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釋〗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近義詞】:抽薪止沸
【反義詞】:火上澆油、沸湯沸止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示例〗如今有個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兌下乾上之象③。
【注釋】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②而消其勢:勢,氣勢—。
③兌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履》卦為 「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 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關系和規律上說,下必沖上,於是出現「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 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按語】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卧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解析】鍋里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沸騰的水和猛烈的火勢是勢不可擋的,而產生火的原料薪柴卻是可以接近的。強大的敵人雖然—時阻擋不住,何不避其鋒芒,以削弱它的氣勢?尉繚子說:士氣旺盛,就投入戰斗;士氣不旺,就應該避開敵人。削弱敵人氣勢的最好方法是採取攻心戰。所謂「攻心」,就是運用強大的政治攻勢。吳漢在大敵當前時,沉著冷靜,穩定了將士,乘夜反擊,獲得了勝利。這就是不直接阻擋敵人、用計謀撲滅敵人氣勢而取勝的例了。宋朝的薛長儒在叛軍氣勢最盛之時,挺身而出,隻身進入叛軍之中,採用攻心戰術。他用禍福的道理開導版軍,要他們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運。叛軍中大部分人是脅從者,所以自然被他這番話說動了。薛長儒趁勢說道:「現在,凡主動叛亂者站在左邊,凡是不明真相的脅從者站在右邊。」結果,參加叛亂的數百名士兵,都往右邊站,只有為首的十三個人慌忙奪門而出,分散躲在鄉間,不久都被捉拿歸案。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敵人氣勢的一個好例子。還有人說,敵人再強大,也會有弱點,我方突然擊敗敵人的薄弱之處.再擊敗敵人主力,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體運用。戰爭中也常使用襲擊敵人後方基地、倉庫,斷其運輸線等戰術,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探源】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故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於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做,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約關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指揮員要准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一個有名戰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後,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井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急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故事】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漢等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兵叛亂。他們首先攻打忠於漢朝的梁國。漢景帝派周亞夫率三十萬大軍平叛。這時,梁國派人向朝廷求援,說劉濞大軍攻打梁國,我們已損失數萬人馬,已經抵檔不住了,請朝廷急速發兵救援。漢景帝命令周亞夫發兵去梁國解危。周亞夫說,劉濞率領的吳楚大軍,素來強悍,如今士氣正旺。我與他們正面交鋒,一下恐怕難以取勝。漢景帝問周亞夫准備用什麼計謀擊退敵軍。周亞夫說,他們出兵征討,糧草供應特別困難,我們如能斷其糧道,敵軍定會不戰自退。
滎陽是扼守東西二路的要沖,必須搶先控制。周亞夫派重兵控制滎陽後,分兩路襲擊敵軍後方:派一隻部隊襲擊吳、楚供應線,斷其糧道;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敵軍後方重鎮冒邑。
周亞夫占據冒邑,下令加固營寨,准備堅守。劉濞聞報大驚,想不到周亞夫根本不與自己正面交鋒,卻迅速抄了自己的後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往冒邑前進,攻下冒邑,打通糧道。劉濞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冒邑。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守城池,拒不出戰。敵軍數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亂箭射回。劉濞無計可施,數十萬大軍駐扎城外,糧草已經斷絕。雙方對峙了幾天,周亞夫見敵軍已數天飢餓,士氣衰弱,已經毫無戰鬥力了。他見時機已到,調集部隊,突然發起猛攻。精疲力竭、軟弱無力的叛軍不戰自亂。叛軍大敗,劉濞落荒而逃,在東越被殺
Ⅱ 釜底抽薪什麼意思
釜底抽薪的字面意思是:將柴火從鍋的底部抽掉,才可以讓水停止沸騰。釜底抽薪常用於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可以指從暗中進行破壞。釜底抽薪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原文如下: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一般用於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成語其實是《三十六計》的第十九計。這個成語。釜底抽薪用於軍事上,一般指軍隊在面對正面不可直接交戰的強敵的時候,讓我們應該先穩住對方,避其鋒芒,尋找對方的弱點,等待時機,然後准確判斷,攻擊其弱點,使之不能再戰。後來比喻從根本上或源頭去解決問題。
釜底抽薪這個詞從物理學上解釋,指的是在鍋底下提供熱量的柴火抽出,這樣就不能繼續提供可持續沸騰的熱量,水也就不再沸騰了。
Ⅲ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的
釜底抽薪是指採取某種行動使得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該成語出自北齊魏收的<<為候景叛移梁朝文>>中的」抽薪止水,剪草除根」.
釜底抽薪被稱為三十六計之一.運用這個計策注重的是問題的本質,就像一鍋燒開的水,你加再多得說,要不了多久它還是會沸,問題要根本解決,就要抽出鍋底的柴薪. 從哲學上講,任何事物在某個特定的階段都會有一個矛盾在眾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
釜底抽薪術的謀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實施本術前,應該」察本」,」溯源」,准確判斷出事物的關鍵所在.
Ⅳ 說一個人釜底抽薪什麼意思
比喻暗中進行破壞的人。
釜底抽薪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相關信息: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用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釜底抽薪這個成語說的是水在沸騰時要吸熱的物理現象。液體沸騰的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繼續吸收熱量。
釜底抽薪把釜底的燃燒物體薪抽出。沸騰的液體就不能繼續吸收熱量,液體溫度就會降低,低於液體的沸點,液體也就不能沸騰了。
Ⅳ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22
Ⅵ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釜底抽薪是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Ⅶ 釜底抽薪什麼意思
釜底抽薪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譯文】:我聽說如果用揚起開水的辦法去制止水的沸騰,倒不如從灶里抽去柴火。
【示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7)韓國抽薪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反義詞
抱薪救火 [ bào xīn jiù huǒ ]
【解釋】: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譯文】:割地給秦國(來求得暫時的安穩),就好像抱著木柴救火一樣,木柴燒不完,火就不會滅。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加速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