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釜山有哪些景點
釜山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貿易港口,是連接與日本以及西歐各國的貿易的最大關口。釜山僅小於漢城,堪稱韓國的第2首都,西邊有洛東江流過,南邊與蔚藍的大海相連。海岸有很多寬敞的海水浴場、眾多的島嶼、歷史悠久的寺廟等。每年舉辦的釜山國際電影節吸引了世界各國遊客。
釜山永遠是奔波沸騰的,人、魚、海鮮擁塞市場與街巷,港都風情萬種。這里,船隻浮游,海洋波光粼粼,名剎生生世世。
釜山是朝鮮半島最大國際港口,主要的名勝有東萊梵魚寺、太宗台。它有韓國最大的海水浴場—海雲台、和松島、多大浦,以及東萊、海雲台溫泉等,為療養勝地。
龍頭山公園--登上龍頭山嶺俯瞰繁華的市區與大海;天晴時,甚至可以望到遠方的對馬島;夕陽與夜景,富有浪漫情調。公園內設有救國英雄李舜臣將軍的銅像。高120米的釜山塔是市區標志性建築物。
釜山灣內得絕影島將全灣劃為東西兩港。東港大而深,是釜山港的主要部分。西港為漁港。市內及郊區多名勝古跡,其中海拔100多米屹立於市中心的龍頭山公園,內有紀念1960年韓國人民把李承晚趕下台的「四.一九」起義紀念碑和朝鮮愛國名將李舜臣的銅像。登上龍頭山,可俯視釜山繁華區的街道與臨近的海濱,天晴時,可遙望遠方的對馬島。絕影島東南的太宗台公園,相傳在新羅時代太宗烈王滅高句麗、百濟,統一三國後曾攜後妃到此處游覽,因被這里的山光水色所傾倒,故而得名。園內的太宗台最高峰高250米,從這里可以遠眺朝鮮海峽。郊區金井山腹的禪宗大本山-梵魚寺建於新羅第30代文武王19年(公元619年),是韓國四大巨剎之一。原有36座規模龐大的寺廟,不幸均於壬辰倭亂時期遭毀。而1717年重建的大雄殿庄嚴華麗,堪稱朝鮮朝代建築的精品。其他遺存的建築有7座殿閣、2座閣樓、三扇巨門、11座凈修庵和三層石塔等。還有海雲台,地處海濱,為韓國八景之一。東萊溫泉和松島都是韓國有名的修養地和海水浴場。通度寺,位於慶尚南道雲鷲山下,是韓國三大佛寺之一,供奉佛祖舍利的名剎,內部繪有幽雅圖案與壁畫
海雲台海水浴場
海雲台海水浴場是韓國最有名的海水浴場。新羅時期(BC57-AD935)的學者崔致遠(857-?)先生在山茶島附近散步時,感慨於這里的美麗景色,就在山茶島上的一塊岩石上刻下了海雲台三個字,於是就有了海雲台這一名字。海雲台長15公里,寬30-50米,面積58400平方米,可容納12萬餘人。沙灘的沙子粗糙而干凈,黏在身上不易掉落,是從春川江流入的沙子與貝殼經長年的風化作用而形成的。
五六島
五六島位於釜山南區的一端,每天隨潮水漲退情況不同會露出五個或六個小島,系釜山市的受保護自然區。該島是岩石島,由兩部分組成。從陸地延伸的五個島中除燈塔島外都是無人居住的島嶼。這五個島分別是雨朔島(32m)、鷹島(33m)、錐島(37m)、牡蠣島(68m)、燈塔島(28m),其中雨朔島也稱為盾牌島和松島,兩島的下部幾乎相連。漲潮時雨朔島看起來就是一個島,而退潮時就成為兩個島。島的名字大概也正是來自於這種自然現象。五六島是進入釜山港的各種船隻必經之地,因此也是釜山港的象徵。
梵魚寺
梵魚寺位於釜山的名山金井山麓,是距今約1300年前的新羅(BC59-AC932年以慶尚地道區為中心的國家)文武王(661-681)18年(678年)時期義湘大師(625-702)所建。地理志《增東國與地勝覽》中對梵魚寺的來由是這樣記載的:金井山的山脊上有一井,呈金色,有金色魚乘五色雲自天而下至井內玩耍,故得名金井山、梵魚寺。
梵魚寺最初的建築在壬辰倭亂(1592-1598)時被毀,現在的建築是1713年重建的。大雄殿建築手法細膩而華麗,堪稱李朝時期(1392-1910)建築之頂峰。寺內有建於9世紀左右的三層石塔和由四根柱子支撐的一柱門,還有7座殿閣、樓閣,3扇門,11座庵堂等。此外還有受保護植物-藤樹林與其間的溪谷融為一體,每年5月周圍的景緻尤顯美麗。
閑麗海上國家公園
閑麗海上國家公園(Hallyohaesang)位於韓國南海岸的尚慶南道閑山島水道至全羅南道麗水彎之間,這一帶是屬於鋸齒形(Rias)的海岸,秀麗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平靜如鏡、一望無垠的大海上,散布無數小島與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屏風,最適合乘船眺望。水中翼船「天使號」由釜山至麗水穿梭於各島嶼之間,比起陸路快了很多,途中經過保留有豐富史跡的忠武、以「鶴之島」聞名的三千浦,遊客亦可在南海錦山下船游覽。這個海上公園包括巨濟島海金剛地區、閑山島地區、三千浦地區、露梁、錦山和梧桐地區等,面積達507平方公里。沿岸有許多良港和400多個形狀各異的大小島嶼。這里還是朝鮮時代李舜臣將軍抗擊倭寇的古戰場,名勝古跡保留甚多;當然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也使得這里必然成了進行水上運動和避暑的佳選。
⑵ 釜山的優點(就是你為什麼喜歡釜山)
1.釜山三面環海,海水都特別的藍,很乾凈。有很多海水浴場,都是免費開放的。
2.如城市名,釜山有很多山,很多山上都有都為爬山者做了充分的准備。山上鋪的道路也很好,山中,山頂都有健身器材。
3.釜山的空氣特別好,在韓國也屬於空氣最好的城市。有很多喜鵲,鴿子,烏鴉~等等。據說,烏鴉對空氣質量的要求特別高,烏鴉多的地方,是空氣好的地方。
4.釜山有很多圖書館,因為多,離住宅區都很近,很方便利用。只要辦一張免費的圖書證,可以瀏覽那麼多的書。
5.釜山的交通,很方便。地鐵,公交車(基本上都有空座),計程車~~,交通也很少有堵車的時候。
6.釜山有很多景區,很多美食~~吃喝玩樂都很方便。
⑶ 韓國的韓屋有多久的歷史
一千三百多年
⑷ 韓國釜山有哪些著名景點
韓國釜山有荒嶺山展望台、海雲台、廣安里沙灘、冬柏島、太宗台等著名景點,每個景點都各有特色,海雲台迎月之路經由海雲台海水浴場,走向松亭海水浴場的森林小道。大海,森林,現代建築物和休閑締造為一體的幻想景色。有紅色冬柏花王國之稱的冬柏島,被稱為「最美麗的會場」而受到世人的稱贊。還有西面、東萊都是不錯的旅遊景點,當然如果想要了解的更詳細的話,可以登錄yiqiquba。
⑸ 請介紹一下釜山
釜山是朝鮮半島最大國際港口,主要的名勝有東萊焚魚寺、太宗台。它有韓國最大的海水浴場—海雲台、和松島、多大浦,以及東萊、海雲台溫泉等,為療養勝地。釜山有公園、浴場等50多處。近海的影島是遊人不可不去的風光區,島上有一處陡險異常的懸崖。立於崖頂俯瞰,美不勝收的朝鮮海峽盡收眼底。
梵魚寺
位於釜山北面金井山山麓,建於公元7世紀末,堪稱釜山第一古廟,為禪宗總樞。原有36座規模龐大的寺廟,後不幸於壬辰倭亂時期遭毀。1717年重建,其中大雄殿造得十分精緻華麗,堪稱朝鮮時代建築的精華。寺內至今還保留著7座殿閣、2座閣樓、3扇巨門、11座進修庵及最初建造的三層石塔等眾多歷史古跡。大雄殿和三層石塔已被列為韓國的國寶。四根石柱支撐的一柱門,入口處標志著宇宙中所有的法則,據稱進入此門後可忘卻人世間一切煩惱。寺廟建於金井山上,要走一段彎彎曲曲的山路才能抵達。
電話:(051)508-3123/7
交通:乘地鐵至「梵魚寺」站,再步行30分鍾;若乘巴士,需10分鍾。
開放時間:日出至日落
票價:500韓圓
釜谷溫泉
有名揚東洋的水溫達70°C的溫泉,就設備與規模而言,堪稱韓國溫泉之冠,是一個綜合休閑地,設有室內游泳池、動植物園,還可舉行大飯店的舞台表演等,來此的遊客絡繹不絕。
交通:由釜山西部巴士站出發月約需1小時30分鍾;由漢城高速巴士總站出發需4小時50分鍾。
電話:(051)469-2224
海雲台
海灘距離釜山市中心11公里,是韓國最有名的海水浴場。蜿蜒曲折、長達二公里的白沙灘,蒼翠濃郁的冬柏島,景色秀麗,系韓國八景之一。每年在此定期舉行游泳大賽和放風箏比賽。夏天,人山人海的遊客趨向海邊,殊不知一年四季散步於波瀾起伏的海邊,都是那麼浪漫和愜意!
海雲台的溫泉非常出名,水溫45°C至50°C,含有微量元素氡,對腸胃病、婦女病、皮膚病有特殊療效。海雲台浴場沙凈如玉,海水清淺,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海濱浴場。夜裡,排比相列的「帳棚攤子」(路邊小吃攤),則是海邊「主角」;而投宿於沿海大飯店,觀賞來往的船隻、月色、漁火,又是一番情趣;遊艇碼頭,也是樂趣的所在。
注意:應避免選擇假期前往。
交通:遊客可在市區中央洞乘巴士約需50分鍾;
在金海機場乘直達車約需50分鍾;
或乘東海南部線火車至海雲台火車站,在步行20分鍾可抵達。
太宗台
太宗台位於影島南端,據說三國統一後,新羅太宗武列王曾游覽於此,因而得名。附近的松林、山茶樹茂密叢生;懸崖峭壁連綿不絕,與蔚藍大海中的釜山的象徵-五六島構成一幅美景,眺望碧海峭壁,煩憂盡掃。尤其不能錯過的是搭乘遊艇眺望那銀白如雪的燈塔(遊船航行時間為40分鍾,票價4,500韓圓)。
通度寺
是韓國三大名剎之一,位於蔥郁的林中,有大小建築70餘處,文物豐富,風景十分優美。該寺地處慶州到釜山的途中,建於公元646年,由從唐朝攜回佛祖舍利子的慈藏法師所創建。曾於壬辰倭亂時期焚毀,後於1601年及1641年重建。因為供奉佛祖舍利子的緣故,雖然沒有佛像,然而在梵鍾閣內卻有形形色色的弘鼓、雲版、木魚、梵鍾等。此外,還有裝飾精巧的大雄殿、不二門及保存了1300年的石造浮雕等共35座建築物。
電話:(0523)382-7182
交通:由釜山東部巴士站出發需30分鍾
開放時間:7:00-18:30
票價:1,500韓圓
閑麗海上國家公園
位於韓國南海岸的尚慶南道閑山島水道至全羅南道麗水彎之間,這一帶是屬於鋸齒形(Rias)的海岸,秀麗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平靜如鏡、一望無垠的大海上,散布無數小島與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屏風,最適合乘船眺望。水中翼船「天使號」由釜山至麗水穿梭於各島嶼之間,比起陸路快了很多,途中經過保留有豐富史跡的忠武、以「鶴之島」聞名的三千浦,遊客亦可在南海錦山下船游覽。這個海上公園包括巨濟島海金剛地區、閑山島地區、三千浦地區、露梁、錦山和梧桐地區等,面積達507平方公里。沿岸有許多良港和400多個形狀各異的大小島嶼。這里還是朝鮮時代李舜臣將軍抗擊倭寇的古戰場,名勝古跡保留甚多;當然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也使得這里必然成了進行水上運動和避暑的佳選。
交通:由釜山沿岸渡輪站(南浦洞地鐵站)至麗水約需3小時45分鍾;
若要游覽巨濟島佳景--海金剛,只需在釜山搭船到長承浦(約需1小時),再由長承浦搭遊艇即可。
⑹ 釜山的甘川文化村為什麼被稱為釜山的聖托里尼
韓國甘川文化村一直享有「釜山聖托里尼」的美譽,因為這里有非常獨特的風景(梯形結構的居民樓群)和文化(悠然隨性遠離喧囂),跟希臘本地的「聖托里尼」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便有了這樣的美譽。另外這里還有個「胡同藝術工程」的項目,也讓它逐漸擺脫了曾經的破落形象,而化身成為一個文藝感十足的小文化村。
在甘川文化村,你能見識到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村莊,可以聽到海浪拍打岸邊的清脆聲響,來到這里,彷彿讓自己置身在歲月靜好的畫卷里,沒有了塵世吵鬧。
⑺ 炎黃帝時期經常提到的釜山城是今天的韓國釜山么
不是! 一、河北涿鹿「釜山」考
2007年11月21—22日,考察組赴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考察。當地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涿鹿炎黃蚩三祖文化研究會」,並開發了文化旅遊資源。據其論證,《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合符釜山」的釜山,位於礬山鎮窯子頭村北三里處。
考察組找到窯子頭村,村北並無山,只有些極不規則的土層土包,屬低矮連綿的丘陵地帶。當地村民對「釜山」亦茫無所知,稱「從來沒聽說過什麼釜山」。再三詢問解釋,仍對「釜山」毫無概念。
這是涿鹿礬山鎮窯子頭村「釜山」的宣傳圖片。窯子頭村周邊土層極厚,高處土層清晰可見,並無山形。
這是保岱鄉2005年立的歷史沿革碑誌,言此地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且為黃帝第九世孫虞舜出生地,但無一字提及釜山。
中央電視台十套「探索與發現」欄目製作了《發現黃帝城》的節目,其中對釜山的說辭亦自相矛盾,耐人尋味。
二、山西高平「釜山」考
2007年12月20日—21日,考察組考察了山西高平的釜山。釜山在山西高平的說法,主要見於網路傳播。在高平賓館,考察組隨機訪談了三個當地人,回答是一致的:「這里倒是有個釜山村,但是沒聽說有個釜山。」隨後,考察組輾轉找到了傳說中的「釜山村」。
這是個只有大約300戶人家的村莊。考察組首先對村裡小賣店的老闆娘做了個訪談。老闆娘說,這里沒有釜山,不知道為什麼叫釜山村。
在釜山村,考察組特意采訪了一個70多歲的村民,老人說:「這里有牛山、米山,就是沒有釜山。」幾個過路的村民圍上來參與這個話題,同樣印證了這里沒有釜山。
三、河北淶水「釜山」考
2008年2月22日,在原淶水縣文化局局長劉阜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組考察了淶水的釜山。淶水釜山位於縣城西北約15公里處的婁村滿族自治鄉,與伶(靈)山相連。
相傳黃帝在此發明了舟車,伶倫在此制樂器作五律制十二鍾,至今這里尚存嫘祖洞、黃帝藏兵洞、伶泉(俗稱靈泉)、伶祠、伶倫調音的樂坪等傳說遺址,且在《保定府志》、《涿州志》均有記載。淶水有一項蜚聲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高洛音樂會。淶水高樂,傳說是伶倫創制的黃帝家廟的祭祖音樂。「淶」水之「淶」,在《說文解字》中就有「祭祀」的意思。這種古老深奧的音樂曲目,在淶水、易縣、徐水等縣的民間一直頑強地傳承著。有趣的是,在「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圖」中,匯入古黃河的古淶水(今拒馬河)舊稱「倫水」,此地似與伶倫有著極深的淵源。
淶水釜山,形如覆釜,山下婁村,原是個古老的村莊,因釜山僅見於近代縣志,推測婁村之名早於釜山之名;又因鄰近古黃河,舟車的發明及伶倫始創音樂發源於此的說法,有著不可忽略的歷史地理依據。
在山腳,考察組對劉阜先生做了簡短的采訪——
(劉阜:淶水的古縣志上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時候,黃帝曾經藏兵於釜山,更多的是黃帝的一個負責祭祀的大臣,也就是咱們華夏的音樂始祖伶倫,他經常活動的地方。在這個山的北邊有一個三層崖半坡上,據傳說是伶倫當年鑄鍾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還有好多冶煉的金屬廢渣。釜山頂上曾經出土過一個古陶器,陶器上面有一個文字,目前沒人能認識它。)
四、河南靈寶「釜山」考
聽說河南靈寶有個荊山,也叫「釜山」,考察組查不到文史資料,為嚴謹起見,於2008年3月15日—17日,赴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一探究竟。
傳為釜山的地方,實際上叫作荊山。考察組輾轉來到靈寶縣陽平鎮,找到了荊山腳下的荊山村。荊山由數座小山包起伏相連,有的山包也確似覆釜。但是考察組訪問了多位荊山村村民,包括耄耋老者,當地人均聞所未聞釜山之稱,只知道此山此地世代稱「荊山」,有「黃帝鑄鼎原」遺跡和傳說。
鑄鼎原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黃帝鑄鼎銘功升天的地方,每年農歷二月初九,當地政府和民間都以廟會形式舉行祭祀盛典,伴以鼓樂歌舞,熱鬧非凡。3月16日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九,一行人躬逢其盛。
靈寶釜山之說,僅見於傳聞。
五、河北徐水「釜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參證】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發現】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組到徐水縣文管所,在於寶全所長的引導下參觀了文物展室。據於所長介紹,文管所收集的各類文化遺存,是研究我國家畜、陶瓷、糧食起源這三大課題的重要依據,標志著黃帝時代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展室里,考察組見到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各種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這些器物展示出了一個從炎黃時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釜。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頂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一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石刻完全以珍禽異獸為題材,有當時極受崇拜的四種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漢畫中罕見的鳳凰、畢方、鳥頭獸,飛狐等。其中的畢方之鳥是黃帝的神遊侍者,青龍和現在的「中國龍」尚有很大差別,但它展示的獨特形象已經包含了中華文明中無數奇妙的華彩。
這是根據於所長提供的文物普查資料檔案拍攝的釜山周邊的漢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隊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進行了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於徐水縣東釜山鄉,此次發掘的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區)37座,小西庄(II區)10座。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等共500餘件,年代跨越漢、唐、宋遼、明清四個主要時期。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當地的繁華富庶,也足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釜山周邊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經確切存在。
這是展室內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神州。」黃河,美麗古老的母親河,它以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著稱於世,也以頻頻改道、洪流泛濫的變遷史融入一個民族的深沉記憶。
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上萬年的黃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初祖,曾在大河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現象。一代代歷史地理學者苦苦追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黃河故道究竟在哪裡?
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民俗傳說】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涿鹿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阪泉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異記》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蚩尤戲當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組在楊老帶領下,兩赴釜山考察。楊老一一指認解說了釜山山腳下炎黃握手言和的北合台遺跡及傳說,山腰傳為嫘祖的蠶姑奶奶廟及傳說,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台、軒轅黃帝廟、黃帝崖、黃帝洞、黃帝泉、軒轅墳等遺跡及歷代傳說。
(楊忠林:這是蠶姑奶奶廟。蠶姑是誰呢?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她是誰呢?這邊有一個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個女兒,她們有姐兒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蠶姑發明養蠶,是老二。西邊那個神像叫菜姑奶奶,這姐兒仨都受當地周圍幾個縣的崇拜。
這是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這個叫黃帝屋。
這個是軒轅廟。這條道對的是正門,廟門已經坍塌了。
孫:你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
楊:我小的時候就這樣,但是我爺爺楊老財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他活著的話有145歲了。他小的時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說他來的時候這些廟還全呢。
孫:涿鹿縣說他們那兒有個釜山你知道嗎?中央電視台都播了。
楊:我看中央10頻道,連續5集,我都看完了。那個地方叫窯子頭,他那裡就是一個小土山,土山不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頭才叫山呢,他那裡沒有石頭。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問題提示
「能知古始,是為道紀。」留給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還有許多疑問。比如——
一、為什麼黃帝和炎帝會在徐水釜山合符?
二、釜山周邊分布的眾多仰韶文化遺址說明了什麼?
三、古黃河北岸的南庄頭人遺址中曾發現有雞、豬的骨骸,如果一萬年前的南庄頭人已經開始飼養家禽和家畜,這意味著什麼?
四、為什麼古黃河會在徐水境內轉彎?
五、為什麼河北地區分布有如此繁多的三皇五帝的遺跡和記載,僅徐水縣內就有兩座三皇廟,還有舜帝廟、大禹廟、帝堯廟等?
六、釜山山腰有蠶姑奶奶廟,易縣有蠶姑坨,《史記》載,黃帝娶
西陵之女,而易縣狼牙山山麓古稱西陵,蠶姑奶奶是否可認定為黃帝正妃嫘祖?
七、釜山旁邊有大、小牟山,有蚩尤冢的傳說,這意味著什麼?
八、為什麼釜山山洞有崖刻,漫山遍野的石頭上布滿了刻痕?
九、釜山山頂的軒轅黃帝廟為什麼改成了聖母行宮廟?即便是聖母,那究竟是哪一位聖母?
十、《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河北滿城有橋山,黃帝是否葬在滿城的橋山?眾所周知,陝西黃陵因橋山之名而成陵,地方誌書記述黃陵乃黃帝衣冠冢,而且從唐代開始建廟、宋代開始植柏興建而成。有史以來,全國各地有多處黃帝陵、炎帝陵、蚩尤冢,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考其源流,大都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望文生義,因義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
十一、涿鹿、阪泉大戰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裡?清末民初歷史學
家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指涿鹿乃直隸之涿州,徐水境內亦傳有古稱阪泉、涿鹿的地方,指稱涿鹿源於砦鹿,乃是葷粥部族的聚居地,能否進一步論證?
十二、合符之符究竟是兵符還是部落圖騰?釜山合符與龍圖騰的形成有沒有關系?
十三、為什麼合符之後大約千年之久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十四、釜山合符文化,對我們現在的普世文明有什麼現實意義?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指出,釜山遺址應該妥為保護,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停止對釜山山體的破壞,這是對民族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另外,釜山及周邊有關黃帝的遺跡傳說、民間故事等民俗文化頗多,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釜山山體一旦消失,物質或非物質遺產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提示,如能在釜山遺址發掘出古人遺存,可到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實驗室進行C14測定。保定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候璐建議,釜山及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地下文物豐富,要牢牢把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良機,深入研究。而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釜山保護起來。
5月30日,在徐水縣文管所所長於寶全和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的陪同下,年逾古稀的李伯謙、張玉范教授一行到釜山實地考察。李伯謙、張玉范教授對釜山遺址興趣頗濃,逐一考察了軒轅黃帝廟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圍牆、古井、古碑等遺跡。在詳細考察了釜山遺跡中的三道圍牆後,李伯謙教授指出,這種工程就地取材,為古代傳統的干打壘式建築風格。從寬大的牆基和部分牆體看,屬於古代戰爭中的防禦體系,純用山石壘砌,而山石已沒有尖利稜角,坍塌殘缺程度較為嚴重,可見建造年代甚為久遠;在釜山山頂,李伯謙教授仔細考察了三塊殘缺剝蝕的石碑,從石料使用和損毀程度看,立石年代不一,時間跨越大。經考證,確定最晚的一通古碑為乾隆十三年所立。
站在山頂廟基上,李伯謙教授感慨地說:「釜山有這么多的歷史文化遺跡,非常罕見,極具保護價值。但目前釜山整個山體已遭到嚴重破壞,令人惋惜,建議政府盡快依法保護釜山。」張玉范教授表示,北大館藏豐富,古籍齊全,將提供更多相關的資料信息,全力支持釜山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
釜山文化研究會: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⑻ 韓國釜山.
釜山(英文:Busan 韓文:부산)
韓國東南端的港市。位於首爾南東部450km處,東經129度,北緯35度。東南濱朝鮮海峽(韓國稱:大韓海峽,Korea Strait ),與日本對馬島相望;西臨洛東江。西北山地聳峙,南有群島屏障,為著名深水良港。半島南部門戶。總面積是758,21平方公里,人口400萬,人口居住面積是386萬多平(2000年為准),劃分為1個郡和15個區,是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西部是落東江下流,南部是大韓海峽。所以有很多海水浴場、溫泉等,年中有非常多的遊客到此來休假。可以稱得上第二個首都的釜山在1萬5千年前舊石器時代開始就開始有人居住,是歷史悠久的城市。這里不但有梵魚寺、忠烈祠等重要的文化財產,還有金井山城等風景優美的景點。又是韓國的第一港口城市,也是世界5大港灣城市之一,是海外貿易活躍的地方。市政府所在地是中區中央洞7街20番地。原為漁村。1441年開港,1876年辟為貿易港。二十世紀初,京釜、京義線通車後發展迅速。1929年定為慶尚南道首府。嶺南工業地帶核心,以紡織、食品、化學、造船、電子、建材工業為主。近郊多果園、菜園和養豬、養雞場。附近盛產稻。暖流通過沿岸,遠洋漁業基地,西港為著名漁港。海陸空交通樞紐。南部最大貿易港,輸出以水產品、紡織品、鐵、石墨、機械製品為主。有東萊城跡、溫泉、海雲台等旅遊地。
釜山的歷史
看到現在為止出土的先史時代的遺跡和遺物,可以得知釜山是從新石器時代以後才開始真正有人開始居住。釜山是1876年由日本建立成為開港場,之後一直在經濟發展上起著飛躍的作用,逐漸發展成為城市。1905年開通了連接首爾和釜山的慶釜線之後,開始進入很多碼頭和港口的港灣設施。1925年慶南道廳遷移到釜山,釜山就逐漸發展為城市,1950年韓國戰爭時這里還被認定為臨時的首都。1963年被指定為直轄市,1960~70年代對國家經濟發展起了先導的作用,1995年根據城市的擴張被予名為『釜山廣域市』。釜山(Busan)於2002年成功舉辦了第14屆亞運會。
釜山的氣候
釜山是溫帶氣候的地區,因附近有大海,年中一向是海洋性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是15度,年平均降水量是2,397mm,跟別的地區相比這里風吹量比較大,所以到此來旅遊時應戴帽子和眼睛。大體上夏天比較涼快,冬天比較溫暖,因這樣的氣候原因,年中有很多遊客到此來休假。特別是夏天,這里的海水浴場比較發達,故有很多遊客到此來度假,市內有韓國最大的海水浴場——海雲台和松島、多大浦,以及東萊、海雲台溫泉等,是著名的療養勝地。
釜山料理
其實各家韓國燒烤店水平都「差不多」,釜山也「算不錯」。五花肉「腌的味道很進去了」,包著生菜吃,「蠻有韓國的感覺」;牛舌「切得超級薄」,「稍微烤一下就熟了」;年糕「Q得適合小朋友去磨牙」。總的來說吃起來「很過癮」,價格也「適中」。來福士店「生意太好了」,晚上不想排隊的話「要不6點前到,要不就記得提前訂位」。
吃好港麗的第二天就去了這家釜山,送的南瓜粥很好吃。其他燒烤類的都差不多,牛舌(傳統的那個好吃,秘制的不好吃)、五花肉比較好吃,千萬不要點梅肉,一個盤子上就4塊肉而且味道就像大排一樣不好吃,海鮮年糕和韓式年糕一樣的好吃,就是上面多了一個青口貝一個蝦,石鍋拌飯很好吃,特別是底下的鍋巴,我們一下子點了2份,雞肉卷也不錯,總體感覺還是可以的,不貴。特別提下:烤香蕉最好吃飽後再烤,特別費時間。
韓國釜山同中國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
附:河北省徐水縣亦有釜山
「釜 山」考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曾「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合符」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久遠的一項合盟信物制度,屢見於典籍,並有出土實物為證。「符」的材質有竹、木、玉、石、金、銅等等,不一而足;「釜山」是黃帝與各部族代表合符之地,即統一符契、共同結盟的地點。釜山合符,是中國歷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作為漢民族前身的華夏族的基礎初步奠定,中華民族雛形初現。
上古各大部族經由釜山合符,完成了初步的融合,黃帝也由部落首領一躍而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了諸侯共主、萬國賓從的天子,帶領先民們結束了游牧或半游牧的歷史,進入了定居農耕、馴養家畜的時代。上古先民及其文化得到進一步融合,直至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黃帝由此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諸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術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所以,釜山是中華大一統的開端之所,是開創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奠基之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源。
然而,「釜山」究竟在哪裡?人們對此卻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兩年來,一個由民間人士自費組成的考察組,就目前文史資料中重點推舉的五處名為「釜山」的地方做了實地考察。包括:河南靈寶的「釜山」,山西高平的「釜山」,河北涿鹿的「釜山」、淶水的「釜山」和徐水的「釜山」。另有韓國的「釜山」,無爭,不考。
以下為考察實錄——
一、河北涿鹿「釜山」考
2007年11月21—22日,考察組赴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考察。當地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涿鹿炎黃蚩三祖文化研究會」,並開發了文化旅遊資源。據其論證,《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合符釜山」的釜山,位於礬山鎮窯子頭村北三里處。
考察組找到窯子頭村,村北並無山,只有些極不規則的土層土包,屬低矮連綿的丘陵地帶。當地村民對「釜山」亦茫無所知,稱「從來沒聽說過什麼釜山」。再三詢問解釋,仍對「釜山」毫無概念。
這是涿鹿礬山鎮窯子頭村「釜山」的宣傳圖片。窯子頭村周邊土層極厚,高處土層清晰可見,並無山形。
這是保岱鄉2005年立的歷史沿革碑誌,言此地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且為黃帝第九世孫虞舜出生地,但無一字提及釜山。
中央電視台十套「探索與發現」欄目製作了《發現黃帝城》的節目,其中對釜山的說辭亦自相矛盾,耐人尋味。
二、山西高平「釜山」考
2007年12月20日—21日,考察組考察了山西高平的釜山。釜山在山西高平的說法,主要見於網路傳播。在高平賓館,考察組隨機訪談了三個當地人,回答是一致的:「這里倒是有個釜山村,但是沒聽說有個釜山。」隨後,考察組輾轉找到了傳說中的「釜山村」。
這是個只有大約300戶人家的村莊。考察組首先對村裡小賣店的老闆娘做了個訪談。老闆娘說,這里沒有釜山,不知道為什麼叫釜山村。
在釜山村,考察組特意采訪了一個70多歲的村民,老人說:「這里有牛山、米山,就是沒有釜山。」幾個過路的村民圍上來參與這個話題,同樣印證了這里沒有釜山。
三、河北淶水「釜山」考
2008年2月22日,在原淶水縣文化局局長劉阜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組考察了淶水的釜山。淶水釜山位於縣城西北約15公里處的婁村滿族自治鄉,與伶(靈)山相連。
相傳黃帝在此發明了舟車,伶倫在此制樂器作五律制十二鍾,至今這里尚存嫘祖洞、黃帝藏兵洞、伶泉(俗稱靈泉)、伶祠、伶倫調音的樂坪等傳說遺址,且在《保定府志》、《涿州志》均有記載。淶水有一項蜚聲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高洛音樂會。淶水高樂,傳說是伶倫創制的黃帝家廟的祭祖音樂。「淶」水之「淶」,在《說文解字》中就有「祭祀」的意思。這種古老深奧的音樂曲目,在淶水、易縣、徐水等縣的民間一直頑強地傳承著。有趣的是,在「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圖」中,匯入古黃河的古淶水(今拒馬河)舊稱「倫水」,此地似與伶倫有著極深的淵源。
淶水釜山,形如覆釜,山下婁村,原是個古老的村莊,因釜山僅見於近代縣志,推測婁村之名早於釜山之名;又因鄰近古黃河,舟車的發明及伶倫始創音樂發源於此的說法,有著不可忽略的歷史地理依據。
在山腳,考察組對劉阜先生做了簡短的采訪——
(劉阜:淶水的古縣志上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時候,黃帝曾經藏兵於釜山,更多的是黃帝的一個負責祭祀的大臣,也就是咱們華夏的音樂始祖伶倫,他經常活動的地方。在這個山的北邊有一個三層崖半坡上,據傳說是伶倫當年鑄鍾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還有好多冶煉的金屬廢渣。釜山頂上曾經出土過一個古陶器,陶器上面有一個文字,目前沒人能認識它。)
四、河南靈寶「釜山」考
聽說河南靈寶有個荊山,也叫「釜山」,考察組查不到文史資料,為嚴謹起見,於2008年3月15日—17日,赴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一探究竟。
傳為釜山的地方,實際上叫作荊山。考察組輾轉來到靈寶縣陽平鎮,找到了荊山腳下的荊山村。荊山由數座小山包起伏相連,有的山包也確似覆釜。但是考察組訪問了多位荊山村村民,包括耄耋老者,當地人均聞所未聞釜山之稱,只知道此山此地世代稱「荊山」,有「黃帝鑄鼎原」遺跡和傳說。
鑄鼎原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黃帝鑄鼎銘功升天的地方,每年農歷二月初九,當地政府和民間都以廟會形式舉行祭祀盛典,伴以鼓樂歌舞,熱鬧非凡。3月16日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九,一行人躬逢其盛。
靈寶釜山之說,僅見於傳聞。
五、河北徐水「釜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參證】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發現】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組到徐水縣文管所,在於寶全所長的引導下參觀了文物展室。據於所長介紹,文管所收集的各類文化遺存,是研究我國家畜、陶瓷、糧食起源這三大課題的重要依據,標志著黃帝時代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展室里,考察組見到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各種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這些器物展示出了一個從炎黃時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釜。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頂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一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石刻完全以珍禽異獸為題材,有當時極受崇拜的四種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漢畫中罕見的鳳凰、畢方、鳥頭獸,飛狐等。其中的畢方之鳥是黃帝的神遊侍者,青龍和現在的「中國龍」尚有很大差別,但它展示的獨特形象已經包含了中華文明中無數奇妙的華彩。
這是根據於所長提供的文物普查資料檔案拍攝的釜山周邊的漢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隊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進行了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於徐水縣東釜山鄉,此次發掘的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區)37座,小西庄(II區)10座。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等共500餘件,年代跨越漢、唐、宋遼、明清四個主要時期。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當地的繁華富庶,也足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釜山周邊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經確切存在。
這是展室內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神州。」黃河,美麗古老的母親河,它以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著稱於世,也以頻頻改道、洪流泛濫的變遷史融入一個民族的深沉記憶。
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上萬年的黃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初祖,曾在大河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現象。一代代歷史地理學者苦苦追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黃河故道究竟在哪裡?
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民俗傳說】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涿鹿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阪泉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異記》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蚩尤戲當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組在楊老帶領下,兩赴釜山考察。楊老一一指認解說了釜山山腳下炎黃握手言和的北合台遺跡及傳說,山腰傳為嫘祖的蠶姑奶奶廟及傳說,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台、軒轅黃帝廟、黃帝崖、黃帝洞、黃帝泉、軒轅墳等遺跡及歷代傳說。
(楊忠林:這是蠶姑奶奶廟。蠶姑是誰呢?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她是誰呢?這邊有一個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個女兒,她們有姐兒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蠶姑發明養蠶,是老二。西邊那個神像叫菜姑奶奶,這姐兒仨都受當地周圍幾個縣的崇拜。
這是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這個叫黃帝屋。
這個是軒轅廟。這條道對的是正門,廟門已經坍塌了。
孫:你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
楊:我小的時候就這樣,但是我爺爺楊老財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他活著的話有145歲了。他小的時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說他來的時候這些廟還全呢。
孫:涿鹿縣說他們那兒有個釜山你知道嗎?中央電視台都播了。
楊:我看中央10頻道,連續5集,我都看完了。那個地方叫窯子頭,他那裡就是一個小土山,土山不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頭才叫山呢,他那裡沒有石頭。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問題提示
「能知古始,是為道紀。」留給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還有許多疑問。比如——
一、為什麼黃帝和炎帝會在徐水釜山合符?
二、釜山周邊分布的眾多仰韶文化遺址說明了什麼?
三、古黃河北岸的南庄頭人遺址中曾發現有雞、豬的骨骸,如果一萬年前的南庄頭人已經開始飼養家禽和家畜,這意味著什麼?
四、為什麼古黃河會在徐水境內轉彎?
五、為什麼河北地區分布有如此繁多的三皇五帝的遺跡和記載,僅徐水縣內就有兩座三皇廟,還有舜帝廟、大禹廟、帝堯廟等?
六、釜山山腰有蠶姑奶奶廟,易縣有蠶姑坨,《史記》載,黃帝娶
西陵之女,而易縣狼牙山山麓古稱西陵,蠶姑奶奶是否可認定為黃帝正妃嫘祖?
七、釜山旁邊有大、小牟山,有蚩尤冢的傳說,這意味著什麼?
八、為什麼釜山山洞有崖刻,漫山遍野的石頭上布滿了刻痕?
九、釜山山頂的軒轅黃帝廟為什麼改成了聖母行宮廟?即便是聖母,那究竟是哪一位聖母?
十、《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河北滿城有橋山,黃帝是否葬在滿城的橋山?眾所周知,陝西黃陵因橋山之名而成陵,地方誌書記述黃陵乃黃帝衣冠冢,而且從唐代開始建廟、宋代開始植柏興建而成。有史以來,全國各地有多處黃帝陵、炎帝陵、蚩尤冢,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考其源流,大都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望文生義,因義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
十一、涿鹿、阪泉大戰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裡?清末民初歷史學
家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指涿鹿乃直隸之涿州,徐水境內亦傳有古稱阪泉、涿鹿的地方,指稱涿鹿源於砦鹿,乃是葷粥部族的聚居地,能否進一步論證?
十二、合符之符究竟是兵符還是部落圖騰?釜山合符與龍圖騰的形成有沒有關系?
十三、為什麼合符之後大約千年之久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十四、釜山合符文化,對我們現在的普世文明有什麼現實意義?
••••••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指出,釜山遺址應該妥為保護,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停止對釜山山體的破壞,這是對民族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另外,釜山及周邊有關黃帝的遺跡傳說、民間故事等民俗文化頗多,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釜山山體一旦消失,物質或非物質遺產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提示,如能在釜山遺址發掘出古人遺存,可到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實驗室進行C14測定。保定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候璐建議,釜山及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地下文物豐富,要牢牢把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良機,深入研究。而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釜山保護起來。
⑼ 韓國的民俗民風是什麼
文化 韓國的文化受中國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濟國就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甚至有些東西直接照搬照抄地拿回去,中國的文化對新濟國影響十分久遠,新濟也因為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而強大起來因此統一了朝鮮半島。 韓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韓國的繪畫分東洋畫和西洋畫,東洋畫類似中國的國畫,用筆、墨、紙、硯表現各種話題。此外還有各類華麗的風俗畫。與中國、日本一樣,書法在韓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 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雅樂是韓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宮廷舉行祭祀、宴會等各種儀式時由專業樂隊演奏的音樂,通稱「正樂」或「宮廷樂」。民俗樂中有雜歌、民謠、農樂等。樂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韓國民俗樂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韓國舞蹈非常重視舞者肩膀、胳膊的韻律。道具有扇、花冠、鼓。 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 韓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數以千計。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等享譽世界,此外,還有成均館大學、西江大學、中央大學、慶熙大學、漢陽大學、檀國大學、建國大學、忠國大學、世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慶北大學、忠北大學、浦項工業大學、釜山大學、釜山外國語大學、仁荷大學、仁濟大學等享有名譽。 服飾 韓服是韓國、朝鮮、以及中國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起源於中國明朝的服裝--儒裙,優雅且有品位。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優雅;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根據季節、身份,所選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最近,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 體育 韓國在1988年成功舉辦了漢城奧運會,2002年也成功舉辦了日韓世界盃及釜山亞運會. 宗教信仰 薩滿教 薩滿教起源與中國東北民族,是韓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宗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鮮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信奉泛靈論,認為山川、天體、岩石、樹木等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而且他們認為人類也有靈魂,並且永不消亡。他們想念善良的神靈會給予人帶來吉祥,而邪惡的神靈則會帶來惡運。至今,薩滿教仍是韓國人的基礎宗教,部分人仍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而對現代人來說,薩滿教儀式中富有表現力的驅妖降魔的內容,則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現代藝術中一個多姿多彩的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紀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佛教作為韓國歷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韓國佛教共有26個宗派,9,200多座寺廟和1,100多萬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紀中國孔子創立的倫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倫理思想為仁、義、禮、智,是用於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 公元初期儒教傳入朝鮮半島。千百年來,儒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學一直影響著韓國。時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經滲透、紮根於韓國社會之中,這尤其體現在教育、禮儀等方面。同時,它在韓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流行與風尚:整容 在一般的國家裡,明星演員整容是比較平常的事,普通人整容一般不多。 然而在韓國,整容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整容醫生也很多。早期整容以女性為主,但近年男性整容的數量急劇增加。 甚至就連政界要人,也有熱衷整容的。韓國前總統盧武玄就曾經在就職期間整過容。此類事情在其他國家較少有所聽聞。 國鳥 韓國國鳥為喜鵲。 重要節日 韓國民眾最重視中秋節及聖誕節。 1月1日 元旦—新年,1月1日、2日為國家規定的公休日。國歷正月初一/民俗日—也稱陽歷新年,以祭祖的家庭典禮、特製的食物、傳統游戲來慶祝。全家人團聚,親朋好友間互相拜年歡度佳節。 3月1日 獨立運動紀念日 紀念1919年3月1日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4月5日 植樹節 這一天,政府官員、教師、學生以及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韓國人按照政府的重新造林計劃植樹。 5月5日 兒童節 這一天為兒童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讓他們與父母一起盡情遊玩。 8月15日 光復節 1945年的這一天,韓國從日本35年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獲得獨立。 陰歷8月15日 中秋節(或稱豐收節) 這是一年中重要的全國性節日之一。這一天要擺設筵席,各家要在家族墓地舉行紀念儀式,晚上要一起賞月。 陰歷10月3日 開天節 這一天是傳說中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韓國的日子。 12月25日 聖誕節 和西方一樣,基督教徒和其他國民都慶賀這個節日,紀念耶穌誕生。
回答:2008-11-12 18:43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共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