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大學國家關系學院怎麼樣 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國內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的教學與研究,以及外交與涉外工作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1960年,北京大學建立政治學系,1963年改名為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學院即由此發展而來。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研究所和亞非研究所經合並調整,組成現在的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目前,國際關系學院由4個系和3個研究所組成,即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國際關系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此外還管理著20多個科研中心。教學輔助機構和行政機構包括院行政辦公室、教務辦公室、黨委辦公室、財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國際項目辦公室、繼續教育辦公室、網路辦公室、《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以及北大圖書館國關分館等。
學院現有3個本科、7個碩士和6個博士專業對外招生,即本科的國際政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的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外政治制度、中共黨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的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經濟學。其中國際政治、科社與國際共運是全國重點學科。學院還與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設立了政治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際辦學已成為學院的辦學特色。學院現與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日本東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雷鳥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關系學院均有聯合培養的雙學位項目;與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共同執行三國間政府項目「亞洲校園計劃」。參加聯合學位及英文授課碩士項目的國際學生每年超過50人。此外,學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日本新潟大學等亦保持著長期或短期的交流關系。
學院現有在職教師5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講師3人。至2013年春季學期,本科生共有629人,碩士研究生171人,博士研究生13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總計369人。招生規模特別是研究生、留學生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2.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主要領導
院、系、所負責人
名譽院長: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錢其琛。院長:賈慶國教授。副院長:王逸舟教授、唐士其教授、范士明副教授、吳強。黨委書記:李寒梅教授,副書記:范士明副教授、祝詣博。國際政治系主任:李義虎教授, 副主任:張海濱教授、連玉如教授。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主任:葉自成教授,副主任:牛軍教授。國際政治經濟學系主任:王正毅教授,副主任:朱文莉副教授;比較政治學系主任:許振洲。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袁明教授(兼)。亞非研究所所長:李安山教授,副所長吳強。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張光明教授。
3. 北大有國際關系學院嗎
您好,北大有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和外交、涉外工作應用、研究和教學專門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學院師資力量較強,知識結構合理,梯隊整齊,現有教師54名,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講師3人。至2013年春季學期,本科生共有629人,碩士研究生171人,博士研究生13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總計369人。招生規模特別是研究生、留學生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4.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機構簡介
國際政治學系
國際政治學系由世界政治、國際關系和中國政治三個教研室組成,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講師1人。現有3個碩士點(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中共黨史)和2個博士點(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為全國一級重點學科。
主要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國際政治學基本理論,國際關系史,國際組織與國際機制,比較政治,中國政治,台灣問題,港澳及華僑華人問題,東北亞、東南亞問題。
系主任:李義虎, 副主任:張海濱、連玉如。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簡稱外交學系)成立於1996年。外交學專業下設中國外交與外交學兩個專業方向。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
主要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外交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和方法,外交制度、外交手段和外交實務;中國外交史,中國外交思想,現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和中國外交戰略;各主要國家的外交史、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
系主任:葉自成,副主任:牛軍。
國際政治經濟學系
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成立於 2003 年。現有教師4人,其中教授1 人,副教授 3 人。
主要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國際經濟合作,區域化比較研究,比較政治經濟,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亞洲區域化的政治經濟學,中國轉型的政治經濟學,以及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發展和轉型、國家競爭力的政治經濟研究。
系主任:王正毅,副主任:朱文莉。
比較政治學系
比較政治學系成立於2012年3月,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的第一個比較政治學系。 現有教師9人。
系主任:許振洲。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是在原國際政治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教研室的基礎上於1994年成立的。1997年本所國際共運博士點與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科社博士點合並為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點。研究所現有教師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
主要研究方向:西歐社會政治和社會主義問題,俄羅斯和東歐的社會政治和社會主義問題,中國的社會政治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長:張光明。
國際關系研究所
國際關系研究所創建於1985年,主要從事大國關系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研究與教學。現有教師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招收國際關系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領域:美國與東亞關系、大國關系、東北亞國際關系、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國際關系中的人權、媒體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理論。
所長:袁明(兼),副所長:張小明。
亞非研究所
亞非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是國內研究亞非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機構。1998年與國際關系學院合並。
亞非研究所以亞非地區的區域綜合研究為目標,涵蓋亞非地區和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國際關系,兼及歷史、社會、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研究所下設亞太和西亞非洲2個研究室。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1人。招收國際政治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
所長:李安山,副所長:吳強。
《國際政治研究》(季刊)
《國際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暨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國際政治類學術刊物。自1980年創刊(內部發行)以來,《國際政治研究》刊發了學院內外大量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問題研究成果,其思想和學術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國內從事國際政治、國際關系教學和研究的重要學術園地。2002年起,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2004年,被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確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國際政治研究》為季刊,設有世界政治、地區政治、中國政治與外交、國際政治理論、短評、書評、學術動態等欄目。郵發代號:82—236。
主編:王緝思,編輯部主任:陳志瑞。
資料室
1996年國關學院成立後,原國際政治系資料室逐步同亞非所(含原南亞所)、國關所、日本研究中心資料室合並成為國際關系學院資料室。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積累,資料室業已成為以收藏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專業圖書館。
資料室館舍充裕,擁有一個10萬卷冊文獻容量的密集書架庫,配備電腦等資訊設施的電子閱覽室。現館藏中外文圖書41800餘冊,中外文期刊資料19500餘冊,以較為系統、完整的專業書刊、資料(如《參考資料》專題剪報)收藏為特色。
5.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國內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外交以及涉外工作的教學、研究與應用的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1960年,北京大學建立政治學系(1963年改名為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學院即由此發展而來。1998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國際關系學院由4個系和3個研究所組成,即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國際關系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此外還設有20多個研究中心。教學輔助機構和行政機構則包括院刊編輯部、資料室、院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以及發展與交流中心等。
6. 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和北大什麼關系
北大國際關系學院是北京大學的下屬學院,在1960年,北京大學建立政治學系,1963年改名為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學院即由此發展而來。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研究所和亞非研究所經合並調整,組成現在的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國際關系學院由5個系和3個研究所組成,即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國際關系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此外還管理著20多個科研中心。
(6)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有哪些機構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為國內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屬於我國培養國際問題的教學與研究,以及外交與涉外工作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有4個本科、9個碩士和6個博士專業對外招生,即本科的國際政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管理;碩士的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外政治制度、中共黨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
7.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機構設置
名譽理事長 李肇星 外交部前部長、北京大學教授
理 事 長 張國有 北京大學副校長
副 理 事長 王緝思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袁明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理事(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崔立如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賈慶國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秦亞青 外交學院常務副院長
裘援平 中央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王逸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吳志攀 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徐步 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長
許振洲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閻學通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楊暉 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常務理事
楊潔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楊毅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
張昆生 外交部參贊
張沱生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部主任
朱威烈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
中心主任 王緝思
常務副主任 袁明
副主任(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牛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王正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葉自成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朱鋒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學術委員(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陳志敏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初曉波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關貴海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歸泳濤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
梅然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石斌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
王鎖勞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王勇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於鐵軍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余萬里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袁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張海濱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秘書長 於鐵軍
辦公室主任 章棣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8. 北京大學有國際關系學院嗎
北京大學有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和外交、涉外工作應用、研究和教學專門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雙學位專業有:外交學專業、國際政治專業和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專業。
(8)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有哪些機構擴展閱讀:
院系專業
國際關系學院由5個系和3個研究所組成,即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國際關系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此外還管理著20多個科研中心。
教學輔助機構和行政機構包括院行政辦公室、教務辦公室、黨委辦公室、財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國際項目辦公室、繼續教育辦公室、網路辦公室、《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以及北大圖書館國關分館等。
9. 北大的國際關系學院的外交學屬於什麼學科門類
北京大學外交學屬於文科類,學制4年,畢業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和研究人才,外交工作實踐骨乾和具備全球視野知識分子的重要基地。
國際關系學院學科結構完整。現有三系(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三所(國際關系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以及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近20個研究機構;擁有國內國際政治學科最齊全的專業結構:本科專業有國際政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暫不招生)。
10. 北京大學有哪些科系
北京大學有這些系:
1、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立於1982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最早建立的社會學系之一。經過30多年的建設,北京大學的社會學系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涵蓋了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三個二級學科,社會學、社會工作、人口學、人類學四個專業設置,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四個人才培養層次的相對完整的社會學一級學科教學與科研體系。
2、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前身是圖書館學系,始建於1947年。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王重民、趙萬里、於光遠、傅振倫、等一批著名學者先後在本系任教或授課,為學科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3、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和外交、涉外工作應用、研究和教學專門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4、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始於189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之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國立史學高等教育機構。該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
5、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中國文學門。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之初,有「文學」科目,而無作為一種獨立組織形態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學正式開辦,中國文學門於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