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的三井集團,和韓國的三星集團,哪個綜合實力更強悍一些
日本的三井集團和韓國的三星集團,都是非常有實力的集團公司。這兩個公司在一起做比較有一點懸殊性,但是檸檬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個商業巨頭的前世今生。
三星集團模仿了三井集團的經營模式而創建。這個說法其實在民間早就不是什麼秘密。兩家公司真的很有淵源。相信大家還記得朝鮮半島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吧,而日本也將自己的經營主義制度和管理模式移植到了朝鮮半島上。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韓國已經獨立,但這種經營模式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B. 日本三菱財團和韓國三星財團誰大
好像不具有可比性,當然是三菱。三菱是日本第一大財團。
其他的你自己去搜吧。
C. 日本、韓國和美國有哪些著名財閥集團
二戰前最大財閥,"讓一切充滿活力"使多家企業振興,東芝成日本五強之一,推動日本經濟騰飛
三井集團是日本的四大壟斷財閥之一,是由三井家庭統治的財閥而發展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爭期間,該財閥一直居日本四大財閥之首,是日本經濟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
二戰期間,三井財閥的核心--三井銀行,兼並了日本第一銀行更名為"帝國銀行",其經營實力超過了安田銀行而居財閥銀行首位,使得三井壟斷財閥的直屬企業和旁系企業得到有力的資金支持,因而得到更快發展。
三井集團的東京芝浦和石川島播磨兩大支柱企業,二戰後一度均奄奄一息、瀕臨倒閉。經土光敏夫的"讓一切充滿活力"的整頓治理,均重獲新生,東芝成為日本工業5強、石川島成為日本工業50強之一,稱雄於國際市場。
三井財閥的創始人三井高俊是日本三重縣的伊勢松阪人。17世紀中葉,三井高俊在家鄉開辦當鋪和釀酒業。1673年,他到江戶(今東京)開辦和服經銷店,1683年又兼營錢庄。三井錢庄逐步擴大,18世紀20年代又發展為以經辦銀行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並資助封建諸侯,代征貢米,受地方封建政權的支持和保護,作為特權商人而快速致富。
明治維新時,在日本明治新政權與德川幕府的爭斗中,三井家族曾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並為軍隊支付過軍餉。明治政權獲勝後,作為報答便讓三井銀行掌管政府資金--官銀出納和匯兌,並獲得發行"三井票"的貨幣發行壟斷特權,大獲其利。
1876年,三井家族以掌握官銀為基礎開辦起私營銀行--三井銀行。三井銀行是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銀行。接著,三井又開辦起三井物產公司,並從政府手中廉價購得一批工礦企業。這些工礦企業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擴軍備戰和戰爭中的軍事供應大顯身手,企業本身實力也得到急劇擴張。
1910年,在發展軍需品大發橫財的基礎上,三井成立了名為"三井合名公司"的持股公司。通過該公司,三井向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投資,控制了一大批中小企業,終於發展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三井集團,其中僅三井物產的營業額40年代前期便達到30億日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的規模是三菱財閥的1.5倍、住友財閥的2倍、安田財閥的3倍左右;三井財團所屬直系、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0餘家,包括東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飛機、豐田汽車、日本精工等。在二戰後解散財閥中,三井集團實繳資本近日本全國公司實繳資本總額的10%,可見該集團十分龐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三井財閥和其他財閥一樣,經過了"解散"和"復活"的過程。但是,三井財閥由於同政府關系長期較為密切,因而在"解散"中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更大的打擊,在後來的復活中也受到某種制約而沒有其他幾家財閥那樣快地恢復和擴張,因而由二戰前的"第一財閥"落到了三菱、富士、住友的後面。
一直到50年代後期,三井財閥的核心企業才走上正軌:三井銀行、三井信託銀行、大正海上火災保險、三井人壽保險等4家金融機構,恢復了經營活力,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商事公司恢復的5年之後--1959年完成了恢復工作,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營銷紐帶;三井礦山已風光不再,但其直系企業東京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這兩家瀕臨倒閉公司經土敏夫治理後活力大增,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工業支撐,土光敏夫也因此而享譽世界工商業界。
1939年,由東京芝浦製作所和東京電氣股份公司合並,成立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東芝製作所引進美國通用電氣的技術,使得競爭實力迅速增強。60年代前期該公司拚命擴大規模:1961年,合並了石川島芝浦汽輪機公司;1962年,用70億日元建成了濱川崎切割機製造廠;1963年,建成了專門生產渦輪機的渦輪機西廠。由於盲目地過度投資,東芝出現了利潤大幅度下降的嚴峻局面。為了避免倒閉,該公司力邀土光敏夫出任總經理。
土光敏夫,1896年出生於日本岡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20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機械繫,後來留學瑞士。畢業後,到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造船廠當機械工程師,後出任總經理。他使石川島公司起死回生,並進而發展成名列日本工業企業50強之一的超級企業;1965年,他又出任赤字累累的東芝公司的總經理,幾年之後又使該公司躋身於世界50家最大的企業之中、10大電器企業之列。一連使兩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振興、騰飛、土光靠的是他那著名的經營公式:
讓一切都充滿活力!
活力=智力×(毅力+體力+速力)
其一,土光敏夫重視開發全體員工的智力。他在管理中全力推行兩條重要路線,其一是推行"重擔主義"和"適才適所"的用人路線,使員工的智能有施展的舞台。土光闡述說:對部屬的最大尊重,乃在於發現和發揮他們的智慧,委以重任。他提出,誰拿得起一百斤就交給誰一百二十斤的擔子,以此激發人的智能的充分釋放。"據我得經驗,出人才的部門,常常是工作多而人手少地方。這樣,由於每個人的工作負荷加大了、不得不幹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於是就形成一種必須自己去克服困難、經受磨練的環境。正是這種環境,真正能夠造就人才。"
其二,土光敏夫強調領導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進取精神。辦企業就得講效率,首先是管理者要講效率,這是領導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的體現。會議不應用來作冗長的報告,報告材料會前分發就行了;會議則是進行討論的地方。為了使會議開得簡短而有實效,他提出了著名的土光"會議律"--五提倡:提倡爭議,提倡各抒己見,提倡全體發言,提倡不超過一小時,提倡站著開會。公司內,每星期一次的社務會議准時八點半舉行。
其三,土光敏夫重視並善於捕捉市場機會。主持石川島造船公司時,土光認為隨著二站後各國(特別是日本)經濟的復甦、發展,對石油的依賴必然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建立海上輸油線。於是,石川島公司源源不斷地造出了世界上從未見過的20萬~30萬噸級乃至更大的巨型油輪。巨型油輪對路適銷,訂貨單像雪片似的飛到土光手中。僅僅10年工夫,日本造船業就在土光(還有三菱)的帶到下,稱雄於世界--當時世界上每10艘巨輪,便有6~7艘為日本所造。
前述使"東芝"發展電器產品,經過10餘年的苦心經營,終於使其成為世界電器十巨頭和日本電器"三霸主"之一,從巨型電子計算機、集成家用電器,其總產量占日本的20%。
其四,土光敏夫認為個人發展的關鍵是要發揮人的活力,這也是管理成功的關鍵所在。後來擔任日本"材界總理"--經團連會長的土光,在"國際企業管理年會"上大聲疾呼:"指揮大企業的是人,要發揮人的活力。要求企業蒸蒸日上,發展人的活力是唯一的辦法。"
為了充分發揮人的活力土光敏夫推行"合理化運行"來開發員工的智力。他給提合理化建議的人以榮譽和獎勵,並建立直接向總經理提建議的制度。他大力加強職工培訓,通過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來推行合理化運動的深入開展。
除了開發智力之外,土光敏夫還注意開發員工的毅力、體力和企業經營的速力。他認為,毅力是指員工對企業經營目標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忍耐和進取精神,並由此而產生的高度責任感。體力則是經營者對員工健康、福利的關心所帶來的充沛精力,進而導致工作的高效率。而速力則反映這樣一種經營理念:重視市場經營訊速振興。僅僅過7年多時間,在1972年度,冬芝公司的銷售額高達29.2億美元,躍升世界最大工業公司的第56位,日本的第6位;利潤額0.573億美元,徹底擺脫了虧損局面;資產額45億美元。土光敏夫還為東芝公司在海外建立了龐大的經營基地,為其進一步佔領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這一些海外子公司分布於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伊朗、泰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由於經營東芝公司有方,土光敏夫榮膺最出色的"日本經營者"稱號,被世人視為日本經濟成就的象徵。由於他在日本企業界的崇高威望,70年代末他被推選為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此時他已是80高齡。
東芝公司進入家電市場較晚,為追趕市場潮流,他們便急劇加大投資。家電市場需求的持續"高溫",東芝迅速發展。接著他們又全方位大肆投資,結果產品大量積壓。後來由於土光敏夫的整治,才是以死回生、重振雄風。
東芝公司是日本防衛廳的主要供貨商之一,1979年度軍需訂貨為181億日元,在防衛廳訂貨合同中居第五位;1981年度上升到322億日元;1983年度又上升到492億日元。在日本政府的宇宙發展計劃中,東芝公司承攬到衛星發送的"肥缺"。然而,在後來的兩次衛星發送中,都出現了一定的故障。於是,1985年10月,日本宇宙開發事業集團宣布:取消交由東芝公司承包開發的第二期《衛星發送合同》。
畢竟東芝公司是一家擁有雄厚技術實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再加於政府的密切關系,他們再政府部門的訂貨方面又迅速趕了上來,估計1991年度高達3000億日元。是年,該公司的銷售額高達414.71億美元,居世界最大工業公司的第23位,日本的第7位,是日本經濟稱雄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一家企業,可知三井集團對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D. 日本的三菱加三井和南韓的三星加LG加現代哪個更龐大
【其實我也不知道,剛剛網路了一下】
韓國現代(HYUNDAI)集團曾是是韓國5大財團之一,世界五百強排名前一百名。1992年,現代集團的銷售額佔到了韓國整個國民收入的16%,達到驚人的532億美元,出口額達到87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量的12%。
三井財團(Mitsui Business Group),日本財團。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三井起源的三井村,是源於浙江的三井潭,其背景是在大唐時代,不單是鑒真東渡日本傳教,而且日本的僧人最澄來到當時的浙江之地求法於天台宗,而後返回日本開創日本的天台宗,影響於日本的世俗世界。
E. 相比較而言,日本公司好還是韓國公司好
一樣糟糕,都是外企嘛。
工薪來說,韓國10萬擔保金,日本30萬,肯定韓國情況好一點。
但是打工日本比韓國好找,賺得也多,但相對的,平均來講(我只知道漢城和東京的情況)日本物價比韓國貴三分之一左右。
比較切合實際的還是韓國,不知道你的語言情況怎麽樣。如果都是零基礎的話,去日本,被認為打黑工的可能性會更高,而且就算你先申請語言學校,很多學校也要參考你的日語學時或是能力考試成績,韓國相對就放寬一些。
1。說說三星。三星是韓國最大最有影響的公司,它每年的營業額佔到了韓國GDP的10%(夠強悍吧。。)。最早三星是純粹的私人企業,由目前三星會長李健熙的老爸創建。老實說,李健熙老爸還是很有創業頭腦的,愣是白手起家把三星建成一個大公司。後來在60年代,韓國政府不知道哪根筋短路了,突然對韓國的大財團下毒手,紛紛收歸國有,那些老大們幾乎個個被丟進監獄去了。三星的老闆一看不對,立刻聯合了韓國其他一些大財團,主動把公司的大部分股份無償送給政府,從那以後一直到現在,韓國政府一直對三星擁有絕對控股權,因此,說到底,三星就是一家國有企業。
2。說說韓國的大財團,我以三星為例。韓國人天性好大喜功,因此韓國政府極力扶持一些企業,尤其是三星。大家現在可能只知道三星的電子產品,事實上,三星的產品所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
電子產品,半導體(三星半導體在全球穩居第二,僅次於英特爾),造船(三星重工業很強的),三星保險,三星證券,三星醫院,衣褲鞋襪(三星紡織),三星食品,三星化妝品,甚至還造衛星,開酒店(漢城最好的酒店就是三星建的)等等等。。。。總之,基本上韓國人做的三星幾乎都做了。其中,三星電子是三星集團的核心。
這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個重要特點,幾大財團被政府控制,多元化發展,重點領域突擊,這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3。說說三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哪家跨國企業像三星這樣對中國依賴如此之深,2006年僅僅三星電子(包括半導體)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了350億美元。如果把三星電子在中國的分公司看成是個獨立的公司,也足夠排到世界500強了。所以說,如果要抵制韓貨,基本上抵制三星的電子產品就夠了。三星電子垮台,三星集團就完蛋了一半,三星完蛋,韓國經濟基本就完蛋,就這么簡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說說韓國人的工作。老實說,韓國人是典型的工作狂,幾乎沒有準時下班的概念,下班後加班幾個小時幾乎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工作態度非常認真。這點是我最欣賞的一點,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看看我們中國的國有企業,有幾個人真正在幹活的?
5。說說企業文化。韓國企業講究服從,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無論對錯,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基本上,官做的越大越早來辦公室,之後到的幾乎都會去他那說聲「早上好」順便點頭哈腰一下(當然中國人不和他們玩這套)。
一旦遇到有韓國總部的人來參觀,他們要實現准備N天,個個賣命地加班加點,其實總部來了人,也就意思下,露個臉,就去享受中國的美酒佳餚去了,這點和咱中國人倒是很相似。
說到企業文化不得不說他們的僱傭制度。基本來說,三星是不會解僱員工的,只要不是犯了天大的錯誤,哪怕你天天無所事事呆在辦公室喝茶上網吹牛,公司也巴不得你永遠呆下去。不僅對韓國員工如此,對中國員工也是如此。關於這點,我是覺得比較可笑的,這樣造成了一些人屍位素餐工資照拿。
6。說說韓國人的形式主義(這點很不好)。韓國企業非常注重報告,有很多什麼都不幹專門寫報告的人(汗一個。。),這個報告不求言之有物,但求漂亮,一定要做得花哨,做得五光十色,圖片要多,要整齊,最好再來個動畫什麼的,至於有多少內容,這個就不重要了。
7。說說韓國公司在中國的浪費。我們知道,在韓國,吃飯是很貴的,吃肉更是奢侈(這下明白了為什麼韓國人喜歡吃泡菜了吧?),因此來了中國後,發現中國的一頭豬和他們的一顆白菜價格一樣(允許我小小的誇張下),他們那個激動啊,基本上每天下班都會去山吃海喝一番(當然,公司報銷),不醉不歸,敢情把他們委屈了幾十年的胃要在中國彌補回來)。這點很不好,來了中國他們就感覺自己像個爺,不僅吃飯,幾乎一切開銷他們都可以堂而皇之的拿到公司報銷。上次看到一個韓國人拿著張發票去報銷,兩千多元,名目是「會議費用」。乖乖,幾個人開個鳥會用掉兩千多,敢情他們是邊喝酒邊開會去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8。說說韓國的飲食和酒文化。我們知道韓國人是吃不起肉的,普通韓國家庭飯桌上的飯菜和中國貧困山區家庭的飯菜差不多。所以他們吃泡菜,要是哪個人真以為韓國人吃泡菜是為了身體健康那就太搞笑了。你以為他們不喜歡吃肉么?韓國燒烤大大的有名,只不過普通人家隨便是不敢吃的。不想咱中國,一大串羊肉串1RMB。。。所以他們把泡菜吃出了花樣吃出了水平,現在的泡菜不再是僅僅由白菜做的,黃瓜啊,蘿卜啊等等都是有的。
韓國人好喝酒,而且來了中國只喝白酒,不管你能不能喝,上了飯桌不分男女,敬了你就得喝。以至於我現在每次和韓國人出去吃飯都要隨身帶解酒葯。。。韓國酒桌上的規矩極其麻煩,喝酒的花樣繁多,什麼炮彈酒忠誠酒等等我就不細說。總之,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韓國男人,首先要成為一個會喝酒的人。
9。韓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總的來說,他們對待中國人似乎有種天生的優越感,往往一副傲慢的拒人千里之外樣子(敢情他們都忘了他們的老祖宗就差沒認中國皇帝當親爹了)。這點讓人很不爽,TMD有什麼好拽的,不就是泡菜吃的比我多麼?老子我吃過的肉比你吃的泡菜還多呢!不過韓國人還是很樂意來中國分公司工作的,他們來中國除了正常工資還有很高的補貼,甚至連孩子來中國讀書都有極高的補貼。而且中國的物價比韓國低了不止一點點(在韓國一斤牛肉150RMB左右。。。),從經濟上來說,他們賺大了。更重要的是,來了中國分公司後,他們就是boss了,翻身做主人了,轉眼就是烏雞變鳳凰了。所以每次有韓國人被調回韓國總部都如喪考妣一般。。。
10。其它東西。
來中國工作的韓國人都要學中文的,可惜他們中文說得沒有人聽得懂,英文更不用說,簡直狗屁不通,他們的語言天賦可見一般。更可惡的是,公司內的文件郵件他們都用韓文,這點很惡心,敢情他們都認為我們都會韓文了。還循循善誘的鼓勵我們學韓文,殊不知我們的漢語是他們韓文的老祖宗!
F. 為什麼日本財團這么多,但政治卻比三星家族的韓國要好很多呢
因為日本是大國,韓國是小國。小國可能被超大財團控制,大國就不可能了。
不僅日本是這樣,其實美國的財團更牛,但美國也更大,所以美國也不可能被財團控制。
具體說回日本,除了大財團勢力,還有傳統鄭智家族勢力,地方勢力,比如日本農協。
競技層面,日本作為打工,除了有三菱住友豐田這樣的巨型企業,也有任天堂這樣百年的大中企業,小企業更很多。
日本大財團經濟上也沒有壟斷地位。
總結一下就是,韓國沒了三星現代,韓國就完了。但日本沒有三菱豐田三井住友,日本還是很強。
G. 從日本財團,到韓國財團,兩者幾乎一致的經濟發展結構說明財團的何種優越性
20分就簡單的回答一下吧,覺得好的話加點分啊,絕非粘貼。
財團是以銀行為中心的企業集團化,如三井財團以三井銀行為中心,三和財團以三和銀行為中心,芙蓉財團以富士銀行為中心等。這些財團形成一種橫向型金融系列(也被稱作是一個系統主義),構成了各獨立企業橫向型並鬆散的聯合關系。當然在日本也存在類似新日鐵財團、豐田集團那樣的縱向型財團,這種財團形式並非以銀行為中心,而是以大企業為首的生產加工系列集團。但無論哪種財團形式,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密切。
如上所述,這種企業財團具有一種共同體的性質,在購置某一部件時,盡量向統一財團內部的企業購買,做交易時優先考慮財團內部,而且密切進行財團內部的信息交流。例如,汽車公司把零件生產任務主要委託給財團內部的零件生產廠家,或者委託給縱向系列的分公司及承包公司。這種財團制的優越性顯而易見:星羅棋布般設置的直屬公司、分公司、旁系公司,相互持有對方的股份,交易上相互依存,共同協力打造新興產業,財團內部實現產業互補,技術共享,推動了企業的系列化,加強了聯合和協作,確保了強大的競爭力和信譽。
H. 日本也有很強大的財閥集團,為何他們沒有像韓國一樣被財閥控制
因為歷史的原因和日本韓國民族性的原因,所以日本並沒有如韓國一樣形成能左右國家和政府的大財閥。但我覺得說日本財閥算不上財閥,說是財團更合適一些,而韓國的才是貨真價實的財閥。財閥是家族式的集團,資源都集中在有血緣關系的少數人手裡,各種信息也並不公開,外界難以知曉。而財團雖然也是大集團,但是內部事務對公眾來說都相對公開透明的。
日本早期也形成了這樣的大集團,但是和韓國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人並沒有強烈的家族、血統觀念,他們並不甘願接受美國的控制——都是不得已。這樣的表現就是日本人樂意為集團、為國家奮斗,而不會有狹隘的血統、家族內部抱團的行為。
所以我們能知道韓國集團的接班人,但是往往猜不到日本財團的接班人是誰,一個世襲,一個是推舉。文化基因的差異決定了結構形式的不同,結構的不同決定了韓國財閥與日本財團在基因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