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美國日本不搞「精準扶貧」,那裡沒有
還真沒有,扶貧需要錢啊,誰出錢?納稅人?他們同意嗎?美國日本不僅不會扶貧,甚至隔離窮人和富人!你以為貧民窟是假的?還有教育這種扶貧的大殺器,早就被美歐日本玩爛了,徹底的固化了。
㈡ 扶貧的方式路徑有幾種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2)日本的扶貧需要什麼國際支持擴展閱讀: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統稱貧困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區貧困發生率達12.1%。
扶貧意義: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
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㈢ 日本的扶貧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
面臨的主要困難是日本沒有扶貧工作
㈣ 扶貧方案注意哪幾點
在扶貧開發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貧困地區的生產力,走開發式扶貧的道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採取綜合配套措施,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
開發式扶貧是對過去傳統的分散救濟式扶貧的改革與調整,是中國政府農村扶貧政策的核心和基礎。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支持、鼓勵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改善生產條件,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
開發式扶貧方針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內容:第一,倡導和鼓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貧困農戶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第二,針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國家安排必要的以工代賑資金,鼓勵、支持貧困農戶投工投勞,開展農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第三,國家安排優惠的扶貧專項貼息貸款,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重點幫助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相應的加工業項目,促進增產增收。第四,開展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農戶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第五,扶貧開發與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發展後勁。[1]
強調扶貧到村到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中國的扶貧開發著重扶貧到村到戶。國家不僅將扶貧到戶作為一項重要措施,而且把解決貧困農戶溫飽的各項指標也量化到戶。 中國在實踐中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扶貧到戶方式:一是幹部包扶到戶,即組織各級幹部與貧困農戶結成"一幫一"對子,採取簽訂責任狀等方式,明確幹部包扶任務。二是實體帶動、效益到戶,即通過鼓勵企業與農戶合作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實現農產品產、供、銷的良性循環。三是異地開發、移民到戶,即本著自願的原則,將貧困農戶從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地區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區,實現異地脫貧。四是社會各界幫扶到戶,即組織社會各界對貧困農戶進行幫扶。
小額信貸是扶貧到戶的關鍵措施之一。中國政府在借鑒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扶貧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1999年,全國投入的資金總量達30億元,覆蓋240多萬貧困農戶。同時,中國小額信貸的試點、推廣初步實現了本土化和規范化,進入了擴大范圍、擴大規模的新階段。
重視科技教育扶貧
從1986年開始,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扶貧開發的總體戰略和要求,適時提出科技扶貧的目標、措施和實施辦法,並於1996年提出《1996-2000年全國科技扶貧規劃綱要》,加強對科技扶貧的政策指導。 為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反貧困的能力,中國政府專項安排科技扶貧資金,用於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以及科技培訓等。1995年以來,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重點投向國定貧困縣、部分省定貧困縣、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幫助這些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中國政府動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組織科技人員到貧困地區掛職任教,組織科研單位到貧困鄉、村宣傳普及農業技術。這些措施有效地改變了貧困地區落後的生產方式,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迅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15年來,僅科技部就向貧困地區提供技術人員3萬人次,實施科技扶貧示範項目580個,建立各種科技示範點1500個,解決關鍵性技術200多個,向貧困地區推廣適用技術2000多項。[1]
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扶貧
在扶貧開發中,政府各部門根據中央政府的統一要求,從盡快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大局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參與扶貧開發。政府有關部門分別制定了本部門、本系統的扶貧開發具體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的優惠政策,並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資金、物資、技術上向貧困地區傾斜,積極為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作出貢獻。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包括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等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的部門、單位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各幫扶部門和單位都有特定的幫扶對象和明確的任務,要求沒有脫貧就不脫鉤。到2000年底,定點幫扶的部門和單位達到138個,共派出3000多名幹部到貧困縣掛職扶貧,直接投入資金44億元,幫助貧困地區引進國內外各種資金105億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貧困地區也積極開展定點扶貧工作。1995至1999年,各地先後有4.6萬名幹部到貧困縣、村掛職扶貧,直接投入資金和物資摺合人民幣達87.62億元;幫助引進各類扶持資金103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萬余個,幫助引進技術人才1.3萬余名,引進技術近7000項。
此外,各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和私營企業也積極開展"希望工程"、"光彩事業"、"文化扶貧"、"幸福工程"、"春蕾計劃"、"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接力計劃"、"貧困農戶自立工程"等多種形式的扶貧活動。以資助貧困失學兒童入學為目的的"希望工程",自1989年以來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近19億元,資助建設希望小學8355所,資助失學兒童近230萬名。
開展東西部協作扶貧
在扶貧開發中,中國採取東部較發達省市對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區發展的方式,加快西部貧困地區脫貧步伐。具體執行情況是:北京幫扶內蒙古,天津幫扶甘肅,上海幫扶雲南,廣東幫扶廣西,江蘇幫扶陝西,浙江幫扶四川,山東幫扶新疆,遼寧幫扶青海,福建幫扶寧夏,大連、青島、深圳、寧波幫扶貴州。協作雙方根據"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在企業合作、項目援助、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扶貧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以改變貧困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解決貧困地區群眾溫飽問題為重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在努力擴大對口幫扶的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
近年來,東部13個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累計捐款、捐物折款近21.4億元,雙方簽訂項目協議5745個,協議投資280多億元,實現投資40多億元,從貧困地區輸出勞動力51.7萬人。此外,東西部地區在幹部交流、人才培訓、援建學校、建設基本農田、修築公路、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等方面也開展了協作。1992年以來,國家教委、國家民委組織發達省市對口支援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新建、改建中小學1400所,救助失學兒童近4萬人,培養和培訓中小學教師1.6萬人次。
實施自願移民扶貧開發
國家鼓勵和支持生存條件極其惡劣地區的貧困農戶通過移民搬遷、異地開發的方式,開辟解決溫飽的新途徑。為此,中國政府強調,自願移民搬遷的貧困人口除享受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外,各地要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提供各種優惠條件,確保搬遷一戶解決一戶溫飽。中國的移民扶貧開發,按照群眾自願、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適當補助四項原則進行。
中國實施移民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插戶移民。即由貧困戶自行投親靠友,分散安置,政府給予一定補助。二是政府建移民開發基地安置移民。既要保證可穩定解決遷入戶的溫飽問題,又要保證不破壞遷入地的生態環境。三是吊庄移民。即採取搬遷初期兩頭有家的形式,待移民點得到開發,生產生活基本穩定後再完全搬遷。近年來,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遷移安置了260萬貧困人口,其中已穩定在遷入地居住的達240萬,使全國需要移民搬遷的貧困人口由750萬減少到500萬左右。
輸出貧困地區勞動力
為了幫助貧困地區勞動力充分就業並增加收入,國家鼓勵並組織具備條件的貧困地區開展勞務輸出。勞務輸出不僅有助於使貧困地區勞動力實現就業和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勞動者通過異地就業可以學到新技術、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法,開闊眼界,增強信心,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許多西部外出務工人員已經成為向西部傳播東部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技術的使者。四川是全國勞務輸出最多的省份,每年有800多萬人實現異地就業,通過郵局寄回家鄉的資金每年約200億元。
實行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計劃生育相結合
在貧困地區的開發中,中國政府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環保農業。通過科技扶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貧困地區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掠奪性生產,促進了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素質偏低等諸因素嚴重製約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解決溫飽、脫貧致富的步伐。中國政府特別強調轉變貧困地區群眾的生育觀念,積極倡導貧困地區的農民實行計劃生育,把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結合起來。這對貧困地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開展扶貧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的扶貧開發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時中國政府重視與國際社會在扶貧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政府認為,積極開展扶貧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利於加快解決本國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有助於通過借鑒國際社會多年積累的扶貧經驗和成功的扶貧方式,提高中國扶貧開發的整體水平。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探索借鑒國際反貧困經驗,不斷擴大與國際組織在扶貧領域的合作,並有了明顯進展。
在扶貧領域,世界銀行與中國的合作最早,投入規模最大。世界銀行與中國目前已經開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貧貸款項目,援助總規模達6.1億美元,覆蓋9個省區、91個貧困縣,800多萬貧困人口。其中中國西南世界銀行貸款項目於1995年7月開始在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最貧困的35個國定貧困縣實施。項目總投資42.3億元,其中利用世行貸款2.475億美元,國內相應的配套資金為21.8億元。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二第三產業開發、勞務輸出、教育衛生和貧困監測等方面。項目建成後將使項目區350萬貧困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問題。這一項目是中國第一個跨省區、跨行業、綜合性的扶貧開發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利用外資規模最大的扶貧項目。目前項目進展順利,並已進入收尾階段。
此外,一些國家、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與中國在扶貧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開展了一些扶貧開發項目和研究項目。歐盟、英國政府、荷蘭政府、日本政府、德國技術合作公司、亞洲開發銀行、福特基金會、日本凱爾、日本協力銀行、世界宣明會、香港樂施會等也都在中國開展了扶貧開發項目,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㈤ 經濟扶貧是什麼是什麼
經濟扶貧是指通過分發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幫助貧困地區建立基礎設施或是引入資金創辦工廠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幫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貧困面貌。
1.經濟扶貧的定義:經濟扶貧不僅僅包括資金的直接注入,還包括人才,技術,材料等資源的投資,而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可以達到扶貧的目的。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2.經濟扶貧相比於知識扶貧更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對象的就業問題。就業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足夠且合適的就業,經濟扶貧可通過經濟措施為貧困戶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相反,知識扶貧雖可為貧困戶培養適應崗位的技能,但知識扶貧並不能從根本上擴增就業崗位。陽山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兩年來,該縣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1829名貧困人口就業。
拓展資料:
1.經濟實體扶貧是中國實施的通過對經濟實體發放扶貧貸款,把資金、技術、物資、管理、銷售等要素結合起來,對貧困戶提供綜合服務,加快資源開發,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的扶貧措施。在貧困地區開展扶貧工作比較有成效的經濟實體主要有五種類型: 一是專業公司;二是安置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或組織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的鄉村、聯戶、專業大戶辦企業;三是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聯合舉辦的扶貧企業; 四是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在鄉鎮辦的服務經營組織和供銷社; 五是政企分開的縣辦扶貧開發公司。以上經濟實體均可作為扶貧貸款對象,向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申請專項扶貧貼息貸款。
2.知識扶貧同樣重要,如果沒有經濟,何來知識。只有在經濟的基礎上,才能學好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是那是在有魚的基礎上,魚就好比經濟,如果沒有經濟,就沒有知識的基礎。只有發展好經濟,才能發展好知識,只有得到知識,才會更好地發展經濟。但前提在於搞好經濟,日本在二戰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美國的援助只是片面的真正的原因是它們一貫擅長的人才培養、知識重組!它們靠提高知識競爭力來使日本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