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含義
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對於一切國際事務,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中國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
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認為,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國與國之間應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彼此的糾紛和爭端,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能以任何借口乾涉他國內政。中國從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
3、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認為,新秩序應該體現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應該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應該成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4、中國願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中國重視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主張國與國之間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擴大互利合作。對彼此之間的分歧,應在平等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堅持進行對話,不搞對抗,妥善加以解決。
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中國同絕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蓬勃發展。
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又面臨著維護國家獨立、實現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合作基礎深厚,前景廣闊。
5、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願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繁榮。截至2002年底,中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2萬多家,合同外資金額828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80億美元。2002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為6208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年多來,在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和履行各項承諾方面所作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為促進世界的繁榮與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世界經濟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維護金融穩定、防範金融危機、確保經濟安全是各國政府面臨的共同挑戰。
6、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中國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參與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中國派出了維和人員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中國支持聯合國的改革,支持聯合國等多邊機構在國際事務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為國際反恐合作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積極致力於推進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事業。迄今為止,中國已加入了所有國際軍控與防擴散條約。在防擴散方面,中國一貫嚴格履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積極致力於中國防擴散機制的法制化建設,已建立起一個相當完備的防擴散出口控制體系。中國政府一向重視人權並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國已加入了包括《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內的18項人權公約,並已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加強合作,共同對付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惡化、資源匱乏、貧困失業、人口膨脹、疾病流行、毒品泛濫、國際犯罪活動猖獗等全球性問題
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認識和看法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法基本原則中佔有重要地位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 國領導人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根據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在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對外關系指導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本質是反對侵略和擴張,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權利。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首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於新中國的了解和合作,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的挑戰。
最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和提出,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國際法原有進步和民主原則的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和新的時代特點而提出的。事實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和傳播,不僅使《聯合國憲章》宗旨的實現得到了更有力的保證,也使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得到了新的發展,它既是國際法的新發展,又為國際法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這在國際法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作為指導當代國際關系的完整的法律原則體系而提到世界面前,成為當代國際法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獨立國家的興起,這對戰後國際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新獨立國家的要求下,產生了新的國際法原則、規則、規章和制度,既適應新的國際關系的需要,又對原來的國際法發生改造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緬甸首先倡議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體現著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又得到第三世界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贊同和承認,成為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雖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都是國際法上早已存在的原則,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人類已經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根據20世紀50年代國際形勢新發展的需要,第一次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指導當代國際關系的原則體系提到世界面前,而且賦予它新的時代含義,這就是對國際法的重大發展。如不幹涉內政原則,是對傳統國際法中的不幹涉原則的發展,其含義是禁止國家採取任何借口和方式干預別國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它的表現形式是:對別國內政施加壓力,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直接或間接侵略、佔領,公開或隱蔽的干預和干涉等,都是侵害了被干涉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這無疑否定了關於"依據權利的干涉"和"人道主義的干涉"等主張。可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是對已有原則的簡單重復和概括,而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新發展。
同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科學地反映了國際關系的特點,堅持了國家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由於國家是平等的,應當處於相同的法律地位,不能因為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別,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互相"二字,它進一步確認了各國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和統一性,這正是現代國際法與傳統國際法的不同之處,也體現了國際法的發展趨勢。當今的國際關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大相徑庭,那時西方帝國主義大國決定世界的命運,國家之間的關系服從於強權原則,古老的東方國家和其他被壓迫民族均是被掠奪的對象。現在,一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對國際事務自主地做出判斷而不受其他國家的控制或干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每一項原則都體現了"互相"和"共"字,這不是什麼簡單的重復,而正是科學地概括了國際關系的現狀的具體表現,這完全符合當代國際關系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保證國際法的進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C. 如何理解和平與發展
樹立新的安全觀念,努力營造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其它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是維護和平的政治基礎;互利合作、共同繁榮,是維護和平的經濟保障;平等對話、協商和談判,是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的正確途徑。謀求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和諧世界應該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要堅持民主平等、實現協調合作,堅持和睦互信、實現共同安全,堅持公正互利、實現共同發展,堅持包容開放、實現文明對話。
D. 和平的重要性
和平 —— 即贊成用和解的方法、文明的協商方法來解決人與人、集團與集團、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歧與矛盾。
和平的內核是 倡導仁與善,尊重不同,倡導和而不同,推崇寬容、諒解。反對暴力,反對復仇。那麼對於矛盾如何解決呢?提倡對話,了解不同的感受,共同尋求事件發生的真相與解決的途徑。
和平的根基是仁愛,或者兼愛,也就是說,今天世界各國人民基本上認同非暴力的原則。認同仁愛的原則。相信愛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這就是和平力量的基礎。
那麼有人會認為,武力難道沒有用么?是不是讓我們放棄武力呢?當然不是,武力的使用應該謹慎,同時應該維護正義,應該在正義的約束之下。
和平與正義如果沒有實力作基礎,恐怕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我們面前有一對仇人,我們該如何讓他們止戈相睦呢?或者,我們自己就是仇恨的一方,那該怎麼辦呢?
大家都知道冤冤相報何時了?可是,一旦陷進這個怪圈,該怎麼辦呢?
聯合國有一項重要政策,就是成立真相委員會,來讓仇恨的雙方面對面,用和平的方式,讓雙方感受對方的痛苦,在確定和解策略。這一招在南非獲得很大成功.
E.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對於國際法原則意義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法基本原則中佔有重要地位
同上!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國際法原有進步和民主原則的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和新的時代特點而提出的。事實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和傳播,不僅使《聯合國憲章》宗旨的實現得到了更有力的保證,也使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得到了新的發展,它既是國際法的新發展,又為國際法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這在國際法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作為指導當代國際關系的完整的法律原則體系而提到世界面前,成為當代國際法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獨立國家的興起,這對戰後國際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新獨立國家的要求下,產生了新的國際法原則、規則、規章和制度,既適應新的國際關系的需要,又對原來的國際法發生改造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緬甸首先倡議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體現著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又得到第三世界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贊同和承認,成為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雖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都是國際法上早已存在的原則,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人類已經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根據20世紀50年代國際形勢新發展的需要,第一次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指導當代國際關系的原則體系提到世界面前,而且賦予它新的時代含義,這就是對國際法的重大發展。如不幹涉內政原則,是對傳統國際法中的不幹涉原則的發展,其含義是禁止國家採取任何借口和方式干預別國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它的表現形式是:對別國內政施加壓力,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直接或間接侵略、佔領,公開或隱蔽的干預和干涉等,都是侵害了被干涉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這無疑否定了關於"依據權利的干涉"和"人道主義的干涉"等主張。可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是對已有原則的簡單重復和概括,而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新發展。
同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科學地反映了國際關系的特點,堅持了國家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由於國家是平等的,應當處於相同的法律地位,不能因為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別,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互相"二字,它進一步確認了各國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和統一性,這正是現代國際法與傳統國際法的不同之處,也體現了國際法的發展趨勢。當今的國際關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大相徑庭,那時西方帝國主義大國決定世界的命運,國家之間的關系服從於強權原則,古老的東方國家和其他被壓迫民族均是被掠奪的對象。現在,一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對國際事務自主地做出判斷而不受其他國家的控制或干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每一項原則都體現了"互相"和"共"字,這不是什麼簡單的重復,而正是科學地概括了國際關系的現狀的具體表現,這完全符合當代國際關系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保證國際法的進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F. 如何理解當代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問題
什麼叫和平問題。
和平是相對於戰爭而言的。它是指沒有戰爭的一種社會狀態,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平可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世界和平、地區和平、國家間和平以及國內和平等,因為和平的威脅來自戰爭,所以在國際關系中,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 戰爭使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特別是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已經經歷了兩次災難深重的世界大戰,先後有幾十個國家捲入戰爭,幾千萬人死於戰爭,4億萬萬美元的社會財富毀於戰火;但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核武器這樣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如果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無疑將給人類造成更加慘重的浩劫,使人類的文明面臨毀滅的危險。因此,世界戰爭與和平問題成為戰後各國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同時,和平也是人類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標,而當代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和平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世界大戰有可能打不起來。可以說,戰後世界和平是主流。
世界維持總體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板書)
飽嘗戰亂之苦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板書)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和現代化殺傷武器的發展使世界人民強烈要求維護和平,堅決反對戰爭。同時,第三世界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主要任務,這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他們成為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中堅力量。例如(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80年代首先從西歐開始掀起了反核運動;1988年11月舉行的4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1990-2000年為根除殖民主義國際年。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願望,鉗制了戰爭勢力,維護著世界和平。
核戰爭的毀滅性後果,使某些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板書)想念大家還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一件大事: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請學生講述這一事件,教師也可以展示有關的相片等資料顯示其巨大的破壞性),促使日本軍國主義者投降和給這兩個地區造成了嚴重「後遺症」。可見,由於核武器具有毀滅性的威力,核大國如果發生核戰爭,只會導致雙方同歸於盡,而不可能有勝利者。科學研究表明,一場核戰爭會給地球帶來「核冬天」,其後果造成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滅絕。核戰爭的不堪設想的後果,使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輕易發動世界戰爭。
國際上各種力量互相制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板書)戰後,帝國主義被削弱,法西斯主義徹底被打垮,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大批的民族獨立國家走上了國際政治舞台;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隨著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增強,「超級大國」控制世界的能力減弱;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和生產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互相滲透,使得各國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趨勢日益加喲,各國的共同經濟利益增加,維護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礎。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威脅世界和平的隱患依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構成對和平的嚴重威脅。(卡片)據統計,戰後世界共發生150多起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這些戰爭和沖突幾乎都是由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發動、策劃或背後操縱的。
美國和原蘇聯爭霸製造出的大量核武器使世界面臨核戰爭的威脅。(投影)二戰以來,美蘇爭霸不斷升級,從地面、海洋發展到外層空間。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為此美國政府撥巨款發展宇宙空間反導彈,反衛星武器。80年代,美蘇擁有的核彈頭達5萬多枚,其爆炸當量達130至160億噸TNT,如果使用起來,那就意味著全世界50多億人口,每人平均得隨兩噸烈性炸葯。這對人類的生存是多麼嚴重的威脅!
世界仍然存在諸多的矛盾、斗爭和不穩定因素。如帝國主義的「三大」基本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與沖突的激化等。
可見,世界人民還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新的世界戰爭的艱巨任務。但我們相信,經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
學習了和平問題之後,讓我們再探討另一主題——發展問題。
發展問題的含義。(板書)
發展問題的含義。(板書)
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板書)謀求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是人類永恆的課題。當代國際關系中的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發展的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
(掛世界地圖):讓學生找出七大工業國等發達國家和阿富汗、尼泊爾、索馬里、海地坦尚尼亞等發展中國家的位置,引導學生歸納: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半部。
發展問題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由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地球的北方,而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在南方,因此,發展問題也稱為南北問題。
發展成為當代世界主題的原因。(板書)
在當代,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是因為發展有了現實的可能性。(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49頁的材料,並思考:發展有了現實的可能性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可見,戰後50多年,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均為罕見。同樣,我們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嚴重性。
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板書)
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的同時,落後、貧困、危機、債務這些抹不掉的陰影總是與人類相伴隨,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的任務更顯得迫切和艱巨。(請同學們帶著當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哪兩個嚴重的問題閱讀課文第149頁的材料)。(教師歸納)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當前,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兩個嚴重問題是:第一,外債數額急劇膨脹。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由1982年6260億美元升至1991年的13500億美元,僅利息一項,每年就要支付1.4千億美元,有的國家每年還債額占國民收入的40%;第二,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出口困難,而發達國家出口的製成品價格卻逐年上升。據權威機構統計,1988年與1977年相比,初級產品價格僅漲2.7%,而製成品價格卻上漲了33%。這使發展中國家蒙受重大經濟損失。
和平與發展的關系(板書)
和平與發展是彼此聯系又互相影響的。(板書)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提問:
政治與經濟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提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原理,觀察、分析、和平與發展的問題。通過前言的學習我們知道,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決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於經濟。在這里,和平問題講的就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講的就是發展問題,所以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現為: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板書)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得益於世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戰亂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務、財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給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板書)和平事業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經濟貿易往來則能增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具體地說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增進了各國間的交流和聯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戰爭的爆發;(板書)
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板書)
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板書)
可見,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
請同學們思考:「既然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互相聯系的,那我們能否說,有了和平,經濟就一定能發展,經濟發展了就一定能維護和平」。學生討論老師小結:和平與發展雖然互為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雖然互相聯系,但不能互相代替,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要按照各自的原則和途徑來處理。
鞏固新課:
通過本框題的學習,我們要弄清以下問題:
什麼是和平與發展問題?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如何理解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材料一,進入90年代,局部戰爭和沖突接連不斷。1991年共有各種規模的戰爭25起,
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15億人處於絕對貧困狀態,有7億人營養不良,5億人吃不到清潔水,另有40000萬人背井離鄉,淪為難民。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麼問題?
兩則材料有什麼內在聯系?
答案思路:
1. 材料一與材料二分別反映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2. 兩則材料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沒有和平就沒有戰爭,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經濟交往和實現本國經濟的發展;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發展經濟又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有利於和平力理的壯大,貧窮落後則是國際形勢動盪不安的一個主要因素。
板書設計:
和平與發展是當
代世界的主題:和平問題:含義關
系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發展是維護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問題成為世界主題的原因
世界維持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
發展問題:含義
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原因
G. 大家對和平的看法
嚮往和平\熱愛生命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動盪不安的人間.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花了28500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花了40000億美元,朝鮮戰爭花了3400億美元,越南戰爭花了7200億美元,波斯灣戰爭花了1020億美元,第四次阿以戰爭花了210億美元,阿富汗戰爭花了1160億美元,兩伊戰爭花了1500億美元.
世界戰爭有被制止的可能性,但危險並沒有消除。只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發展和平力量和制約戰爭的力量,就能夠推遲或制止新的世界戰爭。戰爭是必然要消亡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徹底清除戰爭的根源,使戰爭消亡,使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天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市場越來越表現為全球的市場,因而競爭也越來越表現為全球的競爭。競爭的全球化發展,不可避免的使資本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日益深刻。因為矛盾的加深加劇,各國之間相互協調的基礎就越來越弱。所以,形式上有時會表現為某些國家之間因結成某種聯盟而增加了協調,但是這種協調的實質不過是結盟國家利用盟國之間的協調來與聯盟外國家進行斗爭。所以,對於全球協調來說,這種局部性質的協調增加,不是全球協調增加的表現,而是全球協調減少的表現。某些地區性國家組織(譬如北約、歐盟、東盟等)作用的加強,所伴隨著的正是聯合國(全球性組織)作用的減弱,這就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協調日趨惡化的最好注釋。所以,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對全球協調的要求越來越強,一方面則是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不協調。
發達國家內的矛盾、發展中國家內的矛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發展和激化,都深深的根植於——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協調的要求越來越強,而各國實際上的經濟活動卻越來越不協調——這一基礎性矛盾之上。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並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得益於世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戰亂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務、財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給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業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經濟貿易往來則能增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具體地說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增進了各國間的交流和聯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戰爭的爆發;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H. 如何看待世界和平發展態勢政治
和平是相對於戰爭而言的。它是指沒有戰爭的一種社會狀態,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平可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世界和平、地區和平、國家間和平以及國內和平等,因為和平的威脅來自戰爭,所以在國際關系中,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 戰爭使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特別是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已經經歷了兩次災難深重的世界大戰,先後有幾十個國家捲入戰爭,幾千萬人死於戰爭,4億萬萬美元的社會財富毀於戰火;但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核武器這樣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如果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無疑將給人類造成更加慘重的浩劫,使人類的文明面臨毀滅的危險。因此,世界戰爭與和平問題成為戰後各國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同時,和平也是人類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標,而當代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和平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世界大戰有可能打不起來。可以說,戰後世界和平是主流。
世界維持總體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板書)
飽嘗戰亂之苦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板書)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和現代化殺傷武器的發展使世界人民強烈要求維護和平,堅決反對戰爭。同時,第三世界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主要任務,這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他們成為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中堅力量。例如(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80年代首先從西歐開始掀起了反核運動;1988年11月舉行的4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1990-2000年為根除殖民主義國際年。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願望,鉗制了戰爭勢力,維護著世界和平。
核戰爭的毀滅性後果,使某些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板書)想念大家還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一件大事: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請學生講述這一事件,教師也可以展示有關的相片等資料顯示其巨大的破壞性),促使日本軍國主義者投降和給這兩個地區造成了嚴重「後遺症」。可見,由於核武器具有毀滅性的威力,核大國如果發生核戰爭,只會導致雙方同歸於盡,而不可能有勝利者。科學研究表明,一場核戰爭會給地球帶來「核冬天」,其後果造成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滅絕。核戰爭的不堪設想的後果,使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輕易發動世界戰爭。
國際上各種力量互相制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板書)戰後,帝國主義被削弱,法西斯主義徹底被打垮,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大批的民族獨立國家走上了國際政治舞台;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隨著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增強,「超級大國」控制世界的能力減弱;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和生產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互相滲透,使得各國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趨勢日益加喲,各國的共同經濟利益增加,維護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礎。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威脅世界和平的隱患依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構成對和平的嚴重威脅。(卡片)據統計,戰後世界共發生150多起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這些戰爭和沖突幾乎都是由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發動、策劃或背後操縱的。
美國和原蘇聯爭霸製造出的大量核武器使世界面臨核戰爭的威脅。(投影)二戰以來,美蘇爭霸不斷升級,從地面、海洋發展到外層空間。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為此美國政府撥巨款發展宇宙空間反導彈,反衛星武器。80年代,美蘇擁有的核彈頭達5萬多枚,其爆炸當量達130至160億:在,民族矛盾與沖突的激化等。
可見,世界人民還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新的世界戰爭的艱巨任務。但我們相信,經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
學習了和平問題之後,讓我們再探討另一主題——發展問題。
發展問題的含義。(板書)
發展問題的含義。(板書)
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板書)謀求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是人類永恆的課題。當代國際關系中的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發展的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
(掛世界地圖):讓學生找出七大工業國等發達國家和阿富汗、尼泊爾、索馬里、海地坦尚尼亞等發展中國家的位置,引導學生歸納: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半部。
發展問題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由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地球的北方,而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在南方,因此,發展問題也稱為南北問題。
發展成為當代世界主題的原因。(板書)
在當代,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是因為發展有了現實的可能性。(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49頁的材料,並思考:發展有了現實的可能性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可見,戰後50多年,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均為罕見。同樣,我們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嚴重性。
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板書)
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的同時,落後、貧困、危機、債務這些抹不掉的陰影總是與人類相伴隨,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的任務更顯得迫切和艱巨。(請同學們帶著當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哪兩個嚴重的問題閱讀課文第149頁的材料)。(教師歸納)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當前,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兩個嚴重問題是:第一,外債數額急劇膨脹。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由1982年6260億美元升至1991年的13500億美元,僅利息一項,每年就要支付1.4千億美元,有的國家每年還債額占國民收入的40%;第二,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出口困難,而發達國家出口的製成品價格卻逐年上升。據權威機構統計,1988年與1977年相比,初級產品價格僅漲2.7%,而製成品價格卻上漲了33%。這使發展中國家蒙受重大經濟損失。
和平與發展的關系(板書)
和平與發展是彼此聯系又互相影響的。(板書)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提問:
政治與經濟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提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原理,觀察、分析、和平與發展的問題。通過前言的學習我們知道,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決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於經濟。在這里,和平問題講的就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講的就是發展問題,所以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現為: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板書)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得益於世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戰亂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務、財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給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板書)和平事業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經濟貿易往來則能增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具體地說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增進了各國間的交流和聯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戰爭的爆發;(板書)
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板書)
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板書)
可見,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
請同學們思考:「既然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互相聯系的,那我們能否說,有了和平,經濟就一定能發展,經濟發展了就一定能維護和平」。學生討論老師小結:和平與發展雖然互為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雖然互相聯系,但不能互相代替,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要按照各自的原則和途徑來處理。
鞏固新課:
通過本框題的學習,我們要弄清以下問題:
什麼是和平與發展問題?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如何理解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材料一,進入90年代,局部戰爭和沖突接連不斷。
1. 材料一與材料二分別反映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2. 兩則材料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沒有和平就沒有戰爭,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經濟交往和實現本國經濟的發展;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發展經濟又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有利於和平力理的壯大,貧窮落後則是國際形勢動盪不安的一個主要因素。
I. 如何理解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分析國際形勢後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我們制定內外方針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要完整准確地理解這一主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我們今天面對的世界,同過去相比確實已經並還在繼續發生許多重大的變化,不穩定、不可測因素增多,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事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這些新的挑戰主要是:
(一)在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並且是造成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的傾向還遠沒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還遠沒有成為普遍的行為.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有的大國一意孤行地奉行單邊主義,追求建立單極世界.國際輿論指出,有的大國謀求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實質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論和價值觀重整世界.
(二)南北問題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主導地位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現象還很普遍,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惠.貧富懸殊愈來愈大.據美林證券公司和蓋普·楊公司發表的《2002年度世界財富報告》,盡管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減緩,但是全球財富繼續向少數富人集中,各國百萬富翁又增加了21萬人,人數達到710萬人,他們擁有的財富高達26萬億美元.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2002年度最不發達國家報告》披露,全球最貧窮的49個國家的人民經濟狀況繼續惡化.每天生活費用不到1美元的人數已經達到3.07億人,到2015年會增加到4.2億人.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力發展報告》,最富有國家與最貧窮國家收入之間的差距在1920年是35比1,1975年是45比1,1992年是75比1,2001年是100比1.科技特別是信息發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數字鴻溝"同樣令人擔憂.
(三)影響和平與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在增加,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出現新的緊張因素.傳統安全威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一是國際軍事力量對比失衡加劇,某些國家大幅增加軍費,積極擴軍備戰,強化軍事同盟,動輒進行軍事干涉,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威脅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及其他原因引發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不斷.與此同時,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多,出現了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局面.作為一大國際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的危害空前加大.2001年在美國發生的"9·11"事件,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並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這個事件的發生及此後美國發動的全球范圍的反恐戰爭,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圍繞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既合作又斗爭的組合.
但是,綜合判斷國際形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還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國際形勢走向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而是呈現出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基本態勢.總的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是決定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題的根本因素.
第二,各種國際力量不斷分化組合,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深入調整,世界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展.各種區域性、全球性的組織和國際會議空前活躍.中國、俄羅斯、歐盟都承認世界多極化是一個趨勢.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加緊推行獨霸全球的戰略,企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歐盟經濟一體化勢頭強勁,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歐、日都積極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俄羅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在軍事和科技方面仍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和優勢,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復興,重振大國地位;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際地位和作用穩步上升,始終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當然,多極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但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和一種價值觀念,不可能是"單極的".一兩個超級大國操縱國際事務和少數大國瓜分勢力范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對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是有益的.它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大的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在這種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世界潮流之下,當前大國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集中力量發展以高新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依然是各大國的政策取向.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也是迴避不了的世界發展大趨勢.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之多的共同問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廣闊的生產力發展前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防不開科學.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當然,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時增大了各國各地區經濟的運行風險.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反全球化運動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帶來社會分化加劇,損害了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等負面影響表示不滿和抗議.它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並促使全球化朝著更公正、合理、透明的方向發展.
第四,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崛起,和平力量還在繼續增長,聯合圖強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戰略抉擇,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主宰世界、任意擺布別國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人鼓舞的一個例子就是,2002年7月9日,非洲聯盟第一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非的德班召開,標志著非洲聯盟正式開始運轉.這是廣大非洲國家攜手應對經濟全球化和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聯合自強推進一體化進程和實現非洲復興的戰略舉措.非洲聯盟首任主席、南非總統姆貝基強調,非洲聯盟的首要任務是實現非洲國家和非洲人民之間的團結、穩定與通力合作,建立有效機制加快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一體化進程,加速非洲大陸的集體行動以及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其次是發展非洲國家之間各個層次的新型夥伴關系,動員各個國家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實現非洲大陸的繁榮富強.與非統組織相比,非洲聯盟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政治性機構,而是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洲性政治實體,肩負著促進非洲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