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決心啊
決心就是決定了要做的事
② 結合實際談一談,團結就是力量的科學內涵
有首老歌唱的就是這個道理啊,「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跟筷子牢牢抱成團。。。」。一個人的買賣,只是個體戶,很多人的生意可以是企業或者集團
③ 該怎樣激發更多的人團結一致,對抗疫情的勇氣和決心
多傳遞一些正能量,多播放一些助人為樂的事跡,讓人們有感而發,人們就會自覺的去參與其中。
④ 求今年七月新聞時評三篇
洪水中,我們是命運共同體
近日,強降雨導致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省份遭受洪澇、滑坡、風雹災害。截至7月3日9時,上述8省份48市(自治州)238個縣(市、區)956.4萬人受災。7月2日晚至3日凌晨,洪峰過境湖南長沙時,不少市民上堤,接力傳遞沙袋,參與抗洪。他們一邊辛苦幹活,一邊高喊「長沙加油」,現場讓人感動。
時評
湘江水漲見真情。洪峰過境,考驗一個城市的應急能力,也考驗市民們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一聲聲「長沙加油」,回盪在湘江兩岸,鼓舞每一個參與救災的人,令聞者內心激昂,讓觀者為之動容。
有位父親帶著10歲的女兒搬運沙袋,堅稱「搶險,我們市民也有責任」;有的市民深夜趕來,搬運沙袋到凌晨兩三點,與消防官兵、武警戰士並肩作戰;一家米粉店的員工支起攤子,為值守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送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米粉……「長沙」在這一刻,不只是簡單的地名,而代表著共同生活的家園,是人們生長於斯並悉心守護的熱土。為家園而戰,每個人責無旁貸。
自然災害有時無法預測,更難以完全避免。也正如此,面對災害,更需要全社會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從1998年特大洪水期間「軍民一心,共度時艱」,到非典時期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再到汶川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攜手同心、共克時艱,一直就是我們面對災害時的主旋律。團結一致的行動、同舟共濟的決心,也正是我們度過困難的法寶。這背後,是精神的共鳴,是對公共事務的積極關切,更是強烈的共同體意識。
「長沙加油」,在湘江兩岸連綿的陰雨中更加響亮,彷彿一縷陽光,正欲穿雲撥霧。
保護世界遺產應有歷史擔當
保護世界遺產,不能求一時一地的商業利益,求的是子孫後代還能受益於這份寶貴的遺產,求的是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不要在我們手中消失。
繼可可西里申遺成功之後,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四十一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已達52個。如此之多的世界遺產,該以怎樣的面貌傳給後代?面對文化生態的變化,又該如何守護歷史文化記憶?類似的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時評
中國申遺的心態經過了一個變化過程。最早長城、故宮等申遺,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認可;隨後麗江、張家界等地申遺成功後的旅遊開發,則更看重背後的商業價值、品牌效應,一些地方甚至將世界遺產當成「搖錢樹」,引發了對過度開發的批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突出的普遍價值」作為評選世界遺產的主要依據,如何保護這種超越國家界限的普遍價值,使之有益於全人類的當下和未來,或將是我們更應思考的問題。
世界遺產不只是一地一國的遺產,更屬於全人類。所以,保護世界遺產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時一地的商業利益,求的是子孫後代還能受益於這份寶貴的遺產,求的是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不要在我們手中消失。以鼓浪嶼為例,它展示了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在建築、技術、園林景觀方面能看出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風東漸、華僑反哺,閩南白話字和早期的漢語拼音在這里傳播;中國的現代醫學、音樂教育在這里生根;弘一法師、林語堂、馬約翰、林巧稚等在這里留下足跡……人類文明交流史,在這個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濃墨重彩地演繹。美麗,但是脆弱;珍貴,卻又易逝。這正是我們要保護歷史文化記憶的原因,也是世界遺產設置的初心所在。
把文化遺產原原本本地保存下來並不簡單。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奠定了對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提出「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在保護世界遺產上,中國還有不少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應該軟硬體保護並舉,不能「見屋不見人」,更不能破壞當地原有社區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產和原生態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割裂的,否則人文底蘊、保護價值就消失了。鼓浪嶼的文化遺產,不止於菽庄花園的「藏海」和「補山」等有形物,還在於街角一位老人便可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闖南洋的故事;老屋裡赫然擺放的鋼琴,讓你明白「琴島」之稱名不虛傳。
移動互聯時代,世界遺產保護還要在精細化、智能化上做文章。比如,江西三清山為強化遺產地的環境綜合整治,採取了「山上游、山下住」「凈菜上山、洗滌下山、垃圾下山」等一系列措施。鼓浪嶼動用了數字化手段實施保護監測,訂制專門的APP調控遊客量的峰值、監控房屋的特徵要素。作為旅遊者,也當有敬畏之心,理解、遵守這些規定,畢竟保住了世界遺產的原始風貌肌理,才會有更好的再聚。目前,鼓浪嶼的登島遊客數量已被限制到每天5萬人;莫高窟在2014年也做出參觀預約、限流的規定,以減少過多遊客帶來的濕氣、二氧化碳對千年壁畫的損害。這些措施都是必需的,也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52項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自然和文化資源的認可,也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文化承諾。把世界遺產保護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坐標上,不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才能更好發揮文化遺產在見證和提升人類文明中的積極作用。
別讓救火的「太平缸」凍上
火災過後的灰燼里,盡是熔斷的防災「保險絲」。消防安全是一環扣一環,思想上防患未「燃」,勝過一切救助。
最近一段時間,兩場火災牽動人心。7月16日常熟縱火案,22人死亡,3人輕傷;6月22日杭州藍色錢江保姆縱火案,一家四口受困豪宅,最終窒息身亡。慘劇接踵而至,教訓異常深刻。雖事發於人為縱火,但在救火的過程中,多少都暴露出消防管理上的缺失。「如果……」,很多人忍不住嘆息。可惜,沒有如果。
時評
無論古今,火災都是影響公共安全的高概率風險事件。隨著現代建築不斷向上發展,體量更大、功能更復雜、人員更密集,救災難度也更大。救援不是萬能的,一旦管理缺位,再先進的設備也可能啞火。比如在杭州保姆縱火案中,縱火保姆無疑是首責,但根據杭州市的權威調查,「物業消防安全管理落實不到位」「物業管理單位應急處置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樣突出。進一步說,連如此現代高端的住宅樓都存有管理漏洞,消防設施落後的城鄉接合部、農村地區,還有多少風險點經不起深究?
消防安全是一環扣一環,思想上防患於未「燃」,勝過一切救助。具體而言,建築施工中不偷工減料、規范達標,物業管理上時刻「小心火燭」,救災逃生中更加訓練有素,才能最大限度預防火災,將損失降到最低。然而,現實中不乏反例:為家裡整潔將雜物堆滿過道,為一己便利私設地鎖堵住消防通道,為省錢省事不及時更換滅火器,為省心省力消防安全培訓多、實踐少。從上海膠州路大火到天津特大火災爆炸,消防隊員「最美逆行」曾讓很多人為之動容,但回頭想想,多少赴湯蹈火的逆行,本可因為消防安全意識的到位而避免。
「確保萬無一失,因為一失萬無」,這是老調重彈,但依然振聾發聵。太多時候,火災過後的灰燼里,盡是熔斷的防災「保險絲」,但時間一長,人們又都忘記了教訓。上個月,倫敦格倫費爾塔公寓樓火災致81人死亡,「幫凶」是牆面的保溫材料。而此前,英國保險商協會曾提示過政府「關注易燃外牆材料」,遺憾的是提醒沒有得到重視。其實,倫敦人有過更慘痛的教訓。泰晤士河北岸至今矗立著一座60多米高的火災紀念碑,1666年那場大火因大意而起,整整燒了4天、毀壞1.3萬余間房子。如果不能從歷史中深刻吸取教訓,那麼紀念碑再高也無法阻卻歷史重演,只會讓後人復哀後人。
落實消防安全,「制度防火層」更為關鍵。政出多頭、責任不明,只會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因而,今年3月份,《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就細化了落實消防安全責任的具體方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常態化火災隱患排查整治機制」「實行重大火災隱患掛牌督辦制度」;鄉鎮政府也要「因地制宜落實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將消防安全內容納入鄉規劃、村莊規劃,並嚴格組織實施」,審批部門更是要守住「防火牆」:「凡審核認定不符合法定審批條件的,不得核發相關許可證照或批准開辦」。消防安全制度不怕嚴格,越嚴格發生幾率越小。
公共安全,緊密咬合每一個環節,方有太平。逛過故宮的人一定記得那幾口太平缸。為了防火,當年故宮設有308口太平缸,但冬季冰凍是個「盲點」,所以又撥付經費由專人燒炭。歷史變遷,雕梁畫棟退場、鋼筋水泥高聳,傳統的消防設施與技術淡出,但排除盲點、防患未然的思想警覺與制度安排並沒有過時。夏日炎炎,防災警覺始終在線,太平缸里的水才不會「凍」上。畢竟,技術再進步,也有救生雲梯夠不著的地方。
⑤ 到了寒假,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我們整理2009內國際重大新聞事件,並收集有關時評10篇
http://www.cctv.com/news/xwlb/20080220/index.shtml
⑥ 實現中華民族什麼的信心和決心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