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加沙屬於哪個國家為什麼沒國家去幫"哈馬斯"啊
加沙,這個地中海東岸一個面積僅360多平方公里的地帶,再次成了全世界的焦點。作為一名曾經的駐巴以記者,從2005年到2007年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多次出入加沙,而每一次都是伴隨著當地的政治變故,要麼是以色列的封鎖和空襲,要麼是圍攻,要麼是加沙內部哈馬斯和法塔赫之間的紛爭和沖突。
體驗加沙的貧困和戰亂
外國記者進入加沙只有一個通道,那就是加沙地帶北部邊境的埃雷茲檢查站。雖然加沙和以色列只有一牆之隔,但兩邊卻是兩重天:以色列這邊富足豐饒,地里的莊稼整齊而蔥郁;過了檢查站,則是一片荒蕪,只有沙土和破爛的房屋。檢查站這邊是以色列的重兵把守,他們擁有先進的武器和設施;而那一邊,則是巴勒斯坦安全部隊,他們只能用手抄的方式來收集進出加沙的人的信息,他們最先進的辦公設備就是一部用來跟以方聯絡的步話機。即使是這樣簡陋的人員和裝備配置,在2007年上半年哈馬斯占據加沙後,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檢查站加沙一邊的建築也被當地居民一驢車一驢車地拆走了。
進入加沙地帶任何一個城鎮,你都有同樣的感覺,那就是擁擠和貧困。遍地的垃圾、雜亂的房屋、嘈雜的交通和無事可做的大人小孩。路邊的垃圾堆里,都是些爛菜葉子、破爛傢具,或病死的牲畜。當地處理垃圾的惟一方式就是堆積和焚燒,因此空氣中永遠彌漫著腐臭和燃燒的味道。
這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150萬人生活在這個狹長地帶,而且大部分都聚集在幾個城鎮里。在難民營,人們甚至要側著身子才能穿過房子之間的小巷,走到自己的家門口。有的人家10來口人擠在同一張床上。
因為封鎖和戰亂,當地百姓生活在貧困之中,很多人依靠救濟生存。醫院也經常缺乏最基本的葯材和醫療設施,甚至電力也無法保證。
含淚喝下加沙人的咖啡
盡管生活環境非常惡劣,但若把政治放在一邊,加沙人是我看到的最純朴的人們。不管他們屬於什麼派別、貧富如何,加沙人總是那麼熱情和友好。我在巴以兩年中,加沙給我留下了最多溫暖和感動的時刻。2006年6月,以軍在加沙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時,我和同事躲進了加沙北部貝特哈嫩鎮的一戶人家裡,窗外不遠的地方,以軍坦克發射的炮彈不斷傳來爆炸聲。主人馬斯里把7個孩子安頓好後,冒著被炮彈擊中的危險,把我們送到加沙城。
在此之前,我還去加沙地帶貝特拉西耶鎮,采訪一家在以軍炮轟中失去一個孩子的家庭。以軍坦克炮彈正好落在這家人的客廳里,孩子們都躲在那兒,一個女孩被炸死,其他幾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受傷。房子幾面牆也都倒塌了,一家人擠在一間密不透風的屋子裡睡覺。而當我們到他家之後,主人硬是讓孩子們去向鄰居借咖啡,以招待我這個「客人」。我是含著眼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的。
哈馬斯善於籠絡人心
但是一旦把政治牽扯進來,加沙人也是充滿仇恨的。他們的仇恨隨著以軍一次次對加沙的經濟封鎖和軍事打擊而不斷加深,同時促進了當地百姓對哈馬斯的支持。在外人看來,哈馬斯是一個強硬的激進組織,很多西方國家還給它冠以「恐怖組織」的稱號,但在加沙內部,哈馬斯卻是最大的慈善組織。他們辦學校,開醫院,資助困難家庭,社會性極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百姓中聲望很高。在加沙的多個派別中,哈馬斯最具組織性和紀律性。而且由於其嚴格的宗教信仰,他們一般很和善,甚至很有教養。哈馬斯目前在加沙的最高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耶是大學教授。我經常采訪的哈馬斯發言人巴爾胡姆則能說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在加沙內部武裝派別爭斗的時候,甚至很多外國記者都願意跟在哈馬斯成員身邊,因為感覺更安全。
② 為啥以色列要扶持不斷襲擊以色列平民的哈馬斯
和中東唯一的發達國家以色列相比,盤踞在狹窄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抵抗組織,實在是非常弱小。
它的武裝力量根本難以和以色列抗衡,只是靠游擊襲擾刷存在感。或是鼓動婦孺兒童上前,拿石塊襲擊,挑釁以色列士兵,自己則躲在後面拍攝視頻。一旦以色列士兵被激怒還擊,就利用視頻來大造輿論,博取國際同情。
哈馬斯還利用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平民區,並且口氣挺大地揚言,要讓以色列從中東消失。
(加沙地帶的難民)
三、領土再擴張的策略。
我們知道,以色列一直想吞並約旦河西岸,但是又不想要那裡的巴勒斯坦人。留著加沙最大的好處,就是一點點擠壓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逼迫他們向加沙地帶遷移。
讓哈馬斯控制加沙地帶,甚至放任其壯大,目的就是要提高哈馬斯在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地位,讓它逐漸替代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政府。
而一旦這個目的實現,那麼巴勒斯坦人也就徹底亡國了。因為哈馬斯在國際上被定義為極端恐怖組織,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到時,整個巴勒斯坦民族成為世界的公敵,以色列的任何行動都將成為正義之舉。
所以,以色列現在沒事時,就挑逗一下哈馬斯,以此來凸顯它的主心骨作用。並讓它保持可控的實力,放任其鼓動民眾,挑釁以色列。
這個道理,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認清楚,還一昧地搞內訌。那麼以色列完全吞並約旦河西岸,也只是時間問題。到那時,數千年前猶太人的流浪命運,可能將會在巴勒斯坦人身上再次上演。
③ 中東小當家以色列,為何不敢剿滅哈馬斯
哈馬斯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剿滅哈馬斯對以色列也有弊端,所以以色列不會剿滅哈馬斯。中東的局勢一直是很復雜的,至於剿滅哈馬斯家族很大程度上牽扯各方面的利益。哈馬斯的實力也是和很長打,所以剿滅哈馬斯會耗費很多的精力。
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的地區實力是很強大的,在近幾年有得到了伊朗國家的支持,所以以色列是很難剿滅哈馬斯。哈馬斯並不是主權國家剿滅了哈馬斯會受到國際社會譴責,所以以色列才沒有剿滅哈馬斯。
④ 巴以沖突的實質是什麼哈馬斯和巴勒斯坦究竟是什麼關系
近來,以色列持續襲擊巴勒斯坦加沙地區,引發巨大的人員傷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巴以問題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世人的眼光再次聚焦這一地區……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爭端有著其深刻的歷史淵源,猶太人於公元前11世紀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後來,由於外地的入侵和戰亂,猶太人被迫背井離鄉,流散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佔領巴勒斯坦,當地居民與陸續遷入的阿拉伯人融合在一起,形成最早的巴勒斯坦人。從此,他們世世代代居住了下來。19世紀末,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規模興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份份踏上回歸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從此,阿猶兩族開始土地爭奪大戰
……
1947年4月,在美、英、蘇、法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大會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做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181號決議,規定在巳勒斯坦地區同時建立猶太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巴勒斯坦。引發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不滿,由此,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以後開始了巴以和平進程談判,但收效甚微……
特別是2001年3月以色列沙龍政府上台以後,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這是我對此問題的回答,希望能讓您感到滿意
在新的一年裡祝您合家幸福,牛氣沖天!
⑤ 為什麼中國支持哈馬斯
中國不支持哈馬斯,支持的是阿巴斯所在的派別。中國為巴以沖突出聲,支持的是巴勒斯坦人。
⑥ 請問對於哈馬斯你們有哪些看法
他們是自由戰士,他們追尋自由。要收復所有在1967年戰爭中失去的土地,並且用盡所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國家。還是很佩服他們的。
⑦ 哈馬斯是什麼派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簡稱哈馬斯(Hamas),由「伊斯蘭」、「抵抗」、「運動」三個阿拉伯語縮寫而成。哈馬斯成立於1987年12月,創始人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集宗教性、政治性為一體的哈馬斯主張用武力消滅巴土地上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反對同以色列媾和,主張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哈馬斯擁有正式成員2萬多人及下屬軍事組織。哈馬斯成立後,多次製造針對以色列目標的自殺式爆炸事件。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馬斯為非法組織,並將其精神領袖亞辛逮捕入獄。1993年,巴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允許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先行自治。哈馬斯對此持反對態度,依然堅持對以色列的武裝斗爭。隨著巴以和平進程的發展,哈馬斯曾一度改變斗爭策略。1996年3月,哈馬斯宣布將放棄暴力活動,在自治區內進行政治斗爭。同年5月,內塔尼亞胡出任以色列總理後,在巴以和談問題上採取強硬政策,致使巴以最後階段談判停滯。哈馬斯宣布恢復武裝斗爭。2000年9月底巴以大規模流血沖突爆發後,哈馬斯製造了一系列針對以色列的自殺式爆炸事件。作為報復,以色列對哈馬斯實施了「定點清除」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使哈馬斯遭受重創。亞辛以及他的接班人蘭提西等哈馬斯領導人先後被以色列「定點清除」。「9·11」事件後,美國和歐盟先後宣布哈馬斯為「恐怖組織」,並凍結其財產。澳大利亞隨後也宣布凍結哈馬斯領導人的財產。近年來,哈馬斯在表示不放棄武裝斗爭的同時,開始逐漸調整自己的立場,以更加務實靈活的策略來參政議政。2005年3月,哈馬斯首次正式宣布參加巴立法委員會選舉。哈馬斯領導人表示,哈馬斯在加入巴立法委員會和參與制定政策之後將會更加「開明」,也更願意和美國等進行接觸和對話。哈馬斯自成立以來一直關注慈善救濟工作,因此得到巴勒斯坦民眾的廣泛支持。在2005年巴勒斯坦舉行的四個階段地方選舉中,哈馬斯在第一和第四階段均領先於其他黨派。在此次選舉中哈馬斯首次成為巴勒斯坦地區執政黨,由哈尼亞出任總理職務。
⑧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哈馬斯 他們是是什麼關系
以色列曾佔領巴勒斯坦。集宗教性、政治性為一體的哈馬斯主張用武力消滅巴土地上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反對同以色列和平共處,主張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即整個巴勒斯坦。很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圍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地,淪為難民。
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執委會主席。
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秘密談判之後,以巴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自治計劃。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5月12日,巴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1994年5月,根據巴以達成的協議,巴在加沙、傑里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來,根據巴以簽署的各項協議,巴自治區逐漸擴大,巴逐漸收回並控制著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9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巴以和談目前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沖突仍在繼續。
2007年6月,哈馬斯在同法塔赫的沖突中奪取了加沙地帶。此後,兩大派別各自為政。其中,哈馬斯佔有加沙,而法塔赫則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監督。
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職, 哈馬斯抵制。
(8)國際社會哪些支持哈馬斯擴展閱讀:
巴勒斯坦已故領導人阿拉法特及其手下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在上個世紀末和以色列和談——「以土地換和平」。如今,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的這塊「自治」土地,面積不到當初聯合國判給他們領土的四分之一,而且是在以色列槍口監控下的。
哈馬斯認為,這種自治不但是奴隸般的屈辱,也等於是慢性的滅絕,阿拉法特背叛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業。
哈馬斯並不認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依然堅持武裝斗爭。這樣一來,早先曾並肩戰斗的哈馬斯和法塔赫,就反目為仇。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的選舉中獲勝,成為合理合法的執政黨後,法塔赫仍手握安全部隊的軍權,認為巴勒斯坦要統一,應該解散哈馬斯或者並入法塔赫。
哈馬斯堅決不同意。這又成為雙方沖突的一個導火索。2007年,法塔赫領導人、總統阿巴斯宣布解散哈馬斯執政的政府,但加沙地區依然在哈馬斯控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