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歌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國際歌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封建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和思想在今天這個社會仍然是有巨大的借鑒意義,但是應該從本質上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如果是依靠愚化教育來教育人民的做法,只會讓社會忽視更加大面積的人們的利益,只會激化各階層的社會矛盾。
而國際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就是要讓人們自覺起來,去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解放和與不平等的社會做頑強的抵抗。現在對於中國人、美國人、或者全人類的不平等現象的社會現實是普遍的。只有每個人拿起法律武器和道德武器、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權力。
歌曲鑒賞
《國際歌》熱情謳歌了巴黎公社戰士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該歌曲向資本主義宣戰,充分表現了革命無產階級不屈的豪邁氣魄。《國際歌》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
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即F大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㈡ 現在唱國際歌還有意義嗎
永遠要記住,《國際歌》是無產階級的戰歌,永遠是我們的利器!正如列寧同志所說: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裡,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個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著《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㈢ 如何看待抖音上以國際歌為背景音樂的視頻,是真的思想覺醒還是煽動情緒
都有吧。現在網路發達了,這些都沒有國界之分了,很多外國人也在聽我們中國的歌曲,雖然大家都聽不懂,主要是聽歌曲的調子,好聽就可以。
最近網路上流行傳唱《國際歌》,非常火爆,點擊率和評論量非常高,有的盛贊歌曲讓人熱血沸騰,有的感覺聽了讓自己激情澎湃,至於傳唱的目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五花八門!我們今天不討論和探究這些,只是普及一下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和發展歷史。
宣傳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多年,如果這點認識都沒有的話,是不能讓人信服的。背景音樂也就是BGM都是具有著作權的,也就是版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一系列權利,隨意添加背景音樂是一種侵犯著作權利的行為。
根據《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條的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能在沒有取得著作權人的允許並支付報酬的情況下,擅自將其作品進行傳播。
這里就要提到,表演權是一項對音樂作品公開表演以及利用各種手段播送公開表演的權利。由於音樂作品需要通過表演才能表達和傳播,因此表演權是表演者與音樂權利人之間最直接的最基礎的法律關系。
㈣ 為何黨員會議前要奏國際歌
《國際歌》的歌詞記錄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坎坷曲折,展示著無數無產階級戰士的堅貞不屈,闡釋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崇高偉大,因此奏《國際歌》起著銘記作用。
《國際歌》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1920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的中文版《國際歌》。1923年由蕭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唱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
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4)為什麼現在人唱國際歌擴展閱讀
《國際歌》原版有六段歌詞。1906年,將《國際歌》譯成俄文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柯茨,只選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3節。隨後俄文版《國際歌》一直就只有三節歌詞。因此流傳較廣的中文譯本(蕭三版)的《國際歌》也只選用了三節歌詞。
《國際歌》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
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㈤ 我們國家往往在黨的重要會議閉幕時播放《國際歌》,這是為什麼
《國際歌》的歌詞記錄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坎坷曲折,展示著無數無產階級戰士的堅貞不屈,闡釋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崇高偉大。寥寥數語,哀痛且沉重。而今,輕撫曾千瘡百孔的中華熱土,奮斗點滴歷歷在目。從艱難困苦中覺醒,在頑強拼搏間崛起,中國的偉大事業仍在繼續。
黨員再唱《國際歌》,就要像唱《國歌》那樣秉承正義情懷,在歌詞的字里行間品讀創作者與翻譯者的精神思想,重溫歷史、追尋初心、堅定信仰,始終如一地向世界發好「中國聲音」。
《國際歌》熱情謳歌了巴黎公社戰士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該歌曲向資本主義宣戰,充分表現了革命無產階級不屈的豪邁氣魄。《國際歌》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
全曲只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為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表現出革命志士們不屈的氣節;樂曲的中段旋律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始終庄嚴、雄渾,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氣勢宏大的高潮中結束,預示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
㈥ 全網唱國際歌是什麼梗
全網唱國際歌是復古風的再現。這首歌的風靡,代入的是年代感。歲數大的,在歌聲中能找到滿滿的回憶;年輕的一代則對歷史充滿好奇,通過歌曲傳唱,或多或少地能獲得一些時代的感應。
或者是,受到這首歌曲內涵的渲染,很多人突然明白了:以前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結果,失去的卻是自我的人生追求。正如歌曲唱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人間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在如此強勁明晰的啟迪下,大徹大悟者大有人在。
也或許是,時代發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現實痛點。人們在渴求幸福生活的同時,更希望懲惡揚善,剔除弊端,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高唱巜國際歌》,傳遞出的就是這種吶喊。
《國際歌》原為法語歌。詞由歐仁·鮑狄埃在1871年所作,創作之初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後來,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
這首歌因其旋律高亢激昂,雄壯渾厚;作詞宛如刀鋒,字字誅弊,鼓動性極強。所以一經唱響,便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㈦ 今天重溫國際歌,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國際歌版本的音樂響起來,仍然可以使人熱血沸騰。這是藝術的魅力,受眾的感化其實來源於藝術所表達的思想的深度和美感。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唱國際歌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有點兒與時代有點不相融。如果站在這種認識高度看待問題,不能與時俱進的將國際主義的精神與中國國情結合,與現在進行的法制民主建設有機結合,是不妥的。
現在社會同樣是十分復雜的,與幾十年前的舊民主革命時期的社會復雜程度是一樣的。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師生關系等等一系列的關系,都需要國際歌所表達的這種精神來解決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教化民眾的思想,是一種針對平民百姓的一種從善的誘導。
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封建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和思想在今天這個社會仍然是有巨大的借鑒意義,但是應該從本質上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如果是依靠愚化教育來教育人民的做法,只會讓社會忽視更加大面積的人們的利益,只會激化各階層的社會矛盾。
而國際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就是要讓人們自覺起來,去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解放和與不平等的社會做頑強的抵抗。現在對於中國人、美國人、或者全人類的不平等現象的社會現實是普遍的。只有每個人拿起法律武器和道德武器、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權力。
(7)為什麼現在人唱國際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㈧ 《國際歌》為什麼突然火了
復古風的再現。這首歌的風靡,代入的是年代感。歲數大的,在歌聲中能找到滿滿的回憶;年輕的一代則對歷史充滿好奇,通過歌曲傳唱,或多或少地能獲得一些時代的感應。
或者是,受到這首歌曲內涵的渲染,很多人突然明白了:以前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結果,失去的卻是自我的人生追求。正如歌曲唱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人間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在如此強勁明晰的啟迪下,大徹大悟者大有人在。
也或許是,時代發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現實痛點。人們在渴求幸福生活的同時,更希望懲惡揚善,剔除弊端,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高唱巜國際歌》,傳遞出的就是這種吶喊。
《國際歌》原為法語歌。詞由歐仁·鮑狄埃在1871年所作,創作之初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後來,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
這首歌因其旋律高亢激昂,雄壯渾厚;作詞宛如刀鋒,字字誅弊,鼓動性極強。所以一經唱響,便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以前,凡是召開重要會議或舉辦重大活動,開幕時奏響的是《國歌》,閉幕時,必唱的是《國際歌》。後來,不知何故,這個慣例被打破,沿續固定的程序取消了這一環節,曾經膾炙人口的這首《國際歌》也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耳際,由此,很少再能聽到它。
㈨ 我特別喜歡聽國際歌,這是為什麼
喜歡國際歌,因為聽著他給人的感覺特別充滿了力力量喜歡國際歌,因為聽著他給人的感覺特別充滿了力量,充滿了震撼,充滿了無限的的感動
㈩ 國際歌的由來
《國際歌》的由來
1871年5月28日,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後一個堡壘——拉雪茲神甫公墓。革命失敗了,全城開始了大屠殺,無數烈士橫卧在血泊之中。面對著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戰士、工人政府的委員、群眾愛戴的詩人鮑狄埃�1816—1887,懷著滿腔沸騰的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歌詞。
這首詩歌原名《國際工人聯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鮑狄埃的詩集《革命歌集》中。詩歌集出版後的第二年,法國北部工業重鎮里爾市的工人合唱團,委託工人業餘音樂家狄蓋特為這首歌譜曲,三天之後歌曲完成。1888年7月底,里爾市的一次工人集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不久就傳遍了整個北部工業區。1899年,法國共產黨在里爾召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有德國代表出席。里爾反動的國家主義者企圖利用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煽起群眾對德國人的宿仇來達到破壞大會的目的。國家主義者與群眾發生了公開的沖突。他們唱著《馬賽曲》來蠱惑人心,而群眾則針鋒相對,唱起了《國際歌》。唱《國際歌》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響,最後以汪洋大海之勢徹底淹沒了《馬賽曲》。這一事件轟動了世界,從此,《國際歌》便威震海外,成為一首無產階級不朽的戰歌。
1920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漢文的《國際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歌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1962年譯文重新加以修訂。這首歌曲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高潮在副歌的最後一句,這是歌曲的主題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譯文都按音譯的一句:「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
蕭三與《國際歌》
1996年10月10日是我父親——《國際歌》中文譯者——蕭三誕辰100周年。重新熟悉蕭三的生平和詩文,近乎翻古的感覺。好像真的回到本世紀初,跟著他重新「走」了一遍他那漫長曲折的路。事事感到揪心,常常受到心靈的震撼。對蕭三和他同時代戰友,對他們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對他們追求真理的執著,心裡空前地肅然起敬。
蕭三那一代前輩,他們為著民族和人類解放的理想,是融化在血液中、吸進骨髓的。蕭三與《國際歌》,不僅僅是中國文人翻譯法國革命詩作的關系。
蕭三在青少年時代受到毛澤東的深刻影響:他們是同窗好友,相處10年,他們一起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一起參加「五四」運動,一起通過李大釗初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一起推動留法勤工儉學高潮。1920年5月,蕭三作為「新民學會」會員赴法。
1922年6月蕭三與其他進步留學生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即共青團),並於9月改名為「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1922年秋冬之交,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王若飛和蕭三等5人又加入了法共。也正在這里,在《國際歌》的祖國法國,蕭三和他的戰友第一次聽到、唱到「原汁原味」的這首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戰歌。蕭三為它折服、激動,那時已產生把它翻譯成中文的心願。
1922年冬,蕭三懷著對十月革命聖地的嚮往,隻身從巴黎經柏林千里迢迢來到了莫斯科。
1923年暑假,蕭三約陳喬年一起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記得那時我們譯一句詞,配一句譜,積累而成三段正歌與副歌的整個譯詞,由當時在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大學中國班的同志練習唱會了。」蕭三後來寫道。
蕭、陳當時不知道,他們翻譯的嘗試並不是最早的,更不是唯一的。更早的有李大釗,還有另外兩個我至今未查清楚人名的譯者。幾乎與蕭、陳在國外譯歌的同時,1923年6月15日國內的《新青年》第一期發表了瞿秋白的譯詞。然而上述譯詞皆未傳開。蕭三後來回憶道:「從秋白同志的譯詞來看,他完全是根據俄譯再意譯為漢文的。我們則主要是根據歌詞的原文法文並參考俄譯而意譯為漢文的。」隨著「東大」學會唱《國際歌》的同志們先後回國派赴各地工作,這個譯詞也就被帶回來唱開了。這就是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起在全國各地唱出了這個譯詞的《國際歌》的由來。
蕭三回國後,被中央派往湖南任省委委員兼共青團省委書記,並與那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毛澤東久別重逢。此後,他參加了一系列國內革命斗爭,因得病後病勢加重,1927年到了海參崴。
蕭三這次離開災難深重的祖國,心情十分沉重。和他並肩戰斗多年、成了生死之交的許多卓越的革命家和忠貞的共產主義戰士,都先後被捕,紛紛壯烈犧牲,成了他心靈上終生不愈的傷口。如謝文錦、李大釗、趙世炎、汪壽華、羅亦農、向警予,還有曾與蕭三一起翻譯《國際歌》的陳喬年……這個名單可以無止境地列下去。
蕭三在海參崴被困一年多,此間一次嚴重腦震盪,給他留下終生後遺症。因誤傳「病故」,於1928年7月在瞿秋白、蔡和森、王若飛等同志的主持下,在莫斯科開六大的中共代表團為蕭三舉行了「追悼會」。後知「死而復生」,把他接到了莫斯科。蕭三花了好幾年工夫,才從三等殘廢狀態中找到出路,登上國際文壇。
在蘇聯期間,許多在一起並肩戰斗過的同志不幸犧牲的消息陸續傳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是高唱著《國際歌》英勇赴死的。這一次次噩耗,像刀子一樣扎在蕭三的心上,也不斷呼喚、激盪他心中的「國際歌」。此時《國際歌》對於蕭三已不只是革命的戰歌,它已被他親密的戰友和烈士的鮮血滲透、溢滿,「有著紅旗一樣的意義」,也已經是他自己的心聲,又有如自己心臟的跳動。
抗日戰爭爆發,蕭三歸心似箭。回到延安,與毛澤東等老戰友重逢,使他活力倍增。他運用革命與詩人的全部經驗,重新修改《國際歌》譯詞。在《國際歌歌詞修改說明》一文中寫道:「陳喬年同志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及中國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犧牲了。他譯出的《國際歌》詞至今為中國人民大眾歌唱著。但是直到現在,每次開大會時,人們常常只唱歌詞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不好的。再則那時我們譯得也頗不周到,如因為太少音樂常識,有些配得不妥。現在正值慶祝十月革命22周年紀念時,特將從前譯的三章歌詞重新按照原文修改一遍(第一章因已唱出,很少變更)。現在沒有喬年同志合作了,這是很可悲痛的。我們在這里紀念他!在修改過程中,曾獲得我國著名音樂家呂驥、冼星海等同志及歌詞寫得很好的塞克等同志的顧問與贊助……希望國人全部地、一致地唱出來!」這個譯詞一直唱到60年代初。
然而歷史漩渦中戰士的命運常常是把握不定的。也許正因為「影響之大」和「我國少有」(林默涵語),蕭三在黨內、國內不時遭到莫名的非難。在中蘇公開分裂的60年代初,居然涉及到《國際歌》譯詞。蕭三至死對自己的譯文仍未滿意,沒有停止過追求完美、反復推敲和修改訂正的努力。此外,他多次提出,為了紀念陳喬年,「譯者」要補署他的名字,因為他畢竟最初參加過翻譯的。不料,1962年間,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公布「由有關專家加以修改和訂正」的新的《國際歌》中譯本(從那時至今全國唱的就是這個譯本)。理由是「歌詞中有些字句,原來翻譯得不夠妥切」。修訂工作沒有邀請蕭三,他顯然連「有關專家」都不是了。此外非但未增補譯者陳喬年的名字,而且把原有的蕭三也去掉了。
1967年6月至1974年10月,蕭三與他的中國籍德國妻子葉華「一地苦相思,人世稱稀罕」,互相隔離同在秦城坐牢。蕭三70歲「進去」,77歲他生日那天,倆人一起戴著「蘇修特務分子」的帽子釋放,又經街道管制5年後,於1979年徹底平反。而後奮力寫作,直到1983年2月去世。
蕭三說,革命的運動產生革命的詩歌。反過來,革命的詩歌又影響、推動革命運動。在我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國際歌》起了戰斗的宣言和革命號角的作用,表現了工人階級的偉大抱負和氣壯山河、扭轉乾坤的豪邁精神。革命隊伍內外大家唱這支歌,多少革命者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昂首挺胸唱這支無產階級的正氣歌與贊美歌,把自己的鮮血灑在刑場。
蕭三盡了畢生的心血不斷修訂完善他們的譯作。他同時是死難烈士的代言人。
讓我們一起來紀念他們。[轉自鐵血讀書 http://book.tiex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