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穆柯寨在哪裡《穆桂英掛帥》里的穆柯寨在哪裡
在大運河南岸,位於台兒庄西南27公里,主峰海拔290米,山勢險峻,山上林木茂密,山下清泉潺潺,有篩子泉、馬刨泉、母豬泉等。寨山上至今還存有很多殘牆斷垣,一道數米高的青石寨牆環山聳立,望樓箭垛依稀可辨。寨牆裡面殘存著片片斷牆廢墟,巨大的岩石上保留著許多臼窩和插旗桿孔洞。寨山由南北兩個相對的山樑相連,當地人稱作「馬脖梗」。沿著「馬脖梗」殘留著兩條石築長牆,高四、五米,寬三、四米,顯然這是古代一道防禦工事,上可跑馬,又可布兵。長牆下是一片比較開闊的坡地,這是操兵演武的場所。順長牆南去三、四里,可達南山頭,上面建築和北山頭相似,這里也是屯兵安營之地。傳說是宋朝巾幗英雄穆桂英佔山為王時所築。
寨山西北不遠處有一村落,名曰:「侯孟」,傳說是焦贊等候孟良之所,故得名。山北側一村,名曰:「官莊」,具說此處系風水寶地,被多位高官選作死後安身之所,因而得名。穆柯寨西南麓葫蘆套村,有一古樹,高7米多,樹干中心已空,可是仍然枝壯葉青。每到春天,紅花遍樹,如彤雲點點,當地人稱作「降龍木」。相傳原有兩棵,金國南下犯宋擺下天門陣,天門陣布滿毒氣,非降龍木不能破陣。楊六郎派楊宗保到穆柯寨借降龍木,才與穆桂英刀兵相見,陣前招親。穆桂英鋸了大棵降龍木隨楊宗保去破天門陣,於是留下這棵小的長到現在。據林業部門考證,此樹年齡在500年以上,學名紫薇,又名「百日紅」,此樹在本地偶有種植,均成灌木,能長成如此高大者實不多見。有關穆桂英在此佔山為王的傳說史料無從考證,但是清咸豐年間劉平的幅軍在此安營紮寨卻有籍可查。劉平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生於嶧縣侯孟村(今屬台兒庄區張山子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與一些窮苦人家的子弟在運河沿岸當纖夫,他們通常用一幅布包裹著頭額,時間長了,這種裝束便成為運河苦力的一種標志。清咸豐九年(1859年)捻軍興起,張樂行、劉天福率大軍一陷台兒庄,再攻嶧縣城。「劉平望風響應,揭竿而起。方圓幾十里一呼百應,一時聚眾十多萬人。因他們頭裹幅巾,便號稱幅軍,劉平被太平天國封為「北漢王」。當時劉平的中軍帳就設在北山頭,杏黃大旗上書「替天行道殺富濟貧北漢王劉平」醒目大字。
『貳』 第一個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演唱的苗族歌唱家是誰
宋祖英,2003年11月,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舉辦個人演唱會,成為第一位在這個著名音樂殿堂放歌的中國歌唱家。
阿幼朵,參加了2005年1月31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新春音樂會」。從而她成為繼宋祖英之後第二位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舞台的中國苗族女歌唱家.
姓名:宋祖英
生日:1966.08.13(農歷:1966.06.27)
屬相:馬
星座:獅子座
身高:168cm
血型:B型
婚姻狀況:已婚
民族:苗族
籍貫: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縣
學歷:中央民族學院音樂舞蹈系(大專),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研究生院(研究生)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1999年入中國共產黨)
職業:國家一級演員,民族歌唱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工作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歌舞團
歷任、現任社會職務: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全國婦女聯合會執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國家郵政局任命的「中國首任集郵大使」、丹麥首相任命的中國安徒生大使
歌曲代表作:《小背簍》、《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愛我中華》、《大地飛歌》等
參演歌劇,音樂劇:《傷逝》、《紅珊瑚》、《綠葉紅花》、《赤道雨》
參演電視劇:《婉君》
出版專輯:
磁帶:
參看CD專輯
CD專輯:
《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宋祖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
《兵哥哥》湖南金鋒音像出版社
《等你來》湖南金鋒音像出版社
《無限感激》(&呂繼宏)中國唱片廣州公司
《月亮花兒開》上海聲像出版社
《好日子 風採集》廣州出版社,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
《永遠跟你走》中國美亞音像製品有限公司
《踏歌起舞》廣州音像出版社
《十送紅軍》廣西民族音像出版社
《宋祖英悉尼歌劇院個人獨唱音樂會》遼寧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
《宋祖英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天藝音像製品有限公司
VCD製品:
《好日子 風採集》廣州出版社,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
《宋祖英悉尼歌劇院個人獨唱音樂會》遼寧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
《宋祖英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天藝音像製品有限公司
DVD製品:
《大地飛歌》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
《宋祖英悉尼歌劇院個人獨唱音樂會》遼寧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
《宋祖英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天藝音像製品有限公司
人生重要經歷詳列:
1981年:8月進入古丈縣歌舞團
1984年:12月進入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歌舞團
1985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學院音樂舞蹈系,師從周本慶老師
1989年:進入中國音樂學院進修,師從金鐵霖老師
1990年:以一曲《小背簍》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嶄露頭角
1991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歌舞團任獨唱演員
1992年:哈哈,結婚啦
1995年:推出《辣妹子》單曲,從此歌壇掀起「祖英熱」
199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1998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班,攻讀研究生
199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1年:從中國音樂學院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畢業
2001年:9月21日被國家郵政局任命為「中國首任集郵大使」
2002年:5月首次擔任歌唱比賽評委,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業余組民族唱法評委
2002年:放歌韓日足球世界盃
2002年:12月20日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3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2003年:11月23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3年:12月24日在北京天橋劇場首度出演音樂劇《赤道雨》
2004年:7月擔任第十一屆青歌大獎賽專業組民族唱法評委。
歷年重要獎項獲獎情況一覽表:
1987年:以一曲《今日苗山歌最多》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聲樂大賽金獎
1988年:第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熒屏獎
1988年:10月以一曲帶有瑤族風味的《阿哥你莫走》捧得中國音協主辦的「金龍杯」全國歌手邀請賽民族唱法專業組的金獎
1990年:第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專業組民族唱法三等獎
1996年:獲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手民族唱法第一名
1997年:獲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手民族唱法第一名
1998年1月2日:獲《軍營文化天地》舉辦的「戰士最喜愛的十大明星」稱號並榮登榜首
1998年:《辣妹子》獲第十六屆電視金鷹獎最佳音樂電視
1998年:獲CCTV—MTV音樂盛典內地民歌推進獎
1998年:獲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手民族唱法第一名
1998年12月:《好日子》、《獻出你的愛》獲得第五屆康佳杯中國音樂電視大賽的兩個金獎,本人還榮獲最佳演唱獎
1999年:獲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手民族唱法第一名
1999年:五首歌曲獲得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2000年:《愛我中華》獲第十八屆電視金鷹獎最佳音樂電視獎(唯一的音樂類最佳獎)
『叄』 湖南鳳凰城,在哪裡它的歷史有 哪些
在湘西自治州,沈從文故鄉,《邊城》知道吧,這里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苗族風情濃郁,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稱。保存了明清以來的朝陽巷、沙灣古民居區、回龍閣吊腳樓群以及沈從文故居等等,很好的而一個地方。一定要去玩玩。
『肆』 求三星智力快車題目
三星智力快車試題(在線闖關的,只是部分,有些可能會重復)
1.《馬丁·伊登》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自傳體
對 錯
2.法國畫家莫奈屬於印象派。
對 錯
3.春秋時期「三家分晉」的三家是魏、蜀、吳。
對 錯
4.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圖書館是拜占庭帝國哲學學院圖書館.
對 錯
5.地圖和星圖的方向是一致的。
對 錯
6.《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
對 錯
7.歐佩克組織由亞洲產油國組成.
對 錯
8."胡服騎射"是秦始皇推行的改革措施。
對 錯
9.梅花在春天開花。
對 錯
10.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對 錯
11.細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生物。
對 錯
12.珠算最適合做加法和減法。
對 錯
13.朱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對 錯
14.不銹鋼中含有鉻和鎳。
對 錯
15.我國最善於畫馬的現代畫家是齊白石。
對 錯
16.導彈最早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 錯
17.足球的球門柱必須是白色的。
對 錯
18.刀桿節是僳僳族的傳統節日。
對 錯
19.大慶油田是我國第一個石油基地。
對 錯
20.石英是純凈的二氧化硅晶體。
對 錯
21.世界最長的英雄史詩是古印度「摩可婆羅多」。
對 錯
22.我國最大的甘蔗生產基地在長江三角洲。
對 錯
23.紅糖比白糖營養價值高。
對 錯
24.乙烯是植物生長激素。
對 錯
25.所有松樹都四季常青。
對 錯
26.質子可以衰變成一個中子和一個正電子。
對 錯
27.鐵在空氣中的腐蝕主要是吸氧腐蝕。
對 錯
28.狼和狗的基因基本相同。
對 錯
29.霓虹燈的英文意思是氦燈。
對 錯
30.導電性最好的金屬是銅。
對 錯
1.我國第一條穿越沙漠的鐵路是包蘭鐵路。
對 錯
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白的詩句。
對 錯
3.「博鰲亞洲論壇」是中國的第一個永久性國際會議組織。
對 錯
4.小貓熊又稱小熊貓。
對 錯
5.煤氣的主要成分是氫。
對 錯
6.白細胞是白色的。
對 錯
7.甘油的化學名稱是丙三醇
對 錯
8.海水冰點比純水低。
對 錯
9.世界上出產新聞紙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對 錯
10.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
對 錯
11.握手可以傳染艾滋病。
對 錯
12.蛋黃的密度比蛋白大。
對 錯
13.我國最大的仙鶴之鄉位於黑龍江扎龍。
對 錯
14.氣溫降低到0℃的時候地面的水開始結冰。
對 錯
15.氫氣可以用來冷卻。
對 錯
16.一場乒乓球比賽最多隻打21個球。
對 錯
17.在燃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的污染。
對 錯
18.化學武器最早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 錯
19.油脂可以制肥皂。
對 錯
20.薩克斯為銅管樂器。
對 錯
21.我國最早建立的自治區是內蒙古自治區。
對 錯
22.錫制容器是無法在很冷的地方使用的.
對 錯
23.大部分哺乳動物看到的都是黑白世界。
對 錯
24.人體最大的細胞是卵細胞。
對 錯
25.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傳染病的本質是寄生現象。
對 錯
26.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
對 錯
27.近代西洋歌劇產生於維也納。
對 錯
28.民樂琵琶起源於我國。
對 錯
29.胰島素屬於激素。
對 錯
30.琵琶曲《十面埋伏》指的是垓下之戰的故事。
對 錯
『伍』 牛郎織女故事縮寫
古時候有個沒爹沒娘的孩子 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可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人叫見他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長大了,哥哥嫂子叫他干很重的活。一天,還提出分家,哥哥嫂子為了不讓別人說閑話,就分了一頭牛和一輛破車給他,叫他離開家。
牛郎來到一座大山上,白天砍柴,讓牛拉到集市上去換糧食。一天,牛告訴他,明天黃昏時,你到右山上的湖邊,那時有許多仙女在洗澡,你撿起那件粉紅色的紗衣,那個向你要衣服的仙女就是你的妻子。
第二天,牛郎照這牛說的話去做了,果然是真的,向他要衣服的那個仙女在梳頭的時候,他們兩互相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那個仙女叫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很嚮往自由,當牛郎提出和她結婚時,織女也答應了。
他們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一家四口著心幸福的生活。可是,織女很怕外祖母找到她。一天,老牛在死前,告訴他,我死了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當你遇到緊急事,你披上我的皮,我會幫助你的,說完就死了。
最終,王母娘娘還是知道,那些仙女到人間是事,並嚴厲地懲罰了那些仙女,現在輪到織女了。
王母先派了天兵天將到人間察訪,知道了她在牛郎家。
一天,王母娘娘來到牛郎家,正好牛郎不在,就把織女拖走了,他的兒子馬上把爸爸叫了回來,牛郎馬上披上牛皮,這時,在喜鵲的襯托下,眼看馬上就要追是了,可是王母用發譫一劃,中間就出現了一河,把他們兩隔開了。
回到天上,可是王母扭不過織女,只好讓牛郎和織女每年7月7日,可以見上一面。
『陸』 華容道現在在哪裡還存在么
此問題在之前已有答案,即華容道就是今天的在華容縣的桃花山上。
赤壁大戰,曹操敗退,經華容道,遇埋伏在這里的關雲長。曹操苦苦求饒,關雲長為情所動,義釋了曹操。從此,華容道成為了千百年來議論的話題。華容道究竟在哪裡?眾說紛紜,一說在湖北的鄂城,一說在湖北的潛江。我不以為然。深入探究曹操進攻與敗退的行軍路線,孫劉聯軍防守與追殺的軍事部署和三國時期長江河道的流態、江漢平原的水系分布狀況,我認為,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愴惶逃命所走的華容道既不在鄂城,也不在潛江,而是在湖南省華容縣東山鎮的桃花山。
到公元208年,曹操已佔據了中國北部的半壁江山,企圖稱霸天下。當時,劉表占據西南,孫權占據江東,曹操揮軍南下,劉表嚇得吐血身亡。曹操輕而易舉得到了襄陽,揮軍東進。從江陵乘船起航,飛流直下,經過巴丘,也就是現在的岳陽市,很快就到達了赤壁。在赤壁遇到了周瑜水兵的阻止,只好將部隊駐扎在赤壁北岸,也就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一帶,在這里休整部隊,訓練水兵,連鎖戰船,准備一舉殲滅東吳。
可惜事與願違。曹操中了龐統的連環計和周瑜的苦肉計,相信了黃蓋的詐降,被黃蓋的大火燒得暈頭轉向。曹操不知所措,愴惶逃命。往哪裡逃呢?曹操想往東或者往北,向許昌方向逃竄,根本過不去,因為孫劉聯軍主力大部分部署在這里。所以說,曹操敗退經過鄂城的華容根本不存在。
曹操直奔西北,經過沔陽和潛江,逃到漢水河邊渡江往許昌去行嗎?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曹操沒有了戰船,到那裡去只是自投絕路。所以說,曹操敗退時經過潛江華容一說也是不存在的。曹操只好決定往西,向江陵方向逃竄了。因為江陵有他留守的部隊和一個築有圍城城牆可以防守的大城鎮。溯江而上原路返回吧,沒有了戰船,而且江面上都是孫劉聯軍攔截的戰船。往西最近的一條路是經過湖南華容的華容道,這條路到江陵至少要近50里,走這個華容道是曹操的最佳選擇了。選擇這條路,既可迅速逃脫孫劉聯軍的夾擊,又能用最快的速度逃到江陵。
《武昌志》將曹操進軍和敗退的路線說得比較清楚,志曰:「曹操自江陵追劉備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敗,取華容道歸」,「赤壁在今嘉魚縣(赤壁原屬嘉魚縣),對江北之烏林。巴丘,今巴陵(現名岳陽),華容,今石首也。」華容道實際上是在今日的桃花山。桃花山是華容縣和石首市交界的一座山,山東屬華容縣,山西屬石首市。因此,山東湖南華容縣有一個桃花鄉,山西湖北石首也有一個桃花鄉。從山東湖南華容的桃花鄉到山西湖北石首的桃花鄉是同一條路。關雲長的埋伏圈是設在山東面的桃花山。曹操是從山東進入關雲長的埋伏圈,在倒馬岩遇到關雲長,被釋放後下山經湖北石首桃花山的青竹溝,西行逃往江陵的。華容道就是華容桃花山上的一條路。
三國時期雲夢澤水系復雜,荊江河道的水流十分紊亂。曹操在赤壁吃了敗仗,往哪裡逃?只能從湖南華容縣的華容道(桃花山)逃,這是他逃跑的唯一的一條路。
曹操在赤壁的戰船被燒毀,在烏林的營寨被搗毀了,東面受到周瑜的窮追猛打,無法進。南面受到了孫劉聯軍的攔擊,退不了。北面呢?是雲夢澤,當時潛江的華容還在雲夢澤中,往潛江方向逃,盡是湖泊和河流的沼澤,怎麼逃呢?剩下就只有往西華容方向的一條路了。往山裡跑,萬一遇險,有可能找到避難之所,還會有一線生存的希望。於是,曹操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走華容縣的桃花山。所謂華容道,是指華容縣境內的路。曹操進攻和敗退都經過了華容縣境,進攻是走華容縣南,經過了華容的注滋口,敗退走的是華容縣東北部道路,也就是華容縣的桃花山。
毫無疑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里指的華容道就是在華容縣的桃花山上。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4484019.html?fr=qrl3
『柒』 安慶太湖縣 酒店介紹及婚宴價格
華美酒店 毛家飯店 洪福樓
『捌』 李滄的過去、現在、未來
這是有關簡介:
位置 李滄區地處青島市區北端,位於東經120度26分,北緯36度10分。東依嶗山山脈與嶗山區接壤,西臨膠州灣,南鄰四方區,北靠城陽區與流亭國際機場相連,是進出青島的咽喉之地,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東西長約14公里,南北長約11公里。區境總面積為97.98平方公里。
沿革 1898年德佔青島時期,李滄屬即墨所轄。次年,膠澳租界區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1932年前後,西部滄口和東部李村一同分設鄉區建設辦事處。1935年5月,滄口地區劃歸市區,屬市區8個辦事處之一。1935年9月,四方與滄口合並為四滄區,後稱第五區。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後。成立四滄區人民政府,而李革一直為嶗山辦事處和原嶗山區政府所在地。1951年6月成立滄口區人民政府。1994年4月,經國務院和山東省政府批准,將原滄口區李村河以北的8個街道辦事處和樓山鄉與原嶗山區李村鎮張村河以北區域合並,設立新的李滄區,同年6月成立李滄區人民政府。
區劃 1994年6月成立的李滄區轄一鄉一鎮,八個街道辦事處,52個行政村和75個居委會。
人口 1998年末,全區總人口2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人口密度為每珏公里2866人。全區人口出生率8.08%,死亡率5.53%,自然增長率2.55%。區內有回、蒙、滿、壯、苗、朝鮮、土家等少數民族12個,約1700多人。
自然條件
地形、山脈與河流 李滄區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良。東部低山丘陵,中部地勢平坦,西部沿海,海岸線長約13公里,主要出產魚類和貝類等海產品。境內有卧狼齒、老虎山、北平嵐、煙墩山、樓山、鳳山等12座山丘,均系嶗山余脈。其中卧狼齒海拔428公尺,是李滄區最高點。李村河、王埠河等9條季節性河流,均發源於嶗山山脈,流經區內。
資源 李滄區有土地、建材、海灘塗等自然資源,其中土地資源較市內他區相對豐富,現有尚未利用的土地6543畝,有海灘塗面積997公頃,具有發展旅遊、房地產、水產養殖、建築建材業的良好條件。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地,有利於多種植物生長。
李村大集的歷史:
http://www.licang.net/folder45/folder64/2007/04/2007-04-163519.html
滄口老城區印象[組圖]
http://bbs.licang.net/bbs/showthread.php?t=43439
李村及其周邊各村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這里沃野連片,李村河貫流其間,水資源豐盛,是先民們居住和休養生息的好環境。出土的陶器等文物說明,這里已有先民們生活的蹤跡。根據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村李氏的祖先李周「明正統年間自雲南遷即墨城東留村,短期停留後遷居此地」,遂以姓氏命名為李村(見《嶗山縣地名志》)。
發展概況
明正統年間系指1436--1450年。由此可知,距今500多年前,雲南李氏已來這里建村。之後,生產和集市活動漸次展開。明萬曆版《萊州府志》卷五載:「即墨鄉集十有三,……城陽……流亭、李村……棘洪灘……」可見,明萬曆年間已有李村集市。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到清末,李村集市已成為即墨南鄉四大著名集市之一(見清同治版《即墨縣志》)。
李村的早期建制已不可考,西漢以來屬不其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即墨縣,李村所在地域隸屬即墨。明代李村屬即墨縣仁化鄉。清末歸即墨縣仁化鄉鄭疃社管轄,這在清同治版《即墨縣志七鄉村莊圖》中已有明確記載。
李村河自東向西橫流入海,將李村分為河南、河北兩個自然村,兩村之間有漫水橋(今夏庄路橋)相通。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李村已形成中心村落,有三條街道,其中東西街道兩條、南北街道一條(即今九水路、書院路和夏庄路的部分路段)。還有以李村為樞紐,通往河西、雙山、貯水山的土路以及由河西分出的支路,通韓哥庄、張村、宅科、小嶗山、姜哥庄、沙子口的騾馬車道。另有李村通往滄口、板橋坊、仙家寨的獨輪車行道四條。這時,李村已具有小城鎮的雛形,有小本經營的日用雜貨、山果、飲食業的店鋪、作坊及流攤浮販等。每逢農歷二、七,入市交易者數以萬計。糧食、蔬菜、肉食、禽蛋、布匹、生產用具、牲畜、舊貨等,應有盡有。
1898年,德國強占膠澳,李村劃入德國膠澳租借地。第二年,德國膠澳總督府設置李村鄉區,管轄除青島市區以外的鄉區(含滄口地區),計有居民17145戶71300人。之後,又建起一幢二層樓,俗稱北大樓(在現在的李村北山一路與北山二路之間的南端),設膠澳副臬司衙門,委德國人為區長。翌年,又設巡捕房,後改名為李村警察署。嗣後,華人監獄(1901年建)、基督教信義會教堂(1904年建)、李村學校(1907年建,毀於七七事變)、消防隊等先後建成。另外,還修公路、建農科實習場、苗圃、電話機房等。到1913年,已建成二層樓及西式平房28座、平房39座、木板房7座、廁所13處,還有小平房、大機器房、倉庫、溫室各一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9月,日本第十八獨立師團佔領李村,接管了上述設施。11月7日,日軍佔領青島,宣布實行軍管,並設立青島、李村兩個軍政署,任命日本人多賀宗之為李村軍政署委員長,加強了對李村鄉區的統治。
日本佔領青島後,其商人國武金太郎依仗日軍勢力,於1915年在李村周邊強征民地,建起了國武農場,大肆剝削中國農民。
1917年,中醫萬泰堂葯房開業。同年,改李村軍政署為李村民政分署(在北大樓),總攬軍政、民事大權。
1921年,在李村河南設電話交換台,李村始有電話。1922年,李村歸膠澳商埠管理。是年,李村已有葯房5家、店鋪2家。
1924年,設立膠澳師范講習所(今華隆商廈處),有平房6間。是年,李村已有居民425戶2034人,苗圃面積已發展到13836平方米,種植1--6年生刺槐、赤松、法桐等149540株。
1929年4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接收膠澳商埠。4月20日宣布青島為特別市,李村鄉區隸屬之。是年,李村店鋪增為25家。
1931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在李村設置第七區公所,管理李村周邊各村。據第二年統計,李村的居民已上升到527戶2732人。1932年,設置李村鄉區建設辦事處(在今生建機械廠第二道門外),專司鄉區建設事宜。不久,在滄口、九水也分別設立建設辦事處,開創了解放前李村建設的鼎盛時期。
1933年,在李村河南(今九水路一帶)又建成李村公共汽車停車場、民眾憩游所、涵噸飯店、書報閱覽室等。1934年,李村初級中學設立農科,翌年定名為青島市初級農業職業學校,後遷往北大樓。除上述市政設施外,還匯集了一批行政、司法、科技、醫療等單位,主要有李村鄉區建設辦事處、公安分局、農林事務所李村分所、農場、法院、監獄、中學、醫院等。1936年,李村已形成了小城鎮。其建制由村升為鎮。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後,仍設李村區和李村鎮。同時,在李村設置日偽政權八區聯合辦事處,統轄李村、河西、張村、九水、沙子口、下河、烏衣巷、王哥庄八個區,1941年改稱嶗山行政辦事處。
1940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辦事處在李村設立地下政權李村區公所。1943年,日本侵略軍在擴建滄口飛機場時,強遷達翁村,後來在李村西另立東興村和新村。
日偽當局的倒行逆施,極大地破壞了李村的經濟。到1945年,李村的商號已由30多家銳減到15家,市場蕭條,民不聊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恢復李村區公所。在李村駐有第十一綏靖區的辦事機構,從事「戡亂建國」,徵收賦稅,李村人民仍在困苦之中掙扎。
1949年6月1日晚8時,人民解放軍攻佔了李村。6月2日,青島解放。從此,李村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公共事業
公路建設 德佔時期,在清末李村鄉間小道的基礎上,1900年前後開始修建由青島台東鎮經河西、李村、九水至嶗山柳樹台的台柳公路,路寬5米,可通汽車,這是山東省內的第一條公路。據青島市公路局的有關人士講,在當時屬國內修建的第二條公路。此外還修建了李村經曲哥庄到滄口、李村經王埠庄至狗塔埠(今紅埠)、李村經張村至宅科、李村經大村莊和大棗園至南渠的公路。這四條公路寬3--5米,均可通汽車。
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時期,曾在鄉間小路的基礎上先後整修了李滄路(李村--滄口)、李坊路(李村--坊子街)、李塔路(李村--狗塔埠)、李沙路(李村--沙子口)、李大路(李村--大瓮窯頭)、李山路(李村--山東頭)。這些路分別被拓寬3.3--4.43米,可供汽車通行。
1929年,由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出面,僱傭和征調大批工匠、民夫,拓寬舊路,增建新路,開辟新的旅遊線路,修建了大量的鄉村道路。據1936年《六鄉區道路圖》碑文記載:1932--1935年,在鄉區共築路196條,長450公里。其中以李村為起點新築的有李中路(李村河南起至李村南庄止),長360米,寬3.5米,此路由李村中學全體學生260餘人出工修築,故名李中路。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寬的有李山路,由3.5米拓寬到5米(以上均見《嶗山交通志》)。
公共交通 台柳公路建成後,1907年6月27日的《膠澳商埠日令》載:「德國人創辦的菲理查德商號經營汽車客運,有定期班車由市區經李村通往柳樹台」。不久,又開辟了通往嶗山沙子口的定期班車。這些車主要是為當時的政府官員及駐青官兵進嶗山旅遊觀光提供方便。
1927年7月1日,由俄國人創辦的青蚨汽車公司營業,實行專線運行,按站售票。除市區外,還有通往李村的客運線(以上見《嶗山交通志》)。
1934年,由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出面,以官督商辦的形式,組建了青島市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公共客車的營運。當時的一路汽車由台東經湛山大路、李山路至李村,再由李村經台柳路返回台東;二路汽車由李村經李滄路至滄口,再由滄口經四流路至狗塔埠,最後經李塔路返回李村;三路汽車自李村經李沙路至沙子口,再經漢宅路過漢河,由台柳路返回李村;四路汽車自青島經李村、九水至柳樹台(以上見1934年版《青島市李村鄉區建設辦事處建設紀要》)。
停車場 位於九水路、向陽路橋之東,即當時的李村河南岸西端與台柳路相交接處。停車場東西走向,東端寬3米,西端寬9米半,長120米,可停汽車50餘輛,1933年12月12日竣工投入使用。之後,又在停車場的對面,即李村河南選址建築民眾憩游所一處,以作旅客候車之用。
供電供水 李村的供電供水設施始自何時,未獲確切史料,但根據有關資料佐證,至遲應在1921年以前。
1934年版《青島市李村鄉區建設辦事處建設紀要》載:「李村為四通之區,戶口繁盛,商業亦初具規模,自來水、電燈路線早已裝置,均可臨時擴充」。這段記載說明,在1934年以前,自來水、電燈路線早已裝置,已經開始供電供水。那麼究竟哪一年始有電燈路線裝置呢?答案是不遲於1921年。《嶗山縣志》中記述:「20年代末期,青島市李村區機關駐地(今九水路南端)已有電燈照明,系由閻家山變電站(當時供李村水源地用)經原李滄路架線至李村」。而《嶗山郵電志大事記》載:「1921年青島日本遞信部在李村設電話分局,設磁石交換機1台50門」、「1922年初,李村駐地有公眾電話31號,官署電話19號」。上述文字足以說明,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李村已有供電裝置並已實施用電。
關於李村供水時間,大約也是在1921年以前。據口頭流傳的資料稱:李村區署建立後,德國公務人員及駐軍飲水來源於今九水路街道辦事處長澗村邊的一條河流。此河常年流水,水質甘洌,含有多種礦物質。德國人發現後,派兵駐守專用,禁止當地居民提水。《青島大事記》載:「1905年李村水源地(在今閻家山)開始建設,三年後建成。至1913年送水至貯水山東池(今遼寧路兒童公園山上)。」這就說明在1913年李村水源地已具備遠距離送水的能力。李村距閻家山僅有十餘華里,向這里送水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通訊事業 1898年,德國在李村設立軍郵機構。1904年12月7日改稱郵政代辦所,經辦國內平信、明信片、掛號信函、新聞紙、印刷品、貿易契約等業務。
1915年,日本侵略軍在李村設李村野戰郵便局。1917年改為普通郵便局,增加了郵政包裹、郵政儲蓄、郵政匯兌、公私電信、公眾電話交換等業務。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接管了青島的日本郵便局後,改李村郵便局為郵政代辦所,撤電話分局,只設交換台(增至60門)。1929年重設李村電話局並開辦長話業務,分普通和加急兩種。1935年6月,李村設電報營業處。是年7月1日,李村郵政代辦所升格為山東省三等郵政局。1936年7月1日劃歸青島一等郵局領導,除繼續辦理上述業務外,又增加了快遞掛號、商務傳單、保險信函、軍事郵遞、印刷物品、航空信函、貨樣、代收貨價等業務。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後,李村郵局維持郵務,李村電話局則改稱青島電報電話總局李村電話分局,對外停止業務。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郵電機構,李村三等郵局和電話分局劃歸青島郵電機構管理,直到1949年6月青島解放。當時郵局有人員8名,電話分局有人員3名(以上見《嶗山郵電志》)。
http://www.licang.net/folder45/folder64/2007/04/2007-04-163513.html
『玖』 六年級24課《金色的腳印》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內容:講述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裡捉回一隻小狐狸,兩只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們冒著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並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信任的關系。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只老狐狸救護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裡,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
中心思想: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歌頌了愛的力量。同時,課文也以正太郎與狐狸一家日益親近的情感及行為變化為暗線,贊美了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系,表達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大自然是人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類要和動物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更加美好!
『拾』 武漢漢陽最早有人的地方是哪裡,漢陽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從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建卻月城,到1400年前的隋朝起大名,不久又建了城。比起武昌城早幾十年,比漢口更早。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沔州下置漢津縣。公元605年,隋煬帝把漢津縣改為漢陽縣,從這時開始,漢陽這一地名開始出現。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沔州下轄漢陽、漢川兩個縣。沔州州治設在漢陽縣(今武漢市漢陽區),並將漢陽縣以及沔州的行政機構都一起從蔡甸的臨嶂山下遷到龜山南麓的鳳凰山下。
漢陽,漢水之陽。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漢陽應該是在漢水之北的地區--那不是漢口的地盤嗎?過去的漢陽確實與漢口練成一片。《明史》說,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所以,今天的漢陽應該改稱為「漢陰」才是。但「漢陽城」叫順了口,沒有人去改口了。
今天的漢陽城於唐代621年才建立。但更早的漢代,漢陽已經建了城。三國時劉表部將黃祖在龜山北麓築了卻月城,後來被孫權擊破。於是劉表之子劉琦又在龜山南麓建了魯山城。「漢陽城」是有城牆的,還有東西南三個城門,1928年北伐戰爭時才被拆除。這個范圍就是漢陽大道之南,攔江路以北,南城巷-北城路以東直到江邊的城區。漢陽大道時開辟龜山與鳳凰山(鳳棲山)之間谷地上的,攔江路是建立在原來隔開鸚鵡洲的長江夾河上的。
老漢陽城的中心是一個大十字,東西向大路今天叫顯正街,南北向大路今天叫陽新路。顯正街出西門(鳳山門)和西大街相接,西大街又接漢陽縣進京的官道,今天的五里墩、七里廟、十里鋪都是官道上歇息的地方。鳳山門直到1952年才被拆除。
歷史人文 步出南門(南紀門),踏上今天的攔江路,這條路沿長江邊劃出一個大弧線,一直到白沙洲大橋的西橋頭。它本來就是古時長江的夾河道,將東面的鸚鵡洲隔開。由於河床的不斷擺動,凸凹岸也不斷變化,今天的鸚鵡洲已不是古時的鸚鵡洲。三國時擊鼓罵曹、作《鸚鵡賦》的禰衡,遇害之鸚鵡洲已不知所蹤;唐朝崔顥寫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里的鸚鵡洲也沉入江底幾百年了。如今隔開鸚鵡洲的夾河水路被填平,鸚鵡洲與河岸相連,洲不成其為洲,僅剩地名,只有攔江路的形狀可以看到沙洲的范圍。
有因李白留詩而聞名地郎官湖。當年李白在漢陽遇故人張謂,便約上當地太守、縣令一並泛舟湖上飲酒作樂。張謂當時任尚書郎,李白舉杯說,此湖就叫「郎官湖」吧。還作《泛郎官湖》詩一首:「張公多逸興,共泛城南隅。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為喜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風流若未泯,名與此山俱。」但這個郎官湖的遺跡一直是個迷,歷史記載郎官湖在漢陽城南,舊稱南湖。但到明朝時已經湮沒,今天的太平巷(舊稱郎官巷)、太白巷一帶大約就是湖址所在。
三國金戈鐵馬
漢陽區
《漢陽府志》中述道:「(漢陽)三國時為吳用武之地。」由於地處三國古戰場的中心位置,目前在漢陽仍留存著大量的三國遺跡和許多三國典故傳說。在龜山東麓有一洗馬口、洗馬洞,據傳是每次激戰之後,關羽為赤兔馬洗刷的地方。現鐵門關一帶稱洗馬長街,也是源於這一典故。在昔日的龜山上,還曾有藏馬洞和磨刀石,傳說是關羽當年屯兵在此藏馬磨刀的地方。在龜山東麓,有一魯肅墓,是魯肅之子魯淑為其父建的衣冠冢,以紀念其父為東吳立下的赫赫戰績。龜山上還有一禰衡墓,是從鸚鵡洲上移來。禰衡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大名士,傳統劇目《擊鼓罵曹》就是根據禰衡不攀權勢,在筵席上當眾羞辱曹操的故事改編的。漢陽火車站旁的車站衡街,有個頗為特別的地名——頓甲嶺。據說,劉備去東吳迎娶孫夫人時路過這里,人困馬乏,他就隨手解下身上的盔甲稍作休息。在漢腔中,"頓"是"放"的意思,後人因此將這個小嶺稱為「頓甲嶺」。
高山流水覓知音
一曲高山流水,使士大夫俞伯牙與樵夫鍾子期結為知己。在漢陽也留下了許多與此有關的地名。鍾子期葬於新農集左邊的馬鞍山下,附近有個上集賢村和下集賢村。傳說,鍾子期原是楚國貴族,他不願為官,與好友隱居山裡,結草為廬,以打魚、砍柴為生。由於他們都是有才的賢士,後人便將他們住過的這一片都稱為「集賢村」。鍾子期去世後,其族人移居現鍾家村人行天橋東側的一小山丘上,形成村落,名鍾家村。俞伯牙當年斷了琴弦的地方,在漢水邊的一個小渡口,如今這里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琴斷口。而伯牙摔琴之地,在漢陽區永豐仙山村的仙女山—平塘渡一帶,後人稱其為碎琴山。到了北宋年間,有人感於「知音」故事,在漢陽城北面出城二里的土丘上築台,命名為「琴台」。現存琴台建築,由清嘉慶年間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自此也留下了「古琴台」這一地名。
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漢陽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初繪制的武漢市地圖,可以看到龜山到赫山一帶分布著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鋼葯廠等大型工廠。張之洞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指點江山。1893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一手創建了漢陽鐵廠。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江西萍鄉煤礦三大企業合並,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公司,鋼鐵產量多年來一直佔全國百分之百,出口亞美諸國。1894年,張之洞籌辦的湖北槍炮廠即後來的漢陽兵工廠建成。這兩大企業奠定了武漢的工業都市地位。如今它們早已不存,但我們仍能依稀找到一些遺跡。1951年在原鐵廠遺址上建起了武漢國棉一廠。現今的漢陽鋼廠所在地也是鋼葯廠的舊址。漢陽鋼廠還新築了兩個仿製的漢陽鐵廠和兵工廠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