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小康生活的界定:
類似於國際上通用的生活質量的涵義,包括物質生活狀況——食品、衣著、住房、交通等物質條件;生活環境狀況——包括空氣、交通、水質、綠化等方面;社會環境狀況——包括社會秩序、生活安全感、社會道德風尚等內容。
1991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把小康社會界定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小康的社會屬性方面,即「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
其二是小康的實現水平方面,它「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網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②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哪些具體措施
1、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3、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4、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
經濟上: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③ 重要戰略機遇期背景下怎樣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進行全面而辯證的分析。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判斷。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不同以往的風險和挑戰,能否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關鍵取決於我們在新形勢下的認識和作為。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牢牢把握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以及國內物質技術基礎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等給我們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和原則,體現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的總體要求。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准確領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內涵和新要求,准確領會黨的十八大關於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戰略部署和政策舉措,著力增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和系統性,切實加大各項任務的推進和落實力度,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著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布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目標,突出了改革開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我們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邁出實質性步伐,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吹響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軍的號角。
④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搞好經濟建設,而發展生產力,需要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的環節與部分;同時需要對外開放,利用外資解決我國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以此來解決我國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和優秀人才缺乏的問題。
⑤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方法如下: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出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6、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和啟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是中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耀眼標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加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設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又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途徑和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追求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⑥ 論述如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持5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進行努力。
⑦ 請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分析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上的一個階梯,它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願。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基本內涵的中國夢,凝結了一代代中國人前赴後繼不懈奮斗的心血。
在苦難深重、命運多舛的歷史磨煉中,中華民族從未放棄過對偉大夢想的嚮往和追求;在嘔心瀝血、自強不息的艱苦奮斗中,中國人民從未停止過實現偉大夢想的前進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標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將開啟向圓偉大中國夢沖刺的歷史時刻。
(7)國際背景下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主要是六點要求: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