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和朝鮮的氣候一樣嗎
朝鮮半島是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沒錯,但朝鮮半島由於三面環海,因此受海洋的影響比較大,呈現海洋性的特點。但朝鮮半島背靠亞歐大陸,所以有具有一定的大陸性。不過這里的大陸性沒有海洋性明顯,所以具有題目所說的過渡性特點。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在朝鮮半島南部(韓國部分),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日本也有),這就是受海洋性影響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為在這個緯度下的大陸東岸在理論上是沒有形成該氣候的條件的,但由於受海洋(暖流)的影響,暖濕氣流比大陸上相對較多,所以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貳』 韓國和朝鮮的地理位置
韓國地理位置處在亞洲大陸東北部朝鮮半島的南段,三面環海,北部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海相望,東部和東南部與日本隔海為鄰。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半部。北部與中國為鄰,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南部以軍事分界線三八線與韓國相鄰。
韓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朝鮮半島南半部。東、南、西三面環海。
山地佔朝鮮半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形具多樣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分布。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太白山脈縱貫東海岸,構成半島南部地形的脊樑。
其向黃海側伸出的幾條平行山脈組成低山丘陵地帶,有太白山脈、慶尚山脈、小白山脈等,其中雪岳山、五台山等山峰以風景優美著稱。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小白山脈最高峰為智異山,海拔1915米。漢拿山位於濟州島的中心,海拔1950米,是韓國的第一高峰。
古代相傳有神仙在漢拿山上生活,因此過去曾把漢拿山叫做瀛洲山,並且同金剛山、智異山一起被譽為三座神山。
平原主要分布於南部和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黃海沿岸有漢江平原、湖南平原等平原,南海沿岸有金海平原、全南平原及其它小平原。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半島三面環海,東為日本海(包括東朝鮮灣),西南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山地約占國土面積80%。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3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
『叄』 朝鮮一年的天氣是不是很冷
不是。
朝鮮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有結冰期。年平均氣溫8~12°C,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半部。北部與中國為鄰,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南部以軍事分界線三八線與韓國相鄰。
(3)朝鮮和韓國哪些地方冷擴展閱讀:
朝鮮位於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聯邦相連,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接,西部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
朝鮮半島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半島南部地區與日本氣候相似,受東朝鮮暖流影響,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而半島北部地區氣候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內陸氣候較為相似,大陸性特徵明顯。在一月份,朝鮮半島南北溫差最大達20攝氏度。
不過整個朝鮮半島在盛夏都是受到東亞季候風的影響,在秋季都有頻繁的台風。大部分的降雨是在夏季,將近一半的年降雨發生在季風時節。除了濟州島外,朝鮮半島在冬季氣溫都低於零攝氏度。冬季降水稀少,除山區外很少有積雪。
『肆』 韓國和朝鮮
這兩個國家曾經是一個國家,那時候叫大韓帝國
日本曾於1910年到1945年間佔領朝鮮半島,在二戰戰敗後,聯合國訂定朝鮮半島日後的託管統治計劃,並在三八線劃定兩個行政區,當中北部的管轄由蘇聯負責,而南部則由美國負責,冷戰政治使南北韓於1948年分別產生兩個政府。
1950年5月,韓國進行了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總統的政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22席。
1950年6月7日,北韓領導人金日成向南、北朝鮮半島的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 1950年6月,朝鮮在未通知中美兩國的情況下出兵越過北緯38度線攻打韓國,開始了韓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亦相繼介入戰斗,戰爭於三年後結束,雙方在接近三八線的位置(板門店)簽訂停火協議。雙方至今並未簽訂任何和平條約。
『伍』 朝鮮和韓國
三八線是位於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很多研究者認為,三八線的劃定只具有軍事意義。如金基兆就認為,「以北緯38度線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的決定性因素」,是「為阻止蘇軍南下」。他還引證說,駐南朝鮮美軍司令官約翰?霍奇1947年10月27日和11月7日曾說過,以三八線分割朝鮮半島,是由於駐朝日軍的編制和部署所致;美國陸軍部作戰局局長沃爾特在1949年6月16日也說過:分界線是在日本軍隊的兩部分之間劃出來的。 原蘇聯學者斯拉文斯基也斷言,「接受日軍投降是把朝鮮一分為二的唯一目的」,後來在冷戰中,三八線才「成為南北朝鮮的邊界」。 俄國朝鮮問題專家托爾庫諾夫和烏菲姆采夫在剛剛出版的一部專著中仍然認為,三八線的劃分「是一種非常性的臨時措施,其目的是徹底擊潰盤踞在那裡的日本部隊,並接受他們的投降」。 如此來說明美蘇兩國對三八線的劃定只是從軍事意義上考慮的,顯然不能說服人。美國提出以三八線劃界,首先考慮的是阻止蘇軍南下的軍事意義,這一點無可置疑,但這不是最終的也不是決定性的考慮。如果不是孤立地或表面地看問題,那麼就應該指出在軍事意義背後隱藏著的政治意義。
第一,正如我們在前面講到的,美蘇等盟國對朝鮮問題的考慮,本身就是從國際政治角度出發的。只是由於當時沒有想到日本會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才在形勢突變的情況下倉促提出受降及實行軍事佔領的分界線問題。
第二,美國方面在提出朝鮮分界線時就是有政治考慮的。早在1944年3月美國就開始考慮在朝鮮的軍事佔領問題。盡管朝鮮問題不是羅斯福戰後遠東政策的核心部分,但是他必須阻止蘇聯戰後在朝鮮發揮統治作用的意圖。羅斯福力圖通過外交途徑來實現這一目的,他曾對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說,朝鮮可以置於國際託管之下,由中國、美國以及其他一兩個國家參加。他還曾向英國提出了這一建議。而美國國務院的計劃甚至走得更遠,它要求戰後由美國對朝鮮實行統治,這意味著美國應該在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上發揮決定性作用。國務院的一份文件指出:美國參與在朝鮮及其周圍地區的軍事行動將大大加強它對朝鮮內部事務和對臨時政府實行國際監督中發揮主要作用。該報告預計美國可能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朝鮮實行軍事佔領,而且可能會與將佔領這個國家相當一部分面積的蘇聯共同實行軍事佔領。5月,國務院的另一份文件警告說,如果蘇聯獨自佔領朝鮮,美國認為這將會危及未來太平洋地區的安全。這份文件及其他文件都提議,任何佔領必須通過一個由各方參加的中央政府實行,而不是幾個區域性政府分治。 可見,美國在考慮軍事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後果。
第三,美國在提出以三八線劃界的方案時,絕不僅僅像金基兆所說,是「起因於一個美國軍官的偶然發現」。盡管三八線的提出帶有偶然性和突然性,而且也確實是首先針對受降問題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事實上,美國陸軍上校們在劃定分界線時,前提是要滿足國務院的「政治方面的考慮」。 三八線的劃定,恰恰將朝鮮的舊都漢城和仁川、釜山兩個重要港口都包括在美軍受降的南部地區之內,這不是偶然的。提出三八線方案的臘斯克上校後來談起過這件事,他在1950年7月的一份備忘錄中承認:「如果這條線為蘇聯所拒絕,美軍按實力並不可能到達這些地區。但我們認為把朝鮮的首都包括在美軍管轄區內是很重要的,因此還是提出了這條線。」 顯然,對於首都漢城的考慮與國務院設想的「任何佔領必須通過一個由各方參加的中央政府實行」的方案是有直接聯系的。很明顯,如果這兩個考慮都能實現,那麼未來朝鮮的臨時中央政府駐地就將在美軍管轄區內。這難道還不具有典型的政治意義嗎?我們將會看到在這個問題上蘇聯是怎樣與美國勾心鬥角的。
第四,蘇聯在接受三八線為界的方案時,也不是沒有政治考慮的。的確,正如臘斯克估計的,按照當時的軍事態勢,蘇聯完全可以拒絕三八線,提出以三七線甚至更南面的一條線為軍事受降分界線,而美國從實際出發也不得不接受這種修正方案。但是斯大林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三八線的提議。這一點,不僅使當事人臘斯克和美國陸軍部感到驚奇 ,而且也使後來的一些研究者感到迷惑 。的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空前加強,以致斯大林可以躊躇滿志地聲稱:「這次戰爭不比從前了。現在是,誰的軍隊到達哪裡,誰就佔領土地,也就在那裡實行誰的社會制度。」 那麼,斯大林為什麼會接受三八線呢?實際上,作為政治家,斯大林有更深遠的考慮,他在接受三八線的提議時是有交換條件的。人們應該注意到,斯大林在8月16日給杜魯門回電表示同意美國的受降方案時,還提出了兩個重要的修正意見:(1)將屬於日本的整個千島群島交給蘇聯軍隊;(2)將屬於日本本土的北海道北部交給蘇聯軍隊。斯大林還特別強調了第二點,他認為:「如果俄國軍隊在日本本土的任何部分沒有佔領區,俄國輿論就會大嘩。」斯大林最後還以強硬的口氣對杜魯門說:「我迫切希望上述的適中的意見不會遭到任何反對。」 顯然,斯大林是試圖以蘇聯對日本部分領土的佔領來交換美國對朝鮮半島部分領土的佔領。可惜,斯大林忘記了,美國可以放棄朝鮮,但對日本則是志在必得,決不容蘇聯插手其間。在8月18日給斯大林的絕密電中,杜魯門同意了斯大林的第一點意見,即將千島群島劃入蘇軍受降地區,但對斯大林的第二點意見,則巧妙地加以拒絕。杜魯門說,麥克阿瑟將軍指揮的盟國部隊,「包括蘇軍在內」。 斯大林一方面在8月22日復電中對美國拒絕蘇聯的要求表示遺憾,一方面卻在回電之前,即8月20日向蘇聯軍隊下達了命令,要求蘇聯陸、海軍全力進駐日本北海道,理由是北海道位於北緯38度線以北。就在斯大林下達命令的同時,蘇聯駐日代表庫茲馬?傑列維揚科中將拜訪了麥克阿瑟,並聲稱不管美國是否同意,蘇軍將進駐北海道。麥克阿瑟當場以強硬的口氣駁斥道:沒有我的許可,哪怕是一兵一卒登上北海道,就將立即逮捕包括你在內的蘇聯駐日代表團全體人員。 這樣,蘇聯進駐北海道的計劃終於受挫。但蘇聯在此前已同意在朝鮮半島以三八線劃界,覆水難收。於是,斯大林只得接受既成事實,把問題留待以後尋找機會解決。所以說,蘇聯接受三八線也是有政治目的的,只是沒有完全實現罷了。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三八線的劃定,對於美蘇雙方來說,從一開始便有其深遠的政治考慮,雖然表面上問題是從軍事角度提出來的;三八線的劃分,埋下了朝鮮民族長期分裂的種子,而且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蘇兩國之間已出現分庭抗禮的趨勢,這顆苦種是必定要發芽的;三八線的劃定為美蘇兩國在遠東和朝鮮半島的冷戰格局奠定了基礎,三八線成為美蘇兩國勢力在朝鮮半島對壘的既定疆界。
如果這些結論成立,那麼就完全可以推斷說,朝鮮戰爭爆發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蘇勢力在遠東的對抗,就表現為三八線的劃定。歷史證明,後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以及朝鮮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圍繞這條緯線發展起來的。而涉及三八線的軍事行動做為一條主線,也貫穿了朝鮮沖突和朝鮮戰爭的全過程:南北朝鮮的軍事沖突是沿著三八線展開的;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的進攻引起了美國全面捲入戰爭;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擊又迫使中國出兵朝鮮;中國軍隊因未接受停火協議而打過三八線,被聯合國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麥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張越過三八線等戰爭叫囂,被杜魯門總統所罷免;停戰談判是沿三八線的停火而開始的;最後,戰爭的結局仍然是大體以三八線做為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周而復始,終點即是起點,這就是圍繞三八線而進行的朝鮮戰爭的始末。
當然,從邏輯上講,三八線的出現只是為未來南北朝鮮沖突以至爆發戰爭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如果沒有美蘇在遠東的對抗,如果朝鮮民族的內部沖突沒有激化,如果世界沒有出現冷戰局面,那麼這種可能性就難以轉化為現實性。可惜,歷史是朝著與這些假設相反的方向發展的。
『陸』 韓國和朝鮮哪個地理條件好
個人認為韓國地理條件較好,有漫長的海岸線,平原面積較大,氣候濕潤。而朝鮮海岸線較短,山區多,地勢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大陸性氣候較突出。
『柒』 朝鮮和韓國經濟實力對比
韓國有人口4856萬。面積996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487人每平方公里。
朝鮮有人口約2400萬。面積1227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96人每平方公里。
從韓國的人口密度對比中,可以看到,朝鮮人均土地面積是韓國的2倍多。朝鮮處於優勢。兩國氣候類似。
人均土地面積大了,可能,就人均礦產資源多,從概率上看,應該如此。但是,朝鮮半島的資源分布,竟如此不均。資源大部分都分布在朝鮮境內。
朝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占整個半島儲量的80%~90%,享有「有用礦物標本室」的稱譽。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礦產蘊藏區約占國土面積的80%,已探明礦物有300多種,其中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礦物達200多種。最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鎢、鉬、鉛、鋁、鎂、鋅、鐵礦;石灰石、雲母、石棉、重晶石、螢石、石墨和菱鎂礦,以及煤炭等。朝鮮自古以來就有「產金國」之稱,而且金常與銀、銅等礦共生。菱鎂礦和石墨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大約為49萬噸的菱鎂礦儲量在世界占最大比重,佔全球儲量的40%~50%。
另一個地方的內容,鐵礦石以茂山鐵礦為首的20多個礦山進行生產。其中茂山鐵礦埋藏量約10億噸,是年生產能力達800多萬噸的朝鮮最大的鐵礦山,也是世界性的露天礦山。特別是菱鎂礦的埋藏量在全世界處於第一位,在前十位的礦物還有鎢,鉬,石墨,重晶石,螢石等7種。應該是世界前十位。
看了上面的內容,我們會很吃驚,原來朝鮮相對韓國礦產資源如此豐富。幾乎每種礦物的儲藏量都比韓國多,有些是遠遠的多。韓國人口總量是朝鮮的二倍,朝鮮人均礦產資源,就更比韓國多了。一般是,朝鮮人均比韓國人均礦產資源多10倍以上,有些會更多一些。一個小小的朝鮮,竟然還有佔世界前列的礦產資源,前十名的就好幾個,還有第一名的,可見世界礦產資源分布是多麼不均。擁有資源確實是好現象,因為有利於自己經濟的發展。從礦產資源上看,朝鮮相對於韓國很有優勢,應該經濟發展的更快一些。
朝鮮半島沒有石油,這對於韓國與朝鮮都很平等。從能源上看,朝鮮擁有幾乎足夠用的燃料煤。朝鮮煤炭的探明儲量為147.4億噸,其中無煙煤儲量117.4億噸,褐煤儲量30億噸,現有技術條件下的可開采儲量約為79億噸,主要缺乏煉焦煤。而韓國是哪種煤都缺乏。
朝鮮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其河流發電能量估計約在1000萬千瓦以上。韓國大概就沒有這么多水能了。畢竟朝鮮多山,且國家面積大,在氣候相似時,水能一般要多一些。由於朝鮮人口總量少,那麼,朝鮮人均的水力資源,就比韓國更多了,應該至少多一倍吧!這看來也是朝鮮相對於韓國,一個不小的優勢。
淡水資源,也是朝鮮人均比韓國大。不過,淡水一般都是過剩的資源。因此,人均多一些淡水資源,也不見得能沾多大光。
朝鮮的森林面積在2005年大概有930萬公頃,韓國森林面積在2005年有640萬公頃。朝鮮森林面積比韓國的多290萬公頃。朝鮮人均森林面積幾乎是韓國的3倍。森林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在土地資源中,僅次於耕地的價值。這應該也是朝鮮相對於韓國的一個小優勢。
在朝鮮國土面積中,農業用地約為20%,其中耕地只佔16%(1997年總耕地面積約為185萬公頃),因此,可以估計出2005年的朝鮮的人均耕地。耕地2775萬畝,人口2400萬,人均耕地1.16畝。韓國2005年有耕地2925萬畝耕地,人口4865萬人。人口密度490人每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6畝。朝鮮人均耕地面積幾乎是韓國的2倍。考慮到朝鮮的氣候冷一些,朝鮮耕地就是打八折,打折以後,朝鮮人均擁有的耕地照樣也比韓國的多。這應該也是一個優勢。耕地資源是土地資源中最有價值的資源。
前幾十年來,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增長都很快。短短幾十年內人口就翻番。現在韓國人口,由於生活富裕,生育率已經很低了。朝鮮的生育率依然比較高,但是死亡率也很高。
如果從上面的各個資源對比中,可以看出,朝鮮要佔優勢,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源,真的能決定自己的人口數量的話,那麼,朝鮮相對於韓國,人口的壓力應該更小。如果韓國沒有人口壓力,那麼朝鮮就更應該沒有人口的壓力了。韓國現在確實是沒有人口壓力,因為,韓國在大力鼓勵自己國民生育,如果有人口壓力就不會這樣做了。既然這樣,那麼朝鮮就更不會有人口壓力了。比朝鮮人口密度更小的大陸也不會有人口壓力了。但是,朝鮮的現狀是那麼的不理想,人民經常飢餓。按照大陸的人口理論,就是朝鮮人口太多了,資源太少了,需要減少人口。看來,朝鮮如果想解決自己的飢餓問題,似乎只有學習大陸,通過計劃生育減少自己人口這一條路了。大陸現在應該積極的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計劃生育經驗輸送給朝鮮。或者把計生系統的人員或者專家,輸送給朝鮮,來解決朝鮮的飢餓問題。如果朝鮮只有很少的人,就不會有飢餓現象了。並且,朝鮮還可以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一舉兩得。
以下是經濟文化及實力數字比較:
經濟方面:朝鮮的人均一個月的工資摺合人民幣40塊錢
韓國人均一個月的薪水摺合人民幣8555元
兩國人民的工資懸殊是200多倍!
韓國2010年GDP是1200多億美元。
朝鮮2010年GDP只是韓國的6%~12% 。
兩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懸殊是10倍還要多!
『捌』 南北朝鮮和韓國是怎麼回事
當年美蘇冷戰留下的「遺跡」。當年美蘇兩國約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南北受降日軍,之後,美蘇分別在38線南北各扶植了自己的代理人政府。這就是南北朝鮮的來歷。
韓國:
韓國,全稱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又稱南韓、南朝鮮。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共和國,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英文名Korea源於古名「高麗」。韓國的行政首都是世宗,總統府和國會目前仍在首爾,韓國成為擁有兩個首都的國家。
『玖』 按地理方位,朝鮮和韓國都位於哪個地區
地理劃分屬於東北亞,
朝鮮半島
。位於
黃海
東面,東海北面,
日本海
西面。其北部於我國東北接壤。
東10區。朝鮮半島自北向南延伸,全長1,100公里,面積為222,154平方公里,幾乎與英國或羅馬尼亞相等。
『拾』 韓國和朝鮮是什麼氣候
韓國:亞熱帶季風氣候
朝鮮:那地方挺好