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經濟體,為何韓國文學發展的一般
朝鮮的第一任君主是河南人
朝鮮第一個封建政權,在中國的商周時期。
商紂王一直想要證明自己是「不一樣的煙火」,所以破壞了原始的宗族制度,讓商朝的貴族老爺們與他離心離德,這其中包括了他的伯父箕子。
武王伐紂後,箕子帶著自己的部眾到了中國的東北,成為了周王朝的一個諸侯國。
反觀中國,正是因為文化的延續,上下五千年,各種文學作品層出不窮。
歷史上,韓國的文學在孕育期就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影響,這是事實,割裂這種傳統,文學自然要受到波及。
這一點,韓國就不如日本了,日本從來都是很大方承認中國文化的影響,並以此為榮。
日本甚至有專門研究漢學的大師,如宮崎市定、谷川道雄,我們國內的許多學者還得借鑒他們的研究成果。
『貳』 韓國和朝鮮的文學作品為什麼在中國這么少,恰恰是日本,在中國的作品很多都耳熟能詳
文化交流方面來說,中日之間的要比韓朝多得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
還有一個原因,近代日俄戰爭後,國人看到日本的崛起,很多人都去日本留學,順帶也翻譯了很多日本的文學作品。。。
『叄』 在文化上,為何日本有世界級的文學,而韓國就只有泡菜和韓劇
韓國其實也有自己的文化,只不過和中國,日本這樣的國家比起來,存在感會偏低一些。一方面這是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韓國的國民心態問題。
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而韓國是一個半島國家。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日本因為長期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所以日本的國民骨子裡有一股天然的謹慎和謙遜。
韓國的文化既受到中國的影響,又受到日本的影響,還有一些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緣故,所以它的文化有一點想要「左右逢源」的意思。所以它沒有那麼死腦筋地奉哪個文化作為自己的主流。也正因為如此,韓國的文化在我們心目中都很「碎」,似乎沒有它自己的主流文化。就連泡菜和韓劇也端上檯面。
『肆』 韓國作家名聲不顯,為什麼韓國文學翻譯作品很少
在我們大眾的認知當中,似乎不怎麼聽聞韓國作家,多的都是日本的作家,這就奇怪了,韓國難道就沒有好的作家嗎?就算現在短時間內沒有,那難道自古到今,就沒有一本拿得出手的作品嗎?其實不是的,韓國也是有優秀的文學作品的,比如申京淑的《媽媽,你在哪裡》,這本書非常動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書籍,而且被翻譯成為了34種國家的語言,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
其實,韓國優秀的作品在我國流傳得少,這也是我們國家關於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加上朝鮮、韓語這方面的語言專業在我國開始得晚,所以一切就慢些。而在之後的幾十年裡,也對這方面不太重視,說起來也是我們國家的缺失,學習韓國優秀文化,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利的,而韓國將他們的文化推廣到全世界也能獲得收益,也都是互相的。
『伍』 為什麼很少見到韓國作者的科幻小說
其實搞科幻是件很「奢侈」的東西,因為科幻存在、發展要許多客觀環境條件。具有科學精神、崇尚科學,文化自由、多元、不獨裁,以及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就是社會具備良好、穩定的時局。
看看韓國,煽情、偶像、狹隘民族性的文化一大堆。
別說韓國了、看看中國、看看日本。東方國家科幻舉步維艱,但還是有,現在還只是少數。因為他們的讀者群體很特殊,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才看的懂。沒有市場,也就沒有製造者。只有日本稍好點,但是日本人寫不出技術型的硬科幻,還是受到傳統文化的框束。
『陸』 經常看人談論日本文學,但為什麼很少聊韓國文學
韓國幾乎還沒有文學大家的誕生,更別提屹立在世界文學之林的人物了。而日本比比皆是,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太宰治,三島由紀夫。。。人物太多,感興趣自己可以查查。上面說的中國夜郎自大也是可笑,中國文學近現代雖然不可在日本面前自大,但是在韓國文學面前還是相當相當滴自大的,魯郭茅巴老曹加一個諾獎的莫言,足夠韓國奮斗一個世紀了。
『柒』 為什麼在中國幾乎不能看到韓國文學的書籍
1、韓國不是沒有出名的文學作品和作家,但是相對來說較少。主要原因是第一,現代文學在韓國起步晚。第二,翻譯和推介問題,尤其是韓國還不像日本那樣重視自我推介。
1.1先說下韓國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和作家。孔枝泳《熔爐》,這部作品被改編過電影。崔仁浩《商道》《蔚藍的深夜》,崔仁浩熟知中國掌故和典故,在他的作品常常嫻熟的運用。申京淑《媽媽,你在哪裡》,這本書情感非常深入,作品出來後被翻譯成34個國家語言,曾經創造當代韓國文學神話。還有如崔仁勛的《廣場》,李箱的《翅膀》詩集《鳥瞰圖》(李箱被成為韓國文學鬼才),河瑾燦的《受難二代》。等等吧,在此不再一 一列舉。
1.2在來說說韓國文學起步晚。韓國現代文學因為歷史原因,拖延百年,直到1988年後才真正起步。近代本來應該是韓國文學起步的時期,但韓國遭到日本侵略。在35年的殖民統治下,日本實行文化審查政策,文學作品發表要嚴厲審查。這個時候韓國文壇,只有李光珠和崔南善二人有點名氣,其他則只能在地下從事創作。戰後,韓國復國,就陷入了朝鮮戰爭和軍政府專權,軍政府在韓國實行文學查禁政策,審查嚴格。凡是越北作家,與朝鮮相關作品,有反思時代作品,暗諷作品都在嚴禁之列。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80年韓國民主化運動,民間人士開始抗爭。直到1988年之後,韓國的文學查禁政策才解禁。
2、在說說翻譯和推介問題。1949年後,出於政治意識形態等原因,中國大陸對韓國文學的譯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集中在反映弱小民族、抗日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文學方面。1992年中韓建交之後,兩國開始恢復大規模的民間文化交流。但這個時候,中國已經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大多數出版社已經由原來計劃經濟時代的事業單位轉變為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考慮選題的時候會更加重視經濟效益。所以純文學作品翻譯得少,而韓國通俗文學作品翻譯得多。
2.1另外,因為韓國是近些年才開始崛起,所以朝鮮語專業設置時期較晚。導致了翻譯人士出現較晚。對比日本,民國初期就有日語專業,那時就有專業學日語的中國人從事作品翻譯工作。而朝鮮語專業的設置,一直到解放後才有。
2.2在推介上,韓國也是近年才開始重視,但是重視程度仍然較低。以日本為例,日本文學翻譯機構很早就開始對國外民營出版社採取經濟支持的方式,來推薦本國的文學作品。因為一本文學書籍初上市,往往無法帶來經濟效益。國外的出版社只有得到經濟支持,才會開始推廣。像加拿大,挪威,瑞典等國,都有作品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仍然知名度較小,就是因為缺少像日本那樣的國家推廣。
作者:識青囊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6648938/answer/2835526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捌』 為什麼韓國比起中日,出色的文學家就非常少
另一方面,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並不能完全脫離漢字,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除了自己的韓文名字,還要加上中文名字,不然不好區分。韓國的法律文書也全部由漢字書寫,這種種都表明了韓國當年不應該發起廢除漢字的運動,廢除漢字不僅讓韓國出不了偉大的作家,也招致其他不便,也難怪日本人從不肯拋棄漢字,日本的學生都有學習漢字的課程,對於韓國廢除漢字的行為,日本也是至今對其嘲笑不已。
『玖』 為什麼韓國文學不發達
韓國也有一些名著,雖然也許不夠有名。文學價值上還沒足夠受認可的原因吧,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強勢。到了現代韓國有很多其他方面上受世界的認可,文學方面還沒夠發展到那程度。
『拾』 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有什麼區別
文化這個東西,要深入研究,窮盡一生也未必能有多深刻的了解。可要感知某個文化是高深還是淺顯,卻也是很直觀的事情,用一般的遊客眼光就能感知一二。
文化就像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能夠讓人一眼感受到恢宏的氣勢,得益於水平面以下長期的積攢。中國和日本就是如此,而韓國,屬於自己的文化相對就比較單薄,水下雖然也有些基礎,可奈何規模有限,露出水面的東西乏善可陳。其原因有二:
其一,自唐朝以來,朝鮮就在政治經濟上處於中華朝貢體系的影響之內,千年以來一直是天朝最親之藩屬,在文化上被中華文化深刻的影響甚至主導著。比如文字,我個人認為,沒有屬於自己的長期發展並使用的語言文字體系的文化,很難有太大的影響力。韓文就是如此。雖然諺文早在15世紀就已經創制,可受正統思想和事大主義思想影響的朝鮮統治階層對此卻嗤之以鼻,堅持使用原汁原味的漢字與文言文,這就造成了韓國民間文學生命力的匱乏,能用文字表述的全是官樣文章,而真正屬於韓國民族自己的市井文化卻成了無本之木。而諺文真正得以推廣,已經是日治時期,甚至是朝鮮戰爭以後。歷史沒有給韓國太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化,卻又迅速的在近代被推入現代化的潮流中。而推廣諺文幾十年後,韓國人發現很多科技,法律等領域內的名詞,書寫格式根本無法脫離漢文體系,更別說本國重要的史書典籍如《李朝實錄》《經國大典》包括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亂中日記》,都需要專門翻譯成韓文才能被韓國大眾所了解,而一個接受過一些文言文訓練的中國高中生卻能毫不費力的通讀原版。
相比之下,日本雖然歷史上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雖然也時不時參與到中華朝貢體系的活動中來,可在遣唐使終結之後,日本就一直徘徊在中華文明之外,而走上了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這1000多年,給了日本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吸收中華文化,並逐步演化出自己獨特的日本文化。看看日本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就知道了。其他的如建築,思想,藝術等等都是如此。在此基礎上,日本在步入現代化時,又在吸收西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發展了很多符合潮流的和制漢語,並反過來影響中國(這個不多說了吧。幹部,主義,衛生,義務這些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詞都是如此)
其二,如果僅僅是先天不足倒也罷了,偏偏朝鮮半島歷史上遭遇的國際性的大規模戰亂太多,各種珍貴文物遭遇的都是毀滅性的破壞。朝鮮這個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必然要與周邊的強權發生激烈的摩擦,沖突甚至戰爭。遠的唐代與百濟新羅之戰就不說了。光是400年前的壬辰倭亂就把包括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等重要的王家宮殿,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遺產毀於一旦,後來歷經日治時代日本文化的強勢侵入(比如,高宗時代好不容易復建的景福宮後來被日本人拆得所剩無幾,還在宮內建起了總督署)。接著又是席捲整個半島的朝鮮戰爭,而朝鮮半島又是面積狹小之地,文化名勝的分布又非常集中。往往一次全國性的動亂就能把幾乎所有文化遺跡付之一炬(說起來,整個半島,能算的上歷史文化名城的就只有首爾,平壤和開城。偏偏在朝鮮戰爭時期這三座城市不是飽受轟炸就是長期處於拉鋸之中。
相比之下,日本要幸運多了,雖然歷史上幕府更迭頻繁,藩國林立又相互征伐,可那個時代的戰爭規模都很小,就像不少網友說的就是村長械鬥的級別,況且還都是內戰,對日本本土文化的破壞並不大。日本本土迄今唯一一次(元寇那一次根本沒有深入本土)大規模捲入國際性戰爭的就是太平洋戰爭,而美軍也只是對重點工業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如京都,奈良,並未因為戰爭而遭到什麼嚴重破壞。
所以說,韓國的歷史文化先天不足不說,留存至今的還殘缺不全,與日本相比,會給人感覺很乾癟。【摘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