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舊秩序指什麼
戰後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處於無權地位的情況下,按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來的。其主要內容和特徵是:以不合理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國際壟斷資本占據支配地位的國際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經濟機構,即資本主義在國際生產和流通領域里的壟斷。 戰後國際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徵是:大國推行強權政治,支配國際事務,干涉他國內政,插手地區沖突,建立軍事集團,開展軍備競賽等,主要表現為「強權即公理」。
2. 形勢與政策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基本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等反法西斯盟國,就戰後處置法西斯軸心國、協調反法西斯盟國之間關系、成立戰後國際組織聯合國等重大事項達成廣泛共識,作出全面安排,塑造了戰後國際秩序的基本框架。科學揭示戰後國際秩序的基本特徵,對於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警惕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具有重要意義。盟國規劃的戰後國際秩序,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徵。
一、戰後國際秩序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維持普遍而持久的國際和平與安全為主要目標
20世紀上半葉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和慘痛的教訓。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遍及歐亞非三洲,33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參戰軍人死亡約1000萬人,負傷2000餘萬人。193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遍及五大洲四大洋,84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捲入戰爭,軍民傷亡總數超過1億人,軍費開支1.3萬億美元,經濟損失4萬多億美元。痛定思痛,避免悲劇重演,避免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維持普遍而持久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就成為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共同願景,也成為具有遠見卓識的反法西斯盟國領導人規劃戰後國際秩序的真誠追求。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對日宣戰次日(1941年12月9日)的「爐邊談話」中,就庄嚴宣示:「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遠遠超越於丑惡的戰場之外」,「我們將打贏這場戰爭,我們還將贏得戰後的和平。」在1943年12月24日的「爐邊談話」中,他又說:「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民是要求和平的。他們大多數正在為和平而戰――他們要求的不僅僅是停火,不僅僅是停戰――而是人類盡其一切所能強制實現的和持久的和平。」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他表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希望至少在今後50年內能消除戰爭。對於永久和平,他並不那樣樂觀。但他相信50年的和平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1944年11月6日慶祝十月革命27周年大會上的報告中表示:反法西斯盟國「贏得對德戰爭的勝利,這一點現在不可能有絲毫懷疑了。……可是,贏得戰爭的勝利,還不是說保證了各國人民將來的持久和平和可靠的安全。任務不僅是要在戰爭中贏得勝利,而且是要使新的侵略和新的戰爭不可能發生,如果不是永久不發生,至少也要在一個長時期內不發生。」在雅爾塔會議上,他強調至少要保證50年和平,美蘇英對此責無旁貸。他擔心的是,在他和羅斯福、丘吉爾等老一輩領導人去世之後,新領導人的看法會有所改變,從而導致美蘇英之間爆發沖突。因此,他強烈要求必須作出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防止美蘇英之間爆發沖突、進而遏制新的法西斯侵略戰爭、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戰後安排。
盟國領導人對戰後和平與安全的考慮,最終在1945年6月26日簽字、10月24日生效的《聯合國憲章》中得到充分反映。憲章序言表達四大決心,第一條即為「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憲章第一章規定四大宗旨,第一條就是「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戰後和平與安全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開啟了戰後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70年來,盡管世界並不太平,美蘇冷戰持續40多年,世界各地局部戰爭此伏彼起,但世界大戰得以避免,羅斯福、斯大林有關維持世界大國之間50年和平的願望變成現實。與20世紀上半葉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也是世界人民最大的福祉,務必倍加珍惜。
3. 請說明戰後國際秩序包含哪些內容
成立聯合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32]
民族獨立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33]
兩極陣營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34]
北約陣營
冷戰時期的北約(藍)和華約(紅)兩大陣營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35]
4.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非洲國際新秩序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國際新秩序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中涉及到非洲的是在《凡爾賽和約》中做出的,稱為凡爾賽體系。
非洲在當時不是世界的中心地區,對非洲統治秩序的確立,主要指的是在《凡爾賽條約》中,英法等國以「委任統治」的方式瓜分了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資料延伸:
凡爾賽體系是指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安排的戰後世界國際體系。《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協約國又相繼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體系。由於《凡爾賽和約》是其中的主要條約,因此由這些條約共同構成的體系被冠之以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在英法佔主導地位,懲治德國為首的戰敗國,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建立了以什麼為核心的國際秩序
雅爾塔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先後舉行了一系列首腦會議,其中主要有: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
以上的首腦會議形成一系列影響戰後世界秩序的公報、議定書、協定、聲明和備忘錄,特別是以《雅爾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系體系,即雅爾塔體系。
(5)什麼是戰後國際秩序擴展閱讀
意義:
1、雅爾塔體系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
2、雅爾塔體系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系,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於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一定的安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爾塔體系
6.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怎樣的世界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怎樣的世界體系?該世界體系主要是通過哪兩次會議確定的?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919~1920年,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確立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之間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終於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
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後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
二者構成了戰後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通常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7. 國際舊秩序經歷了哪幾個時期其實質是什麼
經歷了三個時期。
1、蘇聯解體後美國獨孤求敗時期1991年——2003年
2、反恐戰爭後中國崛起時期2003年——2011年
3、美國開始遏制中國崛起的時期2011年——今。
實質是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國際舊秩序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處於無權地位的情況下,由少數大國按照發達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建立起來的。戰後一直延續到現在還沒有根本改變。
國際舊秩序以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剝削掠奪為基本特徵。
它包括國際政治舊秩序和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政治舊秩序的具體表現是:在國際關系中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大國、強國依仗優勢的經濟軍事實力,推行「炮艦政策」,無視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干涉別國內政,踐踏他國主權,追求控制、支配其他國家的權力。
它的實質是維護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具體表現是:國際生產體系中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不等價交換;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以及技術轉讓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等。它的實質是維護壟斷資本的國際剝削。
(7)什麼是戰後國際秩序擴展閱讀:
國際新秩序
我們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國際新秩序必須以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和主權國家平等為前提,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
它的基本內容是: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動力。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應當而且也可以做出較大的貢獻。
8. 二戰的成果和戰後秩序是什麼
轉:
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羅照輝今天同俄羅斯外交部主管日本事務的三亞局代局長比里切夫斯基就當前各自對日關系舉行磋商。
羅照輝著重闡述了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俄方應詢介紹了俄日關系情況。雙方一致認為,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對保持國際及地區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磋商,有關中日、俄日、中俄與日關系的話題成為了焦點。最震撼之處,在於中俄一致同意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盡管出面的限於司局級,仍具有標識的意義。
中俄一致同意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意味著什麼?
中俄一致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意味著日本徹底太監
中俄一致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意味著日本徹底太監
意味著,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戰勝國,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俄,雙方通過正式的外交磋商的方式,以確切的官方共同確認,向外界表明一致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嚴肅性,這是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再一次清算。
意味著,有關國家應該很好地反省歷史,尊重事實,告誡其不要試圖剝奪二戰的勝利成果,顛覆二戰確立的戰後國際秩序,為世界播下破壞和平的種子。
意味著,雙方再次確認遵守二戰時期形成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特別是其中關於領土的問題,有著明確的界定,包括日本的領土范圍,俄羅斯的四島,中國的釣魚島。
意味著,在美國重視亞太力量布局的特殊時期,在美國、日本、印度進行三邊對話,有可能拉幫結派的特定時刻,中俄不應該互相猜忌,而是應該戰略攜手,共同扞衛亞洲的和平穩定。
中俄一致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意味著日本徹底太監
意味著,「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一定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基於二戰勝利成果有可能被剝奪,戰後國際秩序有可能被顛覆的現實。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就在中日關系因釣魚島危機日趨緊張之際,有著「水下導彈庫」之稱的美國海軍「俄亥俄」號核潛艇(該級別首艇)突然在韓國釜山浮出水面。「俄羅斯之聲」電台10月25日分析稱,這艘搭載154枚巡航導彈的核潛艇此時駛入遠東,「顯然與釣魚島爭端有關」。事實上,隨著美軍核潛艇部隊在亞太地區日趨活躍,中國周邊早已暗流涌動。而中俄此時通電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9. 二戰後,大小戰爭無數,「國際秩序」是啥,在哪兒
國際秩序只是保證大國之間便於分贓,不互相打仗,造成世界大戰那樣的損失,對於小國就自求多福了,否則為何只有五大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而且大國繞過聯合國,國際法,你也沒辦法。
10. 一戰後二戰後和蘇聯解體後確立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分別是什麼
一戰後的國際關系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二戰後的國際關系是雅爾塔體系,美蘇兩國稱霸世界。
蘇聯解體後的國際關系是政治格局出現多極化,一超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