盱眙、6安、壽縣、鳳台、穎上等縣人民起事。
8月1日馮國璋抵北京,6日宣布就任代總統。
8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
8月18日孫中山召集國會議員在廣州黃埔公園集會,決定在粵開非常會議。25日,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議決組織政府。9月1日,選孫中山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在臨時約法未恢復前,行政權由大元帥掌握,對外代表中華民國。
8月28日段棋瑞與日本銀行團訂立第一次善後借款1千萬元,以全部鹽務稅款作為抵押,此即為有名的西原借款之1.從本年8月到次年9月,段棋瑞先後向日方借款達5億元以上。
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海陸軍大元帥。
9月27日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學校令》,其要點是:1、設2科以上得稱大學,設1科者,稱某科大學。2、大學本科修業年限改為4年,預科2年。3、大學教員改分正教授、教授、助教授3等,講師仍舊。4、廢止各科教授會,凡各科事項必須開會審議者,由各科評議員自行議決。
9月29日馮國璋下令組織參議院,又下令通緝孫中山。
9月周恩來自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東渡日本留學。
是月吉林富錦縣人民起事,破縣城。
10月6日廣州軍政府下令出兵湖南,任程潛為護法軍湘南總司令。
10月15日北京大學召集會議,著手學制改革:仿美大學制,採用選科制度。是月惲代英在武漢發起組織互助社。
11月2日日本政府派石井為全權大使,赴美與美國務卿藍辛談判關於協同作戰各案,發表所謂藍辛石井宣言,美國政府承認「日本在中國之特殊地位」。
11月6日孫中山派林祖涵為湖南勞軍使,赴湘慰問護法軍。
11月7日偉大的俄國10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3日後,此消息即在上海《民國日報》等報紙上刊載。
11月14日北方直皖2系軍閥暗鬥,馮國璋授意在湘作戰之北軍王汝賢、范國璋通電停戰。
11月15日段棋瑞請辭國務總理職。30日,馮國璋以王士珍署國務總理。
11月李大釗到北京大學,次年1月任圖書部主任。
是月湖南寧鄉縣人民起事,破縣城。
12月4日教育總長范源濂因赴美考察,辭總長職。馮國璋本日任傅增湘為教育總長。
12月18日馮國璋任段棋瑞為參戰督辦。段藉此名義,編練參戰軍三師十混成旅,聘日人為軍事顧問。同日,王士珍任段芝貴為陸軍總長。北京政府仍操於段派手中。
12月22日孔教會在北京創辦《經世報》,以陳煥章為總經理兼總編輯。
是年齊魯大學在山東濟南建立。
是年蔡元培向教育部建議:北京大學工預科畢業生全部升入北洋大學工科,北洋大學法預科畢業生全部入北京大學法科。
是年上海英美香煙公司工人罷工;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工人罷工。
是年江蘇蘇州佃農要求減租,反抗鎮壓,包圍縣城。湖南許多地區農民紛紛展開對地主的斗爭。同年,陝西武功縣齋門教起義;安徽省大刀會起事。來源:血鑄中華網
❸ 五四的歷史事件
解釋: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各大國根據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以及中國與日本的要求相沖突,部分拒絕中國的請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經濟利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被居心叵測者過度渲染篡改後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理條件,由於日本同是戰勝國,此要求遭到拒絕,但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其餘利益基本被承認,民國政府認為利極大,弊甚小,決定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經濟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沒有取得所有的預定目標,竟被居心叵測者污衊成一次徹底的失敗,挑動了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國家為此蒙受了極大的損失。
事件: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意義: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相關鏈接:http://ke..com/link?url=Bpq56zK1YTbEe6IpNs3cjIVWV2T-xSWtWUFovHKvUn7n2S1cm9RYi-#2
❹ 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事件:
1、我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事變、七一五事變、八七會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三灣改編、井岡山會師;
2、黨的六大、古田會議、九一八事變、紅軍長征、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瓦窯堡會議、洛川會議、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台兒庄戰役;
3、百團大戰、皖南事變、大生產運動、黨的七大、日寇投降、重慶談判、解放戰爭、轉戰陝北、孟良崮戰役、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七屆二中全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4)五四時期國際上有哪些重大事件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五四運動是歐洲列強無暇顧及自己的時期。日本乘機加大侵華力度,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益高漲。
的失敗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5月4日,1919年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群眾,居民,商人和課堂參與,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和暴力反對政府,和其他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949年10月1日15時在北京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典禮。它要到21:00才結束。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象徵。
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從此結束了被侵略和奴役一百多年的恥辱,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社會加強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激勵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這表明中國終於成為一個自治的國家,中國人民可以成為東亞病夫的龍的傳人。
❺ 1919年,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大事件發生
1919年中國發生的事件具體如下:
1、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這一事件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2、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事件,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廢除學監制,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嶺南大學開始破例招收女生。
3、工人罷工事件,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4、7月14日,毛澤東主編 的《湘江評論》創刊。此後在《湘江評論》多次評論時事,往往一針見血。
5、11月12日,日本人製造「台江事件」,北京政府外交部向日本駐華公使發出抗議照會。這次時間也是這一年中日本人為了爭奪中國山東等區域搞的小動作。
(5)五四時期國際上有哪些重大事件擴展閱讀
1919年的中國繞不開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❻ 1919年巴黎和會反映了中國外交史上的什麼重大事件對中國歷史各產生什麼影響
結果:中國外交失敗,中國官方迫於壓力拒絕在合約上簽字,但巴黎和會條約依舊成立,作為戰勝國中國依舊被西方大國壓制。影響: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降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實質上是美英等西方列強主導的分贓會議。
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努力是拒絕在合約上簽字,但是巴黎和會是被大國操縱的,努力最後還是失敗,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交日本,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激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
❼ 五四運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是什麼啊
1919年6月工人和商人的參加,使五四運動取得初步成功,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基礎,五四運動中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一次受到工人和商人支持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其中青年學生起先鋒作用,工人和商人起主力軍作用,先進的支持分子起領導作用,五四運動是世界無產階級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取得初步成功的標志是罷免曹,章,陸:拒絕在和會上簽字:釋放被捕學生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五四運動開始後一個月受到工人和商人的支持取得初步成功,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樓上幾位朋友說五四運動重要之處是取得初步勝利的標志(罷免,拒簽等)但這都是表面現象,最主要的是五四運動是一次有無產階級與學生發動的運動,通過五四運動使中國革命徹底發生了變化,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恰恰是通過運動不到1個月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這件事體現出來,所以說運動不到1個月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是五四運動最重要的事
當然樓主能否把問題問的再清楚些?
❽ 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什麼
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這三件事都是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改革開放這一進步思想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中保持積極的前進的腳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意識。
歷史上,中華民族飽受入侵、戰亂、分裂等災難,國家沒有滅,民族沒有散,文化傳承從來沒有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在中國共產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才能經久不衰,永遠的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❾ 1919年中國及國際社會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在和會上反而成為被宰割的對象,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但英、美、法卻將德國砄利益轉送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爆發了「五四 」愛國運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一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 二十一條 》,收回山東的權益。但提案被否決。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❿ 從五四運動到開國大典之間的重大事件
從五四運動到開國大典之間的重大事件如下:
我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事變、七一五事變、八七會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三灣改編、井岡山會師;
黨的六大、古田會議、九一八事變、紅軍長征、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瓦窯堡會議、洛川會議、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台兒庄戰役;
百團大戰、皖南事變、大生產運動、黨的七大、日寇投降、重慶談判、解放戰爭、轉戰陝北、孟良崮戰役、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七屆二中全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五四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開國大典是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的儀式,直到21:00才結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其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表明中國終於是一個自主的國家了,表明中國人民可以從東亞病夫成為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