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紹興有什麼景點樂清至紹興坐什麼車
紹興有十大風情
水 鄉 社 戲
鑒 水 烏 蓬
咸 亨 酒 韻
南 鎮 祭 禹
曲 水 流 觴
台 門 遣 韻
水 鄉 集 市
龍 舟 競 渡
茶 館 聽 書
花 雕 嫁 女
之一 —— 水 鄉 社 戲
文豪魯迅對孩提時代看過的故鄉社戲始終未能忘懷,稱贊備至。魯迅先後寫了小說《社戲》、散文《無常》和雜文《女吊》等作品,對社戲有過動人的描繪和精闢的論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寫下多少吟詠和描繪社戲的詩文。
紹興的水鄉戲台,大都構築在土地廟之類寺廟前的河上,故稱"河台"、"萬年台"。東安、任家橋、鳳儀、東周、賓舍等地的古戲台迄今猶存。清代童謙孟寫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當年看社戲的盛況:"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台戲曲新,兩岸燈籠孟育管,水中照見往來人"。魯迅在《社戲》中說,外國人以為中國戲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適於劇場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遠遠地看起來",卻"自有他的風致"。《龍虎鬥》、《游園吊打》是很能體現紹劇特色的戲,歷來為紹興觀眾所拍手稱快,叫好。魯迅把這兩出戲寫進《阿Q正傳》、《社戲》等著名小說里,均不是他信手拈來之筆,而是充分反映了它們的人民性。連自己的姓名也寫不出,甚至連圓圈都畫不圓的阿Q在臨刑前遊街時,居然還要哼幾句"手執鋼鞭將你打",足以說明社戲受到紹興人民的普遍歡迎了。魯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筆,以優美抒情的筆調追述兒少年代觀社戲的美好回憶,一派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更激起了人們對社戲的眷戀和懷念。
時過境遷,水鄉社戲在傳承,在發展。現在的水鄉社戲以魯迅筆下的紹興社戲為主要形式,重現紹興演社戲、看社戲的民俗風情和越地戲曲特色,將原始社戲風貌和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定能贏得無數觀眾的喝彩。
之二 —— 鑒 水 烏 篷
沿著長長古纖道,坐烏篷船游鑒湖徜徉在輕緞似的湖面上,船移岸動,草綠花紅,長櫓出水,柳絲搖風,只見遠山黛影,近岸綠萍,煙霧迷濛,嵐氣氤氳,心馳天外,人在畫中。坐在船底席上,手擱船舷,潑水嬉戲,岸邊水草,幾與眼鼻相近,小船晃悠悠起伏顛簸在浪谷波峰,那天,那山,那雲,和自己的身心一樣俯仰漾動,陶陶然,醉醺醺…….
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艙覆蓋半圓形船篷。篷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箬上塗桐油黑漆,紹興方言稱黑為"烏",故稱"烏篷船"。烏篷大抵三道,除中間"定篷"外,另兩扉可自由移動。晴日游湖,你可移動船篷,直立船艙放眼四望,視野開闊,水勢浩渺,岸芷汀藍,苗青花鮮,清風白雲,洗心沸肩,忘情江湖,真?quot;水仙"。
船游湖中,還不時可見一道道漁范,輕舟過箔,聲如琴韻;箔旁往往兀立起漁察一座,為漁翁安棲之所,入夜漁家燈火點點,映波搖盪,遠遠望去,宛如仙閣,星落銀河。一遇到下雨天氣,"船底江聲篷背雨,遊人聽得最分明",更覺身浮雲間,夢繞枕邊。
烏篷船有用櫓搖的,用槳劃的,也有腳"躅"的,所以又叫"腳劃船"。看著船頭腦一邊用腳躅櫓,一邊雙手捧著酒碗喝酒,聽著他用地道的紹興話,向你述說越中掌故,往古趣聞,你會沉醉在這份風情中悠然出神。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劃船"。坐著這紹興特有的烏篷船,沿長長古纖道游 浮行,你可真正走進了江南紹興的水鄉風情。
之三 —— 咸 亨 酒 韻
咸亨酒店,原為魯迅的周氏本家堂叔仁房的周仲翔等人於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合夥開設,與魯迅故家只隔一條石板路。酒店雖小,"卻有雙間店面"。其"格局"在"城中遍壚"的酒鄉紹興極富代表性。且不說其主營的紹興黃酒的代表品種,就連那當街的曲尺形櫃台,高豎於櫃端的"太白遺風"青龍牌,櫃上一字擺開的過酒坯,用以溫溫的爨筒,以及供人坐喝的荸薺色的條桌長凳,均堪稱清末紹興酒店的典型風范,自酒種、酒菜、酒具,以至於酒客、酒風,無不濃縮著紹興酒文化的醇厚韻味。
紹興酒自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時期起源,至春秋戰國已用之政治、軍事,見諸史冊,至明清則更是"越酒行天下",美譽播中外的全盛時代。在鄉,則"家家可乞漿",在城,更是"酒壚千百所",而咸亨酒店的範式則占這"千百所"中的大部,在水街石巷隨處可見,蔚為酒城一景。
雖然原型的咸亨酒店並未因其取之於《易經、坤封》的"品物咸亨"而真的"咸亨"起來,但這一儒雅吉祥的店名卻與始於近代的百年現代進程中國人求富圖強的民族心理契合。魯迅取之而用於針砭時弊與"國民性"的故事背景,寫成了自己最為滿意的小說《孔乙已》,可謂立意精警用心良苦。店以文傳,咸亨酒店遂與這位代表中華民族新文化前進方向的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及其不朽的傑作密不可分開,並與都昌坊口的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土谷祠等文化遺傳,共同構成了解讀魯迅的原典鑰匙。
之四 —— 南 鎮 祭 禹
南鎮祭禹,由來已久。自夏代以來,祭禹之典歷代承續,而以明清兩朝為盛。總的來看,歷代祭禹有四種形式或四個層次:一是天子親祭,如秦始皇、康熙帝、乾隆帝;二是諸侯級祀,如越國、吳越國;三是遣官司致祭,定期或不定期,如新君即位或遇重大災情等;四是基層一級,即"每歲有同於春秋二仲月祭"。至於黎民百姓,則向來一不祭禹,二不拜禹。只是以游嬉禹廟代之。其實,嬉禹廟的風俗較之祭禹禮制更為古老,它直接是由大禹"興禮祀"的依據中承傳而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某種風俗。
相傳夏歷三月初五日是大禹的誕辰。這一天是民間洲嬉禹廟的高潮。清康熙《會稽縣志》中記載:"屬生之日,禹廟遊人最盛,無論貧富貴賤,傾城俱出。全民皆乘畫航,丹堊鮮明,酒樽食具甚感,賓主列坐,前設歌舞。小民猶相矜尚,雖非富饒;亦終歲儲蓄,以為下湖之行。春欲盡數日,游者一眾,千秋觀前一曲亭,亦競游不減西園"。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市深入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1995年4月20日,隆重舉行了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2000年,紹興市各界再次舉行公祭大典,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至於民間祭禹,則自第一年公祭以來,年年不斷,今天,仲春祭禹已與書法節、黃酒節一起,成為紹興市本級的三大新興節會,聞名遐邇。
之五 —— 曲 水 流 觴
作為修禊余興的"曲水流觴"古已有之,魏晉以前,即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的詩句描述其事。然而,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會稽蘭亭的"曲水流觴"卻因其景美、人美、文美、書美而成就了千古"書聖"及"書法聖地"的美談和美名,顯得不同凡響,不僅使"上已修禊"一俗淡化了迷信色彩,集聚了智光才情,得以人性的張揚和精神的提升,而且為後世效慕相沿成風,成為文化史尤其是書法史上的一大雅事和一座豐碑。
王羲之自永和六年由護軍將軍出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定居會稽的第三年上已,與當時在紹名士謝安、郝曇、孫綽、李統、李充、許詢、支遁及子侄共四十二人,在蘭亭?quot;修禊"之後行"曲水流觴"這余興,眾人列坐曲水兩側,注酒於觴,浮觴於水,令觴停於前者飲而吟詩共得佳作三十七首,由王羲之編為《蘭亭集》,並乘酒興寫成序文。尤為後世所重的是《蘭亭集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法成就。這篇行書作品,"飄著浮雲,矯若驚龍"、"筆刀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益代"。王羲之將魏晉以前中國書法質朴古拙的線條藝術,推向流美妍妙的全新境界,"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創造了足以體現創作主體,審美個性的今體行書,被後世公推為"行書第一","為百世學書人立極"。
上已一俗,因有此蘭亭雅集和美文墨寶而流美千古,蔚為百代書家遺風,平添了光照萬世的文化韻味,不僅為後世文人效慕追隨,而且雅風流播,遠及海外。
之七 —— 水 鄉 集 市
一條老街沿著河岸延伸,悠悠長長且直且彎。鱗次櫛比的商店,青石板鋪砌的路面從商店的屋檐或雨廊下通過,古老的水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裡,趕集的人們熙熙攘攘,一半在石板路上溜達,一半在腳劃烏篷船里晃悠。
每逢集市,一大早水街就喧鬧起來。水街的交易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岸上有米行、著國、茶莊、染坊、當鋪、葯店、剃頭店、裁縫店、南貨店、古玩店、打鐵鋪……靠河邊還有各種小攤,吃點心的,賣玩具的,搞修理的…….。河埠頭則有賣魚蝦、水果、蔬菜的……酒樓和茶館則大都設在離橋頭不遠的地方,水鄉人對橋情有獨鍾,生意人更是把橋作為通達的象徵。做完了生意,賣好了物品的趕集人,便坐在橋頭的酒樓或茶館里,飲酒、喝茶、聊閑天。
水街集市是紹興的一大特色,遍布城鄉。水鄉人趕集,也喜歡與水與船作伴,而愛趕熱鬧可以說是紹興人的天性,趕集總往人多的地方擠,人擠來擠去,掉到河裡是常有的事。好在河灣里的水上戲台正在演社戲,看社戲的觀眾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河裡漂滿了烏篷小劃船,從岸上擠到河裡去的人會立即被"船頭腦"撈上來,那被撈上來的"落湯雞",顧不得換一換渾身的濕衣裳,就坐在船頭看起戲來。
紹興人趕集,不僅僅是為了購物,他們趕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情趣,而購物只是一個理由。
之八 —— 茶 館 聽 書
紹興人愛品茶花,茶館便應運而生。舊時紹興城裡的茶館,遍及大街小巷,茶館的設置,以沿河為多。抗戰前的1936年,紹興城裡有大小茶館206家,幾乎半數設在街河岸邊,有的乾脆設於橋頭。魯迅小說《葯》中華老栓開設的那種小茶館,城內隨處可見。另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大茶館和大茶樓,如花巷的"適廬",縣前街的"第一樓"、"天香閣",大江橋的"越明",新河弄的"鼎豐"等。小茶館的顧客多為小市民,大茶館的顧客則為上層有閑人士。舊進茶館的掌櫃很講究泡茶的藝術,他們經常探求茶事之"五境",即茶葉、水源、火候、茶具和環境,說只有"五境"得當和配置相宜,才能煮出好茶,且相互襯托。特別是茶具,更是講究。因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保持茶的清香醇味。他們尤重越瓷,認為越瓷所產生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發原汗原味和芳香,並使湯色明凈。
舊時紹興的茶館也是民間文化的傳播場所,一塊驚堂木在茶桌上拍得震天響,那是說書,煞是吸導映客:一把胡琴加一副板子,那是紹興蓮花落。唱到精彩處,茶客們或是鴉雀無聲,或是滿堂歡笑,這時候連"茶博士"(舊時對茶館伙計的稱呼)也忘記了自己的職事,站在角落裡聽得出神。魯迅先生晚年在一篇雜文里對茶館的作用概括為三條:"打聽新聞,閑談心曲,聽聽說書"。
現今紹興城區茶館業如火如荼,古老的紹興茶館必將遺韻永繼。
之九 —— 龍 舟 競 渡
追溯紹興龍舟競渡的淵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這一文化體育活動歷史悠久,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是毋庸置疑的。有地方誌書記載:"競渡起國越王句踐",南宋大詩人陸游更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空巷看競渡"等吟詠詩。紹興是水鄉澤國,河道縱橫,江湖棋布。這是大自然恩賜給紹興人賽龍舟的極好的競技場所。龍舟競渡前,一般以村為單位,篩選人員,組建參賽隊伍,著裝統一,並頻頻演練。屆時(如端午節等),各參賽舟船去集水面開闊處,每條龍舟配備10名左右成偶數的劃槳手,左右配對使槳。另外,舟首有一人持旗或擂鼓指揮,統一步調和節奏,舟尾還有一位舵手,握一支長櫓,邊搖邊把握方向。當用鑼聲或揮旗發出競渡開始的信號後,條條龍舟如箭離弦,爭先恐後,參賽者個個周身熱血沸騰,神經綳緊,使盡平生力氣。一時間,起槳處如撥絮飛雪,號子聲、擂鼓聲和觀眾的助威加油聲此起彼伏落,響徹支霄,場面甚為壯觀,人們沉浸在激動和歡樂之中。有的龍舟率先沖過終點獲勝後,船頭的那位司鼓或揮旗者還會即時表演豎蜻蜓之類的雜耍,引來其他參賽者和觀眾的齊聲喝彩。
歷史上紹興的龍舟競渡不僅在白晝舉地,也有安排在夜晚的。夜晚的龍舟競渡未必是搶速度、爭第一為唯一目的,而是利用夜幕,充分發揮燈光等作用,將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舟船的行駛中,由絲管弦樂伴奏,演員們或表演,或歌唱,微風吹過,分外悠揚。此時此刻,水面成了燈的世界,歡樂的世界,沸騰的世界。在燈光倒影下,一切在跳動,在激動,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時隔數十寒暑,人們還在咀嚼餘味。
之十 —— 花 雕 嫁 女
花雕是紹興酒的代名詞,是歷代名人墨客為之傾倒的傳統名酒。花雕嫁女則是最具紹興地方特色的傳統風俗之一。
晉代"竹林七賢"中最為英俊挺拔、剛正不阿的鄉賢桶中散,其子稽含即是記錄花雕的原始聖手。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詳錄:"南人有女數歲,既大釀酒,侯冬陵地竭時,置酒罌中,密固其上,瘞陂中。至春瀦水滿,亦不復發矣。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意思是說:南方人生下女兒到歲時,便開始大量釀酒,等到冬天池塘中的水乾枯時,將盛酒的壇子封好口,埋於池塘中。哪怕到春天的積水滿池塘時,也不挖出來。只有當女兒出嫁時,才將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來,用來招待雙方的客人。這種酒稱為女酒,它的回味是極好的。作為上虞人,稽含在這里記錄的是最能代表紹興風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實。此埋於地下的陳年"女酒",由於其儲存的包裝物為經雕刻繪畫過的酒壇,故稱"花雕"。酒壇外面為什麼要雕花?是父母對女兒美好的祝願,是父母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祈求,一個希翼。女酒花雕是家中女兒出嫁時宴請之美酒,是家中女兒長大成人的見證。飲花雕之際,乃嫁女之時。此時此事,喜事,美事,福事,樂事也。
今日的紹興,花雕嫁女之風已難覓完整之過程。然而,女兒出嫁之日,用上等好酒,用品質優良的花雕酒,仍然是真饗親朋好友的必備之物。花雕酒蘊含的仍然是紹興人對出嫁女兒的一種深情,一種期待,一種心願。
紹興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區景點 200 多處,其中魯迅故里、蘭亭、會稽山旅遊區、柯岩風景區、新昌大佛寺景區和諸暨五泄風景區為 4A 級旅遊景區;東湖、周恩來紀念館、沈園、諸暨西施故里景區為 3A 級旅遊景區。風景名勝區 28 個,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 個:諸暨市浣江——五泄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 7 個:鑒湖、新昌穿岩十九峰、新昌大佛寺、新昌沃洲湖、嵊州南山湖、上虞曹娥江、吼山風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 處:環城河、新昌沃洲湖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1 個:新昌硅化木地質公園。
全市擁有旅行社82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家:紹興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紹興海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紹興商務國際旅遊有限公司;國內旅行社79家。
旅 游 常 用 電 話
旅遊投訴:96118
文旅公司投訴:0575-8338897
公路客運咨詢投訴:96520
出租客運投訴:96520
『貳』 一擔土多少方
曹州牡丹園曹州牡丹園位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牡丹事處,緊靠220國道,距市區三公里,建於1982年,總面積73hm2,是菏澤牡丹的主要觀賞游覽區。園內牡丹100餘萬株,800多個品種,間植芍葯、碧桃、夏蓮、秋菊、臘梅、月季、玫瑰等數百種花木,競相比美。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百萬株牡丹競相開放,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爭奇斗研。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形成「花四海,人如潮」的壯觀場面。曹州牡丹園內景點繁多。南北兩座彩色牌坊門樓,高達十餘米,檐出角翹,雕梁畫柱,古樸典雅,金碧輝煌。坊門正中的「鳳凰戲牡丹」彩色圖集下,上書「曹州牡丹園」鎏金橫匾,是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書寫。園中採用生產與觀賞相結合的布局方式,建有亭台樓閣,以石鋪的道路相連,便於遊人游賞和憩息。「觀花樓」、「天香閣」是園內主體建築,新穎別致,古樸典雅,登樓眺望,園中景色盡收眼底。觀花樓為仿明代建築,坐落在曹州牡丹園南觀賞區,樓內有牡丹展室,供遊人進一步了解牡丹的栽培歷史和牡丹文化,樓前有溥傑手書「天下第一香」和舒同手跡「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石碑。有蒲松齡筆下的人物--葛巾、玉板兩個花仙的塑像,有自然奇石組成的碑苑等小品建築。還有一株枝幹虯曲的大木香樹,花開時節馨香撲鼻,憑添雅趣。天香閣坐落在曹州牡丹園北觀賞區,該建築古香古色,雕梁畫柱,古樸典雅,16個紅木大柱擎起巍峨壯觀的三層閣樓,紅磚琉璃瓦外漢白玉石欄,似紗裙圍樓,脊檐之上飛禽走獸,神態各異。室內用現代燈光音響營造出快樂溫馨的氣氛,名人書畫件件是賞牡丹、詠牡丹的佳作。音樂聲中登樓鳥瞰牡丹,花海人流盡收眼底。在天香閣南面,數十棵已逾百年的牡丹,已長成牡丹樹,莖粗根茂,花大映尺,粉中透紅,芬芳撲鼻。還有江北第一柏廊之稱的龍柏走廊,數百株龍柏高兩丈以上,株株蒼翠欲滴。天香閣兩側的玉蘭花和木香各具特色,玉波浪渾然一體,散發出濃欲的園林香氣。桂陵之戰遺址坐落在曹州牡丹園的東區,有桂陵紀念碑亭,有千年桂陵古井,讓遊人聯想起當年兵家孫臏曾在此創下了「圍魏救趙」的光輝戰例。該園多年從事牡丹新品種選育工作,曾育出『粉中冠』、『冠世墨玉』、『紫瑤台』、趙粉、等著名品種。該園除廣植牡丹外,並植有芍葯和多各花灌木,使遊人流連忘返。牡丹是菏澤的市花。每當花開季節,連阡接陌,五彩繽紛,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每年4月18日至5月5日被定為「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有上百萬的國內外遊人慕名前來賞花。百獅坊百獅坊俗稱張家坊,位於張牌坊街東端,清乾隆43年為張蒲妻朱氏建。該坊用磚石仿木結構建造,遍體雕刻,坊上石雕不論獅子、雲龍、牡丹無不注意剛健與柔和融會,動靜神態協調,使其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據說正中下坊板的孔鼻上還懸掛著一石雕鳥籠,架上石鳥,神態活現。統觀整座牌坊,結構精巧,壯觀宏偉,雕刻精細,剔透玲瓏,繁而不亂,主次分明,堪稱全國罕見的石雕藝術,人們面對這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不能不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和偉大的創造。乘1路車即可到達。古今園位於曹州牡丹園西南側,在菏澤城北5里王梨庄,是距城最近的花園。其前身是明代的「萬花村花園」,主植牡丹、芍葯。民國初年,花園被曹州府的張培榮據為己有,改名軍門花園。解放後,該園牡丹栽培面積年年擴大,花色品種不斷增多。1982年,重修該園,並名為「古今園」。以後又多次撥款擴建。該園民族形式的大門,古樸典雅;白色的花園圍牆,頗具古代園林風格;拱橋流水,假山噴泉,相映成趣。園內面積50畝,種植牡丹優良品種300多個,另有芍葯、臘梅、黃刺梅、迎春、月季、玫瑰、丁香、海棠等奇花異木幾十種。培育200餘年的松編牌坊——孜誦坊,壯觀優美,堪稱一絕;松編獅、虎,惟妙惟肖;200多年的龍頭槐盤根錯節;100多年的翠蘭松,如霧似煙;200多年的線柏,江北獨一無二;金絲吊蝴蝶樹,春末花開,秋季花托成為蝴蝶狀,如萬條金絲垂吊著一隻只蝴蝶,奇異無比。百壽坊俗稱朱家牌坊,位於百獅坊西南約百米處。1765年為翰林院孔目贈儒林郎朱叔琪妾孔氏建。因前後枋心邊沿浮雕百個不同篆體的「壽」字得名。雕刻內容除獅、龍、牡丹外還有鶴、鳳、梅花等。其構築精巧宏偉,雕刻精緻生動,可與百獅坊相媲美。甭說那嬌捷神俊的雄獅,繞柱回舞的蛟龍,滿飾額枋的牡丹,單說正間上下額枋祥雲間翩翩飛舞的五隻透雕仙鶴和次間上額枋浮雕的引頸鳴唱、相對翱翔的鸞鳳,就能產生無窮的魅力。仙鶴是幸福、長壽、愛情的象徵,和變形「卍」字形雲紋連在一起,寓意「福壽萬年」。獅座下左右兩側浮雕的蟠螭、鶴圖案,刀法簡潔洗煉,造型古樸優美。獅後夾柱板上各浮雕四幅花鳥畫:牡丹舞蝶,寓意富貴無媲;牡丹芙蓉,寓意榮華富貴;梅花喜鵲,寓意喜上眉梢;梅竹綬帶,寓意齊眉祝壽。還有桃花春燕、山茶錦雞、水仙海棠、秋葵玉蘭等,構圖新穎,雕刻精緻,花卉爭奇斗艷,蟲羽生動逼真。仿山墓群古稱「天下之中」的定陶,坐落在廣闊無垠、坦盪如砥的魯西南大平原上,而仿山就位於定陶縣城北六公里,西臨菏商公路,東連京九鐵路,北依曹州牡丹園,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仿山廟宇,由來已久,是先民為紀念賢帝明君曹叔振鐸而建。據載,秦漢開始建祠,唐宋陸續建廟,連續40餘座,至晚清時尚在,原山勢陡峭,蒼松翠柏遮天蓋地,樓台殿閣隱於其間,方圓800餘畝,南有仿山河,東有仿山湖,景色宜人,後來由於歷史等眾多原因,常年失修,廟宇傾廢。80年代末,來自附近幾省的信眾,又集結仿山,化緣募捐,先後修復了百神殿、玉皇閣、大王廟、泰山廟、祖師廟等,佔地58畝,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95年被縣列為仿山旅遊開發區,97年按照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通過治理整頓,仿山廟宇正式被省政府批准為道教活動場所。曹州書畫院曹州書畫院創建於1985年10月,位於世界著名的牡丹之鄉——菏澤,總佔地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建展廳、創作樓、趙登禹紀念館、曹州書畫作品陳列館以及全國著名的曹州碑廊。建築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有現代的園林風格,院內藤廊、亭台、假山、噴泉、松竹斗奇,百花爭艷,景觀幽雅,宜書宜畫。曹州書畫院目前為全國地市級最大的書畫院,曹州書畫院的碑廊為全國最長的碑廊,已成為菏澤地區重要的旅遊觀賞景點。孫臏故里孫臏字伯靈,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史記》載:「臏生阿鄄之間。」據《全國孫氏族譜及孫臏故里論證會》鑒定分析考證,孫臏故里即今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圍繞孫臏故里的開發建設,鄄城縣委、縣政府制訂了《孫臏故里建設規劃方案》。從1992年起,投資100萬元,整修了「孫氏祠堂」。新建了「孫臏紀念館」及「百名將軍碑林」。孫氏祠堂坐落在孫老家村內,始建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佔地10餘畝,正殿5間,東西廂房各3間,不幸於明崇禎年間遭兵火而毀。清道光年間重建家祠,祠堂3間,坐北朝南,佔地70平方米,磚木結構,建築形式古樸典雅,頗具民族傳統風格。祠堂內設有神龕,正中供奉孫臏雕像,神龕兩旁陳列孫臏後人牌位。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碑陽刻有「孫氏家祠序」,碑陰刻孫氏分支概況。此處為孫氏族人緬懷先輩的場所。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位於菏澤市城區趙王河畔。它是在老同志的倡導和組織下,經國家批准,由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共同籌資,菏澤社會各界大力奉獻,並得到國家和貴州省資助而興建的一座大型跨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總書記親筆為紀念館題寫館名。總理為紀念館批撥了專項資金。會盟台會盟台舊址在今舊城鎮葵丘堌堆村西。據《濮州志·會台別業記》載:濮州故城(今舊城)南五里有高大土台一個,佔地二百餘畝,上可容納萬人。此台前面略尖,後呈方形,因春秋時期諸侯多次在此台之上會盟而稱為會盟台。春秋初期,周王室勢力日漸衰弱,諸侯紛紛爭霸,齊桓公雄才大略,舉賢任能,勵志改革,國勢日益強盛,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公元前651年與諸侯會盟於葵丘,葵丘之盟奠定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從此,齊桓公以中原諸侯的霸主(盟主)身份,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會盟台也因之而名揚天下,備受後人矚目。歷山舜王廟歷山舜王廟在鄄城縣閻什鎮歷山廟村西,東距閻什鎮2公里。舜,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成都,虞君之後,歷代傳為賢明聖君,司馬遷列之為五帝之一。皇甫謐雲:「舜生姚墟」,據考姚墟即今山東省鄄城縣麻寨鄉舜城集。《史記》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歷山、雷澤、河濱均在鄄城境內。舜20歲登帝位,它是一位仁愛、誠信、謙恭、勤政、愛民的帝王,後人思其功德,嚮往其遺風,在所耕之歷山建廟以祀之,故名「歷山舜王廟」。據古廟碑記載,東漢光武帝年間開始修廟立碑,其後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復。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歷山公(名千努,曾任榮祿大夫、平章政事等職)退居歷山,效法舜帝造福鄉里,「聚書萬卷」,在歷山舜王廟院內東南隅創建歷山書院,教育鄉里子弟。明清以後歷山舜王廟和歷山書院逐漸損毀。近年來,舜的後裔,海內外甄氏族人紛紛來函來人到歷山廟認祖歸宗,歷山廟周圍廣大群眾也自發修復歷山廟,現已建成寢宮殿、三皇殿、苦奶奶廟、龍泉舜井亭、周邊院牆及山門等。百花園位於古今園北的洪廟村。清末郝省謙任曹州總團練時,大修牡丹園,周圍遍栽桃、梨、柿樹,搜集牡丹、芍葯稀有品種和各種奇花異草種於園內,並打井修塘,養殖金魚、鯉魚,名為「郝家花園」。花開時節,車水馬龍,高朋滿座,繁盛一時。後因連遭戰亂,又加郝省謙遭官司,花園長期失修逐漸蕭條。民國時期,已成荒野。解放初,洪廟村花農又在此種植牡丹、芍葯,逐步連片成方,1958年,正式建園,名為「洪廟花園」。1982年,政府再次撥款重建,命名為「百花園」。1990年,政府再次撥款,由南京園林設計院設計,對百花園進行擴建,更名為曹州百花園。曹州百花園面積100畝,種植牡丹12萬多株,560個品種,種植芍葯6萬余株,270多個品種,以傳統稀有珍貴品種多,花色齊全,分布合理便於觀賞而馳名。同時培育出牡丹新品種賽雪塔、春紅嬌艷、銀紅球、百園粉等數十種,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因而百花園又有「品種園」之稱。安邱堌堆遺址安邱堌堆遺址位於菏澤市東南12公里,佃戶屯鄉曹樓村東南約100米處。現存堌堆高3米,長寬各500米,四壁較直,斷面暴露有文化層。經調查、發掘,遺址堆積甚厚,達4米以上,距今約4500多年,在該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依次疊壓的文化層。與近年來在曹縣莘冢集發現的龍山文化面貌基本相同,與豫東商丘地區及造律台龍山文化比較接近,應該屬於河南龍山文化系統。近年來,在山東省境內京滬鐵路以東地區曾發現岳石文化遺址,但在京滬鐵路以西地區,有關岳石文化的遺址只有菏澤安邱堌堆遺址。該堌堆的發掘,將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圍擴大到山東省的西南邊緣地區。岳石文化在山東的分布從東到西連成一片。故這里的岳石文化命名為「安邱類型」。安邱堌推遺址的商文化層是從早商到晚商連續堆積的,這在全國其它商文化遺址中尚屬少有,由此證實了學術界關於商文化的分期是可靠的,對進一步研究商文化,了解當時的社會面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線索和依據。巨野永豐塔巨野永豐塔,又稱梵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角。據《巨野縣志》載:永豐塔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塔東鄰建有一寺,佔地20餘畝,因寺內建有丈八銅佛,故名大佛寺。寺內古柏林立,遮天蔽日,遊客僧人紛然而至,煙繞霞蔚,香火旺盛,是當時著名的游覽聖地。巨野因大野澤而得名。相傳古代有一龍常在大野澤作亂,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之子哪吒將此龍鎮住,洪水即退,大野澤漸涸,一望無垠的大水,變為千畝良田。龍王一氣之下,狀告哪吒,哪吒被治罪。後來,托塔李天王將制服哪吒三太子的佛賜寶塔斷之為三,擲下天門,塔底落於西鄰之縣鄆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頂飄往東鄰之縣金鄉。後人為紀念哪吒,盼望年年歲歲五穀豐登,將塔命名為永豐塔。永豐塔系八棱等邊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五層,高31米,下層周長44米,上層周長36米。第一層為磚疊挑檐,其它各層則華拱兩挑組成上承托檐,交叉錯落,堅實牢固。每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塔身各層高度及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外西側有後修的石台階數級,由此台階可進入塔內。底層設有塔心室,室內壁上鑲嵌7塊佛教石造像碑,門口一塊縱40.5厘米,橫100厘米,一排5尊佛像,像高28厘米。順室內石階繞轉二層西門迴旋而上可達塔頂,憑欄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下四周碧水粼粼,水色天光,古塔倒影,甚為壯觀。永豐塔四面環水,塔身故有所傾斜,明、清曾多次修繕。1990年,全縣人民集資捐款18萬元,對該塔進行了維修,風采更為迷人。陳台陳台位於鄄城縣舊城鎮杏花崗村西南,乃曹植為鄄城王時所築之台,植在此台上讀書、吟詩作賦,故名「讀書台」。植後徙為陳王,後謚號「思」,故此台又名「陳思王讀書台」,簡稱「陳台」。該台有十數級台階,台上有讀書廳、藏書室和會文亭,從住所王府到讀書台通有長廊。鄄城一帶屬黃泛區,黃河多次決口,讀書台漸被淤沒。由於曹植的影響較大,讀書台雖屢屢受損,卻也時常得到加固、修復,只是難保當年面貌。從歷代官吏、文人詩作可以看出,陳台這一古跡存在了相當長的時期。20世紀40年代,讀書台尚有高出地面數尺的台基,上有殘磚碎瓦。陳台現雖已夷為平地,然遺址尚可辨知,仍不斷有人前往覓蹤、憑吊。冉子仲弓祠先賢冉子仲弓祠位於菏澤市東7公里處。這里坐落著一個300多戶人家的小村鎮——張什店。該村古名茶固坡,冉賢鎮,為先賢冉子仲弓故里,村中居民冉性居多。村中心丁字路口東北隅有冉子仲弓祠,俗稱冉家祠堂。寬敞雄偉的廣連門臨街聳立,造型古樸典雅,氣象庄嚴,望之使人頓發思古之幽情。院內現有大殿一座及楷樹一株,均系菏澤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冉子名雍字仲弓,生於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2年),卒於周貞定四年(公元前466年),享年56歲,葬於菏澤東南60里冉山(今定陶縣冉堌集)。冉村鎮建祠合祀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三賢。蓋三人不唯同里同宗,且均系孔子親自認可的十哲中人,故有「一門三賢」之譽。據漢陸賈《冉氏源流考》載:「冉子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後。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始定居「菏澤之陽」。冉雍以德行著稱,歷代統治者多有封賜:漢高祖時封陶子,元帝時封陶侯,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封魯侯,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薛侯,宋真宗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增封下邳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孔子後,仲弓與閔子騫等及其弟子合編《論語》20篇,又自著《敬簡集》6篇。《敬簡集》一書是對所引仲弓與孔子應答中的「居敬而行簡……」一段話的闡發,可惜秦火之後,此書失傳。祠內原有古柏數十株,蒼勁挺拔,遮天蔽日,映襯得整個祠院格外肅穆庄嚴,遊人至此弔古憑今,無不肅然起敬。大殿東南主幹高5米、圍3米的大楷樹,相傳為冉雍所植,現仍枝茂葉繁,形如巨傘。冉子仲弓祠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份珍貴遺產,也是菏澤地區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青年湖公園青年湖公園似一顆明珠,鑲嵌在菏澤城的西南端。現存的150餘畝水面,為歷史上築城取土所形成.這里遠離鬧市,環境清幽,西南兩面城堤環護,綠樹掩映,風景宜人。經1978年以來幾年初期施工,現已建起小碼頭、佳景亭、湖心橋等一批基礎設施和景觀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遊人,按照總體規劃,完全建成後的青年湖公園佔地500餘畝,湖上曲亭回環,亭閣相連,湖中築人工島,建園中園,沿湖錯落分布游泳池、游樂場、旱冰場、月季園、北方水鄉等。巧施精雕,人工天成薈於一體,模山范水,南北風光近收眼底。是一個集娛樂、休閑、垂釣的好去處。近年遊人以有詩贊曰「莫道曹州無山水,青年湖上景闌干」。凝香園凝香園也稱「正春園」,位於菏澤城東岳程事處岳樓行政村。始建於元末明初,原為袁姓所有,稱「袁家堂」花園,後來袁家敗落,被明代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工部尚書,菏澤城東何樓村人何應瑞購得,又稱「何園」,著名的「何園白」、「何園紅」牡丹,為此園所出。這所花園一直繁延四百來年,據祖孫三代在這座花園當花工的劉老人講,一九三三年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為美化泰山,一次就從該園買去五百株臘梅。當時就連趙樓、李集「下廣」的大胡紅,也從此園所購。可見那時「凝香園」花事之盛。何應瑞辭官回鄉後寫的七律《牡丹》,描繪了何園牡丹:「廿年夢想故園花,今到開時始到家。幾許新名添舊譜,因多舊種變新芽。搖風百態嬌無定,墜露叢芳影亂斜。為語東皇留醉客,好教晴日護丹霞。」直到一九三七年底,日寇侵佔菏澤後才敗落下來。目前只剩下10多畝,專植牡丹不足3畝,牡丹品種70多個,其他雜花40餘種,如刺梅、刺桐、玉果、白果、凌霄、黃芽球、紫薇、月季、看石榴、木瓜、柿子、龍頭棗、鐵梗海棠等。園中有百多年的刺柏、幾百年的臘梅、紫丁香,千年翠蘭松和一塊假山石。「凝香園」附近的何應瑞墓地古柏成林,蒼郁參天。莊子釣魚台莊子釣魚台位於臨濮鄉莊子廟村北五百米左右。該台為全國十大著名釣魚台之一且排行第二,僅次於北京國賓館釣魚台,是鄄城的八大景點之一。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莊周曾垂釣於此,故稱「莊子釣魚台」,簡稱「釣魚台」。後人曾在釣魚台上建廟以祀莊子,其村亦以此名為莊子廟。台上舊有觀,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故改為南華觀,《莊子》一書改名為《南華真經》。因黃河決口,該台漸被淹沒,清末時尚有四畝許一方高地,後被淤為平地,僅存遺址。自1985年以來,鄄城縣政府、臨濮鄉政府和菏澤市白虎鄉政府積極著手規劃修復莊子釣魚台。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已恢復修建了南華觀,佔地二十餘畝。主體建築漆園大殿5間,為廡殿式仿古建築,內塑莊周雕像,正中牆壁繪制太極八卦圖,雄偉壯觀。金山大洞秦王避暑洞又名金山大洞,位於巨野縣境內,在汽車站或火車站乘計程車即到。該洞位於原神農祠以東金山東南半坡處,據考古工作者考證,開鑿於西漢中期,距今已2000年的歷史,洞三面削成,南北長10餘米,東西寬5米,高4.5米。隧道兩側峭壁如削,上面是歷代官宦、文人游覽金山的題字和詩文,隧道盡處鑿為洞,洞門上鐫有「大明禪院」,洞有七室,可納數百人,兩旁入為三室,平道設隔眼,洞內供有古石佛像,雕藝精湛,栩栩如生。洞內陰森多濕,涼氣襲人,每至盛夏,遊人到此,汗不復出,如同進入春秋兩季。此洞規模浩大,氣勢雄偉,集歷史、人文、旅遊於一身,是中外遊客涉足的魯西南著名的旅遊勝地。谷林堯陵堯陵又稱堯王墓,乃帝堯所葬之處,《呂氏春秋》雲:「堯葬谷林」,其址在距鄄城縣城7公里的富春鄉谷林,故名「谷林堯陵」。堯,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系軒轅黃帝五世孫,父帝嚳,母慶都。司馬遷列之為五帝之一。堯以欽明文思四德安其民,親睦九族,更以「禪讓」美德名揚天下,頗受人民敬仰和擁戴。堯15歲封唐侯,20歲為天子,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境),在位98年,117歲去世,葬於谷林。《大清一統志·唐堯陵》載:「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上有廟」。堯廟始修於東漢永康元年(167年),為濟陰太守孟郁所建,有「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為證。碑文900字,《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濮州志》和《金石錄》均有記載。其後四修堯陵:(1)東漢建寧五年(172年)濟陰太守審晃修堯祠堯母靈台,立堯母靈台碑;(2)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濟陰太守劉合修堯廟立「帝堯碑」;(3)明嘉靖初都御史陳鳳梧委知州張寰重修建堯廟;(4)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巡撫岳睿重修堯陵,其因為「自金末河決,堯祀移於東平州蘆泉山之陽,然堯陵自在谷林,不在東平」(《大清一統志》)、「東平一陵,實屬沿誤,隨委員查視,堯陵在濮州城東南六十里古雷澤之西谷林寺前,有享殿三間在焉」(《濮州改祀堯陵議》)。關於堯陵規模,《水經注》雲:「今成陽(今鄄城地)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台之東北。」由此可知,堯、堯母、堯妃均葬谷林。北魏時期,堯陵區還很完整。清嘉慶年間還有相當規模。據《濮州志》堯陵古圖所示,堯陵為坐北朝南三進式長方形院落,四周圍以磚牆。大門前有「石門」牌坊,東側有房數間。大門外東側有一水井,再向東是「聖母殿」。大門內為第一進院落,兩側有東西「更衣亭」。第二進院門為一正兩偏,門內左右是東西朝房,中央是圓形花園,其後是一座「享殿」。殿後是第三進院落,古松掩映之下,墓丘巍然屹立,墓前豎一石碑。今堯陵墓區面積6000餘平方米,地勢平坦,墓區原有松柏古樹300餘棵,1979年淤灌時全部淹,現有近年所植柏樹60餘株。堯陵封土直徑15米,陵前立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所立「堯陵祭文碑」和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棟。請登錄為你詳細解答,玉米糝玉米面玉米粉玉米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