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關村中學怎麼樣
中關村中學是一所不錯的學校,具體情況如下:
一、學校規模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中國科學院中關村學校)誕生於1982年,為解決中科院在京科研人員子女入學困難,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汪德昭院士及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國務院倡議,在中關村這個中科院研究院所聚集地創辦一所高水平的中學。
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現代,各類實驗室齊全,教學環境多媒體化,還建有藝術、體育、科技活動場館、圖書館、校園廣播電視、計算機網路中心、學生電視台,及獨具特色的天文台、地學室、野生動物標本館等。
二、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8月,學校中、高級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8%,其中特級教師5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9名,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57名,區班主任帶頭人4名。
三、學生成績
學校每年中考都有100多人被市級高中示範校錄取,高考成績穩中有升。2014屆高考650分以上共計20人(區理科1077人,文科156人),630分以上共計62人(區理科1806人,文科363人)。理科重點上線率94%,文科重點上線率93%,文理科本科上線率均達到100%。
四、國際交流
學校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廣泛開展對外交流活動。每年選派優秀學生赴美國、澳大利亞、芬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互訪,為學生感受異國文化、拓寬國際視野,現被區教委命名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校。
五、學校榮譽
近年學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學校規范化管理示範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全國科技教育示範校」「全國紅十字會模範校」「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北京市基礎教育改革先進校」「北京市高中課改樣本校」等榮譽。
『貳』 中關村為什麼那麼發達在中國的哪個位置是怎麼發起來的呢
科技啊 !在北京海定區!計算機產業發達!
『叄』 中關村外國語學校的校風怎麼樣師資如何與北外附校相比哪個好一些
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是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批準的[教社字F30028],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一所寄宿制(兼收走讀)民辦學校。學校設有小學部、中學部、國際部。一校兩址(海淀、昌平均有校區)全部為海淀區學籍。
辦學背景以及學籍管理優勢
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教委、海淀區政府、海淀區教委的關心和支持。學生的學籍、成績考核全部納入海淀區教委管理,教師接受海淀區教研科研指導,教學管理、師資建設、質量監控都具有海淀特色。
學生畢業升學有保障
對於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國際部的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相信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目前學校國際部已經實現了畢業生99%以上順利申請到國外大學的申請率,大家選擇國際部也更有保障。
可以跨區入學就讀
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具有跨區就讀名額,北京其他外區的學生也可以申請就讀國際部,目前跨區名額比例在本區70%,跨區30%,外區學生也可以有機會來海淀區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學校招生對象要求
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在招生對象上,青睞招收將來小學初中考慮雙語教學的家庭,高中或本科有出國留學意向的家庭申請報名就讀。針對高中申請學生,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是要求學生具有明確出國留學意向的,通過在學校的國際高中學習,將來為申請國外大學做准備。
學費收取信息(僅國際部)
小學學費:78000元/年
初中學費:78000元/學年(總費用92800)
澳洲高中:118000元/學年 (總費用132800)
新加坡高中:學費:85000/學年(總費用99800)
註:以上收費標准均為北京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國際班的收取情況
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國際部招生已經正式啟動,意向報名的家庭可以提前查看招生簡章了解: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招生簡章(http://guoji.yuloo.com/slschool/zgcwgy/jianzhang/?zstt-xyy)
『肆』 有哪些比較靠譜且學費較低的國際學校
一,北京中加學校
北京中加學校是一所國際學校,它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學段不同,學費也不同,小學學費最低,高中學費最高。中加學校是北京市比較靠譜且學費比較低的學校。要知道,北京很多學校的學費都是一年幾十萬,甚至一年學費超過百萬的學校也有。而中加學校,高中部的學費是一年十萬,這樣對比起來,中加學校的學費其實並不算貴。
四,北京愛迪國際學校
北京愛迪國際學校是愛迪教育集團投資成立的一所學校。北京愛迪國際學校也是最近北京眾多國際學校中涌現的一批黑馬,它跟其他三所學校一樣,都是在北京性價比較高的國際學校。北京愛迪國際學校這兩年來發展非常好,定位很明確,它培養的學生主要走向歐美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北京愛迪國際學校的教學環境好,學風正,近幾年來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所以家在選擇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時,可以把愛迪國際學校作為考慮對象之一。總之,以上四所學校都是相對來說性價比較好的學校,家長都可以考慮考慮
『伍』 中關村國際商城在哪裡
中關村國際商城就是現在的永旺國際中心,該項目包括四期,一期就是永旺,二期是珠江摩爾國際,三期是SHOPPING MALL和奧特萊斯,四期是酒吧村,建成之後面積達到87平,是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商業綜合體。用完國際中心位於八達嶺高速和北清路交叉處,從八達嶺高速的北清出口出來左拐就能看見了!
『陸』 北京中關村國際商城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中關村國際商城發展有限公司是2001-12-12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清路1號院1號樓。
北京中關村國際商城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000733445621B,企業法人翟學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中關村國際商城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房地產開發;銷售自行開發的商品房;商業管理;投資管理;投資咨詢;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物業管理;熱力供應;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服務。(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北京中關村國際商城發展有限公司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中關村國際商城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柒』 北京的中關村是什麼樣的地方
中關村
中關村的由來
中關村在幾十年前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明朝時,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形成了太監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就寄居在這里,他們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監的捐贈,平時則給埋葬在這里的太監掃墓上墳,燒香祈福。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 「中官」,所以這里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庄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還有一個叫「剛秉」的太監像。
隨著歷史的變遷,還出現了一些與「中官」諧音的叫法,如鍾關、中關及中官兒、中官屯等。
中關村是怎麼從「中官」演化為「中關」的也有不少傳說。一說是1913年在《二萬五千分之一京西圖》上已經見到「中關」地名的使用。對於這一稱謂,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清朝末年有關人員編制地圖時,因為「中官」寓意太監不太好聽,故將其「雅」化為「中關」。又有人說是慈禧太後過生日時,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關,用於祝壽,因此得名。
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後。解放後選擇這里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
中關村科技園區簡介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中央領導曾先後多次到中關村科技園區視察、指導工作。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學生約40萬人,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各級各類的科研機構213家,其中國家工程中心41個,重點實驗室4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已形成一區七園的發展格局,包括海淀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亦庄科技園、德勝園和健翔園,其中海淀園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輻射、孵化和商貿中心,其他六園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地。海淀園位於海淀區,規劃佔地面積217平方公里;豐台園位於南郊的豐台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佔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點,面積7平方公里;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公里;德勝科技園座落在北京市西城區,規劃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健翔園座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七個科技園共同構成了沿京城四環路布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目前七園內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其中有聯想、方正等國內知名的公司,還有諾基亞、惠普、IBM、微軟為代表的1600餘家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12家,其中包括研發機構41家。
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近年來致力於園區的基礎建設,在硬體建設環境方面,加大規劃和投資力度,在中心區通過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加速建設了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中科院科學城、北大科技園和清華科技園。在發展區重點規劃建設了中關村軟體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多個專業化產業基地。為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產業化空間。
園區內還有風景如畫的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歷史名勝和自然風景區非常適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30%的增長速度。2004年,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600億元,同比增長25%;上繳稅金133億元,同比增長11%;生產總值760億元,同比增長25%,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8%,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源,涌現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企業。目前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4000家,新誕生高新技術企業4268家,一批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要求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的形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幾年來,園區吸引了一大批以留學人員為主體的國際化人才和創業團隊,一批高端科技項目和成果出自留學人員企業。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累計達到2500多家,從業留學人員近6000人。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的各類孵化器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目前,園區內擁有中關村國際孵化器、豐台科技創業中心(設有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IBI)、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各類孵化器39家。
中關村科技園區十分重視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充分利用國際各類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到2004年底,園區擁有三資企業1600多家,約占企業總量的11.4%。
21世紀是知識資本發揮巨大作用的時代,中關村科技園區將以其豐富的科技智力資源以及規范的市場運作和有效的政府調節,在經濟技術全球化浪潮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關村科技園區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前來創業、投資與合作,共同創造美好明天。中關村擁抱未來!
『捌』 中關村是啥意思
中關村」名稱由來的謎底
來源:http://www.19701980.com/bbs/thread-4681-1-5.html
中國科學院在科學城的優先工程是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應用物理三所的三個大樓,都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當時科學院還有四個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經濟所、語言所和考古所。院領導為了讓這幾個所離人民大學近一些,打算把它們統統從城裡遷出來,於是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蓋了四排二層小樓,一個小樓一個所,所以稱「四所」。蓋這幾幢樓,比較簡單。1953年4月,近物所剛剛起樓頂,四所才動工。待到這一年的10月,近物所還在裝修內部時,四所已經竣工了。
為四所蓋了樓,四所中只來了經濟所(語言所有人來過,時間不長就撤回城裡),因此至今人們統稱此處為「經濟樓」。實際上,在中國科學院早期,這里充當了「中轉站」。許多研究所的歷史上都有在這里周轉過渡的一頁。塵埃落定之後,最南面的樓是微生物所的行政樓,北面三座多歸化學所。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教育部下面有個地理研究所,解放後由院接收,暫留南京(所本部於1958年遷京),歸屬該所的《中華地理志》編輯部則在北京工作。1953年10月,剛剛受命出任編輯部秘書的丘寶劍,奉命率「部」開進「四所」,住進了最南面的那一座。在距離樓門口西北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個小店。丘寶劍看到南牆上用石灰寫著「中官屯」三個大字。
與鄧啟祥介紹的前些年在張宅東側搭建的小偏廈有所不同,丘寶劍於1953年10-11月間所見的小店是單獨一間房,位置在原張宅之南數米處,是在南牆上用白石灰寫著「中官屯」三字。原有的張家地主宅和搭建的小店,可能在蓋四所樓房時已被拆遷了,後來在它的北面建起了鍋爐房。
編輯部聯系四面八方,要盡快印製一批信封和信箋。經辦此事的行政幹事袁保誠沒有注意牆上的字,在口頭的語言傳遞中誤把「中官屯」聽作了「中關村」。結果,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中華地理志編輯部的辦公地址就是「中關村」了。三反之後,懾於「浪費」罪名的壓力,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用。彷彿是當年行軍隊伍錯傳了一個口令,科學院的大批後續隊伍就以訛傳訛地往下傳。半個世紀之後想當初,「中關村」畢竟比「中官屯」雅一些,我們感謝這個錯誤。了解北京掌故的人們,不是也都很贊賞「魏公村」比「畏吾村」好嘛,管它是有意改的還是流傳中出了差錯的!
中關村科技園區簡介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中央領導曾先後多次到中關村科技園區視察、指導工作。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學生約40萬人,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各級各類的科研機構213家,其中國家工程中心41個,重點實驗室4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已形成一區七園的發展格局,包括海淀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亦庄科技園、德勝園和健翔園,其中海淀園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輻射、孵化和商貿中心,其他六園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地。海淀園位於海淀區,規劃佔地面積217平方公里;豐台園位於南郊的豐台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佔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點,面積7平方公里;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公里;德勝科技園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規劃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健翔園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七個科技園共同構成了沿京城四環路布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目前七園內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其中有聯想、方正等國內知名的公司,還有諾基亞、惠普、IBM、微軟為代表的1600餘家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12家,其中包括研發機構41家。
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近年來致力於園區的基礎建設,在硬體建設環境方面,加大規劃和投資力度,在中心區通過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加速建設了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中科院科學城、北大科技園和清華科技園。在發展區重點規劃建設了中關村軟體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多個專業化產業基地。為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產業化空間。
園區內還有風景如畫的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歷史名勝和自然風景區非常適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30%的增長速度。2004年,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600億元,同比增長25%;上繳稅金133億元,同比增長11%;生產總值760億元,同比增長25%,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8%,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源,涌現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企業。目前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4000家,新誕生高新技術企業4268家。
近幾年來,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累計達到2500多家,從業留學人員近6000人。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的各類孵化器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目前,園區內擁有中關村國際孵化器、豐台科技創業中心(設有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IBI)、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各類孵化器39家。
中關村科技園區重視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利用國際各類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到2004年底,園區擁有三資企業1600多家,約占企業總量的11.4%。
中關村早期變遷
「中關村」的真正得名與定名,與中科院的「入住」和隨之而起的「科學城」有關。成立於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機構為主要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數研究機構集中在北京的東皇城根和三貝子花園(今動物園),院本部機關則自1950年6月起設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號(靜生生物調查所舊址)。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確定研究所組建方案之後,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須遷進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擴充實驗室和辦公室,擺在當時院領導們面前最緊迫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北京選擇一個能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科研基地,時稱「永久院址」。
在建國之初,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邀請專家討論未來北京的建設規劃時,已大致形成了將高等學校比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識。
科學院曾於1950年向政務院報告申請圈用農科所(今中國農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以南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在中南海召開會議,竺可楨代表科學院匯報1951年度工作計劃時,明確提出優先考慮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後來發展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後來分化發展出衛星設計院)兩座科研大樓,急需落實建樓地址。
院領導於2月1日開會,認為「若科學院不去要地,勢將落空」,遂決定致函政務院,再次提出申請用地計劃。
兩個月後,竺可楨在4月7日記參加院長會議:「據丁瓚〔院黨組副書記、院辦公廳副主任〕報告謂文委會與首都計劃委員會均已同意科學院在西郊農業科學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進行。新建築即可設立其上。」具體情況是,批准將大泥灣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畝劃為科學院用地。
北京大學,原在城內沙灘一帶,教學和生活用地也極為緊張。在科學院得到撥地的同時,北京大學得到批準的新校址是在科學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灣以南至農科所(今農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層已經內定了院系調整計劃,北大將遷至燕園。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曾昭掄(原北京大學副校長)出面,要求將北大的用地與科學院用地對調(本年竺日記12月6日)。但此議提出為時已晚,因為科學院的建設規劃已經確定,作為優先安排的重點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樓,已破土動工一個多月了。
在視察現場之後,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出面協調。科學院為此召開院長會議,經討論,決定從原來撥給科學院的4500畝中劃出北面1000畝左右給北京大學(本年竺日記12月8日)。
1952年2月,中關村科學城的大規模建設即全面展開。同年,北大、燕大、清華成立三校建築委員會,確定用科學院的「割地」修建教職員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後是連片平房,再後是第二、三公寓。這一片地,後來稱作「中關園」。
科學城中第一樓
科學城中第一個現代科學實驗大樓,畢竟還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該所成立於1950年5月,後於1958年7月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樓後來被稱為「原子能樓」。
盡管「永久院址」確定於1951年,但在竺可楨日記中記述新建築所在地時,先是以清華、藍旗營、保福寺為參照地,後來則以「西郊」代指。
「中關村」名稱的由來,與「中官」居民點有關。在不同時代、不同場合,有過中宮、鍾關、中關、中關村、中官兒、中官村、中官屯等多種多樣的說法。這可能與這一帶及其周邊地區在歷史上有過的太監廟、太監墳有關。中官,雖含義多歧,但在明清時期是用以稱謂太監的。
康熙年間有《日下舊聞》一書,書中錄有北京各地的記載和資料,但沒有關於中關村的記述。在此書問世後的年代裡,北京西北郊開始大興土木,建造皇家園林,為北京增添了許多新景。乾隆指令一批文人學士對《日下舊聞》進行大篇幅地增補和考訂,撰成《日下舊聞考》。與《日下舊聞》相較,該書在新增的「國朝園囿」部分,把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等,盡納其中,對圓明園部分記述猶詳。另在「郊坰」部分,則大量增加了有關圓明園周邊地區景物的記述。其中的海淀、皇莊(今黃庄)、藍旗營、保福寺、陳府村(今成府)等,都在圓明園的南側,說明書作者們曾經到過今稱中關村周邊地區做了認真地實地考察。
書中所列的黃庄,原來可能是明代為宮廷產糧的皇莊,至清則廢。保福寺,是明代興建的寺廟,曾有名僧主持,寺中有塔、鍾、碑,可能有過香火頗盛的時期。真正伴隨圓明園而新起的,是藍旗營和陳府村。藍旗營,即保衛圓明園安全的「正藍旗護軍營房」。藍旗,乃「八旗」之一支,是滿族人在歷史上形成的兵民一體的軍事組織。陳府村,在明代已有道教建築。清代成為乾隆第十一子成親王寓園所在地,地名亦因此改稱「成府村」,在圓明園遭毀之前,曾盛極一時。海淀鎮,在金朝時是京城通向西北方的交通要道,至元代建大都皇城後,因北上要道東移而一度轉衰,到清代則又因皇家諸園林的建設而興起,發展成為一個聚有相當數量非農業人口的商業集鎮。
在周邊地區人口激增的情況下,介於這些「發達地區」之荒郊野外的空隙地帶,最有可能充當為死亡人口找出路的墳塋地。我們今天所關注的「中關村發源地」,就是墳塋地。最早與太監有關,但更大量地應是來自周邊地區的居住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墳塋可能改變為耕地,看墳人可能兼為農民或完全轉變為農民。土改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當地口語流傳稱這里為「中官兒」。在民國時代,這個居民點的邊界情況是,南至今四環路南側,東至藍旗營西門(今科學儀器中心),北至成府路南緣,西至今中關村北路東側。舊保甲制時期,「中官」的北部(今中關園一帶)為保福寺鄉五甲,南部為六甲。在今中關村北一街的通道上,當年東緣的一家小賣部和西緣的一所住宅的山牆上,都有過「中官屯」三字標記,或許那是由「中官墳」的諧音而來。
1953年10月,《中華地理志》要盡快印製一批信封和信箋。結果,在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錯用成「中關村」了。「中關村」一名,也就如此這般地開始起跑。
中關村的巨變,是共和國科學發展史的縮影。作為副院長的竺可楨經常跑中關村,他的日記也就見證了中關村社區的早期發展史。
在中關村後來的變遷中,以「中官」為基點,除了北面劃出中關園而與中關村告別之外,後來在東、南兩面不斷展開。在國家劃給科學院的用地上,分幾個不同歷史階段發展了北區、南區、保福寺區、黃庄區和東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