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由什麼來決定
主要以綜合國力來定論(以科技能力為主)包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領土面積影響力等等
2.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主要經濟社會人均指標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經濟增長率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2013-201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2%,明顯高於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4.0%的平均水平。
(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及拉動居全球首位。
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7%,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提升。
自2010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計算,2016年,我國GDP為11.2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4.9%,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
在經濟體量上中國與歐美差距明顯,若從市場價格角度考察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佔比,中國的佔比從2000年的4%躍升至2016年的15%。亞洲(包括日本)的佔比為31%,而美國和歐盟的佔比之和為47%。
其次,在進口量上同樣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中國在全球進口中的佔比僅為12%,而亞洲的佔比為36%。美國和歐盟(不包括歐盟內部貿易)的佔比之和仍達31%。
世界最終需求的很大部分仍來自歐美等高收入經濟體,而2015年中國消費(以市場價格計)大約是美國和歐盟總消費的三分之一。
最後,中國在全球經貿制度的設計中還相對較弱。事實上,相較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中國在全球經貿規則制訂中的影響力要小得多。
3. 影響中國國際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樓上的,又在那復制一大堆 累不累啊
1。經濟(最主要的)
2。政治(表現在主權,日本就是因為主權不完整所以國際影響力政治方面沒什麼建樹)
3。軍事。(這個只能排第三,想當年蘇聯多厲害啊,但是政治經濟都不行,還是沒地位)
4. 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作用呢最好實例分析。。
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在這二者當中,又以國家利益為決定性因素。
論證國家利益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可以舉台灣這個例子。美國之前一再的對台出售軍火,中國對此表示嚴正的抗議與譴責,並一再頒出「三個公報」。而且我國也一直把台灣視為涉及我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中美一直謀求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合作,但每次碰到美對台軍售的問題時,中國就會採取強硬的手段去維護自身的利益。
第二個是國家力量。對於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可以從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態度來看。比如說上個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國力非常的弱,所以日本才能發動侵華戰爭。可是現在呢?不要說是日本,就算是美國,也不敢輕易的對中國動武。這就是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一個大的提升。如果一個國家強大,那它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就比較大。
5. 影響中國國際地位的因素
改革只是重點~所以還是得從1949說起~ `
6. 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因素有那些
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主要包括的因素有以下八個:
1、經濟資源。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GNP也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按官方或名義匯率計算,這種方法經常低估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而高估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第二種方法,即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方法。所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指1美元對於國內的GNP具有與美國美元對美國的GNP或GDP相同的購買力。
2、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特別是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被視為經濟增長過程中決定性作用。通常,人力資本用人口受教育年數來表示,受教育年數愈多,勞動力工作技能就愈熟練,勞動生產率就愈容易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發展中國家豐富的人力資本更易於吸收和使用從發達國家引進和擴散的新技術。反映一國人力資本總量包括兩類重要衡量指標,一是人口數和勞動年齡人口數,如15-64歲人口;另一是人力資本, 通常用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來表示,該指標引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全球教育資料庫,中國數據引自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從總體上說,勞動力包括軍人,失業者和初次找工作者,但不包括家務勞動者和其他無報酬服務者以及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員。
3、自然資源。通常是指主要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質量,可及性和成本。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必要條件,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條件或上限,同時自然資源具有邊際收益遞減性質,開采和利用的生態成本和外部成本相對高。另外不同資源在不同發展階段作用大為不同,但都會先後呈下降趨勢。相反知識資源的作用愈來愈大。包括四大指標,一是農業種植面積,是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所定義的臨時性和永久性佔用耕地,永久性農田和牧場的總和;二是淡水資源,包括國內河流流量,從降水中得到地下水以及從其他國家流入的河流流量;三是商業能源使用量,是指其消費計算方法,本國產量加進口量和庫存變動量,減去出口量和從事國際運輸船舶和飛機的使用燃料,該數據不包括燃料木材、乾燥的動物和其他傳統燃料使用;四是發電量,是指在電站的所有發電機組的終端測量的。除了水電、煤電、油電、天然氣發電和核電外,還包括由地熱、太陽能、風能、潮汐和浪潮等能源類型的發電,以及可燃性可再生物質和廢棄物的發電。發電量包括僅為發電而設計的電廠和熱電聯合廠的電輸出量。
4、資本資源。按照哈佛大學米歇爾·波特對資本資源的定義包括三類指標,一是國內投資總額,一個國家經濟中對固定資產追加的支出加上存貨水平的凈變化;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它是指為獲得在一國經濟中經營的某個企業的長期權利權益而投資的凈流入量,它有別於投資人,這是國際收支中股本、收益再投資、其他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總和;三是股票市場市值,也稱為資本市值,是指所有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資本市值的總和,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在本文中我們是將國內投資總額換算成PPP國際美元,其他兩項指標仍按現價美元計算。
5、知識技術。我們視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特別是在21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社會與信息社會,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知識技術資源包括五個方面的指標:一是科學論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二是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個人計算機使用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應用新技術能力;四是網際網路主機用戶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傳播能力;五是政府用於演劇與開發的支出額,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潛在的知識技術創新能力。上述五項指標充分反映了在信息時代條件下,促進知識創新與傳播,技術創新與普及的基本情況。
6、政府資源。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包括經常性和資本性支出,也包括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支出,不包括非金融公共事業和公共機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動員與運用資源的能力。
7、軍事實力。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該國對內保持社會穩定,制止國家分裂內部能力,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部實力; 同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產出」,是極其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產,因為軍事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顯函數, 也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達函數。它包括兩類指標,一是軍費開支,它包括國防部的軍用開支以及其他部的開支,不包括國防部的民用開支;二是武裝部隊人員,指現役軍人。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指標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
8、國際資源。它包括四類指標,一是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二是進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三是版權和專利收入額;四是版權和專利支出額;五是凈外國直接投資,這已經列在資本資源中。前兩個指標反映一國利用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後兩個指標則反映一國創造和利用國際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