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商貿源頭有哪些

國際商貿源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9 08:35:27

㈠ 古代世界的區域貿易圈主要有哪些各自的情況怎麼樣

(1)地中海貿易圈。中世紀的世界貿易中,地中海仍占據重要地位。 一方面,地中海沿岸國家的相互貿易始終很繁榮;另一方面,地中海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它把西歐各國和東方各地區聯系起來。 君士坦丁堡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後來被威尼斯和熱那亞替代。
(2)東亞貿易圈。
東亞貿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個貿易圈,它始終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個貿易圈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南洋地區和印度支那地區。
a.中日貿易:
始於秦漢,隋唐達到鼎盛,當時,中日之間建立了遣唐使、遣唐使制度,不僅進行政治文化交流,貿易也是重要的內容。這個時候,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貨物。
宋代:中日貿易進一步擴大。由於日本由於經濟發展,像中國出口大量的商品,另外,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銅錢。
明代:明政府實行「貢舶制度」,日商獲利極大,但是當時日本政局混亂,海盜很多,日本實行了「鎖國政策」,但是民間的貿易一直沒有中斷。 b.中朝貿易:唐代發展到一個高峰,因為實行了「遣唐使制度」,至明代,中朝貿易結構比較完善。
c.中國與南洋地區的貿易:馬來半島、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是中國與西方貿易的中間段。
d.中國與印度支那地區的貿易:越南李氏王朝、占城等,宋代中國與越南李氏王朝的貿易主要限於邊境貿易,。另外,占城發展為印度支那國際貿易中心,並且是中國與南洋、印度洋貿易的中間環節,具有重要地位。
(3)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
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也就是北歐貿易圈,是中世紀才開始形成的。和地中海貿易比較起來,北歐貿易到14世紀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由於這些國家農業發達,已經能把亞麻、大麻、油類、動物油脂等大量有價值並便於運輸的商品拿到市場上來;另一方面,也與德國東北部與波羅的海的城市發展有關,如佛蘭德斯是北歐貿易區的經濟中心,漢堡、不來梅等城市在中介貿易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北歐貿易圈還與羅斯地區的貿易關系密切。這個地區以基輔為中心。

㈡ 古代世界的區域貿易圈主要有哪些

(1)地中海貿易圈
在古代世界真正稱得上是「國際貿易」的,應該是地中海國家之間的貿易。當航海技術有了一定發展時,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國家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環地中海貿易圈。地中海貿易圈包括整個地中海和黑海地區。在前古典文明時期,米諾斯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希臘人是活躍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人群體,控制著地中海的貿易。地中海貿易圈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為活躍的貿易圈。
(2)印度洋貿易圈(海上絲綢之路)
印度洋貿易圈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蘇美爾人文明區與印度河文明區的商貿交往。從這以後,隨著印度洋周邊經濟的發展,印度洋周邊的貿易逐漸活躍起來。在古典時代,航海者已經認識到了季風的規律,後來,人們建造更大的船隻,用於遠洋航行,並定期往來於印度洋周邊。這就逐漸形成了印度洋貿易圈。進入後古典時期以後,東非地區、東南亞地區、阿拉伯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連接中國、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東非的航線的到了巨大的發展,印度洋貿易圈進入繁榮時期。
(3)西太平洋貿易圈
西太平洋貿易圈又可以稱為東亞貿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個貿易圈,它始終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個貿易圈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南洋地區和印度支那地區。西太平洋貿易圈的貿易量比起地中海貿易圈來說要遜色得多,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卻起到了地中海貿易圈無法起到的作用。
(4)歐亞內陸貿易圈(陸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陸上商路,以中國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而西域的包括玉石、汗血寶馬、石榴、苜蓿等的貨物又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
(5)撒哈拉貿易圈
公元4世紀左右,西非地區才逐漸興起迦納、索寧克等小國;公元8世紀以後才興起迦納帝國、塔克魯爾、蘇蘇、約魯巴小邦等國家;公元13世紀到16世紀末這段時間里興起的馬里帝國、桑海帝國、豪薩城邦、朱洛夫、莫西、卡涅姆、貝南等國家。而在這些國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迦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三大帝國。撒哈拉貿易圈在迦納帝國時期趨於興盛,在馬里帝國、桑海帝國時期最為鼎盛。
(6)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
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也就是北歐貿易圈,是中世紀才開始形成的。從9世紀的維京人(諾曼人)南下開始,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才逐漸形成。而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的繁榮是14至17世紀漢薩聯盟時期。

㈢ 歷史上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貿易經商有哪些商道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 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㈣ 貿易保護主義的起源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斷提升,據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的發布,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位次於2004年, 2005年和2006年穩居世界第三,而我國貨物進出口連續四年快速增長,是歷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正是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致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更頻繁遭遇各種貿易保護壁壘。這種狀況不僅中國獨有,根據經濟發展與國際合作組織(經合組織)對發展中國家貿易官員的調查發現,貿易保護壁壘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影響都非常巨大,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面臨的挑戰則更加突出。
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已經形成了以非關稅壁壘為主,以關稅壁壘為輔的新的貿易保護主義,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目的是想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的約束,通過貿易保護,達到保護本國就業,維持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的支配地位。
本文擬從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分析著手,在闡明新貿易保護的概念,背景,起源,形式和特點的基礎上,對其相關趨勢進行詳盡的分析,著重於對和我國面臨的挑戰進行系統分析,主要有頻繁遭受反傾銷調查,頻繁遭受反補貼調查,形形色色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彈道導彈我國面臨的其他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等。最後通過研究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造成的嚴重影響,嘗試就我國應採取的應對措施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主要包括八個方面:改善我國貿易環境;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壘體系;強化進出口企業的分類與指導;夯實認證,認可體系;重視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推進「以進帶出」戰略,完善我國技術標准和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
本文同時強調了在努力尋求對策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同時,我們也要增強信心,不必過分擔心我中國所受到的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我國只要能長期堅持最佳的戰略,在國家新的政策支持及當地政府的切實貫徹落實下,不斷完善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和基礎創新步伐,繼續密切跟蹤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積極開拓國際潛在市場,努力化解和應對外部沖擊,則有效應對新貿易保護壁壘,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再只是夢想。

㈤ 商業的起源及發展

1、商人的出現和商業的興起:這一目講述了我國古代商業的產生和在先秦、秦漢、隋唐三個時期的基本情況。古代商業產生於先秦時期,初步發展於秦漢時期,到了隋唐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商業興起於先秦時期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商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有: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馳道。西漢「開關梁」,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也逐漸發展起來。

西漢商業發展表現在: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一些大城市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政府設專職官員管理市場。

(3)隋唐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2、宋元商業的繁榮:這一目分兩宋和元代兩個階段講述了宋元時期商業繁榮的情況。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是建立在市坊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時間基礎上的。兩宋不僅商品的種類多,而且國內貿易、民族之間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榮。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

(1)兩宋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第一,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不再有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北宋時益州富商開始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後來,官府在益州設立交子務,印製和發行交子。南宋時,紙幣使用的地區廣、發行量也大大增加。紙幣的發行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2)兩宋商業繁榮的表現

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首先表現為城市商業的繁榮。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成為繁華的商業大都會。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形象地反映了開封城內商業的繁華景象。可展示課件中《清明上河圖》(局部),加深學生對開封商業繁榮的印象。南宋都城臨安,城內店鋪林立,貿易興隆,早市、夜市晝夜相連,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商品種類增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走向市場,成為重要的商品。如蘇湖地區農民剩餘的糧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變成了商品。可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北宋時期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的商標」,並向學生提問:從這個商標中能夠得到什麼有效信息?然後共同歸納:北宋時商品種類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裝,還注意為自己的商品作廣告。說明北宋時商人經商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南宋時流行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則說明蘇湖地區農民的剩餘糧食成為了重要的商品。城市中還出現了定期和不定期、專業性和節令性的各種不同類型的集市。商稅收入,越來越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兩宋時期,民族邊境貿易繁榮。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南宋與金對峙。兩宋在與遼、西夏、金相鄰的邊境地區設榷場,進行雙邊貿易,互通有無。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政府特別重視海外貿易。北宋時,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有幾十個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南宋時,海外貿易更加發展,外貿稅收成為國庫財富重要來源之一。

(3)元代商業的繼續繁榮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於此。「百物輸入之眾,有如百川之不息。」據說每天僅運入城中的絲即達到千車。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國旅行家譽之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3、明清的徽商與晉商:這一目著重介紹了明清時期商幫的出現,以及徽商與晉商在當時商業活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影響。

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可利用課本插圖「明代《皇都積勝圖》(局部)」,向學生介紹明代北京城的商業繁榮情況。在全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1)徽商

徽商即徽州的商人。徽州有經商的傳統,徽州人很團結,注重互相幫助,並且還崇尚節儉。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徽商積累起驚人的財富。利用課後閱讀與思考中引用的顧炎武的一段話歸納徽商致富的原因。徽商幾乎「無貨不居」,經營范圍很廣,但「首魚鹽」,對食鹽的經營尤為重視。徽商的興起就是從經營食鹽開始的。明代食鹽的生產由官府壟斷。為了解決邊疆守軍糧餉不足的問題,明政府允許商人將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點交納,然後給予他們販賣食鹽的權利。徽州距邊防地點遙遠,徽商起初在鹽業的經營中不佔優勢。但到明中期以後,明政府將納糧改為納銀,徽商紛紛投資鹽業而暴富。徽商經營鹽業積累起商業資本之後,又擴大經營范圍,經營茶葉、木材、糧食等行業,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民間俗諺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在海外諸國也留下他們的足跡,有「遍地徽商」之說。徽商憑借雄厚的商業資本,經營大宗商品交易和長途販運;並且插手生產領域,支配某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還經營典當等金融行業,獲取高額利潤。徽商從明初至清末興盛了數百年,出現了擁有資產百萬乃至千萬以上的大富商。建議教師請學生觀看課本插圖「徽商的房舍」,然後向學生指出:這是幾百年前徽商建造的房舍,到今天還完好無損。

(2)晉商

晉商即山西商人。他們是和徽商齊名的另一商幫。晉商起初也是經營鹽業,晉商在明初利用地接北部邊防之便,為官府運送軍糧,獲取販鹽的權利,經營鹽業致富,成為富有的大鹽商。他們積累起巨額商業資本之後,逐漸擴大經營范圍,販賣絲綢、鐵器、茶葉、棉花、木材等。到清代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金融機構票號,經營存款、放貸、匯兌,也可以為官府代理錢糧。可聯系課本引言部分關於日升昌創辦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本目內容。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晉商的財力不斷壯大,到清代時,資產達百十萬者不可勝數,晉商首富亢氏的資產多達數千萬兩。

㈥ 中國有哪四個國際商貿城

義烏中國國際商貿城 主營商品:工藝、飾品、玩具和花類 五金、電子、電器、箱包、鍾表、雨具
昆明螺螄灣國際商貿城 主營商品:工藝、飾品、玩具和花類 五金、電子、電器、箱包、鍾表、雨具
濱州市中博國際商貿城 主營商品:公司經營范圍涵蓋房地產開發、租售市場開辦等涵江國際商貿城 主營商品:副食品及茶葉市場,集商貿、休閑、旅遊、購物、零售、批發

㈦ 歷史上還有那些像絲綢之路一樣的古代貿易商道

唐蕃古道、陽關古道、茶馬古道、梅關古道、印加古道等。

1、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它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

2、陽關古道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

3、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4、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是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余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

5、印加古道

印加古道坐落於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厄瓜多和哥倫比亞等5個國家以庫斯科城邊的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為起點,全長二、三千公里,5個國家共同進行遺產申報項目。

㈧ 中國國際商貿城有哪幾個都在哪些地方啊

義烏中國小商品城 是最大最權威的。國際小商品指數就在這里採集。其他地方小商品幾乎都是義烏進的貨。

閱讀全文

與國際商貿源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